【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義社十兄弟」,這個看上去很「江湖」的名稱並不是小說或者電視劇裡面編出來的,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它是以趙匡胤為骨幹的10位軍界新秀組成的結拜兄弟組合。
宋人李攸《宋朝事實》卷九·勳臣記載:
「太祖義社兄弟:保靜軍節度使楊光義,天平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義軍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勳,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書令、秦王王審琦,忠遠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劉慶義,左驍衛上將軍劉守忠,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彰德軍節度使韓重斌,解州刺史王政忠。」
加上趙匡胤,剛好10人,於是,我們稱之為「義社十兄弟」。
根據相關史料和趙匡胤生平事跡的推斷:「義社十兄弟」結義的時間應該是在他們從戎後不久,因為只有在那個時間他們才有可能結拜,都出道不久,又志趣相投。而後來則完全不可能了,因為10人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拿現在的話說:他們根本就不在一個圈兒內了,不具備結拜的條件。
眾所周知,「義社十兄弟」中,趙匡胤後來做了皇帝。那麼和他幾乎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其他9兄弟都怎樣了呢?
1、李繼勳
我們習慣上從李繼勳說起,因為他是10兄弟中最早建節的,他的官職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趙匡胤之上,也就是說:很可能在結拜之初,李繼勳是10兄弟的老大。
「義社十兄弟」最早都隸屬於後周太祖郭威,當時他們都還是一群年輕氣盛的大頭兵,沒想到很多年後他們成了影響整個中原格局的軍界大佬。
本來李繼勳的前程最光明,可惜他在後周世宗柴榮攻打南唐時犯了錯,被降了職,趙匡胤就是在這時趕超他的。後來趙匡胤又在柴榮的賞識下一路攀升,最終成為後周軍界第一大佬。
對於趙匡胤的「陳橋兵變」,李繼勳作為一鎮節度使是默許的,並積極配合,所以李繼勳平穩過渡到了宋朝,結局還算完美。
2、石守信
石守信,在「杯酒釋兵權」中,他就是主角之一,可以看出:他是趙匡胤一路同行的「真兄弟」。
事實也是如此,在「陳橋兵變」中,石守信擔當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沒有石守信,估計趙匡胤的兵變計劃要無限延後了。
當時石守信的職位是殿前都指揮使,負責京師開封的留守,而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和副都點檢慕容延釗都出兵北伐了。沒有石守信作內應,趙匡胤是沒有那個膽兒回師開封的,畢竟那時還不只殿前司一家,還有侍衛親軍司。
石守信雖然後來被趙匡胤卸了兵權,但和趙匡胤結成了兒女親家,結局也算完美。
3、王審琦
王審琦也是趙匡胤的死黨,在「陳橋兵變」中擔任石守信的副手——殿前都虞侯。殿前司是趙匡胤起家的資本,基本上都在趙匡胤的掌控之中,這一系出來的人,基本上都做了大宋的開國功臣。
王審琦後來也和趙匡胤結成了兒女親家,結局也完美。
4、韓重贇
韓重贇的級別要比前面幾位低點,但反而在「杯酒釋兵權」後迎來了機會,他升任殿前都指揮使。此時殿前都點檢已被趙匡胤廢掉,都指揮使就相當於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了。
可是趙匡胤始終對禁軍放心不下,後來又將韓重贇罷職,做了一方節度使,韓重贇後死於任上。
韓重贇的結局也還行,他和趙匡胤的弟弟趙廷美做了女兒親家。
5、劉廷讓
劉廷讓原名劉光義,後來為了避宋太宗趙光義的諱而改名劉廷讓。
劉廷讓的來頭可不小,他的祖上是唐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在五代那都是排得上名號的藩鎮,只是劉仁恭的兒子不爭氣,把地盤敗沒了,到了劉廷讓這一代的時候,只能靠賣命過日子了。
劉廷讓不是郭威的殿前司出身,而是侍衛親軍司,所以他和趙匡胤的關係越走越遠了。不過他還是順利過渡到了宋朝,並先後擔任大將出徵。
劉廷讓始終遊走於趙宋的邊緣,進入不了趙家的核心,所以結局不完美,後因不尊朝廷號令被發配絕食而死。
6、劉慶義
7、劉守忠
8、楊光義
9、王政忠
後面這4人就一起說吧,因為關於他們的史料實在是太少了,也拿不出什麼驕人的戰績,他們的結局也撲朔迷離,有的悄悄地就淡出了歷史舞臺,有的活到了宋真宗朝,但已無多大作為。
很明顯,他們在趙匡胤發跡的過程中逐漸被邊緣化了,只留下當初那個作為見證的響噹噹的名字——義社十兄弟!
明天繼續......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