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音樂平臺消費模式有待完善

2021-02-15 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

「你如何聽音樂?你會去在線付費嗎?」

  近日在京舉行的以「數位音樂付費如何拉動行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E法數位音樂論壇上,主持人就此問題向與會者進行了一個現場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人現在都選擇QQ音樂、網易雲、酷狗等數位音樂App來聽音樂,但是付費收聽者卻寥寥可數。

  而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之「數位音樂產業生態版權治理與創新發展」主題分會上,行業協會和相關機構剛剛發出倡議,要尊重音樂作品版權,增強用戶使用音樂作品的付費意識,推動建立符合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網絡音樂付費模式,提高網絡音樂的付費率。

  如何提升數位音樂付費用戶比例,推動數位音樂付費制度的建立,依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付費是對作品的尊重

  「臺下的掌聲和歡呼聲是對於音樂的肯定,但是一個合理正規的付費方式,是對於創作者作品本身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獨立音樂人何小河說。

  對於獨立音樂人而言,怎樣把音樂帶到聽眾的耳朵裡,讓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提升音樂人的熱度,最終達到變現,是何小河要考慮的問題。

  何小河介紹說,她最近要製作一個電子融合亞洲民族元素的系列歌曲,其中既有電子編曲,也有琵琶、馬頭琴等民族樂器。錄音的時候需要找不同的麥克風,混音的時候不僅會選擇常規的數字模式,還會用到一些非常傳統的模擬模式。

  「這些東西都很有突破性、實踐性,都很好玩,但是能有這些東西的前提是有錢支撐,有錢才可以請到這些音樂家來合作。」何小河直言。

  何小河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她順利取得音樂平臺的預付製作費,這些預付費讓她可以安心地在音樂上繼續嘗試。她向數位音樂平臺騰訊音樂(TME)描述了專輯計劃,並上傳專輯樣片,接受TME的評估,隨後收到了作品預估的製作費用。

  「音樂製作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很多專業的硬體和軟體,整個音樂棚裡面每一臺機器,包括我們每一個樂手的樂器,一臺鋼琴、一把吉他都很昂貴。做音樂很花錢!」何小河說。

  在何小河看來,在數位音樂領域,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付費方式如何轉變的問題,而不是應不應該付費的問題。「以前買CD、買磁帶要花錢,現在就是在用買磁帶的錢轉向買網絡音樂,這需要強大的動力去推動它變成正常化的事情。」何小河說。

  樹立付費意識有過程

  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數位音樂內容付費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構成上來看,未來中國數位音樂平臺的收入將主要來源於內容付費、廣告收入以及版權運營收入三個方面。尤其是數位音樂平臺內容付費將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目前數字平臺盈利仍然是少數,雖然當前用戶的音樂付費意識有所提升,但是付費用戶的比例還是較少。」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小瑩說,國內頭部數位音樂平臺的付費用戶比例在6%左右,一些非頭部平臺可能只有2%到3%。

  為什麼數位音樂付費推廣艱難?是什麼原因讓用戶不願意為音樂付費呢?

  李小瑩認為,這與早期數字平臺發展有關。在網際網路早期發展階段,音樂可以免費聽、免費下載、免費使用、免費傳播。後來網際網路平臺越來越規範,平臺和用戶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平臺需要資金周轉,音樂人的創作需要被尊重,音樂唱片公司和製作公司需要版權收益,數位音樂收費便逐漸興起。對用戶而言,樹立付費意識也需要一個過程。

  艾瑞諮詢的研究報告指出,免費內容可以滿足需求,是數位音樂用戶不付費的主要原因。

  「國內數位音樂平臺的音樂消費模式還有待完善,數位音樂平臺的付費機制今後仍需細化。包月、包年付費這樣的形式還是比較粗放,需要對此進行更多細化,以有利於鼓勵用戶為音樂產品付費。」李小瑩說。

  另一方面,李小瑩認為要提高平臺的服務,如果平臺不能很好提升用戶聽音樂的體驗,他們便不會付費聽音樂。「一定要讓用戶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同時加強宣傳,培養用戶習慣,通過多渠道的方式倡導付費聽音樂。」

  音樂平臺可化解矛盾

  「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版權制度上有一個概念叫『信息產權』,指的是有一類信息具有複製的價值,這些信息所賦予的財產權就是信息產權,數位音樂便屬於信息產權。」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助理教授任啟明說。

  任啟明說,信息產權中有兩個數值:一個數值是最優的社會運用量,比如要讓一本書有更多的用戶,最好的定價是多少;另一個數值是理想的社會研發量,即要覆蓋研發成本,以激勵創作人員創造出更好的信息。在數位音樂中,理想的社會運用量是免費下載,讓更多的人聽到音樂。但考慮到社會研發量,就出現了數位音樂付費,二者的矛盾也由此產生。

  任啟明認為,數位音樂平臺恰巧可以化解這些矛盾。「一是能夠化解音樂創造和音樂普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二是運用平臺所積累的網際網路數據,能夠有效滿足用戶的需求;三是通過商業模式的多元化,進一步拓展音樂的受眾,讓信息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國內數位音樂平臺並不需要通過減少免費用戶權益的方式擠壓用戶去付費。」任啟明說:「最理想的定價方式是給每一個用戶進行單獨定價,如果你特別喜歡一個歌手的話,那你願意為他多付錢;如果你覺得一般般,可以給你降一點價,這其實就是一個最優的運營。」(見習記者 邢國涵)

聲明:本文、圖片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網絡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騰訊音樂財報背後的音樂消費新浪潮
    這份財報揭示了用戶對於在線音樂消費的新趨勢,也折射出正奔騰而來的數位音樂娛樂消費新浪潮。趨勢一:為好音樂付費成為生活新習慣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音樂行業向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邁進。人們的音樂消費模式逐漸從實體唱片轉向數位音樂、流媒體出現後,音樂愛好者們只需要支付合適的費用就可以輕鬆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
  • 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音樂消費模式演變與用戶消費意願的提升
    3月23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旗下由你音樂榜發布了《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此次報告基於全網音樂收聽、銷量以及用戶畫像等權威大數據,解析整理2019年音樂行業的重要變化和發展趨勢,並基於歌曲在平臺的各項數據表現,以多緯度盤點了年度最熱歌曲以及成績最佳藝人。
  • 數位音樂行業共創和弦 網絡音樂版權保護與發展倡議在京發布
    談及中國數位音樂的發展成就,中國數字與音像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以及應用,政策環境的推動和支持,讓中國的居民完成了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升級,造就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增速快速的發展。這樣的一個長足發展的市場規模,也逐漸形成了以IP為核心的內容生態。」
  • 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看音樂消費模式演變與用戶消費意願的...
    3月23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旗下由你音樂榜發布了《2019華語數位音樂年度報告》,此次報告基於全網音樂收聽、銷量以及用戶畫像等權威大數據,解析整理2019年音樂行業的重要變化和發展趨勢,並基於歌曲在平臺的各項數據表現,以多緯度盤點了年度最熱歌曲以及成績最佳藝人。我們能在其中清楚明了的看到過去一年音樂行業的眾多變化。
  • 騰訊音樂財報背後的音樂消費新浪潮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這份財報揭示了用戶對於在線音樂消費的新趨勢,也折射出正奔騰而來的數位音樂娛樂消費新浪潮。  趨勢一:為好音樂付費成為生活新習慣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音樂行業向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邁進。人們的音樂消費模式逐漸從實體唱片轉向數位音樂、流媒體出現後,音樂愛好者們只需要支付合適的費用就可以輕鬆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
  • 一線藝人發歌「卡了」,音樂平臺的數字專輯究竟有多賺錢?
    一方面,付費買專輯,就是更早之前的「花錢買唱片」,它繼承了實體唱片時代樂迷為自己喜歡的歌手應援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如今的數字專輯主要集中在頭部藝人身上,粉絲群體消費的高活躍度,也會吸引更多用戶關注並付費。新音樂產業觀察創辦人陳賢江此前認為,數字專輯正在通過粉絲帶動、製造熱點,來重建音樂和消費之間的紐帶。
  • 報告:數位音樂平臺戰略重心逐漸向上遊創作生態轉移
    與此同時,音樂演出與電商、新零售、新消費領域的深度跨界融合正成為未來重要發展趨勢。 數位音樂平臺戰略重心向上遊創作生態轉移 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數位音樂產業規模達到664億元,同比增長8.4%;數位音樂用戶規模超過6.07億人,同比增長9.2%,網絡音樂用戶滲透率達到71.1%。
  • 一線藝人發歌「卡了」,音樂平臺的數字專輯究竟有多賺錢?
    另一方面,如今的數字專輯主要集中在頭部藝人身上,粉絲群體消費的高活躍度,也會吸引更多用戶關注並付費。 新音樂產業觀察創辦人陳賢江此前認為,數字專輯正在通過粉絲帶動、製造熱點,來重建音樂和消費之間的紐帶。「數字專輯」的消費集中在一線歌手和高流量藝人上,這些藝人通過不斷創造紀錄所帶來的「宣傳效應」,讓音樂消費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 臺灣數位音樂發展趨勢
    行動載具奠定了數位音樂時代的來臨臺灣數位音樂服務大致可概分為單曲下載、來電答鈴、手機鈴聲、行動訂閱、寬頻串流收聽、數位電視音樂服務等,根據臺灣「101年流行音樂產業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線上音樂的消費形式以串流聽歌最多,佔總數位消費樣本的37.1%;其次是單曲下載,佔總數位消費樣本的34.2%;再其次是來電答鈴,佔總數位消費樣本的28.6%
  • 釋放音樂內容價值,數位音樂平臺攜手唱片公司探索數位化轉型
    助力傳統唱片公司數位化轉型,完善產業價值鏈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唱片公司之一,環球音樂集團擁有包括The Beatles、Queen等傳奇音樂人和Lady Gaga、Taylor Swift等頂級音樂人在內的音樂內容。
  • 《2020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數位音樂等保持8%高速增長
    中國音樂產業進行高質量轉型期後,版權保護環境持續優化,觀演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數字經濟跨界融合與科技創新將成為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各細分行業產值與增長對比圖(單位:億元)《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是由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院長、音樂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安教授領銜的音樂產業項目組撰寫完成的年度性調研報告,自2014年來已經成功發布七屆。
  • 《2020中國音樂人報告》調研數位音樂平臺服務 騰訊音樂人平臺差異...
    相較去年報告中數位音樂平臺對音樂人發展利好的趨勢,在今年,音樂人入駐音樂平臺已經成為常態。其中,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旗下騰訊音樂人平臺繼續成為眾多音樂人的首選,並成為64.4%的音樂人的主要數位音樂收益來源,較去年的45%再度提升。不僅如此,在音樂人服務、平臺滿意度的調研中,騰訊音樂人平臺也獲得了最多音樂人的青睞。
  • 音樂消費升級,拉開全場景序幕丨洞察
    音樂全場景消費模式的背景下,音樂行業的業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前不久,騰訊音樂娛樂集團CEO彭迦信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他談到了TME如何鑄造中國音樂舞臺:「只要做正確的事情,路就會越走越寬。」一年前,在騰訊音樂上市一周年時,音樂財經在報導中曾提到「中國正在成為愛樂之國」。
  • 八大國內獨立音樂網站盤點:平臺模式各異
    近來已經在逐步整合力量,以「藝人服務」為中心,涉及藝人經濟和音樂營銷領域,並有成功的商業贊助獲取案例。缺點:非職業團隊運作,更新不穩定;站點美工需要改進;註冊用戶之間、用戶和站點之間的交互性有待提升;內容方面,深度挖掘和報導能力也需要提升。不過能經歷幾次大的挫折堅持至今並形成相對完善的工作計劃和運營團隊,還是很值得期待的。據傳獨立音地最近已開始著手改版籌備工作。
  • Z世代崛起,音樂消費升級拉開全場景序幕
    音樂全場景消費模式的背景下,音樂行業的業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一年前,在騰訊音樂上市一周年時,音樂財經在報導中曾提到「中國正在成為愛樂之國」。當時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騰訊音樂的帶動下,中國音樂消費真的升級了嗎?我們分別分析了數位音樂的付費率,多場景和社交化發展進一步放大了音樂消費的需求。兩年來,音樂行業的業態也在發生著更為深刻的變化。TME上市後成績穩健的背後,正是音樂消費升級與Z世代成長的大趨勢。
  • 壹圓音樂平臺上線,會員授權模式攪動商用音樂版權市場
    消費方式的變革和數字內容產業的持續增長為視頻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內容創作者們對於音樂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呈現巨大的增長。自2015年以來,國家針對數位音樂侵權行動打擊力度的加強,數位音樂過去盜版泛濫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改善,行業整體音樂版權意識有了大幅提升。
  • 全國首單電商平臺數字人民幣消費產生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潘曄、吳雨)蘇州面向符合條件的市民發放2000萬元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11日20時正式生效。這些數字人民幣消費紅包首次接入了電商平臺消費場景。同日20時0分2秒,隨著蘇州市一位消費者在京東商城成功下單,全國首單電商平臺數字人民幣消費產生。
  • 數位音樂讓中國市場變高端 多元化營銷模式是特色
    前天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娛樂產業「All That Matters」論壇正式結束,整個論壇為期四天,就音樂、體育、數位化等內容展開討論。在其中的「Music Matters」音樂論壇中,QQ音樂攜手華納、索尼等唱片公司的高層共同分享了中國內地數位音樂產業的現狀和變革,同時探討了未來商業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這是中國內地數位音樂平臺首次受邀參加這一亞洲範圍內的娛樂產業論壇。
  • 加速付費模式、起步新業態,在線音樂平臺新的發展之路
    5年來,阿里系的在線音樂產品逐漸失勢。而靠著版權集聚和用戶,數位音樂市場從當初的八大平臺變成了騰訊和網易雲兩家獨大的寡頭市場。2018年,騰訊音樂更是在美股上市,一時間風頭無兩。而那些和蝦米一樣無法版權變現的在線音樂平臺,都消亡在了時代恰好到來的節點上。
  • 年度盤點丨Z世代崛起,音樂消費升級拉開全場景序幕
    文 | 小鹿編輯部來源 | 音樂財經音樂全場景消費模式的背景下,音樂行業的業態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分別分析了數位音樂的付費率,多場景和社交化發展進一步放大了音樂消費的需求。兩年來,音樂行業的業態也在發生著更為深刻的變化。TME上市後成績穩健的背後,正是音樂消費升級與Z世代成長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