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聽音樂?你會去在線付費嗎?」
近日在京舉行的以「數位音樂付費如何拉動行業健康發展」為主題的E法數位音樂論壇上,主持人就此問題向與會者進行了一個現場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人現在都選擇QQ音樂、網易雲、酷狗等數位音樂App來聽音樂,但是付費收聽者卻寥寥可數。
而就在前不久舉行的2020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之「數位音樂產業生態版權治理與創新發展」主題分會上,行業協會和相關機構剛剛發出倡議,要尊重音樂作品版權,增強用戶使用音樂作品的付費意識,推動建立符合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網絡音樂付費模式,提高網絡音樂的付費率。
如何提升數位音樂付費用戶比例,推動數位音樂付費制度的建立,依然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付費是對作品的尊重
「臺下的掌聲和歡呼聲是對於音樂的肯定,但是一個合理正規的付費方式,是對於創作者作品本身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獨立音樂人何小河說。
對於獨立音樂人而言,怎樣把音樂帶到聽眾的耳朵裡,讓作品得到更好的傳播,提升音樂人的熱度,最終達到變現,是何小河要考慮的問題。
何小河介紹說,她最近要製作一個電子融合亞洲民族元素的系列歌曲,其中既有電子編曲,也有琵琶、馬頭琴等民族樂器。錄音的時候需要找不同的麥克風,混音的時候不僅會選擇常規的數字模式,還會用到一些非常傳統的模擬模式。
「這些東西都很有突破性、實踐性,都很好玩,但是能有這些東西的前提是有錢支撐,有錢才可以請到這些音樂家來合作。」何小河直言。
何小河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她順利取得音樂平臺的預付製作費,這些預付費讓她可以安心地在音樂上繼續嘗試。她向數位音樂平臺騰訊音樂(TME)描述了專輯計劃,並上傳專輯樣片,接受TME的評估,隨後收到了作品預估的製作費用。
「音樂製作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很多專業的硬體和軟體,整個音樂棚裡面每一臺機器,包括我們每一個樂手的樂器,一臺鋼琴、一把吉他都很昂貴。做音樂很花錢!」何小河說。
在何小河看來,在數位音樂領域,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付費方式如何轉變的問題,而不是應不應該付費的問題。「以前買CD、買磁帶要花錢,現在就是在用買磁帶的錢轉向買網絡音樂,這需要強大的動力去推動它變成正常化的事情。」何小河說。
樹立付費意識有過程
艾瑞諮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數位音樂內容付費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從構成上來看,未來中國數位音樂平臺的收入將主要來源於內容付費、廣告收入以及版權運營收入三個方面。尤其是數位音樂平臺內容付費將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目前數字平臺盈利仍然是少數,雖然當前用戶的音樂付費意識有所提升,但是付費用戶的比例還是較少。」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小瑩說,國內頭部數位音樂平臺的付費用戶比例在6%左右,一些非頭部平臺可能只有2%到3%。
為什麼數位音樂付費推廣艱難?是什麼原因讓用戶不願意為音樂付費呢?
李小瑩認為,這與早期數字平臺發展有關。在網際網路早期發展階段,音樂可以免費聽、免費下載、免費使用、免費傳播。後來網際網路平臺越來越規範,平臺和用戶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平臺需要資金周轉,音樂人的創作需要被尊重,音樂唱片公司和製作公司需要版權收益,數位音樂收費便逐漸興起。對用戶而言,樹立付費意識也需要一個過程。
艾瑞諮詢的研究報告指出,免費內容可以滿足需求,是數位音樂用戶不付費的主要原因。
「國內數位音樂平臺的音樂消費模式還有待完善,數位音樂平臺的付費機制今後仍需細化。包月、包年付費這樣的形式還是比較粗放,需要對此進行更多細化,以有利於鼓勵用戶為音樂產品付費。」李小瑩說。
另一方面,李小瑩認為要提高平臺的服務,如果平臺不能很好提升用戶聽音樂的體驗,他們便不會付費聽音樂。「一定要讓用戶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同時加強宣傳,培養用戶習慣,通過多渠道的方式倡導付費聽音樂。」
音樂平臺可化解矛盾
「從法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版權制度上有一個概念叫『信息產權』,指的是有一類信息具有複製的價值,這些信息所賦予的財產權就是信息產權,數位音樂便屬於信息產權。」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助理教授任啟明說。
任啟明說,信息產權中有兩個數值:一個數值是最優的社會運用量,比如要讓一本書有更多的用戶,最好的定價是多少;另一個數值是理想的社會研發量,即要覆蓋研發成本,以激勵創作人員創造出更好的信息。在數位音樂中,理想的社會運用量是免費下載,讓更多的人聽到音樂。但考慮到社會研發量,就出現了數位音樂付費,二者的矛盾也由此產生。
任啟明認為,數位音樂平臺恰巧可以化解這些矛盾。「一是能夠化解音樂創造和音樂普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二是運用平臺所積累的網際網路數據,能夠有效滿足用戶的需求;三是通過商業模式的多元化,進一步拓展音樂的受眾,讓信息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
「國內數位音樂平臺並不需要通過減少免費用戶權益的方式擠壓用戶去付費。」任啟明說:「最理想的定價方式是給每一個用戶進行單獨定價,如果你特別喜歡一個歌手的話,那你願意為他多付錢;如果你覺得一般般,可以給你降一點價,這其實就是一個最優的運營。」(見習記者 邢國涵)
聲明:本文、圖片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網絡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核實後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