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開始到現在,港府就斷斷續續發布「禁止堂食」的防疫措施,6點後禁堂食、限2人一桌用餐對於大多數打工人、乾飯人來說實在「太難了」!
話說民以食為天,而偏偏在香港,港人的生活習慣真沒那麼規律,午餐12點、晚餐6點的標準乾飯時間在香港是不存在的。(oh!除非是你退休了
怎麼辦呢?禁堂食令下,如果加班狗錯過了餐廳的堂食時間,也只能是——叫個外賣來慰藉受傷的心靈了。
小編在香港混跡多年,知道香港啥都貴,起初的我,是絕不敢奢望點外賣的。一是知道香港的外賣app與內地美團、餓了麼在方便程度、支付方式上不能比,二是被價格勸退了!!!
一點開就是$60+,$80+一頓,什麼富貴家庭敢這麼造啊...到樓下的快餐店買一份雙餸飯只要$42
叫外賣還不如直接下樓買。畢竟香港的最大的特點就是5步一間茶餐廳,10步又是一個小食店。速度快且方便,還熱乎。
香港購物商場林立,餐飲服務的密度十分大,到處都是餐飲店。一般情況下,只要你走上街,就不愁沒有餐飲店!
小編本以為,大多數港人都是這麼想的。
但後來戶戶送調查發現,香港超過四分之三(78%)消費者,在疫情期間至少每周叫外賣一次,平均每月花費達1324元。
害!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原來在疫情各種限制下,港人叫外賣是越叫越香啊。
突然想起自己在內地生活的那短時間,誰又不是被外賣生活支配的年輕人呢?有些東西還真是,不嘗試就不知道有多好,一直嘗試就真香了。
調查還顯示,去年近半港人叫外賣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獎勵自己!(下圖紫色部分。其次是在疫情下支持本地餐廳。
最後才是為了滿足私慾——不想煮飯,不想洗碗。
在談到港人最喜歡叫的外賣食物是啥,並不是米飯面粥這類粵菜。而是米線!?
通常在內地來說,每當思考這個世上最複雜的問題——「吃什麼」的時候,也許餃子啊,炸雞煎餅啊這類勉強吃得飽,且能與粥粉面區分開來的小吃是首選。
而在香港,當你想不到吃什麼的時候,選米線一定沒錯。但,譚仔、三哥這類米線店不是到處都有嘛?(黑人問號臉jpg...
有人說,香港米線既融合了四川、雲南的風味,又加入了獨特的香港味道,符合港人口味。
也有人說,香港米線採用面底、湯底、配菜自由搭配、辣度任選的方式,符合港人習慣;
還有可能是因為價格便宜、分量充足,在餓的時候吃上一大碗就很滿足!
外賣巨頭"美團"、"餓了麼"在內地早就做的風生水起,而香港外賣在疫情之前其實並不普及。
港人也有叫外賣的時候,例如工作繁重實在脫不開身,會打電話給熟知餐廳老闆叫送餐,送上門後再給現金。
在疫情的衝擊下,香港的外賣行業這兩年實現了大跨步增長:app上的餐廳選擇越來越多、送餐速度越來越快、服務也逐漸完善。
那如果疫情減退,港人還會一個月叫一千大洋的外賣嗎?如果是咱們這種打工人一旦真香,有什麼叫外賣大法嗎?
外賣咋點更便宜,一定是來香港留學或工作的港漂特想知道的問題。畢竟,乾飯人的錢能省一點是一點嘛。
MoneyHero上有三家外賣APP的橫向對比清單,總結起來就是:
配送費上,Foodpanda更低,運費按送餐距離計算,低至HK$15,還時常有免配送費活動。
關於月費計劃:F家也如同D家推出了月費計劃,顧客每月支付HK$90左右的月費,一個月內可無限次免運費。(emm,內地好像真沒有這玩意
曾有網友投訴D家,於計劃下,少於HK$50的訂單仍被收少量運費。
關於最低消費,Uber EATS沒有這項門檻,所以如果只想吃個下午茶或夜宵,可以選擇這個渠道。
在付款方式上,只有Foodpanda除信用卡外還支持ApplePay、現金到付等多種方式。說白了,蘋果支付也需要綁定信用卡。害,在香港沒信用卡真混不下去~
在谷歌上搜索「xxx軟體優惠代碼」,一般都會有各外賣平臺的優惠代碼,小夥伴在下單的時候記得填上就能領取折扣。
一般有滿$150-$20、滿$100-$50的優惠。各種信用卡的折扣不一樣,大家記得點外賣一定要薅羊毛啊。
下圖是一個例子,外賣平臺不做展示啦:
香港的外賣整體還是比較貴的,不如去店面單點或者自己做便宜,但在萬不得已要點外賣可以用用這些小方法~
大家有什麼低價叫外賣的方法,或者點到過什麼好吃的外賣嗎?可以在留言區分享經驗哦。有特別經歷的,歡迎來稿~
如果你也想你的文字
給更多人看到 請加小助手了解
一經刊登 將獲得稿費
收到offer的萌新可以加學姐進新生群!群內有你們未來的同學&學長學姐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