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是什麼?
前一段時間炒的火熱的「竊格瓦拉」,很快的便如同大多數突然爆紅的網紅一樣,快速的就被流量和熱度所遺棄。
逐漸變得泯然眾人矣。
其實縱觀中國網紅史,從初代的鳳姐到如今的「竊格瓦拉」,他們都經歷一個全民狂炒的時代。
但瘋狂過後,光輝終究會落幕。
他們就像一個太陽,日薄西山。
但長久的網紅真的沒有嗎?
有,羅永浩,堪稱是「網紅屆的鼻祖」。
馮提莫,「最早直播的那批人」。
但他們都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轉型。
羅永浩轉型創業者,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所奮鬥。
馮提莫則藉助經紀公司的運作,鯉魚躍龍門,從網紅轉變成明星。
所以他們已經算不上是一個純粹的網紅,相反,網紅只是他們身上的附加值。
只是為了給予他們更多的流量和曝光度,讓他們能夠藉助這些完成自己的「某些目的」。
而「竊格瓦拉」則是一個純粹的「五年爆紅」的網紅。
在他服刑的期間,也正是他最為「爆紅」的時刻。
如果那時的他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而不是被「隔絕人世」。
我相信他一定會從素人轉型成為一個網紅。
然後被資本利用完,媒體炒作完,被丟棄,被遺忘。
就如同王安石的筆下的方仲永,逐漸變得泯然眾人矣。
但所幸的是,這樣一個能夠說出「打工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妙人,一直老老實實呆在監獄裡服刑。
或許也正是因為那幾年的教育,讓他明白自己的心中應該有點希望,更應該有點「正能量」。
或許也正是因為「竊格瓦拉」的初心只是「回家種地」,才讓他放棄了「千萬合同,一夜爆紅」。
也可能是剛入世的他並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這代表什麼?所以他選擇了拒絕。
但我們看到了他心中的所想,讓我們明白一個人是可以被改變的。
一個人的本性並不是「惡」,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向善」。
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大家開始奉行「遊走在道德底線的邊緣就是人生的捷徑」。
無數的網紅和等著上位的網紅,為了流量,更是為了金錢,一次次又一次的放棄道德。
一次次的遊走在道德底線的邊緣,只為了那近在眼前的利益。
雖然竊格瓦拉上路之位並不是多麼的正確,但是我們應該能看到其中的閃光點,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把「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爆火的應該是那句「我想回家種地」,而不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但是對於生活「娛樂至死」時代的我們,顯然更喜歡「定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而不是竊格瓦拉的初心「我只想回家種地」。
這七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太難太難。
幾千年前的傷仲永沒有做到,幾千年後的各類爆紅網紅更沒有做到。
他們有的淪為資本的棋子,每天都想著踏破底線,博取眼球。
有的則是淪為自己欲望的僕人,每天為了流量所掙扎。
就這樣一步步的從天堂到地獄,從爆紅到過氣。
幸運的是,竊格瓦拉沒有經過喧鬧的時代,沒有被流量所裹挾。
他正在家好好的陪伴父母,好好的收拾莊稼,踐行「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不忘初心,堅守原則」。
或許也是因為彼時的他經過牢獄生活,比處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們更能看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目標在那裡。
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不做什麼。
應該堅守哪些底線,應該遵守哪些原則。
明白善為哪樣,惡為哪樣。
更懂得了善良比施惡的重要性。
「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更值得我們仔細探討一下。
一個身無分文的素人,怎麼能夠抵擋如此大的誘惑。
但大多數人卻都被那句「打工不可能打工」蒙蔽了耳朵,被「流量的誘惑」迷失了雙眼。
沒有一種聲音能夠震醒他們,更沒有一種力量能夠帶領他們尋找「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
因為沒有多少人能夠在這麼大的誘惑裡保持初心,保持那份「道德底線」。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鋌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如果有100萬的流量,你會做怎樣的選擇?那如果有1000萬呢?如果1億呢?
隨著流量的加碼,沒有人敢說出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更沒有人敢於拒絕這個請求。
不過,好像「竊格瓦拉」做到了。
那以後會有第二個「竊格瓦拉」嗎?
或許可能沒有,也或許可能會有。
但終歸要看「真正的竊格瓦拉精神」,是否能夠被大眾所了解。
那句「不忘初心,堅守原則」,是否能被人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