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患者的情愛吶喊!一部讓人上癮又焦慮的意識流小眾佳片

2020-09-05 這胖子愛看電影

小眾、瘋狂、失焦,甚至讓人有點恐懼。《永恆美人》(Eternal Beauty)絕對是一部讓人過目難忘的極端風格化電影。

描繪一位因為嚴重心理問題而誘發精神分裂的女孩的故事。圍繞在她身邊的家人,突然闖入她生活的愛人,以及需要救贖和喚醒的自我。 《永恆美人》的主線故事並不複雜,但為了表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導演克雷格·羅伯茲選擇了很多非常規的敘事和剪輯方式。


幾秒前還是觀眾熟悉的敘事視角,下一秒就可能毫無預警地進入到角色的內心描繪中,現實與幻想,外界與內心的界限模糊,依靠剪輯和場景設置的變化,把人物的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進行拼接、連通,將人性的欲望與殘酷的真相混合成一瓶苦藥。仰頭痛飲,憶苦思甜。

被剪輯的欲望:夢境與瘋狂

《永恆美人》是一部「好看」的電影,無論是色調還是布景都帶有韋斯·安德森的內味,你完全可以把它看作「縮小版」,「心靈版」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刺激誇張的色調運用,大面積的色塊隱喻了人物內心的轉折,那些非對稱的詭異的布景,如多次出現於一個角落的鏡子,被劃傷的牆紙,還有紅色的電話等都是進入人物內心的鑰匙和入口。

作為一部「形式技巧大於內容故事」的風格化電影,《永恆美人》其實從一開始就道出了主題,那個不斷出現的「畫外音」,仿佛從女主角Jane腦袋中生出的絮絮叨叨,故意被包裝成電視「廣告」的方式,直接閉合了主題:不斷增強幸福感,放手不可釋懷之事。

由此,我們跟著Jane,一次次看到了她的「不可釋懷之事」,以及她增強幸福感,抵禦抑鬱和精神問題的方式手段。故事的起起落落,就是她對抗時遭遇的失敗,頑強的崛起,以及最後的徹底釋懷。

而影片一開始其實也講述了抵禦抑鬱的方法論,即「別去抵抗抑鬱,和他做朋友!」


雖然《永恆美人》「好看」,但觀賞過程卻不夠友好,大段的夢囈,幻想與現實界限難分,Jane令人心疼的遭遇,都讓人如坐針氈,焦慮難安。


很多人說影片過於意識流,失焦了故事和人物。其實,你只需抓住那些反覆出現的符號性物品,熟悉了第一幕的剪輯用意,基本就能跟上導演的節奏,看懂影片玩弄敘事的形式手法。


第一幕的信息量極大,很快就理清,並成功分割了女主角Jane的現在和過去,回憶與當下。幾個關鍵物品也相繼出現,紅色的電話以及刺耳的鈴聲、清晰反射出Jane的面容的鏡子,以及那幅牆上的油畫。


電話是Jane的心結,她沒有放下的過往。婚禮當天遭遇悔婚,家人以此為羞辱,她同樣難以面對。電話那頭是她渴望卻永遠得不到的愛情。

牆上的鏡子,投射出Jane的心理狀態,孤寂、衰老、灰暗。它同樣也是鏡像式的主體位置的身份隱喻。在家人的排斥,朋友的過度關注,醫生的強行治療下,鏡子中的主體和自我早已讓位他者,失了魂的Jane難以控制人生,拼湊出健康與完整的自我。而牆上的油畫則是孤獨的寫照,面對危險的大海,形單影隻,無聲吶喊。

這幾個關鍵的物品,是進入人物內心的如何和鑰匙,他們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於不同的敘事環節,分別呈現出人物不同的心境。片尾,Jane剪掉了電話線、鏡子消失、畫上的人物變成了她自己,代表她解開了心結,正視了自我,與孤獨做了朋友。

符號性的物品是解讀影片主題和人物的關鍵入口,如此意象化的表達自然離不開剪輯的加持。

電話鈴響起,回憶便泛濫成災;鏡子是進入內心,探尋自我的窗口;那條獨自行走的路,不分黑夜與白晝的消磨她。回憶和噩夢以通過這些象徵物,以插敘的方式,一次次「突然襲擊」,讓Jane的人生觸底,把觀眾拉入瘋癲與心碎之中。

物品作為入口,剪輯則負責鋪路,幫助我們在影片中,遊走於人心與現實之間,看透瘋癲與分裂的本質與成因。

表現瘋狂,只為讓我們理解他們無聲吶喊出的迫切意願與真實自我

救贖自我才能改變他人

影片的主角無疑是深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女主角Jane。飾演Jane的莎莉·霍金斯曾在《水形物語》、《莫娣》等影片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對於人物的脆弱和敏感有著深入骨髓的細膩呈現。莎莉·霍金斯憑藉精湛的演技撐起了人物,甚至彌補的敘事的薄弱,當她成為舞臺的中心時,觀眾選擇性的原諒了碎片化的故事,聚精會神於她的每一個表達。

難怪有人說,影片五顆星的話,有四顆都要給莎莉·霍金斯。這稍顯誇張,但也說明影片的角色架構完全圍繞莎莉·霍金斯飾演的Jane而搭建。一邊是她內心的脆弱之處,她的家人;一邊是遊走於家庭之外,對丈夫出軌隱忍不發的Alice。

一切的改變來自醫院遇到的,同樣患有精神病症的歌手Mike。作為故事的轉折點,之前提及的符號性物品也跟隨著Jane的心境變化有了不同方式的呈現。

Jane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因為Mike的出現而遭遇了新的危機,衝突推進敘事,把Jane一開始的美好輕易捏碎,還未與抑鬱做朋友,沒能放下過去的Jane再次遁入黑暗。

她的擔憂演變成一段又一段的幻想,焦慮著會失去愛人,會再次遭遇家人的背叛和遺棄,朋友也無法救她於水火,唯一能依靠的始終只有自己。

人物關係的邏輯是「救贖自我,才能改變他人」。


無論是後面與家人的和解,亦或讓朋友不再隱忍出軌,都來自Jane的自我救贖之後。

是她對自我認知的改變,對於抑鬱的重新認識,調整了她與旁人,還有旁人對於自我的再次認知。

我們總以為Jane這樣的人才需要不停的治療,而其實看上去正常的我們也有諸多心病,等待著救贖和改變。

《永恆美人》的確有諸多不妥和過於天馬行空的地方,但她對於人物精神病症和內心欲望的影像化呈現,為觀眾打開了另一片天地,更加了解到了那些不容易被理解的人群的心靈世界。

僅憑這一點,《永恆美人》就值得推薦。

相關焦點

  • 精神分裂患者的情愛吶喊!一部讓人上癮又焦慮的意識流小眾佳片
    小眾、瘋狂、失焦,甚至讓人有點恐懼。《永恆美人》(Eternal Beauty)絕對是一部讓人過目難忘的極端風格化電影。 描繪一位因為嚴重心理問題而誘發精神分裂的女孩的故事。
  • 精神分裂並非人格分裂?
    在電影《致命ID》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漆黑的夜晚,在一個沒有邊際的沙漠荒原,因為一場暴風雨,其中的一座汽車旅館與外界通訊中斷,完全隔離。聚集了11個相互完全不了解的人,包括孩子、男人和女人。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和追求,在撲朔迷離的故事背後,其實這11個人都是麥肯?瑞夫的子人格,這些子人格交替控制著他的身體。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同樣,如果我繼續問你,你是否知道人格分裂是什麼?多重人格是什麼?而所謂的精神分裂又是什麼?這三者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區別?你是否可以回答的上來?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感到腦子裡繞成了一團,因為這三者單從字面意思分析,很難看出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甚至相當一部分人將這三者長期的混為一談。所以今天這篇文章裡,我將為大家介紹這三種疾病究竟都是什麼,而他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區別。
  • 科普丨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
    比如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經歷過十分痛苦或者可怕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會造成一個人的抑鬱,焦慮,或者長時間處於驚恐與焦慮當中。在精神疾病的分類當中,精神分裂是一種重性的精神疾病。對於精神分裂患者而言,常見的病理症狀有以下幾點:(1)由於情感認知的混亂而帶來的情感淡漠,易激惹,抑鬱或者焦慮等等的病態情感;(2)由於邏輯與思維能力的受損,而表現出的妄想症狀(比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影響妄想、嫉妒妄想、誇大妄想、非血統妄想等),聯想障礙(比如思維過於發散,過於抽象化,如問患者「你吃了沒」患者會回答「今天的天氣不錯
  • 盤點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那些電影
    【四】 《致命ID》:分裂、分裂、還是TMD分裂【八】《美麗心靈》:力挽狂瀾的力量這是一部根據同名傳記改編的電影,主人公約翰-福布斯-納什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天分克服了精神幻覺,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獲得突破,並與其他兩位此領域的專家一同斬獲了1994
  • 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狀?
    精神分裂的早期症狀?日常生活中,只要人們提到精神分裂這個詞,基本上都會投來怪異躲避的眼光。那麼這作為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在早期的一些症狀表現中,要儘早去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治。比如早期會出現反覆的言語性幻聽,出現思維被插入的情況。還會出現幻覺妄想。
  •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下)
    最後要談的,就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的情感認知,邏輯能力,感官認知,思維的完整性,行為和意識的連貫性出現了嚴重的病態反應,並出現了嚴重的損害。在精神疾病的分類當中,精神分裂是一種重性的精神疾病。
  • 心理知識 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也許你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人格分裂」或者「精神分裂」這兩個答案,但其實,主人公患有的精神疾病並不是所謂「人格分裂」或「精神分裂」,而是一種名為「多重人格」的疾病。
  • 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的獨白
    症狀越發嚴重,鄰居議論紛紛,他們說我是瘋子是神經病是精神分裂,甚至認為我會攻擊傷害他們,殊不知我更害怕他們。 只是失去了原本該有的平衡,全世界患病的人不到1%,過去思覺失調症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帶來消極影響,許多人,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恐懼和邪惡,甚至將他和人格分裂症混餚,所以他現在有一個更好的新名字叫做思覺失調症。
  • DID: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
    我們經常在電影或小說中見到的「人格分裂」,如一位主角身上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的情節——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其實是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又稱為多重人格,是一種常見的分離障礙。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才改名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DID具體表現為: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
  • 冷門佳片《愛德華·蒙克》意識流偽紀錄片,真正杰作!
    「The struggle to remember, the struggle to forget」——Watkins對蒙克精神狀態的讀解電影與夢有著相同的構成機制,而這兩者構成所需要的素材都來自於攝像機或者人所捕捉到的影像
  • 精神分裂的症狀、起因以及治療措施有哪些?建議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思維都會出現異常,早期開始會經常猜疑別人,腦子還會出現一些奇特想法,或者出現幻聽等等。發展到後期,會有嚴重的被害妄想症,以及情緒會出現抑鬱或者焦慮,而且人容易興奮也容易被激怒。
  • 重症精神分裂患者被家人用鐵鏈囚禁 傷痕累累
    原來,他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患者。為了防止他犯病時惹事,家人只有無奈地把他鎖住。  3月1日,河南省精神病院實施的「解鎖工程」幫他打開了囚禁鎖鏈。  A  「解鎖工程」助貧困精神病患者得救  3月1日下午,記者隨河南省精神病院醫務人員,到衛輝市孫杏村鄉張武店村見到了龍龍。
  • 精神分裂患者到底有多可怕,遇到了一定要遠離?
    精神患者的情緒,他的整個人的這種情感的體驗情感的這方面的一些和我們正常人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正常人,其實每個人都是都是言行一致的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感受啊,我們的行動都是一致的,比如說今天你要去出去買彩票,突然中了這個一個億的大獎,你會開心不開心好假如有一個人,他中了1億的彩票之後
  • 精神分裂50年,竟然被吃好了,食物的力量太強大了
    愛幻想、焦慮、消極、呆坐、對空叫罵、等等。這些都是精神分裂的症狀,精神分裂症患者被認為是瘋子,癲子,他們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工作能力。隨著社會越來越多元化、複雜,環境和飲食的影響,精神分裂患者越來越多。
  • 那些看完忍不住懷疑人生的精神分裂電影
    single的前18年一直妄圖分裂一個妹紙出來和自己談戀愛,失敗Orz...個人第一次主講電影沙龍的主題是「精分小能手養成計劃」,啊摔...入選標準:在某個精神分裂分類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一部電影,至少得好看吧,不然怎麼讓人懷疑人生。開始碼電影,前方高能預警,極度燒腦,謹慎mark!
  • 「他」究竟是人格分裂還是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在醫學上對應的分別是精神分裂症和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這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這兩者都屬於精神障礙。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也就是人格分裂,其實是一種人格障礙,「分裂」的是人格,患者所表現出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完整、擁有各自思考模式和記憶。
  • 如《信條》被稱為理科那這一部一定是意識流的文科
    這部《我想結束這一切》的電影從一開始我並沒注意到導演是誰,反而是被預告片的美學風格與詭異氣氛所吸引住了,看完電影之後果然沒有失望,整部電影以意識流的方式講了一個很喪很悶很壓抑的故事,下面簡單聊聊這部電影。
  • 小眾佳片|《尼斯·瘋狂的心》見證用愛敲開心門!
    因為這個共鳴,小萬就想推推這部豆瓣評分8.0的佳片。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以1944年的裡約熱內盧郊區的精神醫院為背景,講述從醫學院學習歸來的女醫生尼斯·達·西爾維拉回到醫院工作。《尼斯:瘋狂的心》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位叫尼斯的女醫生反抗40年代由男權壟斷的精神病醫療體系,並提出對精神病人採取藝術薰陶的治療方法進行醫治,以代替包括電擊和腦白質切除的殘忍醫療手段。影片對社會關注殘障問題的呼籲,得到聯合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支持。
  • 終於,【意識流電影】你也能分析了…
    比如: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任意空間…??停!停!停!是不是已經猜中你在寫影評時的小小心機了呢?這樣,還真的不行哦!因為,不懂的知識點咱們可不能瞎用!這一期,湃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經常被大家提及,大多數小夥伴卻還是不會分析的影評高級詞彙——【意識流】。到底什麼是「意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