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第一頭牛》的情感是這樣的: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卻不是我喜歡的一部雷查德電影。
首先要釐清什麼是經典的雷查德電影?拿我最喜歡的《昨日歡愉》(這兩部片子明顯都是講的兩個男人的友誼)和《第一頭牛》做個對比,《昨》是明顯的「掐頭去尾」的片子。它雖然聚焦於以前的朋友再重聚時的那種看不見的裂痕,但是理察沒有講以前兩人的回憶,也根本沒興趣講述兩人的友誼將通向何方,雷查德想講的就只有兩個人從各自出門-一起相聚-各自回家這個簡單的過程而已!
雷查德只是用當下的時間誘導出看不見的東西,她用動作(男人給男人按摩)、新聞(汽車上的電臺)、選擇(兩個人在咖啡館選擇的食物)描繪出了兩個男人巨大卻又隱形的差別,所以你知道悲傷不過是過去的不可再現,也是未來的不可彌合,這是一種用現在進行時把過去和未來都講述清楚的高明策略。
那麼,這種敘事策略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呢?最突出的成果是雷查德電影中的時間被壓扁了,也就是說觀眾在看她電影時感覺時間變慢了,這完全給觀眾沉浸在她世界中的機會,你會感覺自己就坐在《昨日歡愉》的那輛轎車上和兩人一狗並行。這種效果在《米克的近路》(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是她最好的作品)裡更加明顯!《米克的近路》更是直接把人物懸置在沙漠裡,他們想去一個地方,卻始終無法抵達,如此的隱喻更是拋棄了以前和以後,讓主人公在荒漠裡遊蕩,「近路」也變成了一種虛假的概念。《昨》可以看作公路片,《米克》可以看作西部片,這兩者都是雷查德偏愛的題材,而她找到了一樣東西來打通這兩者,也就是「壓扁的時間」,因為公路是無邊無際延伸著的,沙漠是茫茫沒有邊際的,因此觀眾在雷查德的電影裡找不到精彩到紛繁的情節,但是卻能感受到在看似不變的時間裡窗外細微變換著的風景——要感受但不要刻意追求。
但是《第一頭牛》並非如此,這部電影基本可以看作兩段,第一段是cookie和king lu到達拓荒地前的鋪墊,第二段故事真正展開,如果說前一段還像典型的雷查德電影,那麼後一段完全是一個獨立精巧的情節劇。更遑論開頭設置的懸念,這在《昨日歡愉》裡是完全不會見到的。由此可見,《昨》完全是簡單純粹的,把一切都隱藏在當下,《第》卻選擇了更巧妙的敘事結構——先用開頭兩句屍體在一起設置懸念,後半段圍繞著牛製造戲劇衝突。在以前雷查德的採訪中,她曾經說過:「我想在不製造戲劇衝突的情況下仍然讓電影具有戲劇性」,但是《第一頭牛》卻好像走在這句話的背面,它用代理商和cookie之間的衝突託起了後半段電影。
我推測這可能是源於本片是改編自她長期合作編劇喬納森的小說,小說本身時間跨度20年,所以本片可能會有些「裝不下」的感覺,精巧的敘事技巧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原來沉穩的敘事策略。這也是這部電影比較「好看」的原因。
但是《第一頭牛》之中也有某種東西是從雷查德以前的電影裡一脈相承的。
比如對自然的偏愛,我以前看過一篇外國採訪曾叫雷查德「新勒徳分子」(勒德分子是指1811-1816年英國手工業工人中參加搗毀機器的人,現已引申為反對機械化和自動化的人),這個稱呼很準確,畢竟在《昨》和《第》之中都有大量對自然本身的直接描繪——只有在雷查德電影裡才能找到爬在石頭上的蝸牛這種美好的景象!
「自然「在某種程度上是雷查德電影中的演員,它也擔任著某種角色,作為某種景象或者表意反抗著現在的時代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這和法國在80年代的自然主義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自然主義的大師皮亞拉的電影,他的電影是無限貼近生活的,即在一個並非精心設計的場景之下,用各種手段來誘導出演員最真實的表演,同時無論是環境音、自然光都表明電影是一種關於生活本身的再創造,自然主義和「自然」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但是如上所說,雷查德電影裡自然成為了最大的主角,所以有媒體人把她的電影成為」新新自然主義「。開玩笑地說一句,我們無數次強調『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但是雷查德貌似才是把這一點做的最好的人,她在這部電影的採訪中也說「Well, capitalism works for some people. It does not work for nature「,自然本身就是雷查德的主張。
雷查德電影總在那些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所沒有觸摸到的領域——荒蕪的沙漠、蔥鬱的森林、待拓荒的嶺地又或者是偏僻的小鎮,她以反對者的姿態,為那些被拋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後的所有人代言,這是自然所賦予她的巨大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她的電影的名字裡會出現動物的名字。我們也因此愛她,我們在深處都有回歸自然的訴求,我們並非先天被與自然隔開,我們在骨子裡都是Wendy,我們都想尋找自己的Lu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