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2020-12-19 騰訊網

網絡時代裡,微信這種通訊工具近乎成為了人與人交流的橋梁,由它衍生的朋友圈也成為了我們分享大小事情的平臺。

對於很多人來說,朋友圈是工作之餘的一種消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將自己的點滴記錄在朋友圈中,隨時隨地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而忙碌了一天之後,最愜意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刷著朋友圈,重新品味這一天發生的事情。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朋友圈表達自己。在我們身邊,很多人偶爾會瀏覽朋友圈,但基本上不會發布動態。即便生活中發生了大事,也只是默默經歷,很少與人分享。

也許,他們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清心寡欲。而是在長久的生活中,漸漸看明白了自己,有了其它的想法。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一:太累了,不想多費心思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裝點著朋友圈,掏空心思地發布動態,為的就是別人偶然的一個贊,或者時不時的一句評論。但漸漸成熟之後,很多人開始厭煩這些流程。因為他們突然發現,這樣發朋友圈太累了。

朋友圈原本只是一個表達自我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真實。但現在我們每次發布朋友圈時,都要先設想這個話題會不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不會傷害別人,甚至連照片都要慎重篩選之後才發布,實在是太心累了。

更何況,如今的朋友圈裡不僅僅只有「朋友」,還有許多工作上的夥伴、領導,以及隨手添加的陌生人。為了不得罪別人,我們只能在每次發朋友圈時屏蔽、分組,乃至設置三天可見。久而久之,就會被這些繁瑣的流程所累,索性不再發朋友圈,圖一個輕鬆。

很難說,我們這種選擇是對是錯。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朋友圈的關係太過複雜之時,少發朋友圈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但這也只是表面上的做法,想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最好合理精簡微信好友,提高好友質量。唯有這樣,你才不會考慮太多。

二: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有人愛好分享,時時刻刻都想發布動態。也有人喜歡安靜,渴望默默地生活。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日子而已。

現實中,一些人不願意發布朋友圈,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不夠精彩。而是他們活得很獨立,喜歡一個人經營生活。在他們看來,生活或好或壞都只能自己承受,別人終究是外人,沒有必要知道太多。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比較成熟,也較為堅強。哪怕自己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也不會輕易向別人求助。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和你分享生活趣事的話,那麼恭喜你,說明他已經將你當成了非常親密的朋友。在他們心裡,你有著很重要的位置。

遇到這樣的人,一定要珍惜。

三:不需要別人認同自己,只想抓住眼前的美好

在一次採訪中,有人問蔡康永:「你覺得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他說:「我們看一下我們的朋友圈就知道,我們為了要營造給別人看的櫥窗,壓抑了多少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發布動態,並不是真的在表達自己,而是為了尋求一種認同感。就比如說,我們加班到深夜,突然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在工作的動態,往往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工作很辛苦,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努力。再比如,自己迫不及待地將新買的包曬在朋友圈中,是為了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光鮮亮麗。

在這樣的心理下,我們會因為他人的一個誇讚而沾沾自喜,也會因為無人理睬而失落好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當我們發布朋友圈時,就已經將決定自己的心情的鑰匙放在了他人手中,讓他人輕而易舉地掌握了自己的喜怒哀樂。這種任由他人主宰的生活,帶來的只會是無邊的落寞。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自己,越是在意他人的看法,越會忽略掉一些真正值得在意的事情。那些活得通透的人,從來不會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而發布朋友圈,而是會將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中,體會那些能夠觸碰得到的生活。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早已看透了人際交往。他們的生活質量很高,過得也更自在。

四:活得簡單,更喜歡實際性的交往

微信這一社交平臺,見證了太多人的喜怒哀樂,可大多數時候,即便我們將心事發布在朋友圈中,也得不到實際性的幫助,反而會因為太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徒增煩惱,

比起在朋友圈裡傷春悲秋,有些人更喜歡和朋友們在線下的交往。當他們得知朋友生活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到場幫助。當他們需要他人時,也會直接和朋友見面解決問題。

他們的朋友圈空蕩,但生活中很充實。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多半有四種心理,第三種令人羨慕,你中了嗎?

朋友圈只是我們交往的一個工具,如果你覺得它重要,大可盡情展示自己。如果你只當它是一個普通的頁面,也可以隨著自己的想法安排關於它的一切。

生活中,很多人因為發布動態獲得了快樂。也有人不發朋友圈,依舊活得很幸福。重要的不是你到底怎麼利用朋友圈,而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個人只要知道自己想怎麼活,大約不會過得太差。但一個人若是只會跟隨別人走,很有可能會與真實的自己背道而馳。

所以,不要糾結髮不發朋友圈了。你應該靜下來想一想,自己到底需要怎樣的人生。當你想明白,活明白了,也就不在乎朋友圈那點事兒了。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一直幸福下去。

END

今日話題:

你喜歡發朋友圈嗎?如何看待不發朋友圈的人呢?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

相關焦點

  •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活得真實,且一般都有這3個特點
    但對於絕大部分讓人而言,微信可能是用來打發無聊時間,或者和朋友閒聊的工具,沒事看看文章,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都在幹嘛。有些人可能每天都會發朋友圈,而有的甚至一天發個十來條,但還有一部分人,他們並不喜歡發朋友圈,可能很久發一次,發的大部分也和自己的生活無關。
  • 活得通透的人,會有這四個特徵,你有幾個?
    人活一輩子,有人活得通透,有人卻活得無比糟心。通透的人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考驗能泰然處之,有條不紊地應對一切,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看到轉機。而有的人卻只能生活在失意和憤懣之中,負面情緒纏身無法自拔,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而一蹶不振。
  • 13年後《放羊的星星》泰版翻拍,原來夏之星才是活得最通透的人
    這就是活得通透。,不否認過去,而是努力消解掉過去的不堪,向前看,她相信自己會成為一顆比鑽石還閃亮的人。不背過去的包袱,過去自然不會反噬自己。這就是活得通透。、活得通透的人。,雖然只是劇裡的角色,但我們仍然可以按圖索驥,像倪萍老師在《活得通透》中說的:「也許,當下的世界,很難看懂,願他們可以讓你活得通透。」
  • 心理學:基本不發「朋友圈」的男人,大致是這4種人
    提起朋友圈恐怕小編就不用多費口舌了,現在人人只要手機在手又有誰不知道萬能的朋友圈呢?如果硬要說不知道那你可就太落伍了,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手機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微信裡的朋友圈幾乎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偏偏就有一些獨特的個體,尤指基本不發「朋友圈」的四種男人。
  • 喜歡發這四種朋友圈的家長,通常是情商不太高的,容易被人屏蔽
    文|西紅柿媽媽如今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朋友圈成為了大家交流互動甚至營銷的主要平臺,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小學生都用上了微信。朋友圈逐漸成為了大家生活的縮影,尤其是今年2月份,大部分企業停工期間,朋友圈更是刷新得相當之快。可是有些朋友圈給人帶來正能量,有些朋友圈卻會讓人心生厭惡,最終被人屏蔽起來。
  • 2021年:活得通透的女人一定要明白的4個真相
    其實「活得通透」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事情,你只能選擇你自己覺得對的方式去活,但在此之前,不論你想如何選擇,都必須知道的幾個真相。容我先給大家講兩個身邊的事情。但過了段時間,我便看到她在朋友圈說自己投資賺了錢,付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房子的首付。聯繫了之後才知道,她通過認識的男人學習投資,並把她自己的英語專業撿了起來,現在做對外貿易做的風生水起。我在電話裡感嘆她厲害,但她笑笑說,小魚,很多人說我活得比同齡人通透,更早的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
  • 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有這6個特徵
    做個通透的人,不爭不搶,不驕不躁,活出最美好的模樣。-01-活得通透的人,懂得取捨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取決於對「所為」和「所不為」的取捨。通透的人,更願意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和事,而非任由虛無的事情支配。汪涵曾毫不避諱地承認刪除了很多微信好友,包括陳坤、範冰冰這樣的大牌。
  • 很少發朋友圈的人:是實在人還是兩面人?
    朋友圈不再那麼喧鬧,自然與許多人不再發朋友圈相關。對於這種現象,有兩種極端而又對立的觀點,而且都打著心理學旗號。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遠離或防備他們。因為在心理測試中,這些人的「掩飾性」得分較高。
  • 心理學: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會活的人
    但你可能不知道,朋友圈就是一個人側面的縮影,經常發朋友圈和不發朋友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朋友圈的動態,體現著一個人真實的心理訴求。但很多女性看了以後可能又要酸了,她們會說:人家李子柒是什麼人,身價至少10億以上的「成功女性」,標準的 白富美,和一般人怎麼能比?但聽過李子柒故事的人可能都知道,這個馬上即將30歲的四川姑娘,14歲就輟學去了北京打工,一個月的工資不過300元,後來幾乎把所有職業做一遍,還做過夜總會的領舞和DJ,而且她從下都沒有父母,算靠奶奶養大的孤女。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並非低調,十有八九是這三種心理
    網絡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很多人喜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有空的時候發一下朋友圈,但是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人以前很喜歡在網上發朋友圈,突然變得沉默了,不再看見他更新朋友圈了,他們十有八九是三種心理。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生活是自己的剛開始很多人喜歡發朋友圈,在網上記錄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好是壞,都喜歡發到網上,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狀態。慢慢的,人們意識到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沒有關係,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人知道,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自己過好就可以了,跟他的沒有關係。
  • 70歲老僧說:人在紅塵,這四種人活得最苦,估計其中就有你啊
    我坐在茶堂裡,看著窗外的苦楝花密密麻麻地開了一樹,煞是好看,不禁感慨地說道:人在紅塵,很多人也和這苦楝花一樣,看似好看,而真正的人生卻很苦啊。70歲的南山老僧點點頭說,都說苦楝樹是「苦根苦葉苦枝丫」,就是它的果實苦楝子也是苦的,所以,人們常常說苦楝樹是苦命樹,是苦難的象徵。人在紅塵,其實這四種人也活得像苦楝樹一樣,全身心都是苦的,這其中,估計也有你啊。
  •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徵?看看你是第幾種
    關於朋友圈發怎樣的內容,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記得微信剛開始被大家熟知並應有的時候,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是很真誠的,不帶有任何的炫耀,更多是記錄與朋友和家人相處的點滴。 但是後來,朋友圈所要傳達的信息,已經不再那麼真實了,有的人是為了生存不斷推銷產品,有的人則是想要炫耀自己當下活得比誰都好。
  • 為什麼說別和不愛發朋友圈的人談戀愛?
    最近交的男朋友都不發朋友圈秀恩愛,他是不是個渣男?1最近有個十分新奇的觀點:千萬不要撩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尤其是男生。說出這種觀點的人列舉了一大堆「證據」來證明不愛發朋友圈的人都是渣男渣女。他們覺得不愛發朋友圈,是高冷的表現,這樣的人一般很難追,就算追到了也不是你能hold住的。也有人覺得不愛發朋友圈是刻意想隱瞞什麼。這種套路時常在渣男身上得到體現。為了不讓對象或是曖昧對象察覺,自己又撩了其他人,他們選擇關閉朋友圈,讓別人找不到蛛絲馬跡。更有甚者說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是不懂情趣、沒有生活氣息的人,和這樣的人相處肯定會很累。
  • 活得通透的女人,都有這三個特點
    前段時間,復旦最美女教授陳果的「朋友無用論」刷爆了朋友圈。她說:「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為他們『有用』,是為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為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為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在這個功利的社會裡,陳果的「朋友無用論」,如同一灣透徹的清流,喚醒我們對於純粹感情的思考。
  • 男人出軌前,一般會發這四種朋友圈,警惕!
    不同的是,愛你的人會想辦法,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一些驚喜,而那些只圖新鮮感的人,卻會在暗地裡動歪腦筋,比如現在朋友圈發幾句不被理解的句子。平時我們也會在朋友圈裡抱怨,但不會把原因歸咎給別人,最多說說自己心情不好,渴望被關心,但他們不同。他們把自己當作受害方,辛辛苦苦為了家付出,到頭來卻沒人理解他的苦衷。
  • 爭議人物周冬雨經四種波折活得通透,才知道她最大財富不是演電影
    面對這些,不少人對周冬雨的惡評不斷,一些黑粉還在周冬雨微博上罵戰。面對這些,周冬雨開始也是慌慌然,但她很快調整自己,還調侃說,以後記得拉窗簾。周冬雨不僅記住了「拉窗簾」,也漸漸想明白自己想要的愛情:順其自然,不消耗對方,不希望被欲望和權利糾纏。
  • 愛心故事:誰是活得通透的人?小美人魚的童話王國丹麥裡的安徒生
    當我驚喜地收到,安徒生童話樂園授予我愛心聯絡大使榮譽稱號時,我突然覺得天堂裡的安徒生和人間的我似乎有一種心靈感應,我也感應到安徒生是一位活得通透的傑出文豪。安徒生童話樂園授予我愛心聯絡大使榮譽那麼,什麼是活得「通透」?,我覺得「通」,是指「通情達理」;「透」,是指「明白透徹」,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通透是一種高情商、高愛商、高智商的表現,更是人需要走向成熟的標誌。
  • 「沒心沒肺」的李艾,才是真正活得通透
    可以說李艾是活得通透的類型,她不會勉強自己,也不會給對方帶去壓力。結婚也沒選擇富二代,而是和經紀人張徐寧在一起,恩愛的樣子確實羨煞旁人。迫於家庭的壓力結婚、生子,其實自己根本沒做好心理準備。找個差不多的人結婚,過著差不多的生活,時間長了終於醒悟,原來以為的「差不多」其實差了很多。這時候但凡遇到一絲的不如意都會放大痛苦,感覺生活就像是一種煎熬。這麼說也不是為了給大家增加恐懼感,而是提醒女孩子們,要慎重的對待生育問題。
  • 活得自我的黃璐感情之路也不順利,終究不及溫崢嶸活得通透
    不過臺上演不出戲的黃璐,臺下卻戲很多。不過不到兩年的時間,2019年12月16日,黃璐就宣布與範瑋離婚了。關於原因,黃璐沒有過多透露,只是說兩人還是朋友。不過如同她諷刺張栢芝自《忘不了》之後再無佳作一樣,近年來,黃璐高口碑作品也沒有,活在了自我的世界中。反觀與她同臺競技的溫崢嶸卻格外通透。雖然在市場評級中被評為B級,當唐一菲、馬蘇等人表示不可思議時,溫崢嶸卻謙虛但不乏大氣說:「社會是以年輕人為主導,這是不可抗拒的。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發朋友圈了?
    那些不在發朋友圈的人,是放下了曾經的往事,是希望人生一世,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生活,去好好的對待今生所有的一切。不再去追憶,不再去遺憾,不再去徘徊,人生一輩子,沒有過多時間去回憶從前。也沒有過多回憶從前那些往事的必要,許多時候,人生其實也不過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