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圈不再那麼喧鬧。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人脈是資源。許多人熱衷於交朋友,微信的出現,朋友圈極為火熱。無論多麼遙遠,無論是否相識,都可以成為朋友,再也沒有山水之隔,也無國別之分。
網際網路出現之後,網上社區成為人們交朋友之地,後來QQ成為交朋友的主要工具,現在則是微信圈幾乎成了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微信朋友圈裡,有人曬自拍,有人曬畫作,有的分享美食,有的分送旅遊美景,有的在圈裡炫富,有的在圈裡叫苦……朋友圈似乎無所不能。
不得不說,微信朋友圈已經過了最火時候,熱度有所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甚至是不發朋友圈了,成了「殭屍圈友」。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圈裡越來越冷靜,再也不像當初那麼喧鬧了。
(2)兩個「心理學」觀點的對立。
朋友圈不再那麼喧鬧,自然與許多人不再發朋友圈相關。對於這種現象,有兩種極端而又對立的觀點,而且都打著心理學旗號。
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遠離或防備他們。因為在心理測試中,這些人的「掩飾性」得分較高。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習慣在各個方面掩飾自己,壓抑著自己的真實狀態,會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樣子。他人又往往信以為真,卻不知這是這些人卻在刻意表現。一些人因此得出結論,與這類人相處是相對危險的,應該遠離他們。按照這種觀點,不怎麼發朋友圈的是兩面人或是多面人。
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尊重或警重他們。因為這些人自我價值感很高,對現實生活比較滿意,而且具有分辨和管理個人情緒的能力。這些人能夠劃清自己生活和朋友生活的邊界,將自己生活與朋友交往加以區分,有意識地不把自己的私生活過多地曝光給外界。他們不需要通過別人的點讚尋找被認同的滿足感。這種人過得實在,讓人羨慕。
一些人到底出於何種原因,不怎麼發朋友圈呢?暫且擱下不議。但是,上述兩種觀點似乎戴著病態眼鏡,首先將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定性為心理不健康,然後給他們扣上「刻間裝扮」「相對危險」的大帽,或是認為「自我價值感很高」「管理情緒能力強」。其實,這是打著心理學旗號賺取點擊率的手段,因為根本不合邏輯。社會現象極其複雜,同一種現象的背後可能有著千種萬種原因,將其絕對化為一種原因,毫無邏輯可言。
而且這兩種觀點互相矛盾。主張遠離者說,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是在掩飾自己的真實狀態,而主張羨慕或尊重者說,發朋友圈的人卻是不自信的表現。在這兩種觀點看來,不發朋友圈和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一種病態,這等於說所有人都是心理學上的病人,顯然這極其荒唐。由此看來,無論是主張遠離者還是主張羨慕者,都陷入到了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維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一種病態思維。
(3)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五個原因。
這裡再來分析一下為何有的人不怎麼發朋友圈?不可否認,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和天天發朋友圈的人之中,都存在少數刻意而為的情況,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多的刻意,因為根本用不著,他們只是實實在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發朋友圈也好,不發朋友圈也罷,多發朋友圈也好,少發朋友圈也罷,都是正常現象,生活、性格、生存狀態使然。存在即合理。把正常現象當成不正常現象去分析,只能說明分析者心理不正常,而不能證明別人不正常。
對於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來說,絕大多數活得實在、真誠,心理非常健康,但是如果細緻觀察,也可以看出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太忙。不得不說,看手機,發微信,很費時間,對於忙 人來說,不可能有這個時間。無論是忙工作,還是忙家務,都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發微信,畢竟這並不是生存「必需品」,可發可不發。許多人知道,比較熱鬧的朋友圈多是老人圈、閒人圈,打發時間而已,內容亂七八糟。許多人說,自己從來不玩微信朋友圈,認為刷朋友圈是一件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可以幹點更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自樂。即使時間有餘的人,如果有個人愛好,往往自得其樂。有的四處旅遊欣賞風土人情,有的動腦又動手,跳舞、唱歌、碼字、書法,目的都是一個——健身。他們都有一幫志同道合者,現實中的朋友不少,虛擬朋友並非特別重要。所以,不怎麼發朋友圈,說到底是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因為他們的交流對象就在身邊,不需捨實就虛。如果有一個知己,有一個聊得來的朋友,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永無重複的語言,而且是兩情相悅、兩心相通、兩看不厭。
第三個原因,理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微信朋友圈同樣如此,一方面是一種交友工具,一方面又是騷擾之源。對於交友來說,朋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得一知己足矣。現在的朋友圈,各色人等均有,名為朋友圈,實為「互識圈」(互相認識而已,甚至還不認識),何來朋友之說?在現實世界上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虛擬世界上也就更難了。知人知面難知心,豈能知言就能知心呢?
對於騷擾來說,一些微信朋友圈早就是商業圈、噪聲圈、廣告圈甚至還時常上當受騙。許多人都有體會,朋友圈裡無用信息為主,總看朋友圈除了消費大量時間之外,很難得到有用信息。朋友圈並不純潔,一些人就被朋友圈出賣了,本來是私下交流,卻被「朋友」廣而告之,弄得很是被動,有的因此身敗名裂。一些人習慣在朋友圈裡隨意轉發謠言和有害連結,陷阱太多,所以有些人基本不看朋友圈。
此外,如果不設為靜音,手機就會響個不停,成為騷擾源。如果設為靜音,只要將手機打開,立即會蹦出幾十條幾百條信息,多是垃圾內容不說,往往還把有用的信息淹沒了,不僅讓人心煩,而且可能誤事。由己及人,許多人在發朋友圈時極為理智,除了極為重要的信息,一般不發朋友圈,因為擔心成為別人的騷擾源。
第四個原因,真誠。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懂得生活真諦,他們知道私人生活沒有必要現場直播。每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感受並不相同,你的幸福未必也讓別人感到幸福,你的興趣未必也是別人的興趣,自己的痛苦別人也無法替你分擔。所以,一些人更願意通過現實生活或者私聊的方式和朋友之間進行聯絡,並有區別的分享生活信息,凸顯出在人際交往中的真誠態度。
第五個原因,實在。許多人為人實在,生活實在,從來不張揚。遇到任何事情,他們從不大驚小怪,而是冷靜思考,用心領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通常是想辦法克服,而不輕易麻煩別人,更不會到處嚷嚷。這些人懂得,世上沒有上帝,萬事只能靠自己。即使取得某種成功,他們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許認為只是一種幸運,並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張揚的。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需要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名牌皮包、旅遊各地的風景美照,也不需要別人知道夫妻關係如何美好、工作與生活中多麼苦惱……他們只是在過自己的生活,僅此而已。
網友們,你們對微信朋友圈有何看法和體會,歡迎留言討論,謝謝你的閱讀。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