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發朋友圈的人:是實在人還是兩面人?

2020-12-22 教育透鏡

(1)朋友圈不再那麼喧鬧。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人脈是資源。許多人熱衷於交朋友,微信的出現,朋友圈極為火熱。無論多麼遙遠,無論是否相識,都可以成為朋友,再也沒有山水之隔,也無國別之分。

網際網路出現之後,網上社區成為人們交朋友之地,後來QQ成為交朋友的主要工具,現在則是微信圈幾乎成了人們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微信朋友圈裡,有人曬自拍,有人曬畫作,有的分享美食,有的分送旅遊美景,有的在圈裡炫富,有的在圈裡叫苦……朋友圈似乎無所不能。

不得不說,微信朋友圈已經過了最火時候,熱度有所下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甚至是不發朋友圈了,成了「殭屍圈友」。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朋友圈裡越來越冷靜,再也不像當初那麼喧鬧了。

(2)兩個「心理學」觀點的對立。

朋友圈不再那麼喧鬧,自然與許多人不再發朋友圈相關。對於這種現象,有兩種極端而又對立的觀點,而且都打著心理學旗號。

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遠離或防備他們。因為在心理測試中,這些人的「掩飾性」得分較高。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習慣在各個方面掩飾自己,壓抑著自己的真實狀態,會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樣子。他人又往往信以為真,卻不知這是這些人卻在刻意表現。一些人因此得出結論,與這類人相處是相對危險的,應該遠離他們。按照這種觀點,不怎麼發朋友圈的是兩面人或是多面人。

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尊重或警重他們。因為這些人自我價值感很高,對現實生活比較滿意,而且具有分辨和管理個人情緒的能力。這些人能夠劃清自己生活和朋友生活的邊界,將自己生活與朋友交往加以區分,有意識地不把自己的私生活過多地曝光給外界。他們不需要通過別人的點讚尋找被認同的滿足感。這種人過得實在,讓人羨慕。

一些人到底出於何種原因,不怎麼發朋友圈呢?暫且擱下不議。但是,上述兩種觀點似乎戴著病態眼鏡,首先將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定性為心理不健康,然後給他們扣上「刻間裝扮」「相對危險」的大帽,或是認為「自我價值感很高」「管理情緒能力強」。其實,這是打著心理學旗號賺取點擊率的手段,因為根本不合邏輯。社會現象極其複雜,同一種現象的背後可能有著千種萬種原因,將其絕對化為一種原因,毫無邏輯可言。

而且這兩種觀點互相矛盾。主張遠離者說,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是在掩飾自己的真實狀態,而主張羨慕或尊重者說,發朋友圈的人卻是不自信的表現。在這兩種觀點看來,不發朋友圈和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一種病態,這等於說所有人都是心理學上的病人,顯然這極其荒唐。由此看來,無論是主張遠離者還是主張羨慕者,都陷入到了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維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一種病態思維。

(3)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五個原因。

這裡再來分析一下為何有的人不怎麼發朋友圈?不可否認,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和天天發朋友圈的人之中,都存在少數刻意而為的情況,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多的刻意,因為根本用不著,他們只是實實在在的過著自己的生活。發朋友圈也好,不發朋友圈也罷,多發朋友圈也好,少發朋友圈也罷,都是正常現象,生活、性格、生存狀態使然。存在即合理。把正常現象當成不正常現象去分析,只能說明分析者心理不正常,而不能證明別人不正常。

對於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來說,絕大多數活得實在、真誠,心理非常健康,但是如果細緻觀察,也可以看出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太忙。不得不說,看手機,發微信,很費時間,對於忙 人來說,不可能有這個時間。無論是忙工作,還是忙家務,都不可能有太多的時間發微信,畢竟這並不是生存「必需品」,可發可不發。許多人知道,比較熱鬧的朋友圈多是老人圈、閒人圈,打發時間而已,內容亂七八糟。許多人說,自己從來不玩微信朋友圈,認為刷朋友圈是一件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可以幹點更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自樂。即使時間有餘的人,如果有個人愛好,往往自得其樂。有的四處旅遊欣賞風土人情,有的動腦又動手,跳舞、唱歌、碼字、書法,目的都是一個——健身。他們都有一幫志同道合者,現實中的朋友不少,虛擬朋友並非特別重要。所以,不怎麼發朋友圈,說到底是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因為他們的交流對象就在身邊,不需捨實就虛。如果有一個知己,有一個聊得來的朋友,就有說不完的話題,永無重複的語言,而且是兩情相悅、兩心相通、兩看不厭。

第三個原因,理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微信朋友圈同樣如此,一方面是一種交友工具,一方面又是騷擾之源。對於交友來說,朋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得一知己足矣。現在的朋友圈,各色人等均有,名為朋友圈,實為「互識圈」(互相認識而已,甚至還不認識),何來朋友之說?在現實世界上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在虛擬世界上也就更難了。知人知面難知心,豈能知言就能知心呢?

對於騷擾來說,一些微信朋友圈早就是商業圈、噪聲圈、廣告圈甚至還時常上當受騙。許多人都有體會,朋友圈裡無用信息為主,總看朋友圈除了消費大量時間之外,很難得到有用信息。朋友圈並不純潔,一些人就被朋友圈出賣了,本來是私下交流,卻被「朋友」廣而告之,弄得很是被動,有的因此身敗名裂。一些人習慣在朋友圈裡隨意轉發謠言和有害連結,陷阱太多,所以有些人基本不看朋友圈。

此外,如果不設為靜音,手機就會響個不停,成為騷擾源。如果設為靜音,只要將手機打開,立即會蹦出幾十條幾百條信息,多是垃圾內容不說,往往還把有用的信息淹沒了,不僅讓人心煩,而且可能誤事。由己及人,許多人在發朋友圈時極為理智,除了極為重要的信息,一般不發朋友圈,因為擔心成為別人的騷擾源。

第四個原因,真誠。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懂得生活真諦,他們知道私人生活沒有必要現場直播。每一個人對於生活的感受並不相同,你的幸福未必也讓別人感到幸福,你的興趣未必也是別人的興趣,自己的痛苦別人也無法替你分擔。所以,一些人更願意通過現實生活或者私聊的方式和朋友之間進行聯絡,並有區別的分享生活信息,凸顯出在人際交往中的真誠態度。

第五個原因,實在。許多人為人實在,生活實在,從來不張揚。遇到任何事情,他們從不大驚小怪,而是冷靜思考,用心領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通常是想辦法克服,而不輕易麻煩別人,更不會到處嚷嚷。這些人懂得,世上沒有上帝,萬事只能靠自己。即使取得某種成功,他們也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許認為只是一種幸運,並不覺得有什麼值得張揚的。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並不需要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名牌皮包、旅遊各地的風景美照,也不需要別人知道夫妻關係如何美好、工作與生活中多麼苦惱……他們只是在過自己的生活,僅此而已。

網友們,你們對微信朋友圈有何看法和體會,歡迎留言討論,謝謝你的閱讀。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這讓我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她最近當上了主管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她見過面了,那天在微信上問她:「朋友,你是消失了嗎?都小半年沒見你發動態了。」
  • 微信上很少發朋友圈的男人,不是很窮,十有八九就是這3種人
    微信朋友圈,大家都用,並不陌生。一開始,大家發個說說,互相點個讚,留個言,開心就好。也有人喜歡通過朋友圈,猜測這個人的生活。有人說,朋友圈是什麼樣的人,也代表了這個人在什麼層次。我的一個同事,前幾天和我談論朋友圈的問題,她覺得,朋友圈經常曬旅遊、美食等等一類照片的人,說明比較富有,或者性格樂觀,熱愛生活。同時她也告訴我,微信上很少發朋友圈的男人,可能代表他很窮,因為經濟拮据,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沒有娛樂生活,平時放假了,不敢出去旅遊,所以也沒有什麼可以在朋友圈分享的東西。
  • 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這是為什麼?
    準確地說,應該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體制內地位高的人不僅不敢發朋友圈,甚至也不敢在朋友圈中評論別人,點讚別人。原因其實很簡單,言多必失。朋友圈是對生活的記錄,類似公開的日記。但是,凡是說話,不管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逃不過「言多必失」的古訓。體制內的人一般有穩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是一旦犯錯,尤其是原則性錯誤,丟掉了體制內的工作,就很難在體制外生存了。因為他們已經在體制內的長期生活中喪失了體制外生存的能力。尤其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發朋友圈,難免因言而禍。
  • 心理學: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會活的人
    但你可能不知道,朋友圈就是一個人側面的縮影,經常發朋友圈和不發朋友圈,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朋友圈的動態,體現著一個人真實的心理訴求。這是不是像極了那些不愛發朋友圈的人,從不展示,從不炫耀,卻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
  • 「兩面人」韓羽
    左起:聞章、韓羽與本文作者蕭躍華合影,黃品賢攝——官場上的「兩面人」像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藝術上的「兩面人」卻像川劇變臉反倒顯出幾分有趣,韓羽先生就屬於後者。——他的畫輕易不肯出手,即使廢畫也不送人。這樣看似吝嗇,實則是對藝術的苛求。他說:「畫得稍如人意的,捨不得送人;畫得不如意的,不好意思送人。畫畫兒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稍如意者十之一二,大多數畫兒都送給廢紙簍了。」——俗話說:「不怕賊來偷,就怕賊惦記。」韓羽先生警惕性再高,「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
  • 心理學:基本不發「朋友圈」的男人,大致是這4種人
    但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覺得這些人連朋友圈都不發那他們的生活未免也太枯燥了吧!跟這樣的人去交朋友我們可能會覺得彼此沒什麼共同話語,不過這類人也是有優點的,他們把發朋友圈的時間給了工作,對已婚男士來說也是他們對家庭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即便生活中發生了大事,也只是默默經歷,很少與人分享。 也許,他們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清心寡欲。而是在長久的生活中,漸漸看明白了自己,有了其它的想法。 不發朋友圈的人,一般逃不過四種心理,看懂的人多數活得通透。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愛發朋友圈了?
    近幾年不少人都有這種感受:我們加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發朋友圈的次數卻越來越少,每次發朋友圈都要思前顧後,這條能不能發,發了會不會被吐槽
  • 「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相比一年前整日處於焦慮中的她,現在整個人都顯得灑脫了不少。曾經總會迫不及待地分享各種生活細節,對點讚和評論樂此不疲。有次在節目中,易烊千璽也談起自己:「我的朋友圈只發風景,也不會抒發自己的情緒。」「僅三天可見」的功能上線後,他就立刻設置了這個選項;甚至在準備高考那個時期,直接清空了自己的全部朋友圈。如果白天在集體中,總會不得已地被侵略生活,私下生活,就不想被繼續窺探,更無心無力去了解別人的日常。無法感同身受的痛苦,更是很少有人能夠共情,慢慢也就懶得說了。
  • 微信裡,發朋友圈最頻繁的,往往是不常聯繫的人
    深以為然,微信裡,發朋友圈最頻繁的人,往往是不常聯繫的人。然而,也正是這些不常聯繫的人,正在佔用你寶貴的時間。就拿我自己來說,每天打開朋友圈,刷到的大都是一些無用的東西,而且還是一連串的,就很容易影響心情。
  • 羨慕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
    以前覺得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太吵鬧,現在覺得那些大方、自信地分享生活,表達自己的人既珍貴、又有趣。 有段時間,朋友包子每天定時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 今天塗了新色號口紅,感覺自己美美噠。配圖是化淡妝的她,溫婉,明媚。
  • 讓人心寒的句子發朋友圈
    有些傷口,無論過多久,依然一碰就痛;有些人,不管過多久,也還是一想起就疼。再見面時,我會笑的落落大方,走的坦坦蕩蕩,無你也不慌。誓言像一條船,到不了彼岸就沉沒。如果不想一起到老,何必煎熬著不放掉。對自己好點,因為沒有人會心疼你。
  • 為什麼你朋友圈發的旅遊廣告沒人關注?
    在朋友圈發廣告,成了很多旅遊人每天的必要工作。只是現在朋友圈發出的廣告和文章,卻很少有人點讚了。上千好友的朋友圈,點讚的卻寥寥無幾。那麼做旅遊的該如何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呢?或許會有人說阿麗的朋友圈肯定比小薇的人要多很多,其實事實剛好相反。由於小薇除了做旅遊外,平時還做代購,她的朋友圈人數比阿麗要多幾百人。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 「凌晨三點,她在朋友圈罵老公」:這樣發朋友圈的女人,都是什麼人?
    何美在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 「今天和婆婆因為孩子問題吵架,婆婆用了很多惡毒的話來攻擊我,我一邊哭,一邊看著他,他還是一如既往,不吭聲,也不作為,我到底為什麼會嫁給這樣的男人?」 這不是何美第一次在朋友圈「數落」老公張恆。 在何美的朋友圈,一個月總有那麼幾天,專屬於她老公。
  • 「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朋友圈裡的精緻都加了「濾鏡」現代年輕人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自朋友圈。在朋友圈,你看到別人的生活都是歌舞昇平、精緻細膩。曬旅遊、曬美食、曬深夜加班、曬工資條……看看朋友圈,怎麼都覺得別人的生活很精緻,而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
  • 喜歡發朋友圈的女人,都是什麼人?
    朋友圈是一片小天地,記錄自己,也欣賞別人。有的人不愛發朋友圈,只默默瀏覽,偶爾點讚,不願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社交軟體上。有的人喜歡發朋友圈,並非無所事事,也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希望在以後想起從前的時候,可以翻一翻朋友圈,回憶那些曾經。愛發朋友圈的女人,原來都是這樣的女人。
  • 有一種人,不愛發朋友圈,在微信上只是看客
    有一種人,不愛發朋友圈,在微信上只是看客微信看客:1.只看別人發的內容2.很少發朋友圈3.有共鳴的內容,點讚+評論後來長大了,成熟了,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自己是快樂還是悲傷,發在朋友圈的東西,很難有人會感同身受,再加上自己平常忙於工作,快節奏的生活模式,讓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發朋友圈了,慢慢的,你對朋友圈的這種社交需求也變得越來越低。
  • 「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人,沒見過世面」
    「沒見過世面的人,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你贊同這個觀點嗎?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先說一位身邊朋友的故事。我的這位朋友,她平時很愛在朋友圈上記錄生活,最近卻關閉了朋友圈。那個總是對你和顏悅色的人,也可能是伺機而動的壞人。同樣的,在朋友圈發自拍一定就是自戀型人格嗎,發旅行照一定就是裝逼嗎?有時你想發朋友圈傾訴生活的難,卻被指責矯情、玻璃心上線、抗壓能力差.「是啊,誰的生活不苦呢,破事一堆,不值一提。」
  • 不常發「朋友圈」的,大多數是這4種人,很準!
    但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有些人很少,甚至從來不發朋友圈。這樣的人,我們根本難以對其有任何了解。這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某種障礙。其實,想要了解他們並不難,不發朋友圈的,基本上都是這4種人,很準。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再點開幾個以前在朋友圈裡很是活躍的面孔,情況也竟然與我大同小異,有的甚至早已經在我的視野裡消失了…… 01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地淡出了朋友圈。現在的我們,點開一個,最新動態停留在大半個月前,點開另一個,「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數幾個總是很活躍的老面孔,就是轉發些微商廣告。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是我們已經沒有了傾訴的衝動?還是我們已經沒有了交流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