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這是為什麼?

2020-12-20 湖邊說教育

準確地說,應該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體制內地位高的人不僅不敢發朋友圈,甚至也不敢在朋友圈中評論別人,點讚別人。原因其實很簡單,言多必失。

朋友圈是對生活的記錄,類似公開的日記。但是,凡是說話,不管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逃不過「言多必失」的古訓。

體制內的人一般有穩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是一旦犯錯,尤其是原則性錯誤,丟掉了體制內的工作,就很難在體制外生存了。因為他們已經在體制內的長期生活中喪失了體制外生存的能力。尤其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發朋友圈,難免因言而禍。這大概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不發朋友圈的主要原因。

我是體制內地位低的人,也曾因發朋友圈而自找禍端。

我在某平臺發了篇《請善待初中男教師》的文章,而後一如既往地轉發朋友圈。不到5分鐘校長電話就來了。「你發了篇《請善待初中男教師》的文章,請問我們學校什麼地方沒有善待男教師,我們學校把男教師怎麼了?」

我百口莫辯,只好在校長的要求下刪掉了這篇文章。

晚上,我又接到同事電話。「江老師,你文章中提到的跟你一起搭檔的女教師,別人一看就知道是我啊!我有你說的那樣猛罰學生抄課文嗎?你有證據嗎?你這樣寫文章,是損害我的名譽啊!」我只好說,那是文學作品,是虛構的。「別人怎麼知道你是虛構的,別人肯定會認為那女教師是我。」其實,那個女教師就是猛罰學生抄課文,一罰就是抄50遍。她會一遍遍的數,少抄一遍,再加罰50遍。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但是,我不想跟她爭辯,只好向她道歉。

從此以後,凡是發朋友圈,哪怕只是一兩句話,我都要斟酌一番,防止因言而禍。最後,萬般無奈之下,凡是涉及具體人事的朋友圈,我都屏蔽了所有的同事。

我一個體制內的普通老師發朋友圈尚且會惹來這麼多麻煩,那麼我們可以想像,體制內有地位的人如果毫無顧忌地發朋友圈,會惹來多少麻煩呢?

有一位大學中文系老師提倡,語文老師發的朋友圈應該主要以文字來表現,語文老師應該進行朋友圈寫作。朋友圈的確是我們抒發情思的好地方,但是,因文而禍的古訓同樣不會放過朋友圈。

有一位老教師曾這樣告誡我們:很多東西,尤其是你的名字,寫上去容易,想抹掉就太難了,幾乎是不可能的。慎言,不要輕易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是老前輩給我們這些年輕人的忠告。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寫作(包括朋友圈寫作)是人類最美妙、最優雅的行為。可是,這一切卻潛藏著因文而禍的江湖風險。

我希望有一天,人人都能自由地發朋友圈,即使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也能享受發朋友圈的快樂!我憧憬這樣的生活!可是,這樣的生活,離我遙遠嗎?親愛的讀者,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來源:金融八卦女/ 1 /在體制內,有這樣一種現象:一般人很少發朋友圈,領導更是幾乎不發。即使發,也是發一些官方已經證實的新聞,很少分享自己的生活。這幾乎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紀律」了。很多網友看了這條信息,也在感慨:唉,體制飯不好吃啊,你根本沒有「朋友圈自由」。體制內人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麼?我感覺沒有,除非搞分組或屏蔽。體制內很多人不敢在朋友圈發任何的東西,甚至不敢評論別人。
  • 從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朋友圈,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網友一 我是體制內,但是我會曬美食旅遊不發,是因為怕有的人看到了會酸或者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個人情緒發QQ空間,沒人看到,但是可以以後自己看了會覺得:哦,原來我以前還經歷過這種事情 網友二 有時候也很想發一個,抒發一下心意,發完了又覺得沒啥意思,就刪掉了,久而久之,發的越來越少!
  • 為何體制內的人很少參加同學聚會,是瞧不起人,還是另有原因
    說起同學聚會,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在一個學習階段結束之後,曾經的同學舉行一次聚會,看一看老同學這些年來的變化,也算是對自己年少時光的一種美好回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舉行同學聚會的時候,體制內的同學一般很少參加,為何體制內的人很少參加同學聚會,是瞧不起人,還是另有原因?在說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體制內的人?
  • 體制內,有些單位臨時工的工資待遇居然比正式工還高,正常嗎?
    在工資待遇上,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不管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正式員工的工資待遇都要比臨時工的待遇要高。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有些行業有些崗位上,正式工的待遇可能還真趕不上臨時工的,即使是在體制內同樣如此,為什麼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呢?這樣的現象正常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好不容易考進了編制,好像高考中榜,是高興的;他們一定不會知道,在另一個辦公室,他們的一個同行,放棄了當地最好學校的編制。  我看著他們,他們像當年的自己,又不像當年的自己。在體制內,是一部分人的福音。  很多事情,要麼走,要麼忍,不應該拿體制的擋箭牌,成為懷才不遇的洩憤出口。  高曉松說:人都是高看了自己。  而高看自己,是人類進化的鎧甲,也是軟肋。  這一年,從深井走向了江湖,也從甲方變成了乙方。
  • 同學聚會,體制內的人很少參加,四個原因解釋「看不起人」的質疑
    而根據一些經常參加此類聚會的人說,體制內的人好像很少會參加同學聚會,很多人都會覺得說是不是這些人進入了國家單位工作就嫌棄曾經的老同學了。其實,不愛參加同學聚會並不是因為體制內的人「看不起人」,而是有一些特殊的其他原因,所以大家可不要誤會他們啦。
  • 優秀的男人,都不發朋友圈
    作者:新咖聊情感「朋友圈」論,一直都是我們所關注的話題,從以前的發什麼樣的朋友圈,演變成今天的「到底該不該」發朋友圈。因為大家都逐漸知道,發朋友圈不僅僅只是一個分享自己生活的平臺,更能通過它給自己帶來不可想像的好處及壞處。朋友圈也是一個隱形的交友平臺,許多人能通過朋友圈來觀察和發現你的性格,以此再決定要不要跟你接觸。
  • 很少發朋友圈的人:是實在人還是兩面人?
    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人,習慣在各個方面掩飾自己,壓抑著自己的真實狀態,會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樣子。他人又往往信以為真,卻不知這是這些人卻在刻意表現。一些人因此得出結論,與這類人相處是相對危險的,應該遠離他們。按照這種觀點,不怎麼發朋友圈的是兩面人或是多面人。一種觀點是,對於那些不怎麼發朋友圈的人,應該尊重或警重他們。
  • 體制內「剩女」問題調研報告!(法檢男比較吃香?)
    小縣城裡的體制內"剩女",一個日益 龐大卻被懸置的群體? 我在從事縣域治理研究時,意外發現中西部等偏遠地區的縣域體制內有大量的大齡未婚女性。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底下有個評論說:「別說是優秀的人了,現在都忙著自我增值,哪還有空刷朋友圈、發些沒營養的朋友圈。」這讓我想起我身邊一個朋友。她最近當上了主管之後,我已經很久沒有和她見過面了,那天在微信上問她:「朋友,你是消失了嗎?都小半年沒見你發動態了。」
  • 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內,是好事還是壞事?
    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 為什麼職務越高的領導越不喜歡發朋友圈?主要有3點原因,非常準
    朋友圈也已經成為展示自身形象的一個窗口。不知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領導的職務越高,往往越不喜歡發朋友圈。有時候一年也都不會發一次。這是什麼原因呢?第三、保持領導自身的神秘感,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威信大家可以留心觀察一下,不管是體制內的領導,還是體制外的領導,都希望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讓下屬猜不透自己,樹立自己的威嚴。
  • 為什麼網盾極風雲人不愛發朋友圈了
    為什麼自從我們進了公司,當起了網盾極風雲兒,某一天突然就不發朋友圈了?答曰:主要是為了不帶壞領導,也為了不讓領導發胖。一、我們部門最近剛搬進了新的辦公室。後來乾脆聽了一首餓狼傳說版本的《烤麵筋》(具體請上b站搜索關鍵詞)以前我是一個多麼斯文的網小盾啊。唉,懷念。這是真的,很多人都能為我作證,畢竟我網小盾吃口雞蛋都得分成四小口。
  • 廣西北海這個4A景區,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你有發現嗎?
    說到老街第一印象應該是像桂林的西街,或者大理麗江的古城街,熱鬧喧囂,各種小吃攤,酒吧清吧鱗次櫛比,而北海的老街卻如同它的名字一般,除了深沉感,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你有發現嗎?北海老街北海老街作為一個旅遊景點,行走在老街上會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你聽到最多的吆喝聲是「看房嗎」「買房嗎」,站在街上最多的業務是賣房的銷售,一條街走下來很多人拿著牌子,相對於其他的旅遊街都是問「吃飯嗎」「住店嗎」,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發朋友圈了?
    某天與朋友閒聊時忽然被問起,「怎麼好久沒見你更新朋友圈了?」我有些愕然,點開自己的微信相冊,才發現上一條動態已經是好幾個月之前的。以前的我們,看了一部劇或者電影,要發條朋友圈談談感想;去了某家新的餐廳,要發條朋友圈留個紀念;即使是偶然瞥見一片好看的雲,路邊一顆奇怪的樹,都要發條朋友圈表示喟嘆。
  • 為什麼名校研究生甘心於體制內工作?是人才待遇高還是學歷貶值?
    在面試環節,大家面面相覷,互相打量,到後來才知道,你來自東北985,我來自西南985,大家都實力不俗,但卻都相聚在一個根本想像不到的場合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名校畢業生開始走進體制內工作呢?人才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果從體制內的角度來看,這是傳統體制內的單位吸引力增加的有力證據,也是地方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結果。但是,面對如此下沉,難免會引發群眾的質疑:高等學府的碩士生、博士生都不去科研,都不去創造實施價值,而是進入體制,這是不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和學歷的貶值呢?
  • 為什麼領導都不怎麼發朋友圈?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為什麼很多厲害的英語老師都不在體制內,他們真的厲害嗎?
    我給孩子報了某著名英語培訓機構的課程,在線學習時跟著孩子一起聽了幾節網課,發現這個機構的老師水平確實很不錯。我對我的學生進行過一次統計,那些英語好的學生,基本上都在小時候上過或者長期上英語特長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公務員工資並不高,但為什麼都有房有車?一位體制人告訴你!
    每天分享體制內各種事!在現實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現象,那就是身邊的公務員基本上都有房有車,不管是在大城市還是在小縣城,好像都是這樣,似乎看上去比較有錢。我們都知道,公務員的工資並不算高,像我們這邊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普通公務員,他們的工資每個月也就5000左右,但為什麼他們卻都有房有車呢,其實,個人觀察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 所有人都以為沙子是這樣落的,直到25年前物理學家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類似於這樣——這個現象好像放之四海而皆準,以至於物理學家為沙丘的這種增長模式取了一個名字——雪崩動態(avalanche dynamics)。圖片來源:(DOI)10.1007/978-3-319-51624-0_3更奇怪的是,Santa Teresa 的沙子樣品雖然一開始有沙蛇現象,但是重複幾次後卻變「正常」了,這讓研究者們感到很困惑。摩洛哥西南部的鳴沙被當地人稱為"barkhanes"。圖片來源: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