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金融八卦女

/ 1 /

在體制內,有這樣一種現象:一般人很少發朋友圈,領導更是幾乎不發。即使發,也是發一些官方已經證實的新聞,很少分享自己的生活。

這幾乎已經成為一條「不成文的紀律」了。

級別越高的人,發朋友圈越少。男的,比女的發得少。

即使發的話,男的曬運動的居多,女的曬娃的居多。

發朋友圈頻繁的,可能會被上司和同事認為幼稚、不成熟、不講政治。

一般在體制內上班的人往往要遵守很多規章制度,動不動就踩到紅線,再加之機關單位人多嘴雜,人事關係非常複雜(俗稱「水很深」),所以很多人學會了沉默寡言。

長期以往,沉穩和偏向中庸的氛圍就逐漸形成了。

都說「禍從口出」,誰知道自己說的什麼話會被別人截圖留證,將來成為攻擊自己的罪證呢?

有時候,你隨便發一句牢騷,也有可能被「好事者」拿來大作文章。

早些時候,我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單位招錄了一個本事不小但性格很耿直的「假小子」(無貶義)。她入職一年後,被上級機關借調了過去。

借調期間的日子,肯定是不大好過的。原單位的人,覺得她「高升」了,嫉妒她。借調單位的人,則把她當「下級」和「借調人員」看,讓她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借調期間,她也跟自己單位的同事抱怨:借調的日子,就是寄人籬下,不好過,想早點回去。

某日,她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個牢騷,配了一張小孩豎中指的圖,然後配了幾個文字:「此刻心情如下圖。」

本來嘛,這只是一條普通的朋友圈。

某天下班後,遇上大雨,她站在路邊等車,被一輛快速通過的車濺了一身水,幾乎是從頭溼到腳。

那一刻,她就是想對那個車主豎中指。她氣不過,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接著就該幹嘛幹嘛去了。

結果呢,事情的發展出人意料。

很快,借調她的上級單位有一茬人開始討論她那條朋友圈是啥意思,紛紛揣測她到底是在罵誰。

她發朋友圈的時間是某天下班後,而當天因為工作上一點小錯漏,她被上司批評了一頓。大家都覺得,她肯定是在罵那個上司。

這種事情,在機關單位傳得特別快,雞變鴨,鴨變大鵝,鵝變鴕鳥……到最後,這事兒不知道怎麼搞的,就被傳成了她的上司處處給她穿小鞋,而她年輕氣盛、不服管。

事情傳到了上司眼裡,他也覺得這個小年輕是在針對自己,後來找了個理由把她給放回原單位去了,還給她原來的單位領導打了個電話,具體內容不得而知。

自始至終,她就被蒙在鼓裡,可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她一直在這個單位待下去的話,職業前景會如何。即使業務能力很強,遇上比較欣賞她的領導,她也有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面臨升職阻滯。

/ 2 /

前段時間,有一篇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

說是四川某縣一公職人員在上班時間發布與工作無關的朋友圈動態,同在工作時間有其他公職人員共7人點讚或評論,然後,這8個人最後都被處罰了。

消息一出,網絡上就炸開了鍋,機關單位的作為也遭到了網友的批評。

而我覺得在整個事件中,最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告密的那個人以及站在告密人那邊的決策者。

很多網友看了這條信息,也在感慨:唉,體制飯不好吃啊,你根本沒有「朋友圈自由」。

體制內人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麼?

我感覺沒有,除非搞分組或屏蔽。

體制內很多人不敢在朋友圈發任何的東西,甚至不敢評論別人。

你上班發朋友圈,可能有人說你「摸魚」。

你下班發朋友圈,又可能有人嫉妒你不用加班。

你發自己努力工作、周末加班的照片,有人說你要跟領導邀功。

你發自己閒暇一點的照片(比如休假出去旅遊),有人說你工作清閒。

發自拍照,也不大妥,總有人認為你很自戀、幼稚。

也不能炫富,發房子、車子什麼的,會遭嫉妒、遭懷疑(錢從哪兒來)。

抱怨上司和工作?那更不行了,可能有人會截圖發你領導,也會讓人覺得你這人不成熟、不穩重甚至不適合在機關工作。

也最好不要發一些很私人化的感想,有的人會想:你刷什麼存在感呢?就你聰明,想得清楚這個道理?

發什麼比較安全?非工作時間曬一下娃、曬一下貓可以,或者,發上級要求你發在朋友圈的連結也行。

領導發了朋友圈,你不點讚不行,瞎評論也不行,那就只能輕輕去點個讚。

加了同事,要麼都屏蔽,要麼搞分組,不然,容易惹是非:為啥別人可以看你朋友圈,為啥我不行,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我說的這些,體制內超大型單位(員工超一千)待過的人,應該都懂。

也許你會說:哎哎呀,你管那麼多幹嘛?嘴長在別人身上,你活出自我就OK了。

不,還真不是這樣。有些事情,有關氣壓。這種氣壓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像一片烏雲一般,一直跟著你走。烏雲厚到一定程度,就會下雨。下雨了,你會被淋溼。淋溼了,你就得善後。

所以,能不讓自己淋溼,就別給自己找麻煩。

體制內人員加了領導、同事後,若還想擁有「真正的微信朋友圈」,就得活出兩個面孔。

分個組,一個專門給同事看,表演自己很成熟穩重講政治;另一個,放飛自我,愛咋發咋發。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 3 /

我之前也在類體制內單位工作過很多年(何為體制內?我的理解是各級政府機構、各講究編制的國企和事業單位以及靠壟斷牌照、特許經營、財政撥款吃飯的單位,甚至那些靠上述單位給資源生存、不參與充分的市場競爭的企業,也都可以算在「類體制內」)。

說實話,體制內單位的門檻都不低的。

像我原先供職的單位,2010年以後基本上只有重點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大多需要有工作經驗)能進。我身邊一大堆碩士、博士,他們的履歷都特別漂亮。每個人都有拿得出手的能耐,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也都小有建樹。

但,或許是體制問題吧,一群這樣的「虎龍」聚合在一起,很多時候總是無法發揮「1+1=2」的合力。明明一個個都是虎龍,卻只能假裝自己只是大貓和大蟲。

在那個江湖裡,韜光養晦、藏鋒露拙才是第一生存法則。像我這種二兮兮的人,會被視為「不成熟」「缺乏權謀」。

我今天說的這些話,換作辭職前,也不敢說。說不定,有人會給我戴一個大帽子,說我「放下碗筷就罵娘」(還真不是這樣,我說的是體制,不針對任何單位、任何人)。

人太多了,嘴太雜了。幾萬人的系統,幾個人隨便說幾句,「風評」就會倒一大片。

出了體制,因為在某些方面跟體制內單位還有業務往來,我也不敢亂發朋友圈,只是尺度比過去要稍微大了一些。

縱然如此,我也算是在發朋友圈方面吃過虧的。

體制內原先的同事們,對我而言算是「原先的圈層」,而對於「不要隨意跟原先圈層的人分享你的成功」這一點,我真是深有同感。

分享成功,很容易招致反感。有一部分心胸狹隘的人,真的見不得你好。

辭職後,在原先的圈子裡分享過我們做的項目,初衷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我們具體在做什麼,真有什麼需求可以來找我們。

而我,也很感激十幾年的同行,讓我交到了一堆真朋友。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是真的有業務需求,但按照規定必須要多家供應商中選最優的。有些,則是TA那個層面無法把控結果,TA只是負責牽牽線……這種,我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對方的誠心和誠意,我們在打交道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感知到。

但是,在有的人看來,這就是在炫耀。

我後來慢慢認識到:原先的圈層,對於我們來說真的只是一個熟人圈層而已,朋友圈裡的人也不都是朋友。有些人,是真的可以成為朋友,而有的人只是認識你而已,或者就是你的對手,根本不願意見到你的成功。

為什麼呢?你的成功,可能會證明他們的錯誤。像我這種從一個擁有幾萬名員工的體制內大單位辭職跳出來的,就更容易遇到這種情況。

大家都在體制內謀生活,每個人都有過幾千次想辭職的想法,只不過有人行動了,有人想了想,又退回去了。

我辭職創業,若是成功了,從某種程度上會打他們的臉,讓他們覺得自己留在原先的單位是錯誤的。我若是創業失敗了,他們則會認為:看吧,那人辭職離開我們單位後,果真沒啥好下場,我當初不辭職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世界上,一直有這樣一類人:從不專注於提升自己,而是每天觀察別人是不是跑得比自己快。

/ 4 /

體制內工作情緒價值低,一個很重大的原因是:只要你的存在對別人構成威脅,你根本不知道啥時候會因為啥破事兒被告密、舉報、給差評。

總有那麼一堆人不幹正事兒,所有精力都花去找別人的破綻和漏洞,試圖把別人拉下馬,好讓自己上位。甚至,有的人,你跟Ta根本沒有任何競爭關係,Ta可能也會因為某次你照顧不周,就要給你顏色看看。

我真的建議所有人離這種人遠一點,他們今天可以為一己之利告發別人,明天就可以告發你。

還有,千萬不要把告密當成是舉報。舉報是正義行為,是為民除害,有時候甚至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告密是什麼?是為了剷除異己,維護自己的那點私利。

你當真以為喜歡告密的人,敢於站出來跟黑惡勢力做鬥爭,敢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不,他們不敢的,他們只會揀軟柿子捏。

一個單位的氛圍是由單位裡最不成熟、最不懂事、人品最爛的那個人決定的,這樣的人能把一個單位攪合得雞犬不寧。一個社會的風氣也是由素質最一般的那撥人決定的,幾個老鼠屎一鬧騰,整個社會都不得安生(比如香港)。

我稱它為「老鼠屎」定律。

正是這些「老鼠屎」的存在,讓很多人失去了「朋友圈自由」。

當然了,也許大單位、高薪行業的人際關係可能相對會複雜點。

就像古代後宮的爭鬥,肯定比大戶人家的三妻四妾鬥得厲害。

低薪行業,沒啥可鬥的,棄子成本低。本來每個月就拿三四千的工資,還要遭受人際關係困擾,那還是直接捲鋪蓋走人算了,又不是只有一家企業給得起自己每月三四千。

高薪行業就不一樣了,能鑽進去的都是人尖。肥肉擺在那裡,關係戶也會跟來,事情就容易變複雜。

在這種行業,薪酬體系也是呈金字塔結構。你每往上走一級,收入就會水漲船高,可以跟你原先圈層的人形成兩個階級。所有人往上走的競爭壓力大,往外走的成本高(放棄高薪比低薪更難),人際關係自然也就差一些。

人身處其中,收入會高一點,但心理成本也會高一些。

只能說「食得鹹魚抵得渴」吧。

我現在啊,越來越反感教育年輕人要如何修剪個性以適應體制生活的這些言論。

這些人哪,習慣了自我壓抑的生活並且知道了這樣做的好處,就將這套為人處事哲學奉為圭臬,見不得別人想當一回站直了的人。

坦白說,我覺得越往後走,這些哲學可能越不被買帳。

即使是「人在屋簷下」,但若是能舒展著活,人幹嘛要佝僂著活呢?

不過都只是為了討口飯吃,都活得鬆弛點吧。

/ 一點碎碎念 /

本文講的只是我觀察到的一些大概率,不一定對。不是所有機關單位的氛圍都是這樣的,不是所有人都這樣的,這道理我知道的,謝謝。

我倒是覺得,寫就《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算是個傳奇。在靠寫書實現財務自由後,他現在成為山東的辦公廳綜合處處長,後來他再也不寫書。是寫不出來麼?顯然不是,而是「宦海不可測,鴉雀保全身」。

想我當年第一本書出來時,我還在體制內工作。我遭受到的惡意和不服氣,更多來自體制內。網友罵我,我無所謂,但認識我的人不服氣我,我還真有點難過的。我只能勉勵自己:要更優秀,更強大,最好能強大、優秀到那些人不敢嫉妒的地步。

現在,我早就不在乎當年那些人怎麼看我。只是當原先的同事再對我伸出橄欖枝時,我知道他們是看重我這個人。這份情分,我會加倍珍惜。

話說我還挺敢寫的,哈哈哈。

相關焦點

  • 愛發朋友圈的人,都差不到哪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正能量的人,愛發朋友圈,看到美好的事物,會記錄;心無城府的人,愛發朋友圈,為人,簡簡單單,做事,本本分分,不怕發動態,被人猜測,不怕訴心情,遭人懷疑。
  • 愛發朋友圈的,都是什麼人?有你嗎?
    但是愛發朋友圈的,大多數都是這樣的人,有你嗎? 1、熱愛生活的人熱愛生活的人,愛發朋友圈,自己養的花花草草,自己做的可口美食,和朋友們的聚餐,與家人們的互動,都是他們最寶貴的回憶2、樂觀開朗的人,樂觀開朗的人,愛發朋友圈,開心的事,發出來與別人分享,難過的事,發出來把心情緩解。他們沒心沒肺,大大咧咧,很快就能把煩惱忘掉。
  • 「為什麼失戀的人愛發朋友圈?」
    ▽微信:一個三有青年有空就來一起說說話這兩天刷手機的時候,總能看到一個同學接連發好幾條朋友圈,分享音樂的、睡不著的、悲傷感慨的,再刷新一下,那些朋友圈都沒有了。沒過多久,她又再發一些,有人評論她:「你最近怎麼了?」
  • 發現一個奇怪現象,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這是為什麼?
    準確地說,應該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很少發朋友圈。體制內地位高的人不僅不敢發朋友圈,甚至也不敢在朋友圈中評論別人,點讚別人。原因其實很簡單,言多必失。朋友圈是對生活的記錄,類似公開的日記。但是,凡是說話,不管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逃不過「言多必失」的古訓。體制內的人一般有穩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是一旦犯錯,尤其是原則性錯誤,丟掉了體制內的工作,就很難在體制外生存了。因為他們已經在體制內的長期生活中喪失了體制外生存的能力。尤其是體制內地位高的人。發朋友圈,難免因言而禍。
  • 你是個愛發朋友圈的人嗎?
    一個人發不發朋友圈,發什麼樣的朋友圈,都能看出這個人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愛發朋友圈的女人,大多是這幾種人。 -1-愛發朋友圈的女人,很真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愛發朋友圈了,不是不想發,而是不敢發。-2-愛發朋友圈的女人,更樂觀在朋友圈裡,每個人都喜歡展示自己積極陽光的一面。愛發朋友圈的女人更是如此,儘管發的朋友圈很多,但一般都是分享一些正能量的內容,很少把不開心的事發出來,長篇大論地發牢騷。即使發了,也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刪掉。
  • 愛發朋友圈的,無非都是下面這三種人,歡迎對號入座
    在這個社交便利且複雜的社會中,朋友圈成了絕大部分人展示生活,和了解他人生活的地方。朋友圈是一個又私人又公開的場合,每個人都有在朋友圈記錄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你發的每一條內容你的好友都將會看到。這就造成了有的人會設置權限,有的人喜歡隔段時間就刪除等等。
  • 愛發朋友圈,是因為朋友圈裡藏著喜歡的人
    好像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又怕他嫌煩,只好發到空間裡。想來現在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以前空間的演變,愛發朋友圈的人,不過是因為微信裡藏著喜歡的人。我有個朋友叫老來,萬年鐵樹,母胎單身,所有暗戀的男孩都是gay,有一陣子絕望到打算孤獨終老。
  • 從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朋友圈,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
    網友一 我是體制內,但是我會曬美食旅遊不發,是因為怕有的人看到了會酸或者說一些陰陽怪氣的話;個人情緒發QQ空間,沒人看到,但是可以以後自己看了會覺得:哦,原來我以前還經歷過這種事情 網友二 有時候也很想發一個,抒發一下心意,發完了又覺得沒啥意思,就刪掉了,久而久之,發的越來越少!
  • 謝依零:愛發朋友圈的虛榮GAY
    大學畢業以後,買了人生第一件H&M都讓他產生了階層躍升的錯覺。真的是「沒見過世面」這五個字本人。世界上和謝依零一樣沒見過世面的人有很多,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愛發朋友圈。朋友圈是形象包裝的重要陣地。謝依零覺得,要「洗白」自己,就要從發好每一條朋友圈做起。
  • 愛發自拍的女生,經常是在偷偷傳遞這3種信號!
    你以為女生愛發自拍真是單純的一種愛好,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當你身邊有特別要好的女性朋友的時候,這背後的一些「小心機」就會都浮出水面了,通過和她們的交流,你會發現:原來愛發自拍的女生基本上都是在向外界傳遞這幾種信號。
  • 人到中年,為什麼越幸福的女人,越愛曬朋友圈?
    人到中年,發朋友圈的朋友似乎越來越少了,很多人都忙碌於自己的生活、家庭和事業。漸漸的不再有心情去發朋友圈了。那些還依舊堅持發朋友圈的人大多是什麼樣的人呢?他們有著什麼樣的額生活狀態呢?
  • 為什麼越愛發朋友圈的人,越有福
    堂哥是一個特別愛發朋友圈的人,他的朋友圈裡展示著他生活中的一切——從工作到家庭、從妻兒到好友,事無巨細,應有盡有。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你發這麼多朋友圈,會不會在意別人對你的評價?」後來有一次,他們部門聚餐,另一位愛發朋友圈的小姑娘拿起手機準備拍照發個朋友圈,結果那位前輩當著全部門人的面,陰陽怪氣地大聲說:「一點破事就發朋友圈的人,一看就沒見過世面!」
  • 體制內,什麼樣性格的人會過得不好?
    體制內的本質是什麼?大家進體制內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體制內的本質,就是一份工作。和其他各行各業一樣,都是工作!區別在於,發工資的人不一樣。 既然是工作,那職場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不錯,升職加薪!體制內也不例外。既然要升職,想加薪,那就要付出努力。
  • 人們對於體制內工作都有哪些偏見?
    2020-11-20 11:30:53 來源: 育兒滋味兒 舉報   很多人年輕人剛剛畢業
  • 愛發朋友圈的女人,都是什麼人?
    作者:無銘來源:無銘大叔(ID:wmds988)朋友圈,展示的是我們的生活原貌;朋友圈,體現的是我們的生活現實;朋友圈,記錄的是我們的成長經歷。 不同人的朋友圈,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 有些人不愛發朋友圈,從不在朋友圈展示自己。而有些人熱衷於發朋友圈,尤其是女人,大多都是這幾種人。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在體制內,是一部分人的福音。  在體制內,意味著也許現在賺的不多,但是不用擔心以後會斷糧餓死;有人樂在體制的生活,沒有大風光,也有大自在;而對於另一些人,感覺好像進錯了籠子,總覺著哪裡不對。  五年前大學畢業的時候,「體制內」這個詞多火呀,就是人生贏家的背書,比贏取白富美的聘禮值錢,比嫁給高富帥的嫁妝還貴。到現在開始出現的不少公務員離職,體制內員工的跳出圍牆。兩種境遇,也就是幾年的光景。  體制內是一口深井,體制外是一片江湖。混江湖前,腰上的劍,磨鋒利了麼?
  • 聊聊我的體制內生活
    看看了一篇文章,為什么女生喜歡體制內的生活—穩定。文章寫得很真切,確實體制內穩定,工資雖然不高但是福利確實還可以。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吃飯。現在體制內都有食堂,根據財政撥款方式的不同每個單位需要自行繳納的費用也不同。
  • 為什麼很多厲害的英語老師都不在體制內,他們真的厲害嗎?
    我對我的學生進行過一次統計,那些英語好的學生,基本上都在小時候上過或者長期上英語特長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而學校裡的老師,一旦考入體制,不管好與壞,都不會辭退,即便差一點,也「湊合者」使用。除此之外,英語機構老師要求學生每天打卡,然後進行點評,他們每周進行一次課,有充足的時間來督促學生,這一點也是體制內老師沒有的優勢,而對於英語學習,這一點卻非常重要。
  • 體制內的劉昊然
    這意味著,從今往後,劉昊然將成為體制內的一名話劇演員。更多的人選擇從體制出走。小有成就的年輕偶像為什麼要考編,我們暫時難以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但是它的對立面——離開體制的原因,無論對於公眾還是演員自身來說,都顯得直接而清晰:更多的曝光機會,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多的職業可能。
  • 為什麼公務員都喜歡找體制內的人結婚?
    這點毋庸置疑,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對機關事業單位趨之若鶩。以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現行的工資待遇,社會普遍比較認可的定位是中等略偏上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維持基本的生活不是問題,但冀望靠這份工作大富大貴、實現財務自由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