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大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節目讓觀眾也是應接不暇。但是從觀看效果來看,中國很多的綜藝節目,都是剛播出時候非常火爆,收視率節節攀升,但是到後期就不行了。比如《奔跑吧,兄弟》,又比如換了導演的《極限挑戰》等等。其中又以選秀類的綜藝節目口碑下滑最為明顯。
以《中國好聲音》為例,剛剛播出的時候非常火爆,你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他們的廣告,每一個學員與導師間的互動都能讓觀眾討論半天。
前幾季的《中國好聲音》製作相當用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劉歡在聽到霍尊演唱的《卷珠簾》時候,眼淚都要出來了。那是真的喜歡這個選手,是一個負責的好導師遇到自己喜歡的選手的感覺,這也是他們對音樂負責任的態度。
所有的選秀類節目,參賽選手的質量決定了這個節目的質量,導師們只是起到一個輔助提升的作用,選手的實力在線,節目效果就好。
《中國好聲音》的前幾季,優秀的選手非常多,很多選手沒有被選上,或者是被淘汰,都會讓觀眾感到可惜,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得不好,而是其他的選手太強了。
到了後面幾季,參賽選手的質量明顯下降。看過最新幾季的觀眾可以明顯感覺到,現在節目的修音非常嚴重了。
這些選手沒有特別突出,讓人沒有記憶點,很多歌曲你聽過一遍就忘了,不會再去聽第二遍。本質上的原因就是因為選手的實力不夠。
早期的節目,會有很多實力派參加。雖然他們可以說是毫無名氣,但是唱功卻絲毫不差。比如金潤吉、姚貝娜、平安等等。以及會有很多擁有過專業的聲樂訓練,想要在一個大的平臺去展示自己的,比如吉克雋逸、張碧晨等。
通過這些人也會發現,在離開選秀的舞臺以後,他們依舊可以憑藉音樂在其他的舞臺上表演,有自己的作品。這是現在的選手無法做到的。
就是這些的實力唱將,加上很多對音樂有追求,有屬於自己音樂夢的優秀選手,才共同成就了節目的高質量。
反觀現在,《中國好聲音》的招牌越來越沒有名氣,受到的關注度也直線下降,觀眾對於的參賽選手幾乎是過目即忘。
提起很多的選手,更多的是稱呼他們為劉歡的弟子、那英的弟子、或者是其他導師的弟子,自己本身的實力不過硬,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映像。
節目的口碑下降,導致很多經過專業聲樂訓練的選手會去尋找更加有機會的平臺,由此引發的惡性循環,節目的效果更加不盡如人意。
就像最近流行的男團女團的節目,很多的選手實力不錯,而且參加選秀的選手年紀都不會很大。如果他們多加練習,未必不能參加音樂類選秀節目。但是他們都放棄了這條道路,對於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來說,我哪怕去直播,可能吸引得粉絲都比參加選秀節目獲得的粉絲還多,那我為什麼還要參加這個節目呢?
至於《我是歌手》這種非素人選秀類的節目,同樣存在節目質量下降的情況。以前的節目留下了很多神級現場,很多觀眾都是會反覆觀看,現在則是偶爾出現一首能讓人有印象的歌曲。
《我是歌手》質量下降的原因和《中國好聲音》又不盡相同。
《歌手》的參賽選手質量還是不錯的,但是背後的製作團隊想要將節目往流量方向走。因此製作團隊為了迎合整個市場的需求,過於追求流量,而忽視了節目的質量要求。
節目組對於流量的過度執著,將《我是歌手》長久以來積累的招牌給砸得七七八八了,這對於節目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好的影響。
最後還是希望國內的綜藝能夠不忘初心,堅持以質量為目標,而不是去追求很多虛無縹緲的數據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