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直營不加盟 加碼鮮食業務 資金成便利蜂命脈 攜7-11基因激進擴張

2020-12-27 騰訊網

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按照內部規劃,原本3年內開店1000家的目標已提前完成,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

本報記者 魏婕 蔣政 北京報導

5月21日,便利蜂通過媒體再次發出了「全部直營,沒有加盟店」的聲音。

只做直營的便利蜂,開店速度略顯「驚人」。2019年9月25日,便利蜂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這距離該品牌2017年2月首批門店開業僅有2年7個月。

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按照內部規劃,原本3年內開店1000家的目標已提前完成,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同時,便利蜂所有門店均為直營。

零售專家劉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稱,直營模式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相比運營層面的風險,直營模式在資本穩定性層面的風險要大得多。「因為運營出現了失誤,後果只是關掉或調整幾個店,但是如果資本出現了問題,有可能整個品牌一瞬間就會有大的問題。」

直營擴張 資金成命脈

與其他便利店品牌相比,便利蜂模式不同的一點是門店均為直營。根據知乎便利蜂官方帳號在「如何加盟便利蜂」問題下的回答,「我們還不開放加盟……一方面,便利蜂全部門店的選址、配貨、拜訪、訂貨、人員排班、變價……都是由一個統一的中臺通過算法自動設計和安排的,系統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難適配到這套體系當中。另一方面,開放加盟的話,加盟店主的利益訴求和我們是不一致的,很難保證食品安全和品牌口碑的管控,而在便利蜂還在努力發展、做大做強的階段,任何漏洞都可能是對品牌的重大損害。」

「直營店與加盟店說到底是經營者的身份不同,作為總部的管理標準其實是一樣的。傳統觀念上認為加盟店的經營不如直營店,那是因為對於加盟店的管理不到位所致。」便利店資深人士吳萌認為,日本7-11便利店的加盟比例能夠達到90%,說明加盟店是不存在原罪問題的。而且便利蜂的優勢在於比較先進的IT系統,應該更能發揮其管理優勢才對。「其實很多人認為所謂重資產的便利店才是好的便利店,但我認為好的便利店企業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家諮詢、管理、經營模式輸出公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從傳統零售業到現代服務業的進化。」

開放加盟是日系便利店扭虧為盈的主要路徑。觀研天下《2018年中國連鎖便利店行業分析報告-市場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研究》顯示,日系三大便利店本土加盟比例均超過95%,平均淨利率高於6%。在成熟市場,三大便利店統一採用高加盟比例經營模式,7-11、羅森、全家在日本本土的加盟店佔比分別高達 98%、95%、97%。而在新進市場,三大便利店一方面與當地企業代理合作以實現本土化經營,另一方面也在逐步提高加盟比例。全家從2004年開始進入中國,2014年起全家開始大力發展加盟門店,加盟店的比例從前一年的43%提升至63%,同年即實現盈利。

雖然採取直營模式,但開店速度快一直是便利蜂的一大「標籤」。2017年2月,便利蜂開出第一家店,2019年9月25日,便利蜂在2020年策略供應夥伴交流會上宣布,全國門店數已突破1000家,原本3年的目標現已提前完成。截至今年2月,便利蜂已有1500家門店。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表示,按照內部規劃,便利蜂已將未來3年的門店目標數上調至1萬家。

而對比之下,7-11便利店2004年進入北京,花了14年的時間開出不到200家店,截至目前共279家店;羅森2013年進入北京,截至2020年3月末在中國門店數超過2500家。

「用31個月開出了1000多家店鋪,相當於每月開出32.26家,也就是每天要開出1.06家。一般便利店從選址、談判、籤約到裝修開店,至少也要3個月的時間。」吳萌分析稱,這不僅要求便利蜂要有一個龐大的開店團隊滾動工作,要求其開店的城市有足夠而且良好的店鋪資源進行支持,除非便利蜂放寬對於單店的要求。「按照一家門店的裝修、設備至少在60萬元左右計算,再新增9000家店鋪就意味著投入54億元的前期資金,這對於便利蜂的財務狀況也是一個考驗。」

「直營模式的前提是資本雄厚。無論是加盟模式還是直營模式,其實都是資本模式。7-11儘管是加盟模式,但是管理也是由總部統管的,只是投資人不同而已。」 劉暉告訴記者。

前京東新通路戰略負責人孟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重資產運營的隱患就是從成本攤銷角度來看,盈利能力會差,靈活性也相對加盟店差一些,管理成本也更高。

天眼查信息顯示,2017年2月10日,便利蜂獲得斑馬資本3億美元的A輪融資。2018年10月15日,便利蜂獲得騰訊投資及高瓴資本的2.56億美元戰略融資,共計5.56億美元(39.3億元人民幣)。2019年初,便利蜂曝出「考數學裁員」事件後,創始人莊辰超發內部信稱,公司目前的資金儲備達到了數十億元,這是公司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莊辰超曾表示,便利蜂的資金全部都來自斑馬資本。根據天眼查,斑馬資本由莊辰超、趙軼璐、吳永強於2016年共同創立,而他們過去的身份分別為去哪兒創始人、去哪兒CFO、去哪兒CTO。莊辰超稱,斑馬資本創立之初想做一家控股型投資的資本,通過自有資金來撬動外部資金實施控股性收購,然後不斷通過投後管理來讓企業增值,在企業獲得利潤後用於償還債務和做進一步的投資併購擴張。「不同於其他幾年就退、需要有短期的高增長的VC,我們對一個項目持有至少15年,更看重的是長期的絕對增長。」

在知乎平臺上,記者借便利店行業曾出現過多家巨頭最終資金鍊斷裂的慘痛教訓,向便利蜂官方帳號提問了關於便利蜂資本穩定性的問題,該帳號反問道,「我昨天路過了一座橋,晚上這座橋塌了。今天我又路過了一座橋,請問它會不會塌?一座橋會塌,可能是因為初期建築質量不好,可能是因為年久失修,可能是因為有超重的物體通過時壓垮。」最後還補充道,便利蜂現在的門店數是1500+,新店還在開設中,別的問題可以讓時間來回答。

「7-11模仿者」專業程度幾何?

在過去的幾年,便利店行業上演過太多借著資本瘋狂開店,資本冷卻後一地雞毛的故事。而最近全時便利店關閉京津冀門店的消息也讓行業重新思考,到底如何經營才能讓便利店成為一門好生意。

便利蜂的創始團隊是以王紫為首的前7-11管理層,因此便利蜂不免會被看做是「7-11模仿者」。但同時,便利蜂作為網際網路產業切入便利店生意的代表,也確實有一些讓外界「看不懂」的操作。

2017年,炙手可熱的風口有共享單車、無人貨架和新零售。而處於初創期的便利蜂同時布局了這三個燒錢的風口項目。至今,便利蜂官網仍然顯示,便利蜂的三大業務包括智能便利店、蜂小櫃(辦公室無人貨架)、便利單車(僅在北京地區開通)。

而便利蜂方面似乎也並不想讓外界「看懂」,針對便利蜂三大業務的關係以及運營模式等相關問題,記者向便利蜂方面發去採訪函,但其表示「暫時不方便接受採訪」。

在知乎上,便利蜂的官方帳號回答過「便利蜂跟7-11等便利店有啥區別」的問題,便利蜂稱,從表面上看,便利蜂是一家連鎖便利店,其實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在選址時,「一般便利店是根據過往經驗,設置了一些條件來做判斷的,我們是建立了一套算法,收集周邊人群數據、附近零售業過往表現、店租、周邊房價租金……放進公式,得出結論」;至於選品,「一般便利店是通過店長的經驗來選品的,我們是通過抓取當地消費者在相關電商平臺的消費數據、在各個社交平臺的點評數據、在其他店鋪的過往銷售數據……放進公式,算收益,排名,然後選出來的」。

「現階段看選址的優勢不大,但是便利蜂對於地段的依賴程度要一定程度上小於傳統便利店,選品上會因為大數據的應用,從而在長期有一定的精準度優勢。」孟奇認為,從現有的信息看,便利蜂是要打造網際網路思維驅動的零售終端,重點在O2O服務的疊加和大數據應用上。

「從便利蜂的選址來看,寫字樓、住宅、商業、園區都是其選址的範圍,看來便利蜂希望更多地進行嘗試。」吳萌指出,在便利店行業,開店數和店鋪質量永遠是一個矛盾。想做到開店快質量又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任何一個品牌的便利店中,都會存在著多開店導致的店鋪質量不好的情況,只是這種情況是否嚴重、是否能夠及時改正。而反映一家店鋪經營質量的最好指標是銷售額和客流量,而便利蜂並無這兩項數據公布,因此也無法明確判斷這一點。

「因為傳統的便利店已經佔據了較為核心位置,所以除了部分轉租的門店外,在選址方面,便利蜂可能只能做一些次優的選擇,現階段看選址的優勢不大,但是便利蜂對於地段的依賴程度要一定程度上小於傳統便利店。」孟奇認為,現階段,技術對於選址可以起到部分參考作用,但是實際還是會參考傳統便利店的一些做法,「因為畢竟在門店經營這一塊,便利蜂還是有很多傳統便利店體系的人」。

便利蜂總裁陳明在接受虎嗅網採訪時稱,為了快速達到開店數量,便利蜂的策略是「重選址,不重店鋪大小」,只要位置適合,從30平方米到400平方米的鋪面都可以,哪怕一個鋪面的前身是快餐店、麵包房,都無所謂。這樣的開店速度,既是為了搶佔優勢鋪位,更是為了能更快地形成規模效應與協同,同時也是為「跑數據」。

「7-11和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差異在於鮮食,在7-11,鮮食商品佔所有商品銷售的50%。」7-11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專訪時如是說道。而便利蜂也較為重視鮮食商品的發展。2月14日,便利蜂通過公開競牌方式,獲得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的30畝土地使用權,用於建造中國最大規模的鮮食供應基地。項目建成後,結合在北京已有的兩家供應基地,便利蜂在華北的整個供應能力將能夠滿足5000家便利店的需求。

吳萌表示,711便利店的鮮食有相當一部分是自有工廠生產的,但也有一部分是有其他供應商供應的。便利蜂也有投資工廠,也有其他鮮食供應商。便利店和鮮食工廠合作的時候,基本上是共同研發商品的,所以這些共同研發的鮮食商品一般不向第三方供應。在這個層面上就可以稱為自有商品。自有工廠投資大,在店鋪數少的時候投資自有工廠產能浪費,所以先和第三方合作,店鋪數上來後再考慮建立自有工廠。便利蜂採用的就是這個路徑。

記者於5月20日晚7點觀察了位於北京通州區梨園地鐵站附近的便利蜂和7-11便利店,該地區人流量約為每10分鐘112個人,在該地鐵站2千米範圍內,共有3家便利蜂,一家711便利店。在臨街的便利蜂便利店中,半個小時內共有40名顧客入店,記者記錄下了每名顧客的大致購物金額,得出平均數為13元,半小時的銷售額約為520元。在711便利店前,半小時共有120名顧客入店,期間出現過數次排隊結帳的情況,平均消費額為15元,半小時的銷售額約為1800元。而另外兩家便利蜂一家位於轉角,一家離地鐵站更遠,這兩家便利店人流情況則遠沒有這家臨街的便利蜂生意好,半小時內僅有3名、5名顧客入內,客流量不到臨街店鋪的1/8。

記者注意到,這家臨街的便利蜂的主要客群就是下班的年輕人,消費的品類最多的就是飲品、煙、便當,而店內一進門最顯眼的蔬菜區鮮有人問津。

在美團外賣上面,便利蜂雲景東路51號店(臨街店鋪)月售73筆訂單,711便利店(雲景東路西側店)月售1671筆訂單,是便利蜂的22倍。雖然便利蜂一直積極發展其O2O服務,但銷售數據卻與傳統日式便利店711相差懸殊。

吳萌分析稱,這兩家店的開業時間不同,711開得早,可能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客戶。第二,就是商品品質之間的差異了。如果是寫字樓商圈,確實生鮮蔬菜會賣得不好,但也可能便利蜂是一種嘗試,上班族下班時也可能帶蔬菜回家,這思路也是合邏輯的,至於是否成功,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去檢驗。

相關焦點

  • 鄭州破7-11全球銷售紀錄,便利蜂激進開店
    據AI財經社了解,7-11、便利蜂等頭部企業2021年都會加速擴張,這一輪擴張不再是在原有一線城市密集開店,而是進駐到二三線城市去,但下沉市場目前還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誰都沒有預測到會有疫情,所以今年預算完成情況肯定是比計劃的要差。」
  • 走直營還是推加盟?便利店發展模式之爭背後
    便利蜂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其募集到的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中國便利店市場,且堅持直營模式發展,不開放加盟,預計2020年底達成全國整體盈利。這也引發業內對於便利店發展模式的討論:是選擇模式更輕、成本費用更低、更利於擴張的加盟店?還是選擇重資本、重強體系化運營的直營店?如何平衡資金與擴張、管控與食品安全的關係?對於當下的便利店發展而言,究竟哪個模式更優?
  • 3年開店近600家,50%門店直營,這家便利店想做中國「全家」
    信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略,有家便利迄今已搭建起自有鮮食工廠及物流體系,整體投入近5億元。據有家便利總經理張磊透露,其50%以上門店為直營,35%為員工內加盟,僅有15%為外部加盟店。目的便是以日資便利店標準實行門店強管控,同時藉助本土企業的靈活、機動性進行規模化擴張。數據顯示,有家便利單店面積80平方米左右,單店日銷6800元。
  • 加盟7-11便利店:撿鋼鏰前先避坑
    一家便利店的加盟,首先要看投入的情況。以最早推行加盟制度的便利店品牌7-11為例,其在北京地區分為特許加盟連鎖和經營委託加盟兩種方案。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需要加盟商提供店鋪和裝修,以及自備80萬元的資金。後者的店鋪、裝修和設備由7-11提供,資金要求也降低至35萬元,但相應的毛利分成比例也較低,一般只能拿到32%,並且加盟商還要承擔人工、商品廢棄等成本。
  • 百世鄰裡為何成「棄子」?加盟幾乎無門檻,野蠻擴張埋隱患
    以快遞為主營業務的百世集團近日宣布退出「店加業務」,全國3400多家百世鄰裡便利店將剝離百世。百世方面聲稱,「店加業務」在一定程度上賦能末端,但仍需一定時間和資金的投入。然而新京報記者在此番調查中發現,百世鄰裡便利店加盟門檻低至近乎「無標準」,加盟商繳納數千元加盟費後便處於「散養」狀態。
  • 這7個問題,可以判7-11便利店加盟模式的「死刑」
    曾幾何時,7-11是全球便利店的模範代表。2011年11月中旬,7-11開始改變在華發展的策略,將原有的繁華商圈店擴展到社區點,同時改變以往直營的模式,用開放加盟的方式進行擴張。如今9年過去,7-11便利店加盟模式還行得通嗎?
  • 便利蜂真比7-11抗造嗎?
    而放到久未創新的便利店行業,便利蜂成為人們口中迅速躥紅的「另類」。今年以來,便利蜂佳績頻傳。據媒體報導,便利蜂先是完成新一輪融資,後又有消息稱北京超500家門店實現盈利。不加盟只直營,本身已經反行業常識,卻仍能實現迅速擴張和盈利,要知道7-ELEVEn在北京16年時間也不及300家門店,而且一直未跨過整體的盈利線,背後離不開更具顛覆性的數位化驅動系統。
  • 從上海開到北京,全家要超越7-11成便利店餐飲王者?
    以7-11為代表的便利店被傳統快餐店當做最可怕的敵人,這個時間也還沒有多久,便利店巨頭之間在餐飲賽道的角逐已經開始了。作為三巨頭之一的全家,一直在餐飲部分和7-11對抗,比起如今掀起營銷戰,實體店的發力更值得業界關注。
  • Today「下沉」:推行城市合伙人制度,鮮食銷售佔比高於武漢
    同時,Today便利也從中後臺層面給予更多變革,例如其此前加盟店多採用特許加盟模式,但目前均向託管經營模式轉型。Today便利一方面由加盟商根據出資比例獲取分成比例,以解決資金、擴張、區域資源等問題;另一方面則大力培養「創客」(店長),負責門店全面經營,進一步加強門店管控。
  • 從蘇寧小店、便利蜂、7-11、紅旗連鎖,看連鎖零售便利店品牌的困境...
    三大日系便利店拿到的數據發現,三大日系便利店,尤其是領頭的7-11,鮮食和速食及日配商品,業績佔比已經佔到驚人的80%以上。 即食食品離不開供應鏈體系的保障,自建中央廚房和與國內鮮食工廠合作也意味著將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不做意味著到店率的流失以及其他商品的購買頻次下降。
  • 「中國版711」便利蜂啟示錄
    店員告訴記者,這還不算是人多的時候,在工作日,有時店裡人多的轉身都困難。這樣的店面,便利蜂在北京有500多家。全部直營:有野心,夠瘋狂以中關村核心商業區為中心,便利蜂有新中關購物中心店、海龍大廈店、海澱中街店、銀科大廈店、立方庭店、人大東門店、西屋國際C座店、創業公社店等眾多店鋪,幾乎達到了幾步一店的程度。
  • 7-11鄭州首店開業,年內還要開近10家門店
    早在2008年,有人在網上求助如何在鄭州開一家7-11便利店;2019年10月,仍有網友跟帖稱「都2019年了鄭州還引進不來7-11」。這次它真的來了,而且是密集開店。在鄭州最早一批成熟的商圈之一,將有多家7-11陸續開店。
  • 個人加盟業務下線,麥當勞中國的未來計劃是什麼?-虎嗅網
    近日,據億歐報導:被中信集團收購後的麥當勞中國,目前個人加盟業務悄然下線。有餐飲人士反映,此前麥當勞中國的特許經營網站、加盟諮詢熱線均無法打開與撥通。隨後,億歐向麥當勞中國核實,而麥當勞北京有限公司高級公關經理王建暉的回應是:新公司將在未來20年運營和管理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推動業務高速擴張。換言之,新公司是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總特許經營商,不再放開其它特許經營。
  • 老百姓擬6.8億收購赤峰人川大藥房 全國門店網絡加速擴張
    財聯社(長沙,記者黃路)訊,12月20日晚間,老百姓(603883.SH)發布公告稱,擬6.8億元自有資金收購上海騁臻等三家企業間接持有的赤峰人川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100%股權,其全國門店網絡正加速擴張。
  • 深扒中國版7-11二次倒閉的真相
    全時總裁張雲根曾表示:全時便利店要做中國目前唯一超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內資便利店。但是有業內人士計算,這一套重模式運營下來,門店日均銷售需達到8000-10000元才不虧本。厲害的是,永安裡門店當時就實現了整體盈利。緊跟7-Eleven的打法,緊盯7-ELEVEn動作,全時要貼著這家日資便利店走。
  • 便利蜂薛恩遠:疫情中便利店優勢凸顯,未來會據需求拓展生鮮業務
    在全國擁有1500餘家直營門店的便利蜂,其經營者如何看待疫情影響下便利店行業的發展?「便利店與超市都屬於生活保障類的零售業態,但在疫情期間,便利店實際上更有優勢,因為便利店是典型的少人化零售業態。在一些社區門店,考慮到居民有做飯的需求,便利蜂會提供大量瓜果蔬菜和米麵糧油等生鮮食材,方便居民。
  • 7-11的中國幕後推手,越來越土
    長沙IFS對面,五一廣場地鐵站2號出口旁側,7-Eleven(7-11(需求面積:60-150平方米))湖南首店的排隊盛況還在繼續。   這家選在兒童節前日開業的門店,意外打破全球便利行業單店單日銷售紀錄。
  • 7-11們的絕地求生,從下沉到縣城開始
    原創 陸一鳴 新周刊不開一家連鎖便利店,你老家都不配叫新一線。/《便利店新星》事實上,不只是北京,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們,讓整個便利店行業都活成了困難模式。如果7-11是下沉,那它則比下沉更下沉。2018年7月,羅森在合肥5店同開,成為首家進入安徽的外資便利店。/羅森上海官方微博布局更早,下沉更深的羅森,最新的商業版圖已經擴張到了馬鞍山。馬鞍山,比鞍山還要小上一點,是安徽省的一座地級市,常住人口200萬出頭。這麼一看,這些連鎖便利店,就算開到宇宙盡頭的鐵嶺,也是指日可待。
  • 7-11如何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連鎖便利店?
    7-ELEVEn(7-11)連鎖便利店誕生於美國德州達拉斯(Dallas, Texas),前身是成立於1927年的南大陸製冰公司(Southland Ice Company),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