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商業要參(ID:xinshangye2016),作者 | 黃曉軍
可惜了。
近日傳出,全時便利店撤離京津市場,面臨二次「倒閉」。
2011年成立之後,這個便利店品牌就一度被外界視為中國版的7-ELEVEn。
2015年,全時的北京門店數量超過7-ELEVEn,成為當地門店數量最多的便利店品牌。
2017年,中國連鎖品牌便利店行業的風口到來。當年市場規模超1900億,同比增長23%;行業投融資事件達149起,為近5年裡最高。
而放在大消費領域最熱門投資賽道排行榜中,這個行業居於第三。
當時全時大約800家門店,布局在全國10多個一、二線城市,成為當時國內進入城市最多的便利店品牌之一。
年底時,全時更是宣布:將在5年內投入100億,在全國5大區落地100個城市、鋪設100萬終端。
看當時躊躇滿志,道而今物是人非。
01 緊盯7-ELEVEn,重倉餐飲業態
中國版7-ELEVEn的稱號,不只是因為規模比較,更是業態的類似。
2017年3月,北京7-Eleven人士表示,單店日均早已超2萬,這幾年也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能實現這樣的成績,離不開7-Eleven自有鮮食品牌,如包子、壽司、飯糰、米飯、麵條、關東煮等。
這是便利店最賺錢的銷售品類,平均毛利能到達30%-40%,最高毛利可達70%。
這一年,全時在永安裡門店,就新增了現場烹飪設備和多人用餐區,單店的投資規模超過150萬。
為了減緩用戶排隊等餐,其還投資1000萬以上研發管理系統「全時匯」。用戶可以提前在「全時匯」移動端點餐,然後到附近的門店用餐。
全時總裁張雲根曾表示:全時便利店要做中國目前唯一超重資產模式運營的內資便利店。
但是有業內人士計算,這一套重模式運營下來,門店日均銷售需達到8000-10000元才不虧本。厲害的是,永安裡門店當時就實現了整體盈利。
緊跟7-Eleven的打法,緊盯7-ELEVEn動作,全時要貼著這家日資便利店走。
在永安裡旗艦店附近,還有3家全時便利店,它們呈合圍之勢直面旁邊的7-ELEVEn。
張雲根稱,2017年北京地區已經有32家店與7-ELEVEn形成了直面競爭的態勢。
中國版7-ELEVEn的雛形已然顯現。
轉折點在2018年。這一年行業融資金額達到145.39億,達到了歷年來行業融資峰值。
但這一年同樣是錢荒之年。
與2017年12月相比,2018年1月的完成基金規模和開始基金規模環比分別下降了73.03%和75.06%,甚至低於2017年全年最低數值。
這一年,風靡一時的P2P迎來暴雷潮,至少1279家P2P平臺停業或出現動蕩。
這也間接影響到依賴於資本的便利店行業。
2018年8月,投資方善林金融資金鍊斷裂,鄰家便利店一夜關閉168家店鋪;
9月,因投資方春曉資本出現問題,131便利店創始人失聯,後被刑拘。
11月中旬,全時便利店也出問題了。
員工工資被拖欠、商品大面積缺貨,供應商斷供討要貨款……快成型的中國版7-ELEVEn轟然垮塌。
02 歸因於P2P暴雷
全時便利店的問題,和鄰家、131一樣,與背後的出資方關聯甚密。
這個便利店品牌,背後最大的股東是復華控股。
復華控股主要從事地產、金融、環保、零售四大產業,其現金流主要來源於旗下資管公司發布私募產品以及P2P金融。
《中國新聞周刊》曾報導,復華控股旗下海象理財大多數標的為公司借款,其中一部分流向了復華控股自己的項目,涉嫌高槓桿自融。
但2018年8月,P2P項目海象理財就被爆出兌付困難。
黑貓投訴一用戶表示,當時海象理財大概有7萬投資人,40億存量。平臺從7月開始就出現兌付困難,連續出了好幾版兌付方案,最近兩次完全沒有實現。
8月末,復華控股集團總部社保未繳納、工資未發,並被要求籤署不平等協議辭職。
9月,復華控股旗下復華文旅就出現欠薪情況;全時兄弟品牌「全時生活」的北京門店近乎全部關閉。
《界面新聞》報導,從工商關係看,復華控股及其子公司與海象理財幾乎毫無關聯。但多位在職員工表示,復華文旅的錢主要輸送給了海象理財。
10月,官方發布的數據,出現逾期以來累計還款9.7億元。還款來源除了催收企業還款,還與股東建立資金聯動機制。
所謂的資金聯動,也就是向復華文旅等股東共同調配資金。
現金流周轉緊張,復華控股旗下不少公司運營艱難。10月31日,旗下瀚亞資本銷售的非標類私募基金全線延期,其延期的14隻基金,涉及金額至少10億。
11月,復華控股旗下另一家便利店品牌「地球港」全國門店關停,供貨商貨款和員工工資懸而未決。
同一時間,《北京商報》報導,傳全時便利店正與企業洽談對接,或將出讓部分股權給蘇寧易購(002024,股吧)或者物美等企業。
03 金融加盟動蕩過渡
2019年,全時接盤俠逐漸浮出水面。
消息稱,全時聯盟把各地的便利店資產,單獨進行剝離出售。其中長沙地區的門店由珊珊接手;華東、重慶地區的90多家門店直接改造成羅森門店,不再保留全時元素。
而北京、天津、廊坊等地的500多家門店則以3億資金,出售給了山海藍圖。
從門店規模來看,山海藍圖可謂最大的接盤俠。其通過「資產轉讓」模式,收購了「全時」商標、軟體系統及門店資產,並與門店業主換籤了房屋租賃合同。
此後,山海藍圖在運營戰略和人員架構上進行調整,並加快了門店的拓展速度,曾用三店同開宣告走出困境。
看似一切過渡正常,但內部糾紛暗流湧動。
山海藍圖接手全時之後,有媒體報導稱,加盟商此前與全時籤訂了聯合投資暨委託經營加盟合同,全時將按照一定利率按季度付息。只是合同尚未屆滿,全時卻停止付息了。
《鳳凰網》對此進行了報導,並表示收購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能使加盟商信服以及疑似非法集資的行為。
全時加盟商事後表示,整個解約協調過程給人一種威逼利誘儘快解除合同的感覺,所謂的委託加盟經營也就變成了非法集資。
加盟、聯合投資、解約、非法集資……外界看得一臉懵逼。山海藍圖對於全時的整合,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順利。
這主要在於全時便利店複雜的加盟模式。
羅森、全家、7-ELEVEn等知名便利店的加盟模式,大致分為兩種:
第一,特許加盟:加盟商自有或租賃店鋪,可請專職店長經營管理。
第二,合作加盟:便利店提供即存店鋪,委託加盟商經營,加盟商必須自己管理。
除了這兩種普遍的加盟方式,還有全時還有兩種更為獨特的加盟模式:
第一是,內部加盟。
加盟商先到全時工作,從基礎員工做到店長後,提交加盟申請書給總部審核即可。
內部加盟年限合約期一般為3年,3年之後續約不需要保證金。媒體報導,北京地區加盟費是30萬,而內部加盟僅需18萬。
第二是金融加盟。
全時與加盟商聯合投資,然後委託加盟商經營門店。
這要求全時將按照約定利率,按季度向加盟商支付利息。全時通過金融加盟的加盟商,當時是69戶,涉及資金5000多萬元。
正是這個小群體在山海藍圖收購全時之後,沒有再收到相應的季度利息。
04 新東家怎麼了?
收購不到1年半,山海藍圖還是沒能給全時帶來新生。
4月份,全時便利店透露稱,全國門店500多家,但還會增長,2020年Q4將嘗試前置倉新業務模式,發力線上電商、深耕後臺供應鏈等。
4月末,全時造物節還在繼續。
誰知,全時便利店幾大供應商5月11日收到消息,暫停繼續供貨。據稱,此前合作還未到貨款帳期的,全時也未結算。
截至2月13日,全時在北京的店鋪有320家左右。
《北京商報》援引全時工作人員消息稱,由於母公司資金鍊斷裂,京津區域內將全部撤店。
但當天中午,全時相關負責人回應《新京報》時就表示:
「不是資金鍊斷裂,而是因為疫情影響嚴重,我們進行戰略調整,便利店這塊業務先收縮,停業之後會有其他合作。」
一切來得太突然,全時便利店被P2P金融折騰之後,又遭到了疫情的蹂躪嗎?
2020年Q1,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研發現,疫情對便利店的影響其實並沒有旅遊、餐飲等行業那麼大。
如果非要從疫情上來找理由,我們可能需要考慮全時背後真正的買主。
山海藍圖的股權結構向上穿透,全時背後真正的買主歌德盈香浮出水面。
這是一家酒業渠道公司,其嫡系山海酒業(山海藍圖股東)早就入股了福建最大的便利店。
在1919酒類直供通過阿里零售通進入便利店後,歌德盈香顯然也打算在終端鞏固實力。
2018年,這家公司不僅拿到了光大控股10億投資,還預計未來3年,全國也買酒連鎖酒行數量達到5000家。
只是疫情期間,國內酒水行業受到餐飲停擺的影響,銷售額下滑嚴重。
數據顯示,疫情致酒類消費需求銳減15%,黃酒和葡萄酒上市企業的營收和淨利潤則幾近覆沒,白酒營收損失也達到1500億。
快速擴張下,歌德盈香的資金鍊是否在這場疫情受到影響?《新商業要參》暫時沒能找到可以佐證的材料。
本身的便利店生意沒做好,可能更具說服力。
《鳳凰網科技》報導中就提到,一位接近山海藍圖的人士表示,「歸根結底,是山海藍圖沒有運作便利店的經驗」。
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不排除是蔡學彥(山海藍圖大股東)借多方收購,整合便利店業態集群的先行動作。從蔡學彥本人的投資及操盤經驗來看,他未必擅長親自運作便利店。」
疫情似乎並不是唯一的解釋,一切的問題都要從資本、輿論回到生意本身。
05 該做好一家便利店?
連鎖便利店不那麼好賺錢。
國內便利店的平均價格比傳統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淨利率很難超5%
《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中國80%以上便利店毛利不到30%;有62%的便利店直營淨利潤率不到2%,2%-4%佔16%,僅23%的便利店≥4%。
中國便利店發展情況,圖/CCFA
曾有媒體宣稱,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的7-ELEVEn,直到2017年才彌補累計虧損。
要知道,7-Eleven日均銷售額是紅旗連鎖(002697,股吧)的4倍,坪效達到紅旗連鎖的10倍。而後者,是A股唯一一家便利店連鎖超市上市企業。
可想而知,單店投入超150萬的全時便利店,其整體盈利的考驗甚大。
對於便利店的運營,除了資金能力,一般意義而言還有兩種:第一是前端門店的運營能力,第二是後端商品的供應鏈能力。
? 首先,前端門店運營能力已然偏向數位化、信息化。
2017年前後,有一群改造夫妻店的SaaS公司名噪一時。阿里零售通、掌合天下、中商惠民、51訂貨網……他們打算將夫妻店帶到平臺,通過數位化運營去實現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畢竟,他們能夠拿到用戶線上消費數據,在與線下夫妻店數據打通,就能夠預測到用戶的延伸需求,從而賦能門店。
但數位化是萬能的嗎?
朋友此前在分享調研心得時表示,人們通常認為動銷效果最好的收銀臺位子,會被放些口香糖、核桃奶、巧克力等。
但令人意外的是,重慶一些夫妻店的收銀臺始終放著一盒大蒜。「大蒜的動銷效果十分好,但這恐怕也只有夫妻店才會想得到的商品。」
而這一盒大蒜,就是數位化到不了的地方。
? 其次,後端商品的供應鏈能力聚焦在SKU差異化。
傳統消費,是一個產業鏈上下遊十分成熟的領域。
按照西斯國際執行總裁劉寶紅的邏輯,這樣的領域做供應鏈,大多可以藉助社會分工,高效整合上遊資源。
也即是說,從大視角來看,供應鏈能力已經出現了同質化。最終比拼的,要麼是常規產品的爆款,要麼就是鮮食產品的效率。
常規產品上,天貓小店整合夫妻店時有一個故事。
當時,杭州一個夫妻店掛上了天貓LOGO的紅色門頭。與其他門店不同的是,其貨架最底層的多了一種火雞面。
單價是普通泡麵的3倍,這包產自韓國的變態辣泡麵,在其他傳統小店是找不到的。這使得火雞面每個月能賣5-6箱,銷售額超過康師傅。
只是,更多在猶豫加入天貓小店的店主也在猶豫,這個品牌能否給小店帶來更多「火雞面」這樣的爆款?
況且,到現在來看,火雞面也不再是爆款了。
競爭依然回到了餐飲+便利店模式。包子、壽司、飯糰、米飯、麵條、關東煮……便利店們如何整合這一塊供應鏈?
7-ELEVEn通過聯合開發,與上遊加工廠合作。在與7-Eleven合作的178家加工廠中,有163家使用專有的原材料和食譜,專門為7-Eleven生產便當、飯糰和三明治等產品。
這個比例是行業內最高的。放到其他中小規模便利店那裡,他們沒有這樣的話語權優勢。
全時便利店則在早期砸重金彌補這個板塊的弱勢,單店投入成本超過150萬。商業就像一道輪迴,最終的競爭又回到了資金。
復華控股資金鍊斷裂,全時賣身;山海藍圖疫情影響現金流,全時再度關門。
運營經驗之外,小店真的需要大錢養。
參考資料:
[1]全時便利店北京、天津大規模關店——界面新聞
[2]便利店侵入餐飲成常態,熱鬧過後幾家歡喜幾家愁?——億歐
[3]全時便利店之死——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
[4]全時便利店全面敗退,疫情該背鍋嗎?——鳳凰網科技
[5]你家小區門口的夫妻店,可是阿里巴巴都眼饞的地方——商業模式觀察家
[6]北京全時背後真正收購方歌德盈香浮出水面——聯商網
[7]巨頭7-11如何利用自有品牌和鮮食提升毛利——宏業評論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