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囧媽揭露心理學分離
徐崢的最新電影《囧媽》免費給全網觀眾看,這應該是春節最大的驚喜了,徐崢的電影為什麼這麼受大家的喜歡?他總是能描述出中年人的窘迫,那種無奈而又不得不拼力向前。
徐崢的電影接地氣,自然觀眾能感同身受,情緒能夠為此調動,在《囧媽》中,徐崢飾演的伊萬和母親的關係並不好,同時還面臨著和袁泉飾演的妻子離婚,家庭關係一地雞毛。
為了拿回護照,伊萬和母親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這一路上狀況頻出,伊萬的母親把兒子像孩子一樣照顧的無微不至,可是伊萬早已結婚,頭髮都有些花白。
但是她還是會喋喋不休的指導伊萬的人生,不斷的給他餵食,當她看到同一包廂的俄羅斯美女後,又擔心兒子和她走的太近,害怕伊萬無法正確處理男女關係。
這一路上伊萬的母親不斷的嘮叨,伊萬不斷的解釋,母親卻自顧自的認為,完全沒有傾聽伊萬的話,依然把伊萬當小孩看待,這讓伊萬感到痛苦,最後他鼓起勇氣對母親說了她的這種控制對他來說是傷害和痛苦,不是愛。
母親傷心的中途下了火車,跑到荒郊野外,伊萬緊隨其後,在大雪紛飛的樹林裡,母子二人第一次心平氣和的坐了下來,母親像他解釋了她和伊萬父親在他小時候婚姻就出現了問題。
年幼的伊萬並不知道父母的婚姻狀況,母親說當時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堅持下去,有一次年幼的伊萬對母親說:長大後我保護你,就是為了這一句,母親決定以後為了伊萬而活,她因此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經過這一次談話,母親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把伊萬當孩子,開始讓伊萬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影片的最後伊萬和母親回到了家,母親脫下了濃密而又黑亮的假髮,認真的梳著自己蒼白而又稀少的頭髮。
伊萬的母親開始面對自己的衰老,對著伊萬離去的背影說:當年的伊萬是個孩子,現在的他已經是個大人了。
母子兩個人關係回歸到正常,走向溫情,最重要的節點就是兩人在樹林裡的那次談話,伊萬向母親表達了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希望母親能夠放手讓他去做。
母親也向他袒露心聲,為什麼自己喜歡控制伊萬的生活,因為她在為伊萬而活,經過那次談話伊萬的母親明白了真正的母子之情是什麼,反而找到了自我,開始到處巡演,這是她年輕時的夢想
2.你不長大,父母不敢老
在親子節目《爸爸去哪了5》中,節目組問陳小春的兒子jasper怕不怕爸爸變老,jasper直接說不要,他說沒見過爸爸變老。
而節目組開始描述人變老後狀態,說爸爸以後會走不動路,眼睛會看不到,jasper抗拒的說不要,我要爸爸,作為孩子jasper要的是現在年輕有力,一個為他遮風擋雨的父親,而不是一個年老無法帶他繼續前行的父親。
這時候的陳小春的眼角有些溼潤,隨即掩面哭泣,說道你不長大,我不敢老啊。沒有長大的孩子,父母連老去的資格都沒有,需要不斷為子女操勞,為孩子謀劃。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母親查出癌症,時日不多,想到孩子還在上學,什麼都不會做,她非常擔心以後孩子是否能夠照顧自己。
女兒得知母親患癌,因為過於擔心,患了心理疾病,母親看到這個狀況,開始積極接受抗癌治療,一步步幫助女兒走出心理障礙,還不斷的教會孩子洗衣做飯打掃等等。
這位母親痛苦的接受化療,5年後女兒可以獨自生活,她才安心的離去,本是沒救的母親,為了孩子苦苦堅持多活5年。
為人父母,孩子未長大,不敢老去。為人子女,羽翼未豐滿,怕父母老去,那麼長大成人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孩子,為什麼很多自己卻不願意長大了呢,為什麼自己不能選擇和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離?
3.無法選擇家庭教育,卻可以選擇自我教育
這幾年討論就是原生家庭,說的最多的是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不可否認。
發展心理學上有一種「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發展這個龐大的系統中,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但並不是唯一的系統。
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寫了一本書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是作者的自傳,是她的真實生活。
小時候的她出生在山谷,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父母都不記得她的生日,有一次她塗了口紅,被她的哥哥罵作妓女,甚至抓著她的頭髮,拖著她從客廳到衛生間馬桶,直到她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放手。
有一次幹活,她因為熱把襯衫的長袖捲起,父親罵道這不是妓院,父親的理論是女孩不應該露出腳踝之上的任何部位,廚房才是女孩該呆的地方,甚至不讓塔拉上學,覺得那是被魔鬼操控的地方。
直到有一次她的另一個上了大學的哥哥泰勒回家看到她的情況,對她說想過離開嗎,並且勸她儘早離開這個奇怪的家庭,否則呆的越久越無法離開。
就這樣16歲沒上過學的塔拉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後來還成為了劍橋歷史學博士。
有研究表明,25歲之後,我們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父母,自己彌補童年的缺失,你的人生不能全部都由家庭教育背鍋,成年人謝絕成長的背後,是一個不想成長,安於現狀的人。
4.主動和父母完成心理分離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世界上大多數的愛都是為了聚集,只有一種愛是不同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最終的目標是分離。
作為成年人,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需要照顧的孩子,很多時候出於愛,他們意識不到這種愛的傷害,而作為我們想要和父母有正常的親情,就需要像《囧媽》中伊萬一樣,對於父母多餘和不正確的愛說不。
剛開始的伊萬也是萬分糾結,除了和母親吵架,很少關心母親外,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母親對他錯誤的方式,他選擇了逃避,就是少接觸,幫母親請了保姆,讓保姆代替他照顧母親。
而莫斯科和母親的旅途,迫使他正視了這個問題,完成了和母親心理的分離,而我們身邊有一些人甚至還不如電影中的伊萬,他們經濟都不能獨立,需要靠父母的幫助,讓他們完成心理的分離,那更是難上加難。
我一個朋友的家庭和伊萬很像,有一個愛嘮叨的母親,朋友已經36歲了,離婚後,現在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勸說她離開父母。
雖然每次她都會吐槽這種情況,卻不做任何實際的行動,原因很簡單,她需要父母的幫扶,她有車貸和房貸,自己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她住到父母家可以減少自己的生活開支,吃住不用花錢。
前不久她的經濟已經無力承擔物業費,白天工作完畢後,晚上還會兼職工作幾小時,她的母親看不下去了,覺得女兒太受罪,直接幫女兒墊付錢。
一個沒脫離父母經濟扶持的人,她的心理很難脫離父母,父母掏錢要看這事他們願不願意付錢,說到底父母因為經濟可以對她的生活做出決定,一個成年人完成與父母心理的分離的前提,是可以負責自己全部的開支。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提到後續如何脫離,就是要懂得與父母劃分心理界限,明確哪些事是父母可以參與和給出建議的,哪些事情事需要自己面對和克服的。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有一位同樣也面臨和上文提到朋友類似的問題,她剛結婚時,每天她媽媽有時間都要給她發微信,問她生活的境況,詢問她哪時候回家,指導她的生活。
這位女性卻沒有選擇認同這種做法,在他們看來孝順不是一味的附和父母的想法,於是她對母親果斷提出不要經常性聯繫她,她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她這麼大了可以照顧自己。
她的母親剛開始還是沒有改變,甚至有些生氣,但是隨著她與母親的溝通和當機立斷的拒絕,反而現在和母親的關係更加和諧,也沒有了以往對母親過度幹涉自己的怨氣。
拒絕就是界限的代名詞,懂得拒絕父母,可以更好的讓父母明白與孩子的界限。拒絕父母就是像他們展示你是獨立的個體,你可以承擔由此產生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對自己負責。
5.不要以愛為名,拒絕成長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孩子在長大離開家以後,才是自我成長的開始,這個任務並不包含向父母討伐,而是自我承擔起百分百的成長和修復創傷的責任。
小時候父母以愛之名,綁住你的手腳,但是成年之後,很多人卻以父母之愛為名,綁住了自己的手腳,害怕走出舒適區,害怕成長,因為任何劇烈成長都伴隨有陣痛,成年後你的選擇可以和父母的家庭教育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