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心理拒絕長大的成年人,讓父母都不敢老去

2020-08-28 白魔女

1. 囧媽揭露心理學分離

徐崢的最新電影《囧媽》免費給全網觀眾看,這應該是春節最大的驚喜了,徐崢的電影為什麼這麼受大家的喜歡?他總是能描述出中年人的窘迫,那種無奈而又不得不拼力向前。

徐崢的電影接地氣,自然觀眾能感同身受,情緒能夠為此調動,在《囧媽》中,徐崢飾演的伊萬和母親的關係並不好,同時還面臨著和袁泉飾演的妻子離婚,家庭關係一地雞毛。

為了拿回護照,伊萬和母親踏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這一路上狀況頻出,伊萬的母親把兒子像孩子一樣照顧的無微不至,可是伊萬早已結婚,頭髮都有些花白。

但是她還是會喋喋不休的指導伊萬的人生,不斷的給他餵食,當她看到同一包廂的俄羅斯美女後,又擔心兒子和她走的太近,害怕伊萬無法正確處理男女關係。


這一路上伊萬的母親不斷的嘮叨,伊萬不斷的解釋,母親卻自顧自的認為,完全沒有傾聽伊萬的話,依然把伊萬當小孩看待,這讓伊萬感到痛苦,最後他鼓起勇氣對母親說了她的這種控制對他來說是傷害和痛苦,不是愛。

母親傷心的中途下了火車,跑到荒郊野外,伊萬緊隨其後,在大雪紛飛的樹林裡,母子二人第一次心平氣和的坐了下來,母親像他解釋了她和伊萬父親在他小時候婚姻就出現了問題。

年幼的伊萬並不知道父母的婚姻狀況,母親說當時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堅持下去,有一次年幼的伊萬對母親說:長大後我保護你,就是為了這一句,母親決定以後為了伊萬而活,她因此度過了艱難的歲月。

經過這一次談話,母親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把伊萬當孩子,開始讓伊萬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影片的最後伊萬和母親回到了家,母親脫下了濃密而又黑亮的假髮,認真的梳著自己蒼白而又稀少的頭髮。


伊萬的母親開始面對自己的衰老,對著伊萬離去的背影說:當年的伊萬是個孩子,現在的他已經是個大人了。

母子兩個人關係回歸到正常,走向溫情,最重要的節點就是兩人在樹林裡的那次談話,伊萬向母親表達了自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希望母親能夠放手讓他去做。

母親也向他袒露心聲,為什麼自己喜歡控制伊萬的生活,因為她在為伊萬而活,經過那次談話伊萬的母親明白了真正的母子之情是什麼,反而找到了自我,開始到處巡演,這是她年輕時的夢想

2.你不長大,父母不敢老

在親子節目《爸爸去哪了5》中,節目組問陳小春的兒子jasper怕不怕爸爸變老,jasper直接說不要,他說沒見過爸爸變老。

而節目組開始描述人變老後狀態,說爸爸以後會走不動路,眼睛會看不到,jasper抗拒的說不要,我要爸爸,作為孩子jasper要的是現在年輕有力,一個為他遮風擋雨的父親,而不是一個年老無法帶他繼續前行的父親。

這時候的陳小春的眼角有些溼潤,隨即掩面哭泣,說道你不長大,我不敢老啊。沒有長大的孩子,父母連老去的資格都沒有,需要不斷為子女操勞,為孩子謀劃。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母親查出癌症,時日不多,想到孩子還在上學,什麼都不會做,她非常擔心以後孩子是否能夠照顧自己。

女兒得知母親患癌,因為過於擔心,患了心理疾病,母親看到這個狀況,開始積極接受抗癌治療,一步步幫助女兒走出心理障礙,還不斷的教會孩子洗衣做飯打掃等等。

這位母親痛苦的接受化療,5年後女兒可以獨自生活,她才安心的離去,本是沒救的母親,為了孩子苦苦堅持多活5年。

為人父母,孩子未長大,不敢老去。為人子女,羽翼未豐滿,怕父母老去,那麼長大成人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孩子,為什麼很多自己卻不願意長大了呢,為什麼自己不能選擇和父母完成心理上的分離?

3.無法選擇家庭教育,卻可以選擇自我教育

這幾年討論就是原生家庭,說的最多的是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不可否認。

發展心理學上有一種「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體發展這個龐大的系統中,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但並不是唯一的系統。

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寫了一本書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是作者的自傳,是她的真實生活。

小時候的她出生在山谷,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父母都不記得她的生日,有一次她塗了口紅,被她的哥哥罵作妓女,甚至抓著她的頭髮,拖著她從客廳到衛生間馬桶,直到她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放手。

有一次幹活,她因為熱把襯衫的長袖捲起,父親罵道這不是妓院,父親的理論是女孩不應該露出腳踝之上的任何部位,廚房才是女孩該呆的地方,甚至不讓塔拉上學,覺得那是被魔鬼操控的地方。

直到有一次她的另一個上了大學的哥哥泰勒回家看到她的情況,對她說想過離開嗎,並且勸她儘早離開這個奇怪的家庭,否則呆的越久越無法離開。

就這樣16歲沒上過學的塔拉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後來還成為了劍橋歷史學博士。

有研究表明,25歲之後,我們有能力成為自己的父母,自己彌補童年的缺失,你的人生不能全部都由家庭教育背鍋,成年人謝絕成長的背後,是一個不想成長,安於現狀的人。

4.主動和父母完成心理分離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世界上大多數的愛都是為了聚集,只有一種愛是不同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最終的目標是分離。

作為成年人,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需要照顧的孩子,很多時候出於愛,他們意識不到這種愛的傷害,而作為我們想要和父母有正常的親情,就需要像《囧媽》中伊萬一樣,對於父母多餘和不正確的愛說不。

剛開始的伊萬也是萬分糾結,除了和母親吵架,很少關心母親外,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母親對他錯誤的方式,他選擇了逃避,就是少接觸,幫母親請了保姆,讓保姆代替他照顧母親。


而莫斯科和母親的旅途,迫使他正視了這個問題,完成了和母親心理的分離,而我們身邊有一些人甚至還不如電影中的伊萬,他們經濟都不能獨立,需要靠父母的幫助,讓他們完成心理的分離,那更是難上加難。

我一個朋友的家庭和伊萬很像,有一個愛嘮叨的母親,朋友已經36歲了,離婚後,現在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都會勸說她離開父母。

雖然每次她都會吐槽這種情況,卻不做任何實際的行動,原因很簡單,她需要父母的幫扶,她有車貸和房貸,自己經濟能力不足以支撐,她住到父母家可以減少自己的生活開支,吃住不用花錢。

前不久她的經濟已經無力承擔物業費,白天工作完畢後,晚上還會兼職工作幾小時,她的母親看不下去了,覺得女兒太受罪,直接幫女兒墊付錢。


一個沒脫離父母經濟扶持的人,她的心理很難脫離父母,父母掏錢要看這事他們願不願意付錢,說到底父母因為經濟可以對她的生活做出決定,一個成年人完成與父母心理的分離的前提,是可以負責自己全部的開支。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提到後續如何脫離,就是要懂得與父母劃分心理界限,明確哪些事是父母可以參與和給出建議的,哪些事情需要自己面對和克服的。

在我認識的人當中有一位同樣也面臨和上文提到朋友類似的問題,她剛結婚時,每天她媽媽有時間都要給她發微信,問她生活的境況,詢問她哪時候回家,指導她的生活。

這位女性卻沒有選擇認同這種做法,在他們看來孝順不是一味的附和父母的想法,於是她對母親果斷提出不要經常性聯繫她,她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她這麼大了可以照顧自己。


她的母親剛開始還是沒有改變,甚至有些生氣,但是隨著她與母親的溝通和當機立斷的拒絕,反而現在和母親的關係更加和諧,也沒有了以往對母親過度幹涉自己的怨氣。

拒絕就是界限的代名詞,懂得拒絕父母,可以更好的讓父母明白與孩子的界限。拒絕父母就是像他們展示你是獨立的個體,你可以承擔由此產生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對自己負責

5.不要以愛為名,拒絕成長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孩子在長大離開家以後,才是自我成長的開始,這個任務並不包含向父母討伐,而是自我承擔起百分百的成長和修復創傷的責任。

小時候父母以愛之名,綁住你的手腳,但是成年之後,很多人卻以父母之愛為名,綁住了自己的手腳,害怕走出舒適區,害怕成長,因為任何劇烈成長都伴隨有陣痛,成年後你的選擇可以和父母的家庭教育無關。

相關焦點

  • 《囧媽》:八年了,囧系的味道變了,徐崢也「長大」了
    從「囧系」的開端《泰囧》到「囧系」的完結篇《囧媽》,已然相隔8年之久,縱觀「囧系三部曲」其實不難看出,它們「味道」在悄無聲息發生改變的同時,導演徐崢也在慢慢地「長大」。囧媽》仿佛是在向我們訴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亦或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你認為你長大了,但在父母的眼裡,我們永遠是個孩子。」
  • 《囧媽》:成年人的世界,逃不過一個「囧」字
    大年三十,頭條請大家免費觀看了電影《囧媽》,徐崢四十不惑的年齡,一路從《人在囧途》的主演,再到《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囧媽》中任導演兼主演,他的事業生涯,似乎和「囧」字逃不開關係《囧媽》講述的是深陷婚姻矛盾中的徐伊萬,在無奈之下和媽媽盧小花一起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K3列車,共同相處了六天六夜,因為代溝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經歷了多次爭吵和冷戰,途中又遇見了一系列的囧事。在最後的時刻,徐伊萬幫助媽媽登上了莫斯科紅星劇場,圓了媽媽的夢。
  • 從「囧途」看《囧媽》,這次該輪到成年人上場哭了
    春運在10年前就是那樣,想擠或許都擠不上去。之後李成功上車還發現自己買的是假票,可謂囧到極點。現在我們再回到《囧媽》身上。火車、糾紛、爭吵、回家,與《人在囧途》異曲同工的劇情,一樣是一個成年人的囧,一樣是你我他之間都會發生的事。
  • 《囧媽》其實不囧,是被忽視了的愛
    《囧媽》海報2020年全國人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電影《囧媽》也有一種別樣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了。《囧媽》海報俗話說,事出必有因。成年人的世界裡,總是被壓力、工作、生活、職業、等等字眼充斥著,填滿了整個思想,以至於留不出一丁點的時間去處理自己和母親或其他親人的關係。
  • 電影《囧媽》:在慢不下來的時光裡,陪伴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導語:《囧媽》這部電影裡哪一個瞬間最打動你?從莫斯科回家裡的那個晚上,囧媽端坐鏡子前,雙手慢慢地摘下時髦的假髮套,露出稀疏的白髮,莫斯科紅星大劇院舞臺上,那個光芒萬丈的囧媽,瞬間蒼老了十幾歲。那一個瞬間讓人心痛極了,不僅感慨,原來一眨眼的功夫父母就老了。
  • 徐崢被「囧媽」逼到崩潰: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為了不給國家添亂,我們絕大部分人也都選擇呆在家裡,而《囧媽》這部電影在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的免費上映,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大福利。 聽過很多看過囧系列電影的觀眾說,爆笑之後,都是哭得稀裡譁啦。 今年這部《囧媽》也不出意外,全片以母子搭乘火車的旅行為引,勾勒出了中年危機、中式家庭關係及眾生群像。
  • 《囧媽》:囧的不是父母的控制,囧的是父母的愛
    囧媽》上線後,很多人表示,對於電影中反映的母子矛盾感同身受。有人說,電影中的母子關係簡直就是活脫脫的現實版父母和自己。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矛盾似乎已經成為了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
  • 電影《囧媽》:那個控制欲滿滿的「囧媽」,你究竟了解多少?
    對此,我雖不會像徐伊萬那樣不耐煩甚至大吼大叫,但有時也會覺得父母的關心有點多餘。畢竟,作為成年人,想吃水果的時候自己會洗,想喝水的時候自己會倒,吃多吃少自己心裡有數。很多事情,已有自己的判斷和決策,父母根本沒必要在一旁瞎操心。 但我,著實不忍心用「界限感」這個詞去提示父母。
  • 《囧媽》被字節跳動6.3億買下|成年人世界裡的孝順長啥樣?
    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依舊延續的是前幾部「囧」式的情節,在交代了人物關係後,我們的主角就被塞到了「媽我同籠」的長途火車包廂中,被迫與母親結伴一起旅行。囧媽封面照以小見大的感動為什麼這部喜劇電影最後讓很多成年人看完後禁不住兩眼溼潤呢
  • 徐崢《囧媽》電影主題想表達的不僅僅是囧
    01電影主題一:不管多大兒子是母親一生的牽掛看完徐崢導演,(山爭哥哥)的《囧媽》不得不由心地說一句,是一部走心的好電影。電影中徐伊萬和母親的情感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代表。母親和子女之間的緣分,可能就是止步於工作之後。
  • 徐崢《囧媽》的電影主題,想表達的不僅僅是囧
    01雖然檔期很囧,但是《囧媽》一點不囧2020年的大年初一,必將成為銘刻在國內電影史冊的一天。雖然後面的《港囧》口碑不佳,但《囧媽》可以說是,徐崢作為導演監製和主演非常用心的一部逆襲佳作。相信,如果在院線上映也會取得不俗的票房。
  • 《囧媽》不囧?但它是我看過的最溫暖的徐崢電影
    很多觀眾看完《囧媽》之後都覺得電影的感覺變了。雖然影片依舊延續囧途風格,但《囧媽》較之前的兩部囧途電影,缺少喜劇部分,而是以一種感情更加細膩的方式表達出電影主題,變成一部煽情戲,和觀眾預期有一定出入,所以影片在豆瓣上的評分並不高,只有5.9分。
  • 電影《囧媽》:我們和父母但凡還有點愛,都吵不散.
    《媽囧》裡徐伊萬的媽媽,可能真是上一代父母們的寫照。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又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沒離婚,就把自己的人生嫁接到了兒女身上。兒女長大後,不自覺地複製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伴侶。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兒女根本等不到這句「對不起」,因為大多數父母都在執著地等兒女說「感謝你」。 很多囧爸、囧媽,自始至終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和邏輯裡。他們沒有天線,收不到外界傳來的信號,體察不到他人的情緒和需要……他們就像是被蒙著眼睛拉磨的驢一樣,勤懇、忠厚、善良,但同時,活得盲目而固執。
  • 夜思 | 徐崢《囧媽》看哭萬人:與父母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徐崢《囧媽》看哭萬人:與父母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來源:洞見 | ID:DJ00123987作者:洞見大年初一看了徐崢的新片《囧媽》,竟然被電影中的這句臺詞給弄哭了。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這也是他創作《囧媽》的靈感來源。徐伊萬,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陰差陽錯下,和母親一同坐上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共度6天6夜。一路上,接受來自媽媽事無巨細的關心和綿延不絕的嘮叨。360°無死角投喂,她的滿腔疼愛都在其中。強迫中年兒子跟自己拍旅遊打卡照。大到夫妻隱私、什麼時候搞個孫子給我抱抱。
  • 《囧媽》提醒我們:加速年邁的父母,也可以更好的度過晚年
    大年初一,《囧媽》免費上線,在照顧完兩個雞飛狗跳的娃之後,終於抽個時間看完了這部劇。當父母老了之後,特別是我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與父母的矛盾在不斷加深,一方面我們想脫離父母的枷鎖,另一方面是父母對我們的不放手。成年人的我們背負著經濟上的巨大壓力,沒有過多的精力去關照父母,我們很少顧及父母的生活,唯有希望父母能夠適應我們。想要擺脫父母對我們更多的照顧,我們唯有改善父母的老年生活質量。
  • 徐崢導演電影《囧媽》火了:從喜劇看家庭,孩子長大後的「秘密」都在這!| 分享
    對一個現實中的中年人來說,要同時處理好這兩個關係,不是不可能,但難度之大,也顯而易見。這種足夠普世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共鳴,就是《囧媽》在文本上試圖做到的。一路風景奇遇,囧事不斷...一種簡單又典型的母子關係,一個小小的中國家庭,這些親子、家庭的矛盾,如何在這段旅程中解決,徐伊萬這個人物又將如何實現個人的成長,在喜劇之外將帶給觀眾哪些溫情的感動。導演管虎說:中國式母子關係是一個特別奇特的關係,它比父子之間交流多,但都流於表面,所以《囧媽》在這個方面破題,是一個很好的演繹。
  • 《囧媽》警示錄:別再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戲碼上演了
    因愛而囧,在獨特的氛圍中展開了一場囧途冒險,講述了徐崢一趟陰差陽錯六天六夜的莫斯科之旅。 對成年人來說,要跟媽媽一起窩在車廂裡面六天六夜。想想都覺得這是一場「災難」。這是幾乎每個孩子都對媽媽說過的話,然而長大後的我們卻疏於陪伴、吝於表達愛意。對媽媽的沉默內斂和時代隔閡,某種程度上也是每一代人成長中面臨的難題。看完《囧媽》後,讓我不光總想電影裡的故事,更想起自己的故事。看似每天忙碌的我們,真的欠媽媽一句「我愛你」,欠媽媽一個擁抱。
  • 《囧媽》看得有點囧,在這個節骨眼上,越囧越有希望
    這幾天,因為突如其來的情況,各大賀歲片都推遲上映時間,而徐崢導演的《囧媽》選擇在年初一網上免費播放上映,一片叫好聲。在特殊時期,不拜年、不走親訪友,和家人宅在家磕磕瓜子,聊聊家常,看看電影,對自己、家人負責,不串門給社會添亂。從這部影片,我感受到了以下幾點。1. 轉變觀念。
  • 深度解讀《囧媽》:6個秘訣幫你找到流動而舒適的親密關係
    伊萬連連搖頭尬笑:「絕對不敢!」很多孩子都有同樣的苦惱:家長總是自顧自說話,不聽我們說什麼。時間久了,我們都不敢推心置腹跟他們講心裡話。反正他們也不聽,我們也沒法講。03 「她一直想控制你」:拒絕情感操縱盧小花訓兒子,說了一大通後拋出一句話:「你怎麼一點都不乖啊你!」娜塔莎是俄羅斯女孩,質疑說:「你為什麼要跟你媽一起坐火車,因為要『孝順』嗎?」旁觀者清,她對伊萬和媽媽的關係做了一個判斷,一刀見血:「你媽一直想控制你!」
  • 對不起,《囧媽》真的不好看
    為啥呢?春節檔前期,電影院給《囧媽》做了很多宣傳,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免費的。中間一度要提檔到年三十,電影院的員工都安排加班來配合。結果臨時改成網播,電影院的宣傳費也打了水漂。對於已經喪失春節檔這個重點收入來源的全國院線來說,這無異是火上澆油。所以《囧媽》宣布網播後,出現了浙江省電影從業者抨擊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