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ISU 上海外國語大學
編者按:他中學起學習日語,留校任教整整二十年,是深受學生愛戴的「天使老師」;他是潛心育人的師者,是名副其實的「最強助攻」,曾輔導70餘名學生參加全國各類演講、口譯等競賽,累計斬獲50多個獎項,桃李滿園;他是「王牌翻譯」,實踐、教學、編教材,樣樣精通,此次疫情期間他為上海市外事辦官網翻譯每日疫情通報,三個月來,累計翻譯材料百餘份,字數超過9萬字,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連續53天每天翻譯不間斷。
他就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高級翻譯學院日語口譯專業碩士生導師徐旻老師。
●●●●●
以譯戰「疫」:爭分奪秒 字斟句酌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外資企業也難以獨善其身。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外企,如何幫助在滬外企第一時間了解最新疫情動態,成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為此,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官網主頁開始以中、英、法、日、韓五種語言,發布本市每日疫情防控的最新情況及國家政策的最新動態。徐旻老師便是日語翻譯組的一員。
當上海外事辦工作的老同學找到他時,徐旻老師毫不猶豫的就接下了這份翻譯工作。他認為,在繁重的阻擊疫情工作中兼顧外籍人士的語言需要,官方力量主導加上志願者配合,體現了上海的國際化風範,他很高興「能在機緣巧合之下做力所能及之事」。
由於疫情的緊迫性,外事辦每日疫情防控信息的翻譯工作,除了對譯文文本有較高的要求,還對翻譯的時效性有很高的要求,這就讓長期進行口譯工作的徐旻老師有了一定的優勢。口譯工作具有及時性的特點,要求譯者同步實時的進行翻譯,這很好的訓練了徐旻老師的反應能力,幫助他能快速準確的完成外事辦緊迫的翻譯工作。疫情期間,他在每天下午兩點左右接收到篇幅一兩千字不等的中文稿,一個小時左右便能高效的完成任務,當日便能公開發布。
但是熟悉徐旻老師的人都知道,他的看家本領是口譯,而這次協助外事辦的翻譯工作卻是筆譯。與口譯相比,筆譯不僅要求準確通順,還要求要字斟句酌、精簡工整,如翻譯「不瞞報、不謊報、不漏報」時,既需要切確的翻譯出對應的日文,又需要句式上的工整。再如「居家辦公、在線辦公、錯崗上班、分時到崗、輪流到崗」,這些詞句含義豐富,為了確認各種情況的具體含義,徐旻老師在翻譯時還特別諮詢了人事勞務專業的朋友。此外,他的翻譯稿件中還經常涉及稅務、勞務、人事、法律等多方面的內容,時常出現諸如「倒春寒」、「不約」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還會不時的遇見官方稿件中的長難句。每每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了確保翻譯的「信、達、雅」,他都會對比不同翻譯軟體的結果、詢問身邊相關行業的朋友、積極與外事部同事溝通,查看相關論文。
徐旻老師2月底根據近翻譯內容做的關鍵詞詞雲
隨著漸漸適應外事辦的翻譯工作,徐旻老師也開始積極主動的提前做好翻譯準備。每天新增病例數等公開信息,他會根據早間「上海發布」公布的數字提前填好。有一次,官方的文字稿兩點多還沒有傳過來,他便根據網上發布會的視頻,自己先翻譯了起來。徐旻老師說,「3月9日那天,文字稿3點才傳來,我有點等不及,於是根據網上的發布會視頻,頭一次做了『聽翻』,當然後續還按文字稿仔細校對過。」
2月1日至今,整整三個月的時間裡,徐旻老師共翻譯了百餘份材料,累計字數超過9萬字,最長材料4667字,最短材料4字,其中2月1日至3月24日連續53天每天翻譯不間斷。這樣的翻譯數量和節奏,徐老師表示,他也是頭一次經歷。他說:「我覺得這次的工作挺有意義,或者說成就感吧。」
如今,戰疫仍在持續,徐旻老師的筆譯工作也沒有停歇。他表示,這次的翻譯任務對於他來說,就像是一次「實習」、一次「業務訓練」,讓他受益匪淺。這段翻譯經歷不僅鍛鍊了他自己的翻譯技能,也為今後自己的教學和同學們的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實戰素材。
「徐日文」:結緣日語 情定上外
「旻」,上下拆開是「日文」,冥冥之中仿佛也暗示著徐旻老師與日語的緣分。
憶起與日語的初相識,還得追溯到徐旻老師小學升初中時的一個不經意間的選擇。當時正處於中日關係的「蜜月期」,受到時代大環境的影響,又出於小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他便在上外附中的語種志願上填寫了日語。
上外附中畢業後,他「順其自然」來到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日語)專業學習,再到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然後留校任教,成為上外海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副教授。徐旻老師與日語、與上外的緣分,看上去。
從中學時代開始的與日語的朝夕相處讓徐旻老師在日語學習上多了一份「佛繫心態」,遇到任何困難不驕不躁,把「慢慢來」當作對抗挫折的法寶。「我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打的底子很重要,很有幫助。比如說聽力課,當時肯定有沒聽懂的東西,但是後來慢慢就好了。當你學到一定的程度,自己能夠把日語當成一樣東西去用,就會覺得學習是比較自由而輕鬆的。」
徐旻老師坦言自己在日語學習過程中沒有遇到特別大的困難,唯一遇到小挫折是進大學後,發現自己的語音、語調、發音和聲調不規範。「中學以前學的時候可能老師也不是很講究,外教也沒有特別細地給我們調整,所以有點問題。進大學後被外教說了,解決的方法就是拿著課本,對著錄音機,把所有的詞全都標一遍聲標,然後再仔細地讀下去。」
本科畢業後,徐旻老師作為本專業唯一被保送的研究生,留在上外攻讀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在那個讀研很小眾的年代,每年一般只有一個研究生。「一群老師帶我一個人,老師們都圍著我一個人轉。搞語言的,搞文學的,包括外教,還專門帶著我讀古文。」這段在上外讀研的經歷,徐旻老師至今記憶猶新,回想起來,覺得非常幸福。
如今,在上外學習日語十餘載,在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執教二十年,常被上外的同學們親切地稱呼為「徐日文」老師,回顧起和上外日語的緣分時,徐旻老師表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他笑著說,「家人給我取名時只是因為我是秋天出生的,旻是秋天的意思。但某種程度上,我和日語也是真的有緣。」現在他也總和人開玩笑說,人如其名,」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我是做什麼的。」
「天使老師」:傳承上外基因,創新課程思政
「聲音好聽!」
「上課超有趣!」
「日語超厲害!」
「即使課上問題回答得不好老師也只會耐心鼓勵!」
提起徐旻老師,日語專業的同學們瞬間化身迷弟迷妹,紛紛稱讚起這位「天使老師」。(戳這裡,聽徐旻老師朗誦片段:SISU·語魅 | 月が綺麗ですね)
徐旻老師教授的課程主要集中於口譯和同聲傳譯方面,而日語口譯課在上外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徐旻老師認為在傳承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自己學生時代學到的東西整理、消化,同時結合現實動態,不斷更新素材,讓這個課的主幹保持穩定,內容卻能常上常新。
《新編日語口譯》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我的《新編日語口譯》教材是在以前曾憲憑老師的口譯教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繼承了編寫的思路,但內容都是新創的。」這本教材獲得了上海市優秀教材獎。
而關於教學方式,徐旻老師覺得從學到教,自己也在傳承、傳遞之前老師所教的東西。「在我相關的學科這邊,課程體系和口譯,都是以前老師教我們,然後我們現在再去教授給接下來的學生。即使外在的硬體條件變化了,但是基本的脈絡,還有口譯這邊的實戰的思路,就一直是傳承下來的。」
在教學工作上,徐旻老師參與了多項課改活動,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挑戰比較大的課程思政項目。他在原本的日語口譯課程中,融入相當數量的新鮮話題,體現積極的價值引導,讓原本枯燥的思政元素,不再成為「為思政而思政」的硬性搭配,而是和口譯教學「無縫銜接」。
在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籌建「基礎日語」以及「日語口筆譯」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工作中,學院幾乎所有專業課教師都參與其中,真正做到全員投入育人工作。徐旻老師也積極參與其中,於17年開始課程思政的探索。他將重點放在挖掘多年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上,在傳統口譯教學內容模塊基礎上,強化「國家發展」、「中日關係」、「外交知識」、「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幫助學生在提高語言的同時,多方面接觸話題、豐富知識,從業務能力和思想素質兩方面為學生夯實基礎。
在具體的課堂活動中,他有專門安排的素材,但更多的是在教學內容的自然穿插相關內容,如把傳統的「致辭口譯教學」模塊和「中日關係」「國家發展」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徐旻老師還強化了課堂上的「聊新聞」環節,力求讓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近兩年,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既關注了「中日邦交45周年紀念活動」、「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中日兩國總理互訪」等中日兩國交往大事,也通過各種媒體資料了解了「一帶一路」、「博鰲論壇」、「中美貿易摩擦」等中國與世界的最新動態,更獲得了「雙十一」、「日本流行語」等社會文化類知識擴充,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廣闊開放的國際視野。
這項由徐旻老師牽頭的課改活動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充分肯定,徐旻老師獲得了上外本科優秀教學二等獎。
徐旻老師作為課程思政優秀教學獎獲獎教師代表分享外語課程思政改革經驗
課程之外,徐旻老師還注重通過線上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他平日會在微信群裡發布時事新聞,與學生們交流討論。不僅如此,徐旻老師還會在自己創建的公眾號中時不時發布日語學習的經驗和有關日語的日常感想,與上外學生以及全國日語學習者交流互動。
「最強助攻」:做一個輔助者,見證學生成長
從教二十年來,徐旻老師輔導70名學生參加全國、全市各類演講、口譯等競賽,50多人獲獎(點擊連結,閱讀在徐旻老師指導下獲獎學生的相關內容:)。在去年十月份舉辦的第十二屆全國口譯大賽,徐旻老師帶領上外日語口譯小組參賽,其中張思同學和袁雨馨同學分別獲得交傳二等獎(一等獎空缺)和同傳一等獎。
提及自己在專業賽事上的「神助攻」,徐旻老師謙遜地表示,自己只是一個輔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們提供經驗,見證他們的成長。
比起自己的專業指導,徐旻老師認為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加重要。「我覺得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的態度,不是說我要讓他成為什麼樣子。我以前也這樣努力過,學生不太積極,我推著去走,但是做出來效果其實並不好。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我是起一個輔助的作用,把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比賽中常見的準備等,和同學的努力結合在一起。」
對於競賽,徐旻老師認為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讓他在競賽輔導的過程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學生們能在備戰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穫。
徐旻老師指導學生在第十二屆多語種全國口譯大賽上獲得佳績
「你不可能永遠是常勝將軍,或者說有時候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很精彩的收穫。」徐旻老師更在乎的不是學生在競賽中有多高的名次,而是見證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幫助下逐漸成長,慢慢走向更廣闊的天空。
目前,在疫情的影響下,徐旻老師和同學們還繼續上著網課。為了方便即使了解學生口譯練習情況,及時互動,提高課堂體驗,徐旻老師選擇了直播授課的形式,並不斷探索改進線上教學方式。「錄播雖然能更好的保證授課視頻的質量,但是對於口譯課這樣實操性強的課,難免有點隔靴搔癢,因此,我選擇了直播的方式」。並且,他在直播課堂的互動中,常將疫情期間在外事辦翻譯的收穫與同學們分享,還與學生探討翻譯中碰到的「倒春寒」等詞彙的譯法,將筆譯任務融合到教學之中,「既藉助外腦,又加強教學」。(徐旻老師分享翻譯「倒春寒」的心得:)
徐旻老師有個公眾號,名為「徐日文」,簡介是「命中注定,和日語有緣」。
如今,外事辦日語翻譯工作仍在繼續,雲端課堂上也每周如期與同學們見面,上外的「徐日文」老師也在繼續用心續寫著他與日語的不解緣分。
相關閱讀
□
□ 上外師者俞祖成:以筆為器帶學生促戰疫,心系基層入現場做科研
策劃 | SISU融媒體中心 新傳快遞
採寫 | 陳曉 梁文慧 李磊
編輯 | 李磊
原標題:《上外有個「徐日文」!師者徐旻:命中注定 與日語有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