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伊蘭課堂」更多齋月杜瓦
最小的信士
法圖麥五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承領安拉的旨意成為傳播伊斯蘭的使者。由於多神教的迫害,聖教在傳播初期十分艱難,年幼的法圖麥十分勇敢,經常跟著父親行走於麥加城的大街小巷,秘密傳教。
有一天,先知穆聖帶著法圖麥去克爾白禮拜,當時禮拜的只有穆聖。過來幾個多神教的無賴,把汙穢骯髒東西扔在先知穆聖的背上,侮辱穆聖。年幼的法蒂瑪勇敢地衝上去大聲斥責那群無賴,流著眼淚,給父親擦去身上的汙穢。後來不久,這幾個在克爾白侮辱過先知穆聖的人都在白德爾戰役中遭到了應有的懲罰。
法圖麥十二歲,多神教徒迫害並驅逐穆斯林,將穆聖等人圍困在一個條件惡劣的山谷中,確食少衣,長達三年。在最艱難的歲月裡法蒂瑪失去了母親赫蒂徹。同一年,先知的伯父穆聖堅強的後盾艾布·塔裡卜也相繼去世,伊斯蘭的傳播更加艱難。
有愛心的女兒
法圖麥,在連受不幸的艱難歲月中意識到了自己的重大責任,那就是對父親的支持和關愛。她無微不至的照料父親,穆斯林大眾給她一個美稱「烏姆·阿比哈」,意思是「一個用母愛來關懷父親的姑娘」。穆聖曾對人說:「誰使法圖麥喜悅,他能得到安拉的喜悅。如果有人使法蒂瑪惱怒,他也得不到安拉的喜歡。法蒂瑪就象我身上的一部分。」法蒂瑪成長在在伊斯蘭最艱難的歲月裡,艱難的歲月和伊斯蘭的光輝,使她具備了伊斯蘭的美德——堅強、勇敢、善良。據說法圖麥的外貌長相和儀態舉止都很象她的父親,穆聖的續妻阿依莎多次說過:「我從來沒有看到過與安拉使者如此相像的人,只有法蒂瑪姑娘。
她的言行和動作,處處同她的父親一模一樣。」她還說過:「先知一見女兒進門,可以看出從他內心裡發出的喜歡。他會站起來,親吻女兒,握住她的手,給她讓出地坐下。」
賢良的妻子
18歲的法圖麥嫁給了穆聖的堂弟阿里,阿里很窮,靠給別人擔水掙錢度日,法圖麥給人家磨糧食,貼補家用。法蒂瑪天天推磨,兩隻手上起了許多血泡。
在他們初到麥地那的當年,先知穆罕默德的家庭和新屬都過著同普通穆斯林大眾一樣的清貧日子,一方面是因為伊斯蘭初興,百廢待舉,整個穆斯林社會都不富裕,但是,主要因為安拉的使者以身作則,生活帶頭儉樸。他常常在要開飯的時刻看到有窮苦的穆斯林旅行者來到,他先讓客人飽餐,自己和家人卻甘願少吃些,或飢餓一頓,有一天,法圖麥給她的父親送去了一個剛烤熟的麵包,父親說,看到麵包才想起來,他三天沒有見到過食物了。
有一天,安拉的使者長途旅行返回麥地那,他先到清真禮拜,然後,路經女兒的家,進去看看他們的日子過得如何。法圖麥熱情地迎接父親的歸來,但是禁區不住哭了起來。先知穆聖說,女兒見到父親應當高興,為什麼哭呢?女兒說:「父親啊!您是安拉的使者,我不忍心看到父親的面色蒼白,衣服也很舊了。」
「女兒啊!」安拉的使者說:「不要哭,安拉派遣你的父親承但了一項偉大的使命,要讓世界上每一所房子和帳篷裡的人,不論在城市或者鄉村,都能感受安拉的恩德。這個事業給每個歸信正道者帶來光榮,給抗拒者帶來恥辱。但是,這個事業,就象晝夜來一樣,必然有結束的時候。」
安拉的恩慈使法蒂瑪和阿里生了三個孩子,哈桑和海珊是兩個兒子,女兒的名字栽娜卜。法圖麥在家中是一位完美的賢妻良母,而且她與初建的整個穆斯林社會風雨同舟,休戚與共。
她經常到清真寺去,關懷在那裡居住的貧苦穆斯林。吳侯德戰役,她充當戰地醫護人員,護理從前線撤下來的傷病員,她在營地裡為將士們做飯,晚上領著婦女們做禮拜。
在先知穆聖同麥加人籤署了侯代比亞和約之後,法圖麥加入第一批去麥加完成副朝功課的朝覲團。在光復麥加的凱歌聲中,最先進入麥加城的穆斯林大軍中就有法圖麥,她親自感受到麥加城裡充滿多神教徒敵意和仇恨的眼光。法圖麥參與了穩定大局,把麥加改造成永久性伊斯蘭之都的艱巨工作。
在先知穆罕默德病情沉重的一天,父親對女兒低聲耳語幾句,女兒立即淚流滿面;接著,又對女兒喃喃地說了幾句話,法圖麥喜笑顏開,頓時高興了起來。在先知穆聖歸真之後,聖妻阿依莎太太問女兒,那天為什麼聽到她父親說話先哭後笑。法蒂瑪告訴繼母,父親先對她說,安拉的命令已到,他不久就要歸主了。聽了這話,女兒克制不住悲傷就流下了眼淚。父親又接著對她說,他逝世之後,家屬中第一個隨他而去的是女兒法圖麥,將到天堂裡永遠陪伴著父親。所以她為此感到欣慰和幸福。
如穆聖所言,父親去世後才五個月,一天早晨起來,法圖麥突然感覺到身體不適。那天下午,她邀請來了親密的好友薩勒瑪太太,幫助她做了大淨,換了一身乾淨衣服。然後,法圖麥要求把她抬到庭院中躺下,派人去把她的丈夫阿里請回家來。
阿里趕緊回到了家,推門看見妻子臥在庭院的中央,十分驚慌,立即蹲身子,問候妻子的身體感覺。法圖麥安詳地說:「我同安拉使者約會的時間就在今日了。」法圖麥說,她的葬禮要從簡,要平靜。說完話,睜眼朝天看了看,又合上了眼皮,進入了永久的安息。
回族相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