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看到了個問題,為啥國產劇總喜歡編個地名呢?
下面是一些網友的提供的回答,你們覺得怎麼樣,如果有好的答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下面是一些網友給提供的解答:
1,是的,我早就發現了這個現象了,尤其是警匪劇,反貪劇,我至今能記得經常出現的名字有江州市公安局,濱州市公安局,京州市公安局,而且為了配合還得把所有的車牌子也要改成什麼江,濱,京就簡單了不用改了。估計怕觀眾聯繫上現實的真實的地點和事件吧,反正都是為了避嫌別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小心一點是對的,電影和電視劇開頭都有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字幕呢
2,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國產劇就是一個故事,故事是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升華,一件事必須有時間,地點,人物組成的,沒有地名怎麼會組成一個事件呢,會讓人感覺雲裡霧裡的,還有一層意思,現在講究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有些地方藉助文化來大力發展經濟,特別是喜歡用本城市的地名,人名,還有知名的故事典故來吸引人,有了地名才使國產劇更加完美!
3,但凡是文藝作品,裡邊都會有「虛構」的內容。因為文藝作品,除了來源於生活外,還要高於生活。這個「高於生活」,當然是就不能一味平鋪平敘的去等同於現實。
縱觀我國四大名著,作者在作品中無不是虛構了內容。
比如《紅樓夢》,寧榮二府和大觀園,在歷史上是沒有記載的,並且裡邊的人物們諸如林黛玉、賈探春等「金陵十二釵」,在歷史史料中,全都找不到她們的身影。而《水滸傳》更是如此,梁山108將,你在正史當中見過他們嗎,也就是只有野史與民間傳說而已。但野史、傳說大多是不靠譜的,不能去認真。
而《西遊記》更是虛構的典範!整個故事從天上的,地下的,山裡的,海裡的,全部都是作者臆想虛構出來的!神鬼妖邪,魑魅魍魎,在現實當真誰見到過?
相比較《三國演義》還靠譜些,最起碼那個朝代是真實的,裡邊有些人物比如曹孟德、諸葛亮、關羽、劉備、曹植等,在歷史上留有些痕跡,其中「六出祁山」、「華容道」、「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也有據可查!
而影視劇本創作,更要考慮觀眾的審美觀和藝術的內涵,必須要讓觀眾對劇情和畫面,產生由衷的震撼和打動。而正常的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出現劇情中的場景與情節的,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創作者就有必要設定一些虛構的情節和場面,以打動觀眾。
再說,影視劇不是寫實劇,如果全部按寫實的手法來拍攝,那就成記錄片了,枯燥乏味,保準沒人願意看!沒人看製片人衝誰收回投資去?
所以說,藝術就是藝術,藝術絕對不能去等同於現實生活,而是現實生活的升華和重塑!否則,藝術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了!
4,國產影視劇確實有這個問題,很多小夥伴也已經發現了,那就是很多影視劇中的地名往往是虛擬的,也就是說這個地名是虛構的,現實中並不存在這個地方,可能有些人就會覺得不理解,用個真實地名就真的這麼難嗎?
比如《蝸居》裡城市名是江州,事實上並沒有江州這個城市。
答案是肯定的,至少說是部分肯定,對於很多影視劇來說,在劇中用真實地名真的很難。因為用真實地名很有可能會極大影響作品口碑,為作品招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有些甚至會影響審核。這種風險對於劇組來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就是換個名字,不需要多少成本。
用真實地名有可能會影響作品口碑,這就是有些國產劇不用真實地名的原因。
5,有影響,比如一個刑偵類電影,用真實地名,一旦連續發生事件,人們就會潛意識的認為該地方怎麼怎麼,會造成影響,會引起一個地方的攻擊,給電影推廣和宣傳受到影響,嚴重可能導致電影下架。小時候記得比較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還珠格格裡面的容嬤嬤上街買菜,別人都不賣給她,還罵她,這雖然說明了一個演員演的到位,但同時也收到了傷害,又不是她人壞,只是劇本裡這個人就是要這麼壞,別人會影射。
6,因為怕觀眾去模仿,到時候出了事就要背責任,就拿《隱秘的角落》這部戲來說,這部戲裡面所表現的內容並不是很美好,秦昊帶嶽父丈母娘爬山把他們推下山崖,一句我還有機會嗎,帶火了整個六峰山,網友紛紛去六峰山打卡爬山,萬一出點啥事,你說這部電視劇是不是有引導觀眾的責任,到時候家屬把電視劇告了就要打官司的,幸好沒出啥事,我估計導演也沒想到電視劇能這麼火。
《人民的名義》的京州也是用了假地名,這麼大的一部反貪汙劇,如果用真的地名,一些老百姓不得以為那個地方真的出了貪汙了啊,地方政府也不會同意的,所以用假地名也是為了方便過審核!!《三十而已》最近比較火,用的是上海地名才顯的真實能引起共鳴,上海這個城市消費高,房租貴,競爭大,畢竟大家都知道了,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