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
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
冷去對美人。
一片飄飄下,
歡迎有晚鷹。
【賞讀】
從1954年年底開始,詩人到浙江莫幹山和杭州等處度假。他遊興很高,接連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五星頂、莫幹山等處。《看山》與《莫幹山》《五雲山》等詩作,均出自此時。登高覽勝的五律詩,極有層次地表達了作者登高賞景的愉悅心情。
關於毛澤東寫作這首詩的情況,曾在他身邊任過國際秘書和英語教師的林克回憶:「他是一位有偉大胸襟的人,也是具有極為灑脫的浪漫性格的人……毛澤東經常是在剛剛起床、在入睡前、在飯前飯後、在散步乃至踏青秋遊曬太陽時學習。記得那還是1959年11月的事了(編者註:回憶時間可能有誤)。當時京華已是楓葉如丹,氣溫變冷,但杭州還是三秋桂子,十裡花香,仍然十分嫵媚。毛澤東到杭州後心情極佳,他接連攀登了北高峰、南高峰、玉皇頂、莫幹山。一日,他登上北高峰,誦詩一首:『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熱來尋扇子,冷去對美人,一片飄飄下,歡迎有晚鷹。』吟罷,他安然翻開了英文課本:現在既不熱也不冷,只有學習嘍。真是人生瀟灑莫如毛澤東!」
根據林克的這段回憶,我們可以看到,當毛澤東即興口賦這首詩時的愉快心情,他已深深地沉浸在杭州美麗的風景之中了。這也是毛澤東寫得很好的一首詩,在古典之中透出某種現代詩的敏感,寫得看似隨便,卻獨有創意。
該詩首聯寫曾多次登上北高峰,眺望杭州城。「三上」,表明登北高峰已不止一次。北高峰林木蔥鬱,霧靄繚繞,恍若仙境。北高峰最高處海拔約314米,站在峰頂,眺望杭州,一覽無餘,所以作者說「杭州一望空」。
頷聯寫遊覽的具體景點。飛鳳亭、桃花嶺都是毛澤東曾駐足之處。在這裡作者運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一樹一鳳,各有特色,也足以展示作者的遊覽興致。
頸聯寫作者的聯想。這裡的「熱」和「冷」並非實指夏季和冬季。是作者看見扇子嶺、美人峰後的聯想。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扇子嶺和美人峰寫得十分形象具體。
尾聯寫「看山」以後事。從眼前的山景寫到空中的晚鷹,由相對的靜景寫到雄鷹飛翔的動景。「一片飄飄下」,是說從地面望去,空中飛翔的雄鷹在晚空巨大的背景襯託下,給人以「一片」落葉的感覺。「下」,從高空而下,是「飄飄」的方向。作者十分善於聯想,把從高空而下歸巢的晚鷹看作是來「歡迎」自己。表現了作者觀察的細緻,感受的細膩。
這首五律詩中間構聯全用對仗,嚴整工穩,用韻寬泛。語言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痕。首聯總起寫登高,二、三聯寫北高峰附近名勝,尾聯交代遊覽時間。主旨明確,層次分明。頸聯風趣,尾聯飄逸,作者閒適愉悅的心境,躍然紙上。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