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無力感——
明明早上暗下決心要開始新的一 天,到了晚上卻發現還在重複昨日的活法;
明明前一秒熱情洋溢地積極行動,下一秒卻半途而廢得過且過;
明明渴望走出毫無生氣的泥潭,但卻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到底在哪;
......
設定好的目標永遠停留在空想中,想要追求的生活也從來不曾清晰過。
我們總是容易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被自己習以為常的心智習慣所綁架。
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往往都源於心智系統的失靈。
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1
心智系統:
人生「看不見」的操縱者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
「我們每個人都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一個人能不能變得優秀,關鍵在於這個人有沒有好的習慣。
我們被習慣所左右,不假思索地按照習慣的模式去看問題、做事情,就像物體順著自己的慣性運動一樣。
其實,習慣的背後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就是一個人對人、事、物慣有的態度和看法。
心智模式是不易覺察的,它有一種「框架效應」,讓我們不自覺地選取一種取景框,根據自己的感知偏好,選擇性地接納事實,選擇性地看到我們心智模式裡認可的東西。
就像我們在拍照片的時候,總是會選取特定的角度一樣。
這個框架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在看待世界、表達想法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去啟動那些潛在的心智模式,從而引發框架效應。
所以,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並不是這個客觀的真實世界,而是經過心智模式處理之後呈現出來的符合自己內心設想的主觀世界,所以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準備下周出發去北京,你就會發現網上到處都有與北京相關的信息,周圍朋友同事間的很多話題也和北京有關係。
事實上,與北京相關的信息一直都是這麼多,只不過當你在「心智框架」裡添加了「北京」這個關鍵字之後,你就有了一種主動感知「北京」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會像雷達一樣,自發地尋找到有關「北京」的訊息,忽略其他信息。
面對同一個事實,幸運或者不幸,也取決於我們心智系統裡所選擇的那個心智框架。
就像沙漠中兩個迷路的人,都只剩了半瓶水。
一個人說 ,慘啦,只剩半瓶水了。另一個人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
結果,前一個人倒在了離水源僅有幾百米的地方,而後一個人憑著半瓶水走出了沙漠。
當你的心智系統裡有一個「自己是幸運的」這樣一種心智框架,你的意識就自然會去搜尋那些與幸運相關的事實,並且自動忽略那些讓人沮喪悲觀的不幸。
這時候的你被一種幸運的心智框架裹挾著,你的思維和行動會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又會強化你的認知,讓你在無意識中去做好那些與幸運有關的事情。
科學地說,幸運就是一個概率問題。但是,如果你選擇相信自己是幸運的,那你付出的努力,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比起沒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就會有很大不同,而成功的可能性(所謂的概率)也就大大高於不相信自己幸運的人。
一個人大腦裡有著各種各樣的心智模式,它們打著家庭、教育和閱歷的烙印,構建了你獨特的心智系統,最終成為了你身體裡「看不見」的操控者。
很多人在人生裡迷茫,焦慮,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帶一套限制性的心智系統,所以總是在命運的沉浮中做出錯誤的選擇,採取消極的行動,無法把該做好的事情做成。
人全身的細胞每七年更換一次,成為一個全新的人;而人的心智系統也需要不斷成長迭代,重塑全新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地把原來習慣性的思維和行為擊碎,進而改變命運。
這種心智的進化,需要我們不斷進行人生探索,在「定位」「認知」和「心境」這三大維度上下功夫。
因為只有定位上的清晰、認知上的優化和心境上的篤定,才能真正地構建心智系統的成長力。
這三個維度構成了人生的正三角,任何一個部分的缺失,都會造成人生的失衡,由此產生的迷惘也就在所難免。
自我定位:
人生如果沒有方向,就像隨波逐流的小船,註定到不了理想的彼岸。
認知優化: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認知,所以要改變自己就得提升認知。
心境重塑:
一個人如果內心混亂不安,掌握再多的技能和知識都無濟於事。
《心智突圍》這本書,將基於人生這三大維度來探討在心智重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的原則和方法,從而讓我們在複雜多變的生活中,從容地做出更好的選擇,改變自己、成就自己,獲得獨一無二、豐盈而有意義的人生。
2
人生定位:
找到那些於你而言對的事情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一個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當回事》,其中有這樣一種觀點——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當回事,可事實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為這件事是一件對的事。
那什麼是一件對的事情呢?這是很多讀者的疑惑。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去看待一個人。
角色感知層:
外界給你定義的各種角色身份認知,比如有的人是老師,有的人是銀行職員等等
資源能力層:
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技能,財富精神資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綜合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等等
價值存在層:
其反映的是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感,這種存在感會直接塑造我們內心的價值觀,觸發情緒和行動的開關
一件事情是對是錯,這完全取決於你這個人的內核層——價值存在層。
有的人能夠在家庭關係中找到存在感,家人對自己有足夠的認可和愛意,他就會很滿足。
有的人無法只通過一段關係滿足自己的存在感,他還需要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在社會上獲得認可來明確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人則希望幫助別人,為他人創造出價值,甚至希望從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收穫存在感。
每個人追求存在感的方式千差萬別。
而這種對於存在感的追尋,會驅動我們去擴充自己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讓我們日思夜想、廢寢忘食地去做那些真正讓自己滿足、能夠確認自己存在感的事情。
換句話說,你內心渴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存在, 塑造了你內心的價值觀, 它會直接影響你的性格特質和動機——
於你而言,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重要的;
相較於別人,你的獨特優勢在哪裡,你能夠做好什麼,能夠做成什麼。
就像獲得「最美奮鬥者」稱號的樊錦詩先生,從1963年24歲北大畢業到敦煌工作,一直到2018年80歲時辦理退休,現在還在敦煌。
近60年紮根於敦煌莫高窟,2019年在她寫給北大新生的親筆信中,說道:
「我這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無怨無悔。」
守護敦煌莫高窟,就是樊錦詩先生人生中認為對的事情,所以她從大學畢業分配,到十年動亂期,再到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一直堅守在敦煌。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裡,她肯定也遭遇過內心的糾結,迷茫,但她還是決定留在敦煌:「我離不開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終我還是選擇留在敦煌,順從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內心的意願,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
如樊錦詩先生那樣,想要找到那些於你而言對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去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價值存在層出發去發掘和探索自身的價值觀,從而做好人生定位,確定人生願景,然後在未來把那些對的事情做好。
當你的人生定位清楚了,你內心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才會慢慢瓦解,讓你得以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心智突圍》這本書,將從「人生定位」這個維度,詳述我們可以怎樣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並且通過給讀者構建一個「自我定位的閉環系統」,讓你在迷茫中找到自身價值,明確人生方向。
而當你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對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
3
認知優化:
站在更高的層次來完成人生破局
如果你找到了於你而言對的事,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當作做成這件事情的「工具」。
因為把這件事情做成,不需要你把自己當回事,而需要你把自己這個工具打磨到極致,讓這件事情本身引領你去把它做成。
如何把自己這個工具打磨到極致呢?
其中一條「捷徑」,就是優化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認知層次上來突破心智系統的局限。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其實是認知能力的差異。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有一對雙胞胎,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一起大學畢業,一個加入了網際網路公司,一個進 入了央企報社。
10 年後,去網際網路公司的那位已經年薪百萬,而且滿街都是挖他的獵頭。而去報社的那位,因為傳統媒體沉淪了,整個產業都在快速衰退,一家家報紙停刊,一切都需要重來。
雙胞胎的素質和能力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努力程度和職場關係其實也都沒有問題。這裡的核心關鍵在於,他們所選擇的行業,一個在快速崛起,一個在快速崩潰。
兩個人的不同選擇,是由他們對現實的認知差異造成的,一個能夠認知到未來的變化,另一個只看到過去和現在的狀況。
一個人認知的高度,決定著他未來選擇的質量。
優化認知能力的意義, 就是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認知世界,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自身的價值觀體系,從而做出符合內心也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正確選擇。
一個人的認知,往往有這樣四種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95%的人處在第一種認知狀態中,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沒有做對,反過來還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而這類人往往最終一事無成,碌碌無為。
知乎大V採銅在一次分享上說過一個案例。
摩拜單車創立之前,創始人胡瑋煒參加了一個創業討論會,跟幾個天使投資人和工業設計師聊天。
當時就有人提出來,能不能做一個共享的自行車,大家可以自由借,自由還,方便大眾。
大家都覺得這個點子特別好,但討論下來,大多數人覺得很難,並提出了各種疑問,包括很多工業設計師——
這個車怎麼能做得足夠堅固?
共享自行車怎麼防盜呢?
用完的自行車要停在那裡呢?
自行車日曬雨淋,報廢的周期會不會太短,成本是不是太高?
最後,他們都覺得這件事情不靠譜,根本不可行,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選擇退出。
結果,只有胡瑋煒一個人覺得這件事是可以做的,所以她最後就把摩拜單車做起來了,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
胡瑋煒並不是一個設計師也不是工程師,之前只是一名汽車行業的記者,但也正因為她不具備這麼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比起那些經驗老道的工業設計師們,她更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從而也更容易把眼前看到的東西所構成的邊界打破。
有時候,知識和經驗可能就是一個牢籠。自以為很厲害,很可能是自己真的很無知。
如果不以過去的已知遮蔽未來的無知,那麼過去的已知就不會構成我們認知上的障礙。
一個人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過渡到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需要一個人認知的優化和提升,所以為了避免落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我封閉式的心智模式中,你得要:
抱持空杯心態
把「極度開放」作為人生原則
時常進行反思和自我糾錯
當你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之後,你就會發現人生中錯誤的心智模式,進而糾正自己看問題和做事情的方式,讓你在自我精進的路上走得更遠。
《心智突圍》這本書,將從「認知優化」這一維度系統性地構建有助於個人精進的心智模式:
了解認知的不同階段,讓你掌握深入學習和思考的科學方法
讓你從懶散的本能中跳脫出來,建立自律型人格,提高個人的執行力
探討個人職業和興趣的發展,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和立體的知識維度來定義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4
心境重塑:
構建井然有序的內心世界
不管你的人生定位有多麼精準,也不管你的認知能力達到了多高的層次,我們始終擺脫不了的,是我們身體裡自帶的進化了好幾億年的「爬蟲腦(本能腦)」和「情緒腦」。
比起才進化了幾百萬年的「理性腦」,「本能腦」和「情緒腦」具有更大的威力,能夠對我們產生更大的影響。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象和騎象人。
人類的「情感模式」是自由隨性的大象,而「理智模式」則是克己復禮的騎象人。
大象渴望及時行樂,好逸惡勞,陰晴不定,總是願意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長遠好處,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胖,還是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而騎象人則希望大象能夠超越當下,深謀遠慮,未雨綢繆,能夠為了實現目標而克制欲望。
可是,「情感模式」來自於經過上億年進化的「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比起很晚才發展出來的「理性模式」強大了太多。
當你情緒泛濫的時候,甭管你有多高的認知,多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毫無還手之力,你會很快被情緒所控制,變得暴躁衝動,恐懼害怕,什麼都做不好。
就像現在很多旅遊景點都會有玻璃棧道,就是那種在山巔處的棧道,用很寬的玻璃做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可以直接看到萬丈深淵,有種懸空的感覺。
其實,從理性角度看,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這種玻璃棧道的支撐力比一般的鋼板還強,用錘子都砸不碎,但是,我們本能的恐懼情緒卻往往會讓很多人望而生畏,邁不開步子,明明知道很安全,但卻還是被情緒所控制。
所以,自由隨性的大象如果不受控制,我們就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憑藉直覺本能橫衝直撞,忽高忽低,任由擺布。
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有情緒,情緒有積極的和消極的,有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
情緒其實是送信人,每一種情緒都攜帶著重要的信息來與我們溝通。
如果你滿懷誠意地收下這個信息,理解並應對好它們,它們也就會默默離開,否則,它們就會形成一種慣有的心智模式,一次次地不請自來,就像一個快遞,如果你一直拒收,它就會反覆地被投遞。
越大的情緒,包含著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去理睬,視而不見,不去發掘背後的心智模式,它就會反覆地通過各種生活情景呈現給你。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把理性和情緒、本能對立起來,而是要讓理性介入到大腦的習慣反饋迴路中,與情緒、本能和諧共處,通力合作,引導我們的人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更進一步,如果你能夠從容地覺察情緒,識別情緒,並且對情緒進行有效的管理,你就能夠重建清明的心境,構建出不畏過去,不懼將來的內心秩序,從而讓自己安於當下,更從容地做好該做的事情,走好該走的路,向一個明確的方向精進。
《心智突圍》這本書也將從「心境重塑」這個維度,開啟你內心世界的重建。
一方面,她會從內心情緒的根源入手,通過教你覺察情緒,識別情緒和管理情緒來提升斷舍離的自控力,進而增加生活中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她也將從心智模式,人生選擇,生活信念等方面來詳談心境的修煉,讓我們像真正的高手那樣,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智慧地面對生活。
最後的話
在這個日新月異、萬物互聯的時代, 每個人看似都有成就自己的機會, 但每個人的力量在社會浪潮之下都略顯微弱。
查理 · 芒格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曾說:
「我不斷地看到新的人有所成就,不是因為他們最聰明,有時候他們也不是最勤奮的,他們只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睡覺時都比起床時更聰明一點 ,一點地積累。這真的非常有用,尤其是當你要走很長很長的路時。」
其實,閱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機會,因為它可以讓你獲得更優的心智模型,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用更多的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並最終讓你真正做成自己想做的事。
而我相信,《心智突圍》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它會讓你從「自我定位」,「認知優化」和「心境重塑」這三個維度去重構你心智的底層邏輯,讓你在心智系統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變得睿智,並最終突破人生困局,收穫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史丹福大學商學院教授貝南·塔布裡茲和麥可·特雷爾的研究表明——
「如果一個雞蛋的蛋殼從外面裂開來,它的生命就結束了。但是,如果一個雞蛋的蛋殼從內部裂開來,則意味著新的生命破殼而出。偉大的事物都是由內而外產生的。」
願我們都能夠由內而外地重構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然後,相逢在高處!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