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 by Matthew Heckart
這是計然的第 156 篇原創文章
小孩子看到一位身材曼妙的脫衣舞女,他有什麼感受?大概不會意亂情迷、口水直流;而是會覺得,這位阿姨好奇怪,為什麼不穿衣服呢?
猴子看到一大顆鑽石,它有什麼感受?大概不會兩眼發光,腦補「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畫面;或許,它只是看到了一顆石頭。
股民看到股票大跌,會有什麼感受?有人看到了可能繼續下跌的「瘟神」,如不斬倉可能虧更多;有人看到了「落難的王子」,低價買入未來能賺錢。
《周易·繫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所以,見仁還是見智?關鍵在於我們是「仁者」還是「智者」,也即取決於我們的心智模式。
同一事物、同一情境,在不同心智模式過濾之下,會在心中裡形成不同概念和印象,這些概念和印象會決定我們的行動。
所以,真實存在的、影響我們最大的,並非外在世界,而是受心智模式過濾後的內在世界。因此,改造心智模式,就能改造自己的內在世界。
佛家講,一念即是菩提,一念即是煩惱。著眼點在自己的心念,而非外境。
這個道理,說來也簡單。即使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本可暢敘幽情;但一想到今天有債主上門,奈何囊中羞澀,心境就立馬會被窘迫所籠罩。
所以,調整心念,改造自己心智模式,相比於改造外境,更根本、更有效。
心智模式對我們的影響有兩種:
1. 沒有相應的心智模式,就看不到外境中的相應事物。
比如沒有「色心」的小孩,看到赤裸的美女,不會把她看作一個淫慾對象;又比如,外行看不出門道,只能看看熱鬧。
2. 秉持某種心智模式,就只能看到這種模式的過濾,難以看到其他心智模式下的過濾。
比如,很多人想要財富自由,卻秉持「有更多錢才能實現財富自由」的心智模式。他們忽略了:
賺錢速度如果跟不上欲望膨脹的速度,再多錢也無法實現財富自由。
實現財富自由,真正有效的心智模式是:
財富自由 = 創富能力 - 欲望
這意味著,即使短期創富能力沒有增加,一旦破除了不必要的欲望,財富自由馬上就會增加。這正是心智模式改變的力量。
又比如,經常抱怨和不滿,也是一種心智模式。他們忽略了,不管外境如何,自己始終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集中營,其父母、妻子與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他本人也保受凌辱,歷盡酷刑。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於狹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後來他稱為「人類終極的自由」。
雖然納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環境,摧殘他的肉體,但他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他可以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或者說,在外界和對外界的回應之間,他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能力。
回到日常生活,我們常常會有一些抱怨和不滿,以為是外境造成。
但真正造成不滿的,永遠是內心對這個外境的解讀和過濾,而這個過程中總有心智模式在起作用。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自己對外境的反應,識別出自己的心智模式,然後對症下藥。
同一個反應中 ,能識別出的心智模式可能不止一種。
比如,根據前述「經常不滿和抱怨」的情況,可能識別出自己「求取心太重,感恩心不足」的心智模式;
也可能識別出自己存在「消極被動,受控於外界」(Reactive)、而非「積極主動,主動選擇回應方式」(Creative)的心智模式。
我們以「求取心太重,感恩心不足」為例,對症下藥的方式是:培養感恩心,削弱求取心。
有個有效也有趣的練習:寫感恩日記——在一個社群裡,組織夥伴們一起每天晚上寫10條令自己感恩的人或事。
剛開始可能湊不滿10條——在原來的心智模式下,每天哪有那麼多值得感恩的事情?
但試著讓自己湊夠10條,思路慢慢會打開——很多原來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非常值得慶幸和感恩:
比如擁有生命、沒有殘疾、溫飽無憂,乃至航班沒有延誤、電梯沒出事故,甚至遇到批評和挫折、表現不佳、面子受損,都是值得感恩的事情。
漸漸,感恩的心智模式培養起來了。即使外境沒有明顯的變化,自己的內在世界也會變成:感到自己很富足,無需求取,願意付出更多。
正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幸者也見幸。
通過自我覺察來發現、改變心智模式是一種方式;但很多時候,心智模式隱藏得太深,自己「日用而不知」,就需要別人幫助:
和別人進行接觸和碰撞,獲得反饋。否則,意識不到彼此之間的差別。
比如,我自己一直有個心智模式:以為勤奮、多花時間,就意味著好的成效。
直到有一天,被一位老師點醒,他問我:
用一年時間建起一個房子,和兩年時間堆起很多很多小土堆,哪個居住價值更高?
他讓我我意識到,人和人之間的效能差距,關鍵不在於誰做的事情多,而在於誰做的事情價值高。
我的心智模式,也開始從「多勞多得」的努力主義,轉換為「做高價值的事情,才能收穫高價值」的精要主義。
這位老師的建議是:不瞎忙、亂做,而做那些更少而更好的事,多花時間篩選、思考、策劃,然後集中時間、精力高效率地做完事情,才是做出「高價值」事情的王道。
總之,想要識別心智模式,找老師,請教練、找諮詢師、見高手、做事情,都行;目的都是通過獲得有效的反饋,來識別自己的心智模式。
在識別心智模式之後,就是設計改變心智模式的方法。
有一個值得參考的原則:
《與神對話》中說:我們平時創造物質世界的過程是思維——話語——行為;而如果要改變思維,最快捷的方式是顛倒思維——話語——行為的過程。
採取你想要擁有的新思維所指涉的行動。然後說出你想要的新的思維的話語。做得足夠多之後,你將會訓練自己以新的方式來思考。
這並不玄乎。一個人最深層次、最慣常的心智模式,就隱藏在他的行為方式中。
如果真的能訓練出新的行為方式,和自己想要的新思維(也即新的心智模式)相匹配,意味著新的心智模式也就建立完成。
當然,行為訓練的過程中,一個難點是需要約束、需要支持。這也是很多人請教練、找夥伴或者參加社群來訓練自己行為的原因,目的就是:
在新的行為方式沒有形成之前、舊的心智模式又容易復發的時候,推動自己繼續前進。
願我們都能夠識別自己原來無效的心智模式,建立新的、更想要的心智模式,從而給自己構建一個新的內在世界。
謝謝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