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魚堂主。
今天讀書會開始看《心智探奇》,一本專門講心智運行的書。
有些朋友想看,也經常看到有人推薦,但是真正拿起了看的人很少。我們讀書會風格,「讀你平時看不到的好書」。
首先說一個好消息,這本書真的不難讀,只是厚。並非是寫給專業學者的書,普通讀者也可以讀的懂,裡面有大量的身邊事件和案例,還有彩蛋哦!
裡面提到很多電影都值得一看,順藤摸瓜發現這麼多好電影,賺大了。
這本書主要討論兩個主題:
1,心智計算理論
2,複製器自然選擇理論
本書對心智的鳥瞰式講述,以及對心智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事物的探討。
從這樣高度的看問題,那些專家和我們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現在很多專家在自己學科中都不比常人了解更多,更何況這些鄰近學科了。
不難讀,你也可以讀,如果沒空讀,就看堂主讀(邏輯完美)
會在我能力範圍內,儘量把我的理解和思考分享出來,和你一起感受這份讀書求知的樂趣。
01
看問題的框架:問題和謎
打開第一頁就得到一個好用的分析事物的框架,將未知的事物分為「問題」和「謎」。
想要更好的理解這個框架的厲害之處,先要找一塊石頭墊腳,才能更好的理解它,這塊墊腳石就是「分析框架」。有框架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理解事物,有了簡化模型就可以更直觀的審視問題。
舉幾個慄子:地球有70億,我們只能感受到,哇!好多人,但只是很模糊的感知。
如果說幾個經常用的分析框架:男女、種族、國家、五大洲、文化、信仰等等,用這些框架模型去看70億人,是不是清晰很多。
同樣在這開篇看到的分析框架:問題和謎
就是把我們所未知的事物進行區分,以前只有未知這一個概念,現在細分為「問題」和「謎」,這樣就可以根據不同事物類別尋找解決方法。
什麼是問題?
我們面對一個問題,可能不能馬上找到解決方法,但我們有思路,知道大致的解決方向。只要不斷增加知識和對所尋求內容的大致想法,最終還是有希望解決問題。
什麼是謎?
面對謎時,只能幹瞪眼,心理只有迷惑和驚嘆,甚至都無法解釋它的看上去是什麼樣。
無法解釋,莫名其妙,毫無思路,只有謎底解開一刻,才能恍然大悟。
通過人類的知識研究,最終把謎變成問題,就是知識的進步過程。
02
心智是什麼?
一群遠古人遇到下雨天,找到了一個山洞躲雨,躲了一天肚子餓了,找到一些野果充飢;出門看到一隻狼,有危險趕快逃跑回山洞把洞口堵起來。
促使這些遠古人做出的行為:避雨、充飢、逃跑的行為機制是什麼?
就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心智是什麼?
先說一點,心智不是大腦,只能算是心智的硬體,心智是大腦所做的事情,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心智進化的產物,而不是剃光毛的「裸猿」。
也可以把心智理解成一個計算器官組成的系統,它是我們祖先在解決生存問題的過程中「自然選擇」出來的。而心智進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繁衍,也就是複製出更多的人類基因,正是基因有繁衍的需求創造了心智。
而這本書就試圖在解釋什麼是心智,它從哪裡來,是通過怎樣的機制,讓我們看見、思考、感覺、交流以及追尋更高層次的目標。
比如,藝術、宗教和哲學。
裡面會討論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記憶為什麼會消退?為什麼人們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什麼原因使孩子們變得淘氣頑皮?為什麼墜入愛河的人看起來都像傻瓜?
什麼讓我們發笑?為什麼人們會相信鬼神?
03
機器人怎麼樣才能成為人?
我們現在處於一個矛盾的時期,看電影裡機器人智能,把人拿捏的死死的,而在現實世界人工智慧就是一個傻瓜。
看到鋼鐵俠裡面有個機器人助理很羨慕,平克在書中也很羨慕說:「為什麼小說裡有那麼多機器人,生活中卻一個也沒有呢?」當時寫的時間是1997年,現在到此都是掃地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電飯煲,在生活中都很常見了。
這裡插播一個知識點,機器人這個詞首次出現是1920年,卡雷爾·卡佩克在他的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第一次使用Robot(機器人)這個詞。
機器人怎麼樣才能成為人?
這裡主要卡在,如何讓機器人擁有心智能力?
電腦可以控制火箭登錄月球,能測算出人類的基因排序,但是卻很難做到人們感覺稀鬆平常的行為,比如,一個3歲小孩可以隨便分辨出貓這個簡單行為。
想讓機器人擁有心智,起碼要了解心智的運作模式,心智是怎麼形成的,但是目前來看有兩個問題;
第一,人類的心智模式就像一個黑箱,啥都沒有打開看清楚過,他很複雜。
第二,想要理解這麼複雜的人類心智,還真有一個突破口,那就是,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完美的、和人類一樣的機器人一個是怎麼樣的。
想讓機器人成為人,不是讓他聽幾個指令行動,這樣它永遠只是一臺設備。
機器人成人必備的一些能力,有:推理、觀察、判斷和思考,想要機器人成為人,需要的不是某個具體能力,而是有著像人類一樣的人腦處理系統。
畢竟心智不是大腦,也不是我們各自思維活動,而是經過漫長的演化得到的計算系統,幫我們解決面臨的生存問題。
「心智是一套計算系統」,是平克心智理論的出發點。
04
阿西莫夫機器人3定律和計算機隱喻
根據「心智計算理論」,平克提出了「計算機隱喻」。
就是說,人腦比喻成計算機,人的認知過程和心理活動,其實就是一種「計算」活動。計算機通過晶片、內存條來保持數據,我們的心智主要依靠大腦神經元,心智系統的3個主要功能。
接受刺激:
根據不同的形式,刺激大腦做出反應。
加工相信:
根據表徵和理解,在大腦中進行加工。
做出反應:
根據信息加工結果,讓我們做出具體的反應和行為,並做出反應。
機器人難題:可以根據人的指令完成動作,可以通過模仿完成任務,但是我們無法複製一個大腦給它。
現在的計算機靠的是運算效率爭霸,但是這種方式在人腦看來,是很傻的行為。
比如,走在路上前面有一攤便便,我們可以直接跳過去就可以,而計算機要掃描完整的路面,在對照區分之後才能做出同樣行為。
這兩種方式得到的結果,就主動不可能直接像人腦一樣運作。
普通人對不普通的事情感到驚嘆;智者對平凡之處感到偉大。
假設未來機器人真的具備人腦一樣的功能,可以自由行動和思考,那我們必須要考慮好賦予它什麼樣的動機。我們之所以害怕未來機器人世界,就是因為機器人很強大,人類很弱小。
如果不解決機器人的動機,未來人類是生存必然受到挑戰。
比如,資源是有限的,每個種族第一需求是持續繁衍生存,必然會出現資源競爭,到時候機器人為了製造後代,人也要繼續生存,產生這種衝突怎麼辦?
機器人應該想要什麼?決定因素就是機器人行為模式的動機。
這個問題最經典的回答是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器人3定律。「這3條定律則深深地烙刻在機器人的正電子頭腦中。」
阿西莫夫強調的機器人3定律:
1,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由於不作為而致使人類受到傷害。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賦予的指令,除非該指令有悖於第一條定律。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存在,只要這種保護行為不與前兩條定律相衝突。
這裡在要插一句,後來阿西莫夫發現3定律不夠完善,又加了一個零號定律:
0,機器人不可以傷害人類的整體利益,也不可以在人類整體利益遭遇危險時,袖手旁觀。
阿西莫夫就像幾代思想者們一樣,也像我們大家一樣,無法跨出他們自己的思維過程,他把機器人視為匯聚我們人類心智的人工製品,而非因循宇宙普遍法則的產物。
人類的邪惡永遠無法遠離我們的思想,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邪惡的本質就是它與智能相伴而至。
今天的讀書分享就到這裡,下面的彩蛋時間。
順藤摸瓜出來的好電影和小說匯總:
《羅素姆萬能機器人》《我,機器人》《禁忌星球》《迷失太空》《神秘博士》《摩登家族》《星際迷航》《糊塗偵探》
《傻瓜大鬧科學城》《星球大戰》《終結者》《星際迷航:下一代》《神秘科學劇院3000》《2001:太空漫遊》《錫人》
讀這本書太賺了,推薦你看《心智探奇》,想一起讀的目前讀書會開放幾個遊學學位,私聊堂主一起讀書。
我是魚堂主,用激進的思考,尋找最實用的知識。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