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2020-12-23 漫客吧

最近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喜歡改變漫畫動畫為真人影視劇?下面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層面的都有,分析的也都很全面,討論很激烈。

漫漫便想專門抽出一天時間,來給大家談談漫改影視劇背後的故事以及商業資本的運作與偶像市場的產生。

關於漫改影視劇,整個亞洲最早的應該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的動漫已經走過了百年歷史,同時也有著漫長的漫改歷史。1987年,《比波普高校:高校與太郎進行曲》成為日本影史第一部搬上銀幕的漫改真人系列,到了2017年,漫改作品每年數量已經增加至30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漫改之年」。

比波普高校劇照

漫改電視劇比之更早,而且湧現出了大批量的成功之作,風靡整個亞洲,甚至是歐洲和美洲等。

漫漫總結了成功的幾個要素:

1、漫畫本身夠打,擁有大批量粉絲

2、製作精良,貼合原著,解決了二次元與現實結合的尷尬,擺脫中二氣息

3、選角成功,實力+人氣雙管齊下

4、大眾漫改,普適性強,面向所有群體

這裡漫漫也用幾個例子來為大家進行詳細的分析,一起了解下漫改影視劇的種種。

漫畫夠打,大批原著粉絲基礎支撐

日本有個非常著名的漫改作品,名字叫做《死亡筆記》。

這是一部於2003開始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一部暗黑魔幻又具備社會現實的題材漫畫。兩個實力相當的魅力主角,開展了一場關於制度與權力關係的探討和智商秀,偵查與反偵查、大量的心理分析、下套、推理邏輯等營造出來的嚴謹與神秘,善與惡的解讀等,看的觀眾大呼過癮。

死亡筆記截圖

根據相關統計,《死亡筆記》在日本單行本的發行量累計超過3000萬本,一度出現搶斷沒貨的現象,是個很有商業價值的「現象級IP」,對於它的漫改意料之中。

2006年6月,由藤原龍也、松山健一主演的真人版電影《死亡筆記》(前篇)上映,票房收穫28.5億元(日元)。

之後,動畫片緊跟其後,又在11月份上映了後篇《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攬獲52億(日元),位居日本漫改電影史上本土票房TOP8(此數據是2017年的)。截止到目前發稿,在最近兩年裡,日本漫改電影還存在多部票房超過30億的作品,甚至是50億。

真人版《死亡筆記》截圖

兩部真人版電影攬獲票房超78億,2006年也成為了「黑色小本本」之年。其實論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出品方和製作方的「趁熱打鐵」戰略,憑藉著漫畫帶來的超大流量,為《死亡筆記》真人版帶來了重要的宣傳推廣,奠定了《死亡筆記》在日本漫改真人版電影本土票房排行榜上的地位。

1987年的第一部,到2006年的《死亡筆記》,日本的真人漫改作品掀起了熱潮。

製作精良,擺脫二次元「中二」氣息

動漫及其漫畫,本身屬於二次元文化,其角色或是故事的設定,動作的設置等,都極具誇張和不符合常理,不能用正常人和正常思維來理解。看漫畫或動漫的時候,可能感觸不大,但是換成現實中的人去演繹,可能就顯得有些「傻氣」和「不正常」。

所以在漫改的時候,做好「二次元風格」的弱化,儘可能地對角色語言、心理活動、動作,故事設定等貼近現實,也是漫改能否成功的關鍵。

所以,對於某些很難真人演繹和表達的動漫,出品方和製作方也不會輕易去嘗試,但是日本是個腦洞很大,極具創意的國家。

山崎賢人出演《齊木楠雄的災難》

《JOJO的奇妙冒險》、《齊木楠雄的災難》等都被魔改成了真人影視劇,真正做到了毀原著,毀經典的目的。其中漫改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次元氣息濃厚,未做到與現實生活的融合。總的來說,也是題材的限制,只能保原著棄現實。

這個就給大家舉個國漫改編真人影視劇的例子——由《天行九歌》改編而成網絡大電影《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 》,目前豆瓣並未有評分,可見這個質量得有多低。

看過動漫《天行九歌》的都知道,裡面有幾個靈魂角色——足智多謀韓非,冷面殺手韓非、性感魅惑焰靈姬,成熟大方子女、活潑可愛紅蓮公主,還有儒雅機智的小良子。之所以動漫在第一季的時候獲得了高評分、高口碑就是因為製作精良,人物塑造立體。

《天行九歌》截圖

而真人版呢,除了BGM、配音一樣之外,其他的就是各種「像盜版」的正版片段。演員選擇基本是coser,演技欠缺,表情僵硬,動作也是程式化嚴重,感覺像是在看「中二氣息」濃厚的cosplay視頻,原著動畫的高級感與好感度被敗了個精光。

網絡大電影好不容易贏回來的幾分讚美,全被《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給拉回了負分。

《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

角色選擇的重要性,合適是前提,實力與人氣齊飛

日本的漫改作品有一個演員小圈子,他們都是漫改作品的老主顧。

比如有「漫改小王子」之稱的山崎賢人,與之合作過的廣瀨絲絲、菅田將暉,還有山田涼介、窪田正孝、橋本環奈、小慄旬、生田鬥真等,放眼望去,近幾年的漫改影視劇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首先他們人長得帥氣,漫畫裡走出來的「美少年」、「美少女」,適合出演這種漫改劇。再加上他們的顏值,演技還可以的話,基本上這部劇就火了,然後演員也能出名。

真人版

以山崎賢人為例吧。截止目前,他一共出演過《JOJO的奇妙冒險》、《橘色奇蹟》、《齊木楠雄的災難》、《冰菓》、《四月是你的謊言》、《死亡筆記》、《女主角失格》、《一周的朋友》、《狼少女與黑王子》、《王者天下》等等。

之前所出演的基本是少女漫和校園愛情漫,長了一張「初戀臉」,即便演技有所缺失,但依舊擁有了大批量的粉絲,成為日本炙手可熱的人氣小生。

所以,漫改也成為了他走紅的一條路,雖然演技稍弱,但貴在合適。去年中日合拍了一部漫改真人電影《王者天下》,攬獲了50億日元的票房,才真正地讓觀眾牢牢記住了山崎賢人,用演技徵服了觀眾。公司和作品賦予了他「美男子」、「漫改小王子」的稱號,步步走紅,現在憑藉演技成為實力派。

王者天下

這裡的反例依舊是《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的選角,網紅臉、coser,有人氣沒演技。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佐證。

《快把我哥帶走》同時有電視劇改編和電影改編,一個是彭昱暢和張子楓,一個是曾舜晞和孫千,都是年輕演員,但是一個選角讓人感覺很符合,很感人,另一對看起來則有些情侶的感覺,這其實就是選角的失敗和演員對演技的把握不夠。

《快被我哥帶走》電影

大眾漫改,普適性強,突破次元壁

這種漫改作品,在國內應該榜上有名的是《秦時明月》了。

作為一個歷史題材的古風國漫,擁有大批量的粉絲,動漫群眾基礎非常紮實。改編成電視劇之後,也無非是歷史題材的愛情故事電視劇,稍微改動下劇情,就是一部好電視劇,大眾也都會看,不再局限於二次元。

日本漫改有個非常厲害的代表作品,是同名短篇漫畫改編的《永遠的三丁目》。

《永遠的三丁目》電影截圖

這不是一部少女漫和校園漫,而是一部描寫社會,描寫小人物的社會題材作品,以日本東京申奧成功為背景,2005年第一部票房突破34億日元,第二部甚至突破票房45億日元,位列當年日本本土票房排行榜的TOP10當中,影響深遠。

另外一個火遍全球的漫改作品,應該是《花樣男子》了。

日本第一次漫改是在1995版,內田有紀和藤木直人主演,但是未掀起熱潮。2001年,中國臺灣漫改第二次《流星花園》,2005年日本再次漫改,由松本潤主演,該IP徹底爆紅,成為亞洲漫改超級IP。

《流星花園》

這些漫畫作品大都是與社會融洽,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和需求,自然也就能成為爆款。

80年代甚至90現代的有部童年記憶《粉紅女郎》,也改編自漫畫,卻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狀態,也正是因為劇中的都市愛情故事適合所有大眾需求。

漫改有套路,用心就能打造爆款,為何撲街不斷:人氣難敵魔改

既然漫改成功都有套路,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作品撲街了?

IP這個名詞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是哪一年出現的?正是這個IP概念的提出,才讓國產漫改作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漫漫查閱了資料,2015年隨著《何以笙簫默》、《花千骨》和《琅琊榜》的播出,IP便成為了2015年的熱詞,從演員到學者,從學者到資本家,再回歸群眾,都在討論。

《花千骨》

不用再寫原創劇本,不用再耗費大量時間去磨劇本,現成的故事,現成的粉絲,資本家那個不愛。不僅是小說IP出圈,動漫IP也水漲船高。尤以2016年的《畫江湖之不良人》電視劇獲得8.5的高分大熱。

因為場景、道具、妝容、故事等高度還原,打戲精彩,背景音樂夠燃,演員演技尚可,大受好評。資本家看到之後,便把手伸向了動漫IP,也彌補了原創劇本不足的難題。

《畫江湖之不良人》電視劇

據不完全統計,2017各大平臺上映的漫改作品有8部,2018年有6部。

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作品,比如景甜和陳柏霖主演的《火王之破曉之戰》,關曉彤和鹿晗的「定情之作」《甜蜜暴擊》,還有新人演員出演的《開封奇談》、《單戀大作戰》、《端腦》、《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呢。

如果去看下豆瓣評分,可以發現,大製作,大明星甚至不敵小製作,新演員。

《甜蜜暴擊》

《甜蜜暴擊》播放量破78億,豆瓣評分卻只有2.6分;《蔚藍50米》播放量僅有2.7億,但豆瓣評分卻有7.5分;端腦播放量有4.5億,豆瓣評分7.7分……

資本家打好的算盤,劇組打造爆款的心思,被所謂的大明星大製作給全盤覆滅了。所以在漫改稍顯出色之後,又被打回了現實。

2018成為了IP撲街之年,「小鮮肉」成了「演技差,只看臉」的代名詞。

《端腦》截圖

日本所打造的利用漫改來塑造人氣偶像的方式,突破次元壁,發展粉絲經濟和動漫經濟的康莊大道,來到中國之後受阻了。

看了多部影評劇評之後,漫漫發現討論最多的是「選角」問題。很多原著黨在聽到漫改消息之後,會先看有沒有改劇情,然後會再看演員的適合度。如果兩者都沒有,會再看演員的顏值,然後心中抱有一定的期待值。

但其實證明,沒有前兩個,即便是再高的人氣演員,也會成為「撲街作品」的主要貢獻者。這個《甜蜜暴擊》應該最有發言權,算得上魔改作品的代表作。

豆瓣評分截圖

流量可以帶來播放量,但是帶不來質量。

反觀小製作,新演員,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顧及,反而更容易出彩。

首先,原著上的一些誇張劇情,搞笑元素,新人演員不用顧忌自己的形象,會最大程度完成。其次,他們也更容易耐得住「寂寞」,缺資金,缺流量,就會花更多時間在攝影、後期剪輯等方面,或是在劇情上面的戲劇性渲染,儘量貼合原著,修煉「內功」。

《粉紅女郎》

只要劇情有意思,演員演技尚可,自然也就會吸引到原著粉和部分觀眾,有知名度,然後成為口碑之作,被更多的觀眾孰知,出圈成功,新人演員自然也就成功出道,甚至爆火。這個可以去看下《粉紅女郎》的劉若英,因為這部作品,兩岸三地爆紅!

魔改不斷,但「作死」的操作依舊不止

對於原著觀眾來說,一方面希望自己喜歡的作品能夠面世被更多人孰知,喜歡,但實在是魔改傷害了太多人的心,現在的原著粉已經變分享為抗拒了。

《月刊少女野崎君》內地漫改,不僅名字改的土氣,劇情也變得極其魔幻,什麼戲劇衝突,什麼愛情三角戀……一個略顯沙雕的甜甜愛情故事就這麼變了味。

《月刊少女野崎君》截圖

如果大家真的想漫改,希望能夠學習下韓國的漫改電視劇,為啥人人出來都是爆款,中國出來的大都是撲街之作。

有這功夫,還是去改編小說IP,畢竟目前的影視劇市場,小說IP可比動漫IP值錢得多了。《鎮魂》、《陳情令》、《慶餘年》、《親愛的,熱愛的》等等,哪一部不是爆款,哪一部不是造星工具。

相關焦點

  • 《奇星記》播放量破4億,漫改電視劇市場回暖
    這麼多年來,除了去年有一部《畫江湖之不良人》、一部《秦時明月》之外,幾乎再無漫改電視劇出現。而距離上一部叫得出名字的漫改電視劇《花樣少男少女》(2007年)也已經有10年之久。當前小說原著價格虛高、好的編劇難求、盛產雷劇的大環境下,漫改電視劇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來已經有大量的原著粉基礎,收視率不會太難看;二來題材往往更為豐富,也往往能還原成養眼的好作品。由《畫江湖之不良人》和《秦時明月》的幾十億收視來反推,漫改電視劇正在悄然回歸,在摳圖、雷劇、五毛特效的襯託下,《奇星記》反而顯得清新脫俗。除了市場的回暖之外,資本也在不斷向國漫領域傾斜。
  • 五郎叔反串貓小姐,漫改短劇也可以不沙雕
    漫改真人劇可以擁有天馬行空的表達方式由較高名氣的中年男演員反串萌萌噠的貓咪小姐,這種「魔幻」的影視劇設定恐怕是中國的電視劇觀眾難以接受的。但是對喜歡日劇的年輕觀眾來說,只是看到松重豐帶著貓耳帽的劇照,就會產生想要點開劇集的想法。
  • 《鎮魂街》強勢上線,漫改真人劇終於要崛起了嗎?
    但在中國,二次元文化一直沒有進入主流文化群體,想要擴大觀眾群很難,只能以二次元文化的粉絲為突破口,漫改網劇的輻射對象也因此需要更加精準。 另一方面,不熟悉二次元的影視公司很難拍出既滿足粉絲又不讓大眾尷尬的漫改劇。 對於原著粉絲來說,真人化作品存在許多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 「漫改真人劇」的立與破:從「漫畫」到「劇化」究竟有多遠?
    在百分之百青偶原創劇本5+殺觀眾的小心靈後,我們不服輸的影視劇市場其實很早就把矛頭指向了小說IP改編劇,半買版權半原創的創製模式,讓許多東拼西湊的「原創」內容半推半就的播出了。而在優質小說IP被貪婪的各路「東家」搶購瀕臨消耗殆盡之時,「漫改真人劇」成為了滋養國內貧瘠青偶影視劇題材的救命稻草。
  • 漫改真人版最成功的竟然是ta
    首先,劇本是現成的,臺詞也是現有的,你要原因改就改,不改動其實忠實粉絲也是買帳的。(甚至會誇編劇幹得漂亮,還原度100%)其次呢,日本演員大多是「流量明星」,不管是熱血漫畫還是少女漫畫。比如:我們稱他為【漫改小王子】的山崎賢人。
  • 國產漫改真人的時代真的要來了,次元壁該怎麼破?
    漫改真人是《王牌御史之獵妖教室》最大的看點。漫改真人電影上世紀5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以漫威和DC兩大公司的英雄系列改編電影為主,如美隊、超蝙等;日本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出現漫改真人電影,至2005年開始進入快速成長的時期,《海猿》、《死亡筆記》、《Nana》等耳熟能詳的真人漫改電影都是當時票房成績傲人的作品。
  • 2.5次元的「漫改真人劇」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作品積累下的強大粉絲受眾、極強的人物和故事可擴散性以及玄幻、熱血、冒險、武俠等元素,這些天然優勢讓漫改真人劇自帶爆款BUFF。截至2016年底,公布的漫改電視劇項目數量已達35部,既有《秦時明月》與《畫江湖之不良人》第二部這樣的「國漫之光」,又有《整容液》《天是紅河岸》這樣的日韓口碑人氣作品。
  • 《銀魂》電影引發漫改IP熱,二次元與三次元之間的牆到底有多厚?
    如今,日本的漫改電影目前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市場也相對穩定,而中國的漫改電影還處在一個初期的階段。雖然二次元文化沒有日本那麼分布廣泛,但畢竟人口基數和市場需求大,仍然有大量的二次元優質IP有待發掘。那麼想要在漫改電影行業分一杯羹,正確打開姿勢是什麼呢?
  • 《怪你過分美麗》揭露迷信流量時代為何當下國產劇叫座不叫好
    在娛樂圈只要一個藝人被捧紅,就會有大批的粉絲跟隨,形成了一定的粉絲價值,那麼她就自帶了流量,只要是這個藝人出演的影視劇和節目,粉絲們就會蜂擁而至,節目收視率和關注度就有了保障。而對於製片方和平臺方來說,收視率和關注度是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製片方有了頂流藝人的加入,節目流量有了藝人粉絲的護駕,跟平臺方也就可以要到一個較好的價格。
  • 剖析:為何美漫改電影既叫好又叫座,日漫改電影卻頻頻遭遇滑鐵盧
    這裡所提到的漫改電影指的是改編自漫畫的真人版電影。在當今世界動漫界,日本和美國的動漫基本已經壟斷了整個市場。所以我們能時常在院線的海報上看到,即將又會有一部來自於美國或者日本的真人版漫改電影上映的消息。大部分的美國漫改電影自上映,好評和票房都會如海嘯一般席捲全球各地。
  • 小說漫改簡史
    在中國,小說漫改真正在商業舞臺佔據一席之地,是從幾本面向中學生的漫畫雜誌開始的。 2009年10月,《知音漫客》從旬刊改為周刊,拉開了中國漫畫新時代的帷幕。差不多同一時間,江南的小說《龍族》開始在《知音漫客》的姐妹刊《漫客·小說繪》連載。這部小說的高人氣引起了多方注意。
  • 漫改專業戶(哦不,是漫改小王子)的山崎賢人
    山崎賢人在《我是大哥大》中的客串    追劇君很能理解,且不提那另外一部分持嫌棄態度的,其實多數嫌棄三次元改編的都是原著粉,在粉絲心中經典是不容侵犯的。真香定律只可能在少數情況下出現,例如對原著的高度還原。   然而,能做到這點的,真的少之又少。
  • 令人感到殘念的九部漫改真人電影!
    漫改真人化,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無論做出怎麼樣的努力改變和嘗試,都會收到原著粉們的討伐。
  • 華訊投資:天價劇面臨退費羅生門,是流量殺死了原創
    但是,這些熱播劇集除了當紅明星的粉絲支撐帶來的巨大流量,還有一部分是原著小說粉絲們,想要   華訊投資發現,從2020年初就出現了許多熱播劇集分布在各大長視頻平臺部。但是,這些熱播劇集除了當紅明星的粉絲支撐帶來的巨大流量,還有一部分是原著小說粉絲們,想要一睹文本中走出來的場景化劇情是什麼樣子。
  • 《灌籃高手》電影化,國產漫改電影仍一片藍海?
    國內第一部漫改電影上映於1949年10月。這便是根據當時張樂平創作的爆款系列漫畫《三毛》,改編的《三毛流浪記》。2019年6月18日,該片的4K修復版在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光影記憶·時代經典: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影展」首次展映。國產漫改電影拉開序幕之後,隨後陷入漫長的沉默期。進入新千年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該類型迎來新篇章。《向左走,向右走》、《滾蛋吧!
  • 【從300個瞬間看2020】資本市場:改!改!改!
    【從300個瞬間看2020】資本市場:改!改!改!正文:歷經30年的發展,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逐步成型。2020年,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圍繞「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這一頂層設計,全面啟動深化改革的一年。
  • 偶像宣言還是資本宣言?
    僅有一人蔡徐坤為個人練習生,無公司資本支撐。此類偶像養成類節目,美其名曰選手要依靠粉絲的點讚才能夠晉級。實際上,在非公平的資本運行社會中,這種方式是直接將決定權交於「資本」。在資本運作的模式之下,個人能力顯得微不足道。儘管《偶像練習生》唯一個人的練習生蔡徐坤以c位出道,但這是由諸多複雜因素所決定的。蔡徐坤個人實力橫向對比較強,粉絲群體極具組織性,「資本運作可能使蔡徐坤失去C位」的傳言又加重了粉絲的緊張,最終他的點讚數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資本顧忌輿論,選擇了旁觀。
  • Netflix拍《海賊王》惹「眾怒」,漫改真人是個坑?
    有相關從業者向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解釋,漫改影視中出現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十分正常,只不過不同國家在面對動漫IP時,所處的文化環境、處理的方式不同,導致最終呈現的結果上也有所差異。因此直到今天,業內對漫改作品也依舊沒有一條通用的成功法則和公式,這也讓漫改真人版影視劇相比於其他原創劇本,有著更多的未知性和翻車的機率。
  • 審視「偶像養成」:粉絲年消費400億元,演技差作風差,流量造假,粉絲互撕…
    從過去的仰視明星,到如今的「偶像養成」,粉絲群體「用愛發電」決定著偶像明星的成長方向和商業價值。 然而,在繁榮娛樂產業、形成「進口替代」的同時,流量當道、顏值至上的「養成模式」,「一切以愛豆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圈層文化,也給粉絲經濟投下了陰影。(編者註:「愛豆」即英文「idol」——偶像的音譯。)
  • 譚維維坦言「羨慕流量歌手」?流量市場下音樂人的「悲」與「歡」
    但有時候,做自己』的代價就是失去市場,失去關注。我再怎麼相信自己鼓勵自己踏實做音樂就好,也會在這樣的無聲無息中感到失落。這一刻,我承認我羨慕那些流量歌手了。」一段話道盡了流量市場下音樂人的悲哀,高處不勝寒,對流量的追捧和爭奪讓願意踏踏實實做音樂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