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氣燻人帖》為黃庭堅所書,縱30.7cm,橫43.2cm,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釋文:花氣薰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其筆法凝練,枯溼墨色得當,橫者頓挫自如,力當千鉤,縱者如畫錐沙,蒼茫險絕,章法於不經意之中自見匠心,體現了高超的筆墨功夫和宋人寫意的文人風情。
《花氣燻人帖》的由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聞,黃庭堅正在家閉門修身,突然有人送來滿屋子的鮮花。送花的是駙馬王銑,因為黃庭堅曾答應給自己寫詩,但過了好久也沒有收到,就送花來提醒他。可萬萬沒想到這花氣卻完全擾亂了黃庭堅的禪定。於是,在黃庭堅這花香襲人的氛圍之下,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一篇風流千古的詩書佳作——《花氣燻人帖》。此帖是黃庭堅草書作品得意之作,作草書如正書。變張旭、懷素舊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黃庭堅被奉為影響有宋一代的「江西詩派」的宗師,後人往往把他的詩風看作整個宋詩的代表。他是最能代表宋代文學特色風貌和發展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歌以鮮明的風格特徵而自成一體,當時就被稱為「黃庭堅體」或「山谷體」,影響深遠,追隨、效法的詩人頗多。
他曾中進士 (1067年) ,然後進入官場,但一生不得志, 不僅長期沉官下僚, 還屢遭貶入邊遠之區, 但他始終坦然、安然、安時順處、樂天知命, 這是因為他的生命深處始終深藏著田園禪意, 在田園禪悅中快慰自己的心靈, 走完命運多舛的生命歷程。
黃庭堅由於其成長環境、家庭環境, 被浸潤出了終生胸懷山水與禪意的文人情懷, 出世、隱逸是其終生的興趣。他詩詞文章展現了他的這些情懷。然而, 他始終沒有遠離紅塵, 始終在官場上沉浮。他不象唐代的施肩吾, 登進士第後不等朝廷任命, 便來到了洪州西山修煉道術, 成了真正的道士, 並立志要成為西山的第十三真君。施肩吾曾題詩:「重重道氣結成神,玉闕金堂逐日新;若數西山得道者,兼餘即是十三人。」
人們一般都認為, 黃庭堅要養家, 所以他必須去走仕途。這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然而, 他從小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 建功立業、救世濟民、光宗耀祖的思想應當還是有的, 特別是他出身於官宦之家, 他的祖父、父親、叔父等都是朝廷官員兼學者, 所以他不可能放得下仕途這條路, 即使第一次進士考試沒中第, 他還是堅持再考。即使仕途一再不順, 他還是堅持走下去, 直到被流放也沒有躲入佛門。在山水與禪的情懷中來坦然面對塵世的不順。
黃庭堅的書法氣勢宏大, 講究布局。歷來中國書家講究書品與人品, 有「書如其心」的說法。黃庭堅情操高尚, 不以富貴得失為念, 表現在書法作品上則是「胸中無芥蒂,筆下無點塵」,其坦蕩胸懷, 也可以從書作中, 墨裡行間窺測一斑。有詩曰:「坦蕩胸懷讀黃帖, 磊磊落落慕高潔。六根浮塵塊壘盡, 書家亦備醫相德。」
黃庭堅重視人格的藝術顯現, 注重主體意趣的展示。他認為人品與書品完美融合是好的, 但不能陷於只重人品而輕了書品的泥沼, 藝術貴在創新, 賦予書作以個性精神, 才能獨具面貌而流傳於世。
宋代書法藝術, 承唐繼晉, 上續五代, 開創了一代新風。宋四家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 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 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 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 而詩人、詞人的加入, 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不斷打破了前人法度, 專門注重意趣, 強調主觀表現, 從而開闢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