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孩子寫作文,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真人真事:好友說起四年級的兒子寫作文哭笑不得,有天晚上寫到11點多都寫不完,才思泉湧?NO,真相是不會結尾,越寫越多,怎麼收不了尾了!
如果把開頭比作「爆竹」,那麼結尾猶如「撞鐘」。
古人說過:「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勝的開頭,還應該有耐人尋味的結尾——人們所稱的「豹尾」。
所謂「豹尾」,便是指結尾要簡潔,明快,乾淨利落,猶如豹尾勁掃,響亮而有力。
先欣賞下傳說中滿分作文的結尾是什麼的?
每年高考都有滿分作文,那麼這些作文都是怎麼寫的呢?
有幸收藏到2015年高考滿分作文的結尾摘選,都是「神仙」式結尾,都是大佬!
真相:作文結尾寫不好,至少丟掉30%的分數
小升初作文分值為40分,佔了語文科近半分值。中考各地區不同,分值在40-60分區間,佔比仍然非常可觀。高考作文一般滿分為60分,但江蘇、上海等地的高考作文滿分就是70分。
作文寫不好,別想考清華北大。你以為是這是危言聳聽嗎?
以高考大省山東省為例,2019年北大在山東省的文科錄取分數線為663分,如果以數學考試140分、文綜260分、英語140分來算,高考語文也要考試120多分。這意味著高考作文必須考到50分左右的成績。因此可以直言不諱地說,想考北大,作文差一點都不行。
從滿分踩分點作文的要求來分析,文章的三個踩分點之一就是結尾部分,即升華踩分點。不會結尾,豈不是虎頭蛇尾,丟掉了三分之一的分數嗎?
那麼作文結尾的寫作有沒有技巧呢?
6種「結尾」方式,用好一個,高分穩拿
一, 自然收束式
即順著文章的行文思路與結構安排自然結束全文。
例如《人,又少了一個》通過寫一個女乞丐三年前與三年後不同形象與神態,表現了人格墮落這一深刻主題。文中,作者未作任何證論與分析,只是用白描手法記述了事情的經過。在文章結尾,作者這樣寫道:「砰的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後漠然望了錢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這一不加修飾的結尾,給讀者留下的是無限的思考和無窮的回味。
二, 首尾呼應式
這種結尾的方式,常常是文章的結尾既呼應了文章的開頭,又不是簡單的重複。使用這種方式收束全文,能產生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喚起讀者心中的美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開頭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結尾是:「 這樣的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開頭和結尾無論是寫作者的行蹤,還是寫妻兒的入睡,抑或是寫作者的情緒,都前後照應,呈現出一種對稱的美。
三, 畫龍點睛式
文章結束時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人明確地表過出來。這種結尾的方式又稱「畫龍點睛式」。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就使用了這種結尾的方式——開篇即交待寫作緣由,接著概括性地描寫巴陵勝景,然後詳細寫景抒情,最後以議論帶抒情的語句收尾,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題。
四、追問拓展式
這種結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結尾處以反問的形式提出問題,引導讀者思考。
例如《角度》的結尾,「不同的話有不同的影響,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視野,不同的合合鏡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會有不同的行動,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樣子,不同的評價會造就不孩子不同的命運。何必讓自己狹小的視角不公地評份一個人,傷害一個?何必熄滅風中的燭光?何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必須成為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無個性的模型?
五、情景渲染式
這種結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結尾處通過描寫或再現一段情景,渲案氛圍,增添畫意,從而更好地烘託主題。
魯迅先生的《祝福》中結尾寫道: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連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牲醴和香菸,都醉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以無限的祝福。
六,出人意料式
就是文章結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結尾往往意味深長,不僅可以使敘事曲折有致,內容豐定多姿,還可以起到深化主題的作業。
莫泊桑的《項鍊》就使用了這一結尾方式。「唉。可憐的瑪蒂,不過我那一串本來是假的,頂多值得五百法郎……」
有家長說,自己家孩子原來是名副其實的作文困難戶,每次寫作文都像遇到「仇人」一樣,生憋硬造寫作文,湊到字數,一個字都不會多寫。 自從學會這幾招後,文章寫得流暢多了,尤其結尾,以前他總是把開頭內容再重複一下,現在套路多了,越寫越精彩了。
不過,也有些家長說,為啥我家孩子作文每次都被扣好多分,真不知道老師給作文打分是什麼標準?給你答案,除了好的結尾,當然還有很多,新課標卷作文等級劃分標準(滿分60分),分值分布非常嚴謹,尤其是大考,不會存在懸殊誤差。
寫在最後:
寫好作文並不難,難的是平時積累素材,多讀書,多收集金句,多學習方法和技巧,先仿照名家來寫,慢慢再寫出自己的風格,正如一位三年級的「小作家」所說:勤模仿,找規律,尋感覺。感快收藏起來,讓孩子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