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CTV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點映沙龍在北京科影會館舉行,主創團隊和片中的木作大師代表們共同出席本次活動,並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熱烈交流。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木作界」,用一個特別的提前點映方式,來迎接一部紀錄片的誕生。
五集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述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生活生產中,與木頭的那段緣分,木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試圖通過表現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揭開一段段中國人與木頭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對木材有著深刻的認識,其中「木材美」的觀點是在千百年的取材中形成的,是在中國文化的左右下形成的,也是經過千百年歷史積澱而形成的。木材由樹而來,與鑽石換金的形成不一樣,由陽光雨露滋潤成長。由於數量多少、生成時間長短等因素,在我們的社會中「木」就有了價值區分,有的木材價值堪比黃金。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如果說西方是石頭壘起來的王國,中國就是木頭搭起來的文明。
玩積木,是孩子發現世界的一種方式。1981年,積木由德國人發明,但殊不知,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為積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河姆渡的房屋是使用榫卯結構技術的幹欄式建築。同樣是榫卯結構的魯班鎖,約5000年由魯班發明。是中國古代民族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曾廣泛流傳於中國民間的智力玩具。榫卯,其實是世界積木的鼻祖。
在漢代中國人開始用木頭造出紙張,到了宋代用木頭刻字制板,印刷在木頭造的紙張上,然後寫下整個民族的歷史。對這個民族來說,房屋居家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小到可以坐在上面的桌椅,大到衣櫥,都可以和房間一模一樣。扛著走的房子叫做轎,馬車是個裝上車輪的房間,船支在中國本來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梁」「棟」「欄」「杆」,單從字面就看得出是用木頭做的。《康熙字典》裡「木」字部的字有1413個,可見木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
在中國的漢字裡,獨樹成木,雙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古人從森林中伐木,使之變成材,而後又造成房屋、家具和生活用品。我們仿佛就生活在一個木的鄉土環境裡,和諧千年,平心靜氣……
《中國手作·木作》是一部與古木對話,講述木頭對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塑造;講述「以木為材」的手工匠人們,用自己對工藝的孜孜追求喚醒工匠精神、傳統文化復興的紀錄片。
據悉,第一季將於9月10日至14日每晚22點09分正式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他們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
雖然來自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卻共同講述了一個「傳承木作文化,傳遞生活態度」主題:包括《榫卯智慧》、《構木為巢》、《鄉土木情》、《以木相傳》、《古木新生》五集表達,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用最純粹的語言和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對木的愛和戀。引發當下人們思考,是如何持續關注著中華文化與「木」之間的和諧關係。
「琳琅滿木」環節中,主創們向大家介紹了「導演眼中的十大木作」,最初選擇「木作」題材的緣由,以及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最難忘、最有趣的事。
「仰木已久」環節中現場播放了《木作》的先導片以及每位匠人的短片,通過短片我們感受到了這些手藝人在用著新時代的思維傳承者古老的文化。
在「觸木驚心」體驗環節中,到場觀眾在科影會館四合院內,與木作大師們關於木頭的技藝親密接觸,還與嘉賓進行了臺下交流互動、更親身感受了古老旋床套旋沙窩木碗的技藝、近距離觀賞一根藤魅力的榫卯魅力。
此外,紀錄片主創團隊為使《木作》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利用碎片化時間、傾向於快節奏獲取內容的特點,製作了全套介紹木作技藝的創意海報,還製作出了各種番外片,取其精華,將25分鐘的片子濃縮在幾分鐘內,將會在新媒體網絡平臺播出,打破傳統紀錄片的單一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融媒體的方式,了解中國木作的精髓。
1、為等情人,83歲日本妓女站街六十年,終成一部史詩
2、豆瓣9.1,《國家寶藏》後又一檔讓人對文物肅然起敬的節目
3、說男人都是大豬蹄子他們不樂意?還說女人也是大豬蹄?
4、豆瓣9.4,這兩位才子佳人的詩意人生不應只是在四月
5、自從前慢中走來,他像尼採一樣用全身去克服所處的時代
投稿:publicity_shangzao@163.com
合作微信:xtf0903
合作電話:15201422653
編輯: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