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製作、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紀錄片發布沙龍於3日14:00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內科影會館成功舉辦。
此次活動為即將在CCTV9於10日-14日晚間22點首播的第一季《木作》拉開序幕。該部紀錄片一共拍攝了五集,每集選取的手藝人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
榫卯木構技術表現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榫卯體現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被看作中國木作工藝的精髓。
2016年,60歲的上海人王震華製作的天壇祈年殿模型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全榫卯的木建築小樣,天工之作,讓他被人們喻為「當代樣式雷」。王震華的手藝完美展現了中國古代木建築的巧妙思維,繼「天壇祈年殿」後,他將繼續挑戰又一榫卯力作——趙州橋。
所謂的「十裡紅妝」即為江南女子發嫁妝時,大件家具兩人抬、成套紅腳桶分兩頭一人挑、提桶等小木器及瓷瓶等小件東西盛放在紅扛箱內兩人抬等習俗,一擔擔、一槓槓都朱漆鎏金,流光溢彩;蜿蜒數裡的紅妝隊伍經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同時也是炫耀家產的富足。
在浙江寧海大佳何鎮一處不起眼的地方,一個紅妝木作的博物館巍然屹立,何曉道是這座博物館的主人,他用三十年的時間在民間拾遺,然後聾啞木軍就將這些起初破爛般的物件幻化成這番華美的模樣。
在各個民族均紛紛由木材過渡到木石並舉,甚至完全改為磚石結構時,唯獨中國人從始至終都一直鍾情於木材的應用。有「幹欄之鄉」之稱的湖北鹹豐縣,土家族吊腳樓(學界稱之為「幹欄」)無處不見,據說有大小吊腳樓群近百個,堪稱「吊腳樓大觀園」。僅在鹹豐甲馬池境內,就有龔家坨老宅、王母洞吊腳樓群落、青崗壩蔣宅、新場蔣家花園、龍門院子等吊腳樓建築。
萬桃元今年的工作除了營造新吊腳樓外,還要修繕自家祖屋,他要找尋「家」最本真的味道。
木頭除了居住的實用,還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江西樂平,有「古戲臺博物館」之稱散落在樂平大大小小的五百多座古戲臺構成了當地特有的民情風貌,在當地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胡發忠是當地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40年來一直從事著古戲臺的修建和修復工作,今年他想把當地已有500多年歷史的敦本堂戲臺修繕如新。
漢代先人們開始用木頭造出紙張,宋代用木頭刻字制板,然後寫下整個民族的歷史。不論是物質的木作遺存,還是節目中寄託信仰的非物質「符號」,木頭作為一種載體,雋刻著中國人的靈魂。
新絳(絳州)木板年畫是中國年畫重要的分支,許多描述歷史故事、文化風俗的年畫,只能在民間尋得一幅紙質遺存,而印製年畫的木板早已不在。但民間藝人郭全盛卻在一件件的復原它們,他的絳州木板年畫雕刻以及套印技術堪稱一絕;除了墨線版,郭全盛還可以根據顏色的不同分別雕刻出幾種不同內容的色版。
端午賽龍舟是中國人傳統的歲時習俗,在溫州當地,人們更將龍舟比賽稱為「鬥龍」,一個「鬥」字深刻體現了溫州人對龍舟的熱愛。在溫州市白象鎮蓮池頭村,有一位叫陳建曉的師傅是當地有名的龍舟製作手藝人,找他做龍舟的人絡繹不絕。
迎合著新時代而生,當木頭逐漸失去功能性材料的主要定義時,人們對木頭便有了全新的詮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木工坊正聚集著大批木作愛好者,他們用當下的思維重新賦予木頭生命。
鄭安全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網絡紅人。捧紅鄭爸爸的是女兒茉莉拍攝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該片在視頻網站上點擊量超過百萬;今年夏天,在為女兒的紀錄片設計作品的同時,鄭爸爸有了一個新的任務——翻新老宅,他希望將老宅恢復成全木建築,這是他最熟悉的材料。
網際網路上,關於木作的視頻作品越來越多:專業的創作教程、製作過程的記錄、最新創意的展現。當下網上十分有名的「小鮮肉」木匠張鑫便是其中的一名匠心傳播者,他的「冰塊西瓜」是B站小有名氣的UP主,而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哈爾濱師範大學家具設計系大二的一名學生。出於對木工的熱愛,張鑫休學了半年,來到杭州mylab工坊更深入地體驗木工設計製作,此後他憑藉自身對於新時代的木工發展有了更好的詮釋。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如果說西方是石頭壘起來的王國,中國就是木頭搭起來的文明。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殳吉
校對 | 慄子
港劇再推商戰精耕劇,《再創世紀》是夕陽紅還是涅槃花?漫改網劇《限定24小時》:劇情沙雕與良心製作並不衝突商務合作|約稿轉載
請聯繫:hanyingnan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