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推薦】央視紀錄片《中國手作·木作》:一段匠人與木頭的前世今生

2021-03-03 影視Mirror

         

初秋九月,由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製作、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出品的《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紀錄片發布沙龍於3日14:00在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內科影會館成功舉辦。

此次活動為即將在CCTV9於10日-14日晚間22點首播的第一季《木作》拉開序幕。該部紀錄片一共拍攝了五集,每集選取的手藝人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

榫卯木構技術表現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榫卯體現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被看作中國木作工藝的精髓。

2016年,60歲的上海人王震華製作的天壇祈年殿模型一經問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全榫卯的木建築小樣,天工之作,讓他被人們喻為「當代樣式雷」。王震華的手藝完美展現了中國古代木建築的巧妙思維,繼「天壇祈年殿」後,他將繼續挑戰又一榫卯力作——趙州橋。

所謂的「十裡紅妝」即為江南女子發嫁妝時,大件家具兩人抬、成套紅腳桶分兩頭一人挑、提桶等小木器及瓷瓶等小件東西盛放在紅扛箱內兩人抬等習俗,一擔擔、一槓槓都朱漆鎏金,流光溢彩;蜿蜒數裡的紅妝隊伍經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同時也是炫耀家產的富足。

在浙江寧海大佳何鎮一處不起眼的地方,一個紅妝木作的博物館巍然屹立,何曉道是這座博物館的主人,他用三十年的時間在民間拾遺,然後聾啞木軍就將這些起初破爛般的物件幻化成這番華美的模樣。

在各個民族均紛紛由木材過渡到木石並舉,甚至完全改為磚石結構時,唯獨中國人從始至終都一直鍾情於木材的應用。有「幹欄之鄉」之稱的湖北鹹豐縣,土家族吊腳樓(學界稱之為「幹欄」)無處不見,據說有大小吊腳樓群近百個,堪稱「吊腳樓大觀園」。僅在鹹豐甲馬池境內,就有龔家坨老宅、王母洞吊腳樓群落、青崗壩蔣宅、新場蔣家花園、龍門院子等吊腳樓建築。

萬桃元今年的工作除了營造新吊腳樓外,還要修繕自家祖屋,他要找尋「家」最本真的味道。

木頭除了居住的實用,還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江西樂平,有「古戲臺博物館」之稱散落在樂平大大小小的五百多座古戲臺構成了當地特有的民情風貌,在當地人的生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胡發忠是當地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40年來一直從事著古戲臺的修建和修復工作,今年他想把當地已有500多年歷史的敦本堂戲臺修繕如新。

漢代先人們開始用木頭造出紙張,宋代用木頭刻字制板,然後寫下整個民族的歷史。不論是物質的木作遺存,還是節目中寄託信仰的非物質「符號」,木頭作為一種載體,雋刻著中國人的靈魂。

新絳(絳州)木板年畫是中國年畫重要的分支,許多描述歷史故事、文化風俗的年畫,只能在民間尋得一幅紙質遺存,而印製年畫的木板早已不在。但民間藝人郭全盛卻在一件件的復原它們,他的絳州木板年畫雕刻以及套印技術堪稱一絕;除了墨線版,郭全盛還可以根據顏色的不同分別雕刻出幾種不同內容的色版。

端午賽龍舟是中國人傳統的歲時習俗,在溫州當地,人們更將龍舟比賽稱為「鬥龍」,一個「鬥」字深刻體現了溫州人對龍舟的熱愛。在溫州市白象鎮蓮池頭村,有一位叫陳建曉的師傅是當地有名的龍舟製作手藝人,找他做龍舟的人絡繹不絕。

迎合著新時代而生,當木頭逐漸失去功能性材料的主要定義時,人們對木頭便有了全新的詮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木工坊正聚集著大批木作愛好者,他們用當下的思維重新賦予木頭生命。

鄭安全是一名木匠,也是一位網絡紅人。捧紅鄭爸爸的是女兒茉莉拍攝的紀錄片《爸爸的木匠小屋》,該片在視頻網站上點擊量超過百萬;今年夏天,在為女兒的紀錄片設計作品的同時,鄭爸爸有了一個新的任務——翻新老宅,他希望將老宅恢復成全木建築,這是他最熟悉的材料。

網際網路上,關於木作的視頻作品越來越多:專業的創作教程、製作過程的記錄、最新創意的展現。當下網上十分有名的「小鮮肉」木匠張鑫便是其中的一名匠心傳播者,他的「冰塊西瓜」是B站小有名氣的UP主,而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哈爾濱師範大學家具設計系大二的一名學生。出於對木工的熱愛,張鑫休學了半年,來到杭州mylab工坊更深入地體驗木工設計製作,此後他憑藉自身對於新時代的木工發展有了更好的詮釋。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如果說西方是石頭壘起來的王國,中國就是木頭搭起來的文明。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編輯 | 殳吉

校對 | 慄子

港劇再推商戰精耕劇,《再創世紀》是夕陽紅還是涅槃花?漫改網劇《限定24小時》:劇情沙雕與良心製作並不衝突


商務合作|約稿轉載

請聯繫:hanyingnan123

相關焦點

  • 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開播
    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五集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述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生活生產中與木頭的緣分。
  • CCTV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超前點映
    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將目光聚焦在「木作界」,用一個特別的提前點映方式,來迎接一部紀錄片的誕生。五集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述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生活生產中,與木頭的那段緣分,木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試圖通過表現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揭開一段段中國人與木頭的故事。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點映沙龍今日圓滿舉行
    即將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的五集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述中國人自古以來在生活生產中,與木頭的那段緣分,木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試圖通過表現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揭開一段段中國人與木頭的故事。
  • 《中國手作》第一季開播,從木作工藝中展示手工匠人的工匠精神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9月10日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第一集《榫卯智慧
  • 央視首播:《中國手作•木作》天台匠人!
    「一根藤」是天台民間一項獨有的傳統木作技藝,始於明末清初,素有「東陽雕、天台條」之美譽,一根藤製作技藝於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因其獨有造型富有歷史內涵央視紀錄片攝製組於2017年期間三次到天台取景拍攝
  • 紀錄片《中國手作》開播,明晚樂平匠人將精彩亮相央視九套
    昨晚,央視紀錄大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首播,引起觀眾強烈反響。記者今天從市文廣新局了解到,明晚22:09,《中國手作》第一季將播出第三集《構木為巢》,將講述我市著名木作匠人胡發忠的故事。
  • 【薦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即將開播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根植在街巷弄堂、田裡鄉間。它是那麼普通,卻又深深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木作》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講述2組相關手工匠人的故事。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共同講述一個「木作文化」的大主題。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但《中國手作·木作》的導演卻是四朵金花!她們平均年齡不足三十歲,卻已經是《木作》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手下的老將。  由她創作的《手藝》第五季《手串珠語》榮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手藝》第七季《宮廷唐卡》榮獲「中國十佳優秀紀錄片之好作品獎」。 《中國手作·木作》的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是這四朵金花的伯樂,也是主創團隊裡唯一的男士。作為紀錄片「國家隊」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就力圖打破原有古老的節目製作形式,開創了《文明密碼》欄目。
  • 【人與植物】尋木館手工木作,讓每一段木頭都有生活的溫度
    【人與植物】尋木館手工木作,讓每一段木頭都有生活的溫度 「木頭是最有人情味的材料。」
  • 木作 | 當木與心合二為一,便紛飛出堅硬而溫暖的木之魂!
    懷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手作」這個主題的拍攝,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了。木作,曾是這個系列的第一個主題。車旋是一種古老手工藝的復興與再造,是一種不一樣的木藝術表達形式。木作,這項古老的手工藝,在機械化工業化的今天,依然保留了其必不可少的手工製作部分,使得它經常成為手作匠心的代表。
  • 優酷《了不起的匠人》登陸央視,首部網生紀錄片反輸國家電視臺
    不僅如此,《了不起的匠人》第一、二季豆瓣評分均超過8.4分,網絡累計點擊量超2億,更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為「2016年優秀國產紀錄片」,斬獲多項紀錄片大獎,並得到主流媒體的褒獎與力薦,同時引發全網對「匠人」話題及東方人文美學的熱議,成為網生文化垂直作品的標杆之作。
  • 不作不裝,不慌不忙,這四部走心紀錄片今夏必看
    豆瓣評分:8.4分一部苦行僧式的紀錄片,144種傳統工藝,199名手工藝人的故事,片子前後沒有浮誇的懸念,沒有華麗的畫面,有的只是安安靜靜地呈現出中國藝人自己的故事。(手工藝人們和攝製組合影)豆瓣評分:8.6《留住手藝》從央視官方的角度展示中國傳統手工藝與手工匠人的現狀,原始的手工榨糖、釀酒、土陶製作、造紙工藝、竹編、打鐵、擀氈、手工製作秤桿、馬鞍,都在熒幕前變得鮮活起來。
  • 匠人與匠心丨東方手藝紀錄片推薦
    中國古代典籍《考工記》曾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對於手工藝,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千百年來,通過匠人的守護,這些蘊含著先賢智慧的手工技藝得以流傳於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手藝人,不僅是技術的持有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事業。
  • 走進木禾·木作工坊,當一回木匠感受原木溫度~
    如果說西方是石頭壘起來的王國,中國就是木頭搭起來的文明。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它是那麼普通,卻又深深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在興義,有這樣一個工坊,它是木頭的世界,也是木工愛好者的聚集地。在這裡,你可以將腦海中器物本身的樣子雕琢出來,享受木頭帶給你的美好體驗。
  • 2018最美的六部文化紀錄片,收藏慢慢看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表現素材的影片,我們想要了解一件事物、一段歷史,通過紀錄片是最好不過的了。只要短短的五分鐘,就能了解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悲歡喜樂。當它們開口說話,你會知道,原來歷史這麼有趣。《中國木作》第一季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他們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
  • 匠之魂:「太和木作」創始人關毅 ——他為故宮修了10年家具,他是京作家具技藝傳承人 ,他想讓國粹站上世界舞臺
    在太和木作的藝術館,關毅搭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小舞臺,撫琴,吟詩,品茶,吊吊嗓子;友人聚會,馬派戲,說來就能來上一段;平時走路也帶著身段,北京人的有裡有面兒,他是一本活教材。十年來,堅持「讓世界看見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太和木作,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表達,從無私參與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到成為奧運會唯一指定木製品生產商,從與美國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到屢獲國際藝術大獎、多次代表國家走向世界舞臺,太和木作的榮光背後是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
  • 內容營銷誠意之作 , 看《了不起的匠人》如何再延續東方美學
    去年,長安馬自達《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已榮獲中國廣告長城獎內容營銷金獎等多項業內大獎,得到了行業的高度認可。基於對匠心傳承的高度統一認知,長安馬自達再度獨家冠名《了不起的匠人2》,依託優酷的文娛大宣發資源,在傳承匠人精神、致敬東方美學的同時也將不斷探索匠心營銷新空間。
  • 【手作展】你儘管看展覽,不震撼算我輸
    回報時光與歲月,這是一份幸運更多是一種選擇或許現在的你正徘徊在夢想與現實的十字路口或許現在的你正糾結於責任與自由的艱難抉擇不妨停一停,看一看,聽一聽一場展覽,一部影片,一次交流希望幫你尋回遺失的初心一場展覽2017致匠心高校巡迴手作展第一站
  • 木工手作 | 自製木戒指打造教程 給愛情的原木禮記
    這些木頭比較緻密,不會像松木楊木那樣,而且顏色和花紋非常漂亮。做戒指用的都是邊角料,所以價錢也比較便宜。就像這樣……再磨的過程中也要時不時拿起來觀察觀察,用手摸一摸,保證戒指沒有磨偏,儘量保證戒指寬度統一,所以在砂紙上畫圈打磨會比較均勻。
  • 2018最美的六部文化紀錄片,平均評分9.0,收藏慢慢看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表現素材的影片,我們想要了解一件事物、一段歷史,通過紀錄片是最好不過的了。只要短短的五分鐘,就能了解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悲歡喜樂。當它們開口說話,你會知道,原來歷史這麼有趣。《中國木作》第一季共5集,每集25分鐘,選取10位最具代表性的木作手藝人,他們也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2組相關的手工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