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看大雁塔了,大慈恩寺沒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是為何

2020-12-24 琉璃滄海8023

從陝西歷史博物館走到大雁塔北廣場很快且不累,但是從北廣場走到大慈恩寺南門,卻感覺好長,好累,因為一抬頭就能看見大雁塔,但卻不能立刻靠近它,折磨人。懷著熱切的心情走在北廣場臺階上好似膜拜,因為北廣場南北高差9米,分為9級,由北往南拾級而上,每個踏步為5階,組合為「九五之尊」。

時值下午一點半,廣場處還沒有聚集看噴泉的人,我知道這裡是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噴泉水面面積達2萬平方米,其八級迭水池中的八級變頻方陣是世界最大的方陣,而且每級水池有7級迭水,與大雁塔7層相。諸多的元素都暗中契合著大雁塔與皇家寺廟大慈恩寺,建設者如此有心,為何不在北邊或者東西邊開一個門呀!堅持走到南門,取票進寺,直奔雁塔而去,因為雁塔處也需買票,也需排隊,時間緊迫,得先住重點。

取經歸來

玄奘法師是卓越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唐代著名高僧,漢傳佛教八宗之一的唯識宗創始人,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好多人對他的印象首先來自《西遊記》,《西遊記》唐僧原型確也是他,但兩者差別還是有的,他從長安出發,可沒有太宗相送,親兵陪伴,而是靠雙腿步行,且還是偷渡出境,因為當時西域尚未平定,大唐不允許子民隨便出關,所以玄奘只能如此行事。

公元629年,玄奘偷渡出境後西行五萬裡至天竺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學遍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並在佛教辯論會上一戰成名,名震五竺(印),被小乘尊為「解脫天」,被大乘尊為「大乘天」。十七年的留學算是成功了,歸國該提上日程了。

正月二十四日,帝都長安,大唐用隆重的典禮歡迎玄奘回歸,宰相房玄齡親自接待他,城門內沿路擠滿了「追星」的人群,大家都想親眼目睹這位傳奇人物的容貌。

二月一日,玄奘日夜兼程趕到了洛陽,見到了李世民,隨後的20天裡,玄奘與唐太宗兩人進行了數次密談。惜才的李世民繼平定高昌,佔領焉耆之後,下一步徵戰計劃便是想繼續向西擴大版圖,玄奘談吐不凡,對西域各國地理、歷史和國情了如指掌,李世民便起了勸說玄奘還俗,入朝為官,甚至是做軍事顧問的念頭。

本以為態度極好的皇帝能幫助自己弘揚佛法,萬裡回國的玄奘沒想到見面後是這個態勢,讓自己當入朝為官,不~不可能!

玄奘是什麼人,一個大毅力的佛學家,當年的九死一生的求學旅程,讓他這一生堅定的只為佛而活。於是玄奘向唐太宗請求準許自己到少林寺去翻譯佛經。李世民很不高興,也不許他走,讓他在長安弘福寺待著。

玄奘深知只有在皇帝和朝廷的支持,他的譯經大業才能完成,多次請求去少林寺都不被批准後,於是他妥協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梵文版《道德經》便是妥協的產物,這樣的妥協還有很多……但他的譯經大業還是完成了,回國後直到圓寂,他與其弟子共同翻譯出75部(1335卷)佛教,而大雁塔便是玄奘在唐高宗主政時為保存從由天竺帶回來的經卷、佛像,舍利才修建的。

塔與寺

塔內

塔內聖教序碑、釋迦摩尼佛像、舍利、貝葉經、釋迦如來足跡碑、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唐代詩人的詩作、塔頂聖潔的蓮花藻井,一層層記錄著佛教文化、大唐風華、玄奘輝煌的文物被人們一一看過,在第七層,空間最小的一層看向氣孔外,視線由近及遠,從大雄寶殿、鐘鼓樓、山門、南廣場劃到遠處正在醞釀流光溢彩的盛世大唐的不夜城,感覺這塔像是一座困牢,困的是玄奘。

大慈恩寺

大多數旅客都因欽佩玄奘大師的經歷和信仰,和我一樣,慕名而來瞻仰大雁塔。但寺呢?在你看完塔後,你有想過大慈恩寺為什麼沒有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

首先寺不是唐朝佔地半坊之大的原皇家名寺,只是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大明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礎上修建的,佔地76畝餘,主要建築只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經樓、寮房等,熟悉寺廟的人會不會有疑問?山門和大雄寶殿中間好像少了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待會我們去找原因!

玄奘三藏院是現代建築,其內供奉有玄奘銅質佛像和頂骨舍利,但我們沒趕上好時機,施工沒讓進。

法堂

出塔逛寺,總不能浪費手上的門票啊!玄奘三藏院去不了,那就往南走,走近法堂,發現匾額竟是「兜率」二字,殿內供奉的是天冠彌勒貼金銅像,心中不解,之後查證才知道,其實是我們學問太淺,大慈恩寺是唯識宗的祖庭,而唯識宗信奉的是往生兜率天,兜率天是彌勒佛的淨土,所以在中軸線上,大雄寶殿後有一座兜率殿供奉彌勒佛就有理有據了。這樣一聯繫,山門與大雄寶殿之間沒有供奉彌勒佛和韋陀菩薩的天王殿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咯。繼續往前,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

雙層漢白玉須彌座託起的大雄寶殿,加上高大挺拔的大雁塔和威武森嚴的漢白玉石獅,形成了極為莊嚴大氣的氛圍。二十四級臺階,三米多高度,讓人們自認而然的仰視殿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而臺階中間上鑲嵌的漢白玉團龍丹陛石和排水口,應該是皇家寺院的身份象徵。

平臺前飄揚著國旗及一面佛教五色旗,還有唯識三十論經幢和尊勝咒經幢。大慈恩寺是玄奘創立的唯識宗祖庭,《唯識三十論》是唯識宗成立的根本和基本論典。《尊勝咒》原來叫《佛頂尊勝陀羅尼》,是漢傳佛教中持誦的咒語,要知道在唐代,《尊勝咒》比現代最流行的《大悲咒》還更盛行。

正殿門前楹聯書「法海仰玄公西土亦稱大遍覺;宗學宏唯識此地堪比那爛陀」。上聯是頌揚了玄奘法師高深的佛學造詣和在佛教界的影響,下聯表明玄奘法師創建了唯識宗並明確大慈恩寺唯識宗祖庭的地位。聯中「大遍覺」是唐高宗李治賜玄奘法師的諡號。

雲水堂與客堂

大雄寶殿前廣場兩座歇山頂青磚牆的五開間,紅柱青磚灰瓦,梁枋雀替枋頭彩繪,門窗上有「壽」字窗欞,樸素中帶著精緻,正面兩側的牆壁刻有磚雕。

西側是雲水堂,又稱眾寮,「雲水」得名於「雲水僧」,也就是在外遊方行腳的雲遊僧。是專門接待四方僧侶雲遊參學的地方;東側是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寺院的所有日常事務。

鐘鼓樓

寺院的鐘鼓樓與西安城的鐘鼓樓功能不同,這裡的不僅是寺中僧人作息的時鐘,還是做法事時的法器。這兩座樓都是建於光緒十三年,我們所看見的大慈恩寺中,除了大雁塔,它們就是最古老的建築了。

山門

大慈恩寺出口,山門共有並列的一大二小三座門:中間較大的門叫「空門」,東門是「無相門」,西門是「無作門」。門戶的這樣安排象徵著「人生三解脫」。求人生的「解脫」是佛教的人生態度。在人們的眼中,常以「空門」象徵「佛教」,用「遁入空門」象徵出家。但作為遊客,只能是檢票口和出口。

結語

大慈恩寺與大雁塔、玄奘與唯識宗都在這裡,景區應該深耕文化,發揚文化,類似沒有天王殿、法堂既是兜率殿這樣的「彩蛋」,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知曉的唯識宗,不僅僅止步於唯識宗三個字豈不是更好!

喜歡我請關注我,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願意等!下一站大唐芙蓉園。

相關焦點

  • 進廟禮佛是先拜彌勒還是先拜韋陀?別再拜錯了,其中大有講究!
    進廟禮佛別再拜錯了:先拜彌勒還先拜韋陀?,其中大有講究!普通人逛廟先拜彌勒後拜韋陀,出家人進廟,為何先拜韋陀後拜佛?一、進廟是先拜彌勒還是韋陀?古代寺廟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偶爾也會接待來布施的香客。而現代寺廟中,逛當最多的為買票參觀的遊客。
  • 哈爾濱普照寺:寺院歷史僅有三十幾年,卻是哈爾濱最大的尼眾寺院
    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為了安置寄住於養老院和居士家中的尼僧們,滿足她們住廟過宗教生活的願望,哈爾濱市特意在極樂寺塔院東側劃出一塊地,新建他一座尼眾寺院——普照寺,寓意「佛光普照」。黑龍江:哈爾濱普照寺普照寺現有大雄寶殿、山門殿、鐘鼓樓、畫廊、藏經閣、僧房、庫房等建築,「普照寺」匾額為當代著名比丘尼隆蓮法師所題。
  • 為什麼韋陀菩薩三洲感應?而不是四洲、九州……?
    長春萬壽寺天王殿走進寺院的天王殿,看見正中央供奉的是彌勒菩薩,仿佛是告誡眾生要學習大肚能容的精神,心懷天下,慈悲喜舍。當我們轉過彌勒菩薩的背後,供奉著身穿金盔金甲,手拿寶杵一副將軍模樣的菩薩,他就是韋陀,或稱韋陀天!一 . 韋陀菩薩是誰?
  • 佛教:從天王帳下神將到賢劫最後一佛,韋陀菩薩的傳奇經歷
    此外韋陀菩薩還是整個三寶的第一護法,尤其對於僧眾們來說,他們犯戒最擔心的就是受到韋陀菩薩的懲戒,而誠心修行的則因為有韋陀菩薩的存在而無比安心。正因為韋陀菩薩的經歷如此特殊,和三寶的緣分又如此深,因此各大廟宇一般都有韋陀菩薩的塑像,而且不同姿態的韋陀護法還分別代表不同的寓意,咱們也一併來討論下。
  • 進廟為何要先拜韋陀後拜佛,普通人不懂門道,以後別再看心情拜了
    當你參觀寺廟時,你首先拜彌勒還是韋陀?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有人說他們是跟著自己的心情走的。但是高僧說拜佛很重要。在過去,人們認為古廟是神聖的。現在寺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和開放。許多遊客也參觀寺廟。其實相比那些修行的人,寺廟中來來往往更多的是買票進來參觀的遊客。雖然寺廟各不相同,但建築風格相似。
  • 淨業寺:高僧道宣開山,八百級石階通到天王殿,空谷中聞幽蘭馨香
    突然就看到一座寺廟,沿著臺階而上,一直通到看不見的地方,這就是淨業寺了。淨業寺,比我去的牛頭禪寺,香積寺,興教寺,青龍寺,都要難找,也很難爬。淨業寺有什麼,有山門,藍田花崗巖石堆砌而成,是由張錦秋設計的。然後就是趙樸初和南懷瑾的題字。往上面走啊走,擺脫地球引力,對於我來說,是一件苦差事。
  • 佛教人物第五:大慈彌勒菩薩,以及和極樂淨土並稱的彌勒淨土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分享佛教人物,前四篇我們介紹了帝釋天,韋陀菩薩,四大天王,第六天魔王波旬,今天出場的是一位相當「重量級」的人物——彌勒菩薩,或者說是彌勒佛。彌勒菩薩大家都很熟悉,只要規模稍大的寺廟一般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彌勒像,讓人心生歡喜。只不過大部分師兄可能只知道彌勒菩薩這個笑口常開的形象而已,對於他修行的場所,法門,以及這個形象的來歷可能就未必清楚了,此外知道「彌勒淨土」的人恐怕就更少了——但這在過去甚至比如今的彌陀淨土還要盛行。
  • 中國傳統|韋陀菩薩,無邪自能降魔
    明 銅鍍金彩繪韋馱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韋馱信仰的起源韋馱菩薩,又稱韋陀(違陀)天,梵名Skanda,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於是,韋陀被尊為佛教護法。韋馱菩薩手持的法器為金剛杵,或稱降魔杵。凡有規模的寺院大多供奉韋陀菩薩像,韋陀菩薩是佛法的護法神,也護持修行中的眾生。《大般涅槃經》卷七雲︰「為欲供養天神故入天祠,所謂梵天、大自在天、違陀天、迦旃延天。」
  • 全球典藏護法韋馱(韋陀)尊天菩薩聖像集錦(30尊)
    農曆六月初三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韋陀(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在漢傳佛教寺廟中,韋馱菩薩都是立於天王殿彌勒佛的背後,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風凜凜。同時也在保護寺內的出家人,以護持佛法。
  • 大慈彌勒菩薩十二大願
    而民間所喜歡的彌勒菩薩形象皆是喜氣洋洋,笑口常開,肥頭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滾圓的形象。彌勒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未來佛,曾蒙釋迦牟尼佛親為授記:當其壽四千盡時(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將下生娑婆世界,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稱為「龍華三會」。龍華三會時,於昔釋迦佛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將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皆得道。
  • 恭迎消除修行中違緣、業障的護法神韋陀菩薩聖誕
    恭迎遣除修行中違緣、魔障的護法神韋陀菩薩聖誕 :你若修行,我必護法(轉發功德無量)農曆六月初三,佛教護法韋馱菩薩聖誕。在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一般在寺院門口的天王殿內,面向寺院,背對彌勒菩薩像,守護伽藍道場。
  • 石雕韋陀菩薩寺廟護法神鵰塑
    石雕韋陀菩薩又稱韋陀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他將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護法,是賢劫中最後一位成佛者,名樓至佛!他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
  • 廣東新興隱藏武則天賜名古寺,六祖惠能在此圓寂,韋陀手勢有秘密
    唐宋時期,國恩寺被視為「中國禪文化的發源地」,寺院規模宏大,光僧田就有1800多畝,每年八方香客和佛教僧徒往來頻密,不過明朝中期由於上層帝王崇尚道教等原因,國恩寺日漸衰落,殿堂因年久失修而崩塌,所幸之後屢次重修和擴建。
  • 天下第一財神廟,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傳說求財十分靈驗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天下第一財神廟,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傳說這個廟十分靈驗。天下第一財神廟原名靈順寺,位於杭州北高峰山巔,建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當時印度高僧在杭州所建的「五靈」之一。北宋初年,因為寺內供奉了「五顯財神」,民間將其稱為「財神廟」,後被宋徽宗賜名「靈順廟」。歷代帝王、文人墨客多登臨,明代書畫家徐文長留下「天下第一財神廟」的匾額。
  • 彌勒佛的故事
    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
  • 韋陀菩薩託夢|雍正年,鼓山湧泉寺現糧荒,韋陀顯靈米船來護法!
    象先法師是寧化人,自幼出家,刻苦好學,聰慧穎悟,正式就任方丈後,更加埋頭鑽研佛學,刺血寫經,寺中大小事務,只交給別人,自已從不過問。過了一段日子,管庫房的僧人前來稟報,說寺內糧食只夠僧眾四、五天夥食了,讓方丈及早想辦法,象先這才著急起來。
  • 今天7月23日(四)農曆六月初三「韋陀菩薩聖誕」敬請點燈、誦經
    今天7月23日(四)農曆六月初三【韋陀菩薩聖誕】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
  • 海濤法師開示:「韋陀菩薩」坐相由來及韋陀拿 「杵」的3種法意!
    【有發心有德行、肯吃苦肯修行,菩薩定來護法】#海濤法師【韋陀菩薩 「杵」 的表法】有一則故事,是在福州的湧泉寺發生的,那裡曾經犯過水災,連續七天,農作物受損,很多人都沒東西吃啊就這樣講完之後,隔天,有一位上海來的大生意人,到了泉州、廣東,買了一整船的米要回上海做生意。但是不知何故,這個大船在海上行到一半,海面上突然出現很多鐵蓮花,船就沒辦法動了。然後這時候居然還吹來了一陣大風 竟然把這艘船吹向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