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加州門羅帕克(Menlo Park)Facebook總部大樓外,幾名正在路邊匆匆行走的員工,驚駭地目睹了一團黑影從大樓上疾速墜落,「砰」地一聲砸在地上。
38歲的華人男子陳勤,從四層建築的露臺上縱身跳下,當場死亡。多名目擊者報警,警方和醫護人員迅速趕到,此時陳勤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現場醫護人員試圖全力搶救陳勤,對他進行心肺復甦,但最終無力回天。眾所周知,Facebook員工年薪非常高,平均達22萬美元,就算在矽谷的科技公司中也位列前茅。總部園區也為員工提供不少福利,包括免費午餐、健身中心、理髮、園內交通等。因為矽谷住房短缺危機,Facebook近年還投入興建住房,租金和售價都低於市場。根據他的回憶,Chen在Facebook的工作並不十分順利。在組裡幹得不開心,想換組。老闆原本同意了,但在換組的前一天突然說不能換,原因是績效考評 (PSC) 不理想。這位答主聽Chen說過:組裡人員流動大,之前已經有幾個人離開,老闆因為人手不夠,才用PSC強迫他留下來。留在原組,就不用進PIP。PIP:績效提升計劃,用來發給績效不理想的員工,大概率會導致解僱。PIP制度,就是懸在外國僱員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PIP,全稱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即績效提升計劃。公司會要求被PIP的僱員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表現,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就會被炒掉。而實際上,這一標準一般都無法達到,PIP也就成了解僱員工的「潛規則」。對於外國僱員來說,大部分拿的是H1B籤證(工作籤證),一旦因PIP被開掉,就會失去在美國的合法身份,必須儘快離境,面臨不得不回國的情況。為了保住工作,儘管已經跟上司翻臉,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因為拿工作籤證 (H1B) 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如果沒有了工作,就將失去在美國的合法身份。匿名答主還提到一個細節,Chen的籤證不止關係到自己一人,全家留在美國,都靠他的籤證。不止如此,與Qin Chen名字和經歷吻合的領英信息也透露出,他可能早就受到過籤證的困擾:2013年,Chen從南加大研究生畢業,便順利進入思科 (Cisco) 做軟體開發。但好景不長,2015年他從思科離職,2016年進入一間叫做Ryzlink Corp的公司。
Ryzlink是一間外包諮詢公司 (ICC) ,可以幫員工申請工籤。對於想要留美、但三年抽不到工籤的外國人,ICC是常見的續命工具。2018年,Chen離開了外包公司,進入Facebook,疑似籤證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如今,才過去一年半,就發生了悲劇,很可能還是與籤證有關。於是有知乎網友猜測,陳勤應該是舊的公司要麼是layoff要麼就是H1三年都沒中籤,然後跑去ICC湊合了兩年,之後轉行刷題去FB,FB的節奏又太快,估計節奏沒跟上,再遇到組裡變動,最後去頂鍋了。這種打擊確實非常大,歷經鉛華,好不容易從坑裡爬出來,結果馬上又掉下去,想到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Blind是著名的公司內部匿名論壇,號稱只有公司郵箱才可註冊。在Facebook的內部論壇中,有這樣一枚帖子,「Vigil for Qin Chen」。樓主認為Facebook漠視員工的生命並試圖掩蓋真相,公司需要正視Qin Chen事件,並引起警示。在投票的572人中,82.9%的Facebook員工贊同了這一說法。在Qin Chen的LinkedIn資料中,我們注意到了他隸屬於廣告組,那麼Ads又是個什麼情況呢?根據評論,這個組有著「fucking intimidation tactics」,壓力非常大。據未經證實的內部信息描述,Qin Chen自殺的時間,距他提交一份關於「SEV」(嚴重網絡事件)的審查報告只有一個小時。而Qin Chen在此之前,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試圖推遲審查日期,但未能成功。針對網友們的猜測,一位曾在谷歌和Facebook都工作過的前工程師,對此或許有發言權。這名前工程師名叫Patrick Shyu,目前是一位坐擁超過50萬粉絲的Youtube網紅博主。Shyu創作的視頻,大多都是揭露大型科技企業程式設計師生活的內幕細節。對於這次事件,Shyu立刻發布了新視頻「Facebook員工自殺事件的掩蓋」(Facebook employee suicide cover-up)這起華裔員工自殺事件,以及Facebook公司應對該事件的處理方式,讓Shyu氣憤不已,於是發布視頻,以此來質疑Facebook公司是否將這次自殺事件曲解為單純的員工「去世」(「a passing」)。據Shyu接觸到的內部消息和未經證實信息,Shyu解釋說,這名員工自殺的時間,距他所提交的一份關於「SEV」——嚴重的網站事件(serious site event)的審查報告只有一小時。陳勤此前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顯然想推遲審查日期,但未能成功,由此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但Shyu指出,長期未得到解決和發洩的工作壓力,以及壓抑的工作環境終於將他壓垮。facebook並沒有給出答案。Facebook公司內部有個紀念活動,大約300人參加,原本是周四舉行,據說改期了,時間待定。一位Facebook匿名員工這樣寫道:「很明顯,Facebook高層想要掩蓋這起自殺事件。我認為應該在員工間組織一起守夜活動,增加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性,我們不能讓Facebook的高層就這麼輕易地逃脫懲罰。他們必須更加嚴肅地對待此事。一個鮮活的生命不在了,但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試圖忽略此事。」有82%的Facebook員工對此言論表示了贊同。Shyu在視頻中也指出,Facebook對此的行為並沒有那麼讓人出乎意料,管理層以及人力部門通常會召開問答會議來應對危機事件。出於這個原因,Shyu敦促Facebook員工們就陳勤自殺這一問題向公司施壓,併集體去討個說法,而不是就這麼坐視不管,讓高層掩蓋或歪曲事實。不管是不是精神障礙導致了這場悲劇,Facebook的人力部門都願意用「精神疾病傾向」來掩蓋所有問題。一些科技公司殘酷的「Move up or move out.」法則,實際對很多員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對於此類問題,公司會建議員工從心理輔導員那尋求幫助,而公司本身則不考慮從根本解決問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什麼都沒有改變。最後,無論是不是精神障礙導致了悲劇,「deflect to mental illness」,公司也總傾向於將員工自殺事件歸咎為性格精神問題,掩蓋真相。對於Qin Chen 事件,也有不少外國網友發表了意見。一些網友敘述了自己曾經的經歷,在重壓之下,自殺的想法並非個例……「10年前,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我們的團隊開始了一個新項目,每天24小時,3年,壓力非常大。公司對此視而不見。有一次我在7樓,看著陽臺,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想法。然後,我馬上意識到公司不值得……那天我辭職了。在30分鐘後,我的老闆開始給我打電話,我沒有接,讓律師負責一切。現在,我很高興在另一家公司工作,我已經結婚了,並且有了一個孩子。如果你正經歷這絕望的一切,不要忘記,在無窮的壓力之外,有真正的世界,真正的生活,有很多善良的人關心你。」「公司高管們正在大規模掩蓋事實。你認為是這樣嗎?」「我相信是這樣的。畢竟作為『頭腦正常』的員工,誰會站出來,發表評論,然後被解僱扔出公司大樓呢?」 「Qin Chen的籤證可能就是他的經理覺得可以拿捏他的原因吧。」「真是非常令人震驚又悲哀的事。我完全同意,如果經理阻止他轉部門,這就是不可接受的職場欺凌,經理和其他相關人員需要在刑事調查中承擔責任。工作場所的文化也需要徹底的改變。沒有人應該在精疲力盡的狀態下工作,沒有人應該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聽到他可能還面臨著籤證問題帶來的困擾……這太可怕了。很難過,我希望這件事得到調查。」事件發生之後,立刻引起了各大知名北美論壇的熱烈討論,未名空間,一畝三分地,北美華人論壇等紛紛拋出了以下問題:
「灣區人是不是應該為Facebook 死去的員工做點什麼?」後來,樓主組織舉牌抗議,並且在goFundme設置了募捐,最初目標 $1000,後來漲到 $2000,最終募到
$6132。活動詳情:時間周四中午1:00在FB前面的Like Sign 碰面,主題是舉牌和獻花。活動到2:30結束。如果想先停車在IKEA 的朋友們,請12:40到,大家再一起打車過去。請大家儘量穿黑衣服,不要帶/穿自己公司logo衣物和工作證!當事人選擇私了不代表別的群體不可以繼續發聲demand investigation和true story.無論你是否贊成,大家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一天之內從募捐到策劃到招人,一起完成,這行動力真槓槓的。北美的網際網路職場真的很難混,尤其是對還有身份問題的留學生。那些號稱扁平化,超自由的光鮮的網際網路企業的另外一面其實就是步子邁的太大,結果導致管理跟不上。並且有些時候,一個人的表現(performance)真的不單純是由這個人的水平和努力程度決定的。對FB亞麻這類大公司無論你是幾萬年薪的門衛還是幾十萬年薪的高級工程師,對公司來說都只是數字而已,和擺在那的電腦是一回事,都是買得到的資源。因此,咱作為一個獨立的有價值的個體,有壓力,要儘量給自己解壓,被PIP了不要先自我否定自己,這就是一門生意而已,不要把自己個人的喜好過多到投射到一個商業公司上。此外,不要對PIP有任何幻想,趕快找下一個坑,北美公司這麼多,想找肯定能找到。陳勤的個人Facebook主頁,狀態停留在2018年3月5日,他入職Facebook的第一天。在美國生活的幾年裡,陳勤日常生活喜歡登山、徒步、滑雪等戶外運動,曾在發帖尋找凌晨5:30能和他一起hiking的朋友,也曾po出自己登上山頂的照片,並感嘆享受攀登時艱難的感覺。
年僅38歲便已成為矽谷高薪工程師的陳勤,在他人眼中何嘗不是已經登上了巔峰?然而,8年在異國他鄉的打拼,陳勤完成了人生中「艱難的攀登」,卻在接近山頂時失去了再堅持一下的意念。對於像陳勤這樣的人群,作為外行人或許只有羨慕,但大多數人忽略了他們背後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忘記了他們要承受與薪水相匹配的壓力和苛求。希望華人留學生能夠一顆紅心兩種準備,不論繼續留在美國,還是回中國,都能堅強面對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