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章:使徒彼得的蒙召

2021-02-13 每日講章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便招呼那隻船上的同伴來幫助。他們就來,把魚裝滿了兩隻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路5:3-11 )

(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約21:19 )

西門彼得作為十二使徒之首,四福音中沒有記載他過人之處或者其他成功的經驗,反而把他魯莽,心急,說話快,甚至三次不認主等經歷都記載了。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通人,在主耶穌手裡的無限可能。而這一切的可能是從他被主呼召開始:

一、第一次呼召,舍網跟隨

彼得在兄弟安德烈的介紹下認識了耶穌,安德烈原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他在施洗約翰的引導下與耶穌同住,並曉得耶穌是神的羔羊。之後他找來哥哥西門彼得告訴他,他們遇見彌賽亞了。彼得第一次被主呼召記載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路加福音的比較詳細,關於彼得被呼召時的細節。

1、一夜的徒勞

人生需要努力,但有時努力也不一定有收穫。就像彼得哪怕是以捕魚為業,也有徒勞無功的時候。這是對人經驗的否定,對人付出的否定,也是對期待的粉碎。然而,經歷一夜徒勞的彼得,耶穌在岸上等著他要呼召他,使用他。在人徒勞的人生岸上有耶穌在等候向我們發出呼召。其實,人若沒有認識永恆的主,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也是徒勞一場,人應該回應主耶穌的呼召。

2、經歷主能力

一夜沒有打到魚的彼得剛上岸,耶穌就來到他的船上,請他撐開船,耶穌在船上宣講天國的道。過去沒有話筒,在水中的船上講話有擴音的效果,彼得聽從耶穌的話為耶穌服務,而他也在此聽到了耶穌所傳講的滿有能力的話語。

當耶穌講完之後,吩咐彼得下網打魚。此刻一個外行教內行打魚,儘管彼得認為不可能打到魚,但是他還是聽從主耶穌的吩咐下網,而這次他們打了許多魚,幾乎網要破了。而此刻,彼得再次經歷了耶穌話語的能力,和他掌管自然界的權柄。

於是,當耶穌向彼得發出呼召的時候,彼得隨即舍了網跟隨了主耶穌。因為他經歷了主耶穌的權柄能力,他也要曉得耶穌是神的兒子,所以他捨棄船和網,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3、接受主訓練

跟從耶穌的彼得並沒有立刻成為滿有能力的大使徒,他對主耶穌的認識也沒有全備,很多時候他還會問蠢話,做傻事。但主耶穌開始訓練他了,從對耶穌的認識,對人們苦難的同情,給人釋放的權柄,對天國之道的明白,對世間權柄的捨棄等各方面來訓練他。直到耶穌被捕,被釘十字架,耶穌也在訓練他。

二、第二次呼召,牧養主羊

這一次的呼召,來自死裡復活的主耶穌,距離第一次的呼召,已經是三年半以後的事了。這三年,彼得與主同行,看過很多神跡,聽過很多宣講,問過耶穌許多問題,包括問過愚昧的問題,做過衝動的事,誇下過海口,還在一個小使女面前三次不認主。在耶穌釘十架後躲避猶太人和羅馬當局,甚至在見過復活的主後還帶著門徒們重操舊業。

1、三次的詢問

三次的詢問是對一向心直口快,搶先發言的彼得心靈的拷問。他曾誇口,即或眾人都跌倒,他用不會,他就算為主而死,他也不會不認主。這話說過不超過24個小時,他曾經的豪言壯語早就被氣勢洶洶的羅馬兵丁和猶太人嚇跑了。

主耶穌不要人衝動之言,主耶穌要人計算代價,在權衡利弊之後,然後做出取捨。這裡有理性的思考,同時有信心的決定。彼得在主耶穌的詢問下,他堅定表達對主耶穌的愛。

2、再次的呼召

每一次彼得肯定的回答後,主耶穌都會給他一個託付,「你餵養我的小羊」,「你牧養我的羊」,「你餵養我的羊」,主耶穌還預言他將如何死,並再次呼召他「你跟從我!」儘管彼得還對約翰的未來有好奇,但耶穌只告訴他,別人和你沒有關係,你只要來跟從我。

3、全然的擺上

四福音書沒有記載彼得跟隨主的行動,但在使徒行傳和彼得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再一樣的使徒彼得。他不再懼怕羅馬官兵和猶太人的逼迫,他不再害怕死亡,不再害怕權勢。他給予馬可機會,在馬可跟隨保羅旅行布道失敗之後,他自然做了馬可的老師,在他的影響下,馬可寫成了《馬可福音》,另外彼得還寫了彼得書信,其中他在《彼得後書》裡教導信徒靈程八步,才不會絆跌。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彼後 1:10 )他特別提到失腳,這裡彼得應該是想起自己曾經的跌倒,在他反思悔改之後教導信徒謹慎生命的成長。

三、對我們的教訓

儘管使徒彼得離今天的我們已有近兩千年的時間,但思想他的蒙召和生命的成長對我們的信仰依然有切實的意義:

1、主恩陪伴我們生命成長

從彼得的兩次呼召,我們看到彼得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有人很多的軟弱,但更有主耶穌豐盛的恩典和憐憫,主耶穌一直在培訓造就使徒之首彼得,在預備他承擔大使命。我們的生命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沒有捷徑,不過因為我們參加一次方言禱告會,神醫大會或者敬拜讚美會,生命會有突飛猛進的改變。不會,生命依然要在認識主耶穌,認識自己,經歷主大愛的過程中成長和改變。

儘管我們生命中還會有軟弱,甚至失敗,只要我們不放棄對主的信靠,會像彼得依然蒙主堅固,迴轉過來還會被主使用,堅固更多的人。

2、聽主呼召為主擺上

我們要聽從主的呼召,不只是牧者、傳道、詩班員,而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要聽主呼召,跟從主為主擺上。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裡面,活出主的呼召,凡事為主做,如伺候公婆,照顧孩子,愛護妻子或尊重丈夫,都是為主做的。在地上積攢敬虔財寶在天上。

彼得是十二使徒之首,他平凡去普通人一樣,然而他又是一個傳奇,這是主耶穌為他成就的,這也是他甘心為聽從主的呼召,為主擺上的結果。我們也是平凡人,然而當我們願意回應主的呼召,為主擺上的時候,主也會為我們成就不再一樣的人生,可以拯救靈魂,可以堅固軟弱的弟兄姐妹,可以合神心意的人。

相關焦點

  • 復活第三主日經課講章:《親眼看見主》
    復活第三主日經課講章:《親眼看見主》詩30;徒9:1-6;啟5:11-14;約21:1-19。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以後在地上顯現四十日之久(徒1:3節),將自己復活的身體活活地顯給使徒看,門徒們看到復活的主他們的反應是「就喜樂了」。所以傳統教會會在復活節期之後有七個主日來著重的宣講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當然一年中所有的主日都是主復活得勝的日子,主的復活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
  • 使徒彼得的跟從
    他被改變之後,被聖靈充滿,大有能力;一場講道就有3000人悔改,又一場講道就有5000人悔改,這個人就是使徒彼得。下面我就與弟兄姊妹分享《使徒彼得的跟從》,願我們能從彼得的身上,學習到跟隨的功課。在路加福音第五章講到耶穌在船上講道,講完道之後,讓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彼得有點不願意,有點勉強,但照著主的話下網,就網住許多魚,裝滿了兩船。彼得沒有高興,反倒降服在主面前對主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
  • 日禱記|| 主啊,無論我在什麼位置,願我記住自己蒙召的身份!(2018-2...
    今日經文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林前7:22】讀經默想使徒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存在的身份問題,教導他們應保持原來的身份——如果某人在信主時是個奴隸,他毋須為此感到困擾,因為他是主所釋放的人,他已經從自己的罪和撒但的捆綁下得到釋放;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在信主時是自由的,他應知道從此以後他是個「奴僕」,完完全全是屬於救主的了。
  • 講章分享:合一的反思
    「 ……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 主日講章:愛人如己
    因此,使徒保羅在囚牢中勸信徒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3、15-16)我們基督徒,和諧、相愛、聖潔、得勝的生活表現,是自己天國子民身份的美好見證。3、愛人如己是至尊的律法 「要愛人如己。
  • 班揚福音講章學習記
    1.清教徒很注重解經講道,他們如果是講一節經文,會把經文中的所有詞都解釋一遍。班揚《豐盛的恩典》中所收的兩篇講道都是如此,「適時的勸勉:給受苦之人的忠告」一篇的主題經文是《彼得前書》4:9「所以,那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一心為善,將自己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在該講章裡,班揚將這句經文中的「上帝旨意」、「受苦」、「一心為善」、「靈魂」、「信實的造化之主」全部作了詳細的解釋。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0彼得向外邦人打開福音大門,哥尼流...
    第二個異象,是神指示彼得接受邀請,告訴他禮儀上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已不需要區分了。由此暗示他,可以與外邦人相交,不必心存介蒂。借著彼得和哥尼流各自的異象,神使他們為這個重大的事件作好準備。於是彼得前往凱撒利亞,見到哥尼流及他的親友,又應他們的要求傳講福音的真道。彼得講章的新主題,是神不偏待任何一個種族。並且,見證基督是萬有的主,所以福音可以傳給萬有。
  • 新年講章:​蒙主恩召成新人(一)
    蒙主恩召成新人歲月如梭,時光荏苒,轉眼間迎來了2021新春佳節。
  • 馬太蒙召(45)
    下面,談談三點,  一、馬太蒙召前的身份  」耶穌從那裡往前走,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 」馬大「,意為」神的恩賜「;他又名」利未「(可2:14),意為聯合」。  蒙召以前,他是一個稅吏;蒙召的時候,還「坐在稅關上,在猶太人看來,作稅吏的利未不是與神聯合,不是與本民族聯合;乃是與羅馬帝國聯合,與罪惡聯合。
  • 十二使徒殉道史之---彼得
    耶穌的十二使徒便是如此。當我們翻開聖經的《使徒行傳》,看到使徒們為了福音宣教的血淚史,每個人的內心無不觸動,也更引發了我們每個人對於信仰和為信仰所要付出之代價的一份思考。彼得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殉道彼得,又稱為西門、磯法,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在迦百農,和兄弟安德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使徒
  • 蒙召之人當知的引領
    (創世記12:1-4 上) ★亞伯拉罕初次蒙上帝的呼召,讓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迦南地去,然而亞伯拉罕走到哈蘭,走到本地的邊界,因著幼發拉底大河的攔阻,沒有過河,就停駐在哈蘭。直到再次蒙主上帝的呼召,才離開哈蘭,起行過了幼發拉底大河,進入迦南境內,被迦南人稱為「希伯來人」,意為「從大河那邊渡過來的人。」
  • 教宗|每位受洗者都蒙召宣講福音
    「每位受洗者」都蒙召「在各種生活環境中」宣講福音,他們不應當是「巡演的明星」,卻要因耶穌的話語而堅強。教宗方濟各7月15日主日在三鍾經祈禱活動中講解了「傳教士風格」,他首先從當天的福音談起(瑪六7-13)。耶穌派遣十二門徒兩人一組前去各個村莊,這就像是一種「實習」,提前練習他們在主耶穌復活後將做的事。
  • 耶穌十二使徒的身世
    十二使徒——基督教最早的傳道人主耶穌開始傳道後,就從跟隨者中揀選了十二個門徒作為使徒,為自己的助手。這12個人被稱為「十二門徒」,後來也稱「十二使徒」。十二使徒,原意「受差遣者」。《聖經》記載十二使徒是彼得、安德烈、西庇太之子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多馬、馬太、亞勒腓之子雅各、達太、西門、加略人猶大。猶大因出賣耶穌後自盡,補選馬提亞為使徒。在主耶穌升天后,五旬節領受了聖靈的大能,教會得以建立,福音得以廣傳。他們分別到黑海、帕提亞和小亞細亞等傳播福音。1、彼得彼得:原名西門,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迦百農是最早跟隨耶穌的門徒。耶穌對他相當器重。
  • 《使徒行傳》電影剪輯:彼得奇蹟般的逃離監獄
    希律安提帕曾經密謀要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使徒行傳4:27)。使徒行傳12章所提到的希律是希律亞基帕一世。希律的工作是在猶太人中維持和平,所以我認為希律亞基帕一世迫害基督徒是取悅猶太人的一種方式。那時,因為亞基帕一世開始迫害他們,信徒們非常懼怕。使徒是早期的基督教殉道者。
  • 【主日證道】彼得三次不認主
    是的,彼得在此時,他眼中看到的都是耶穌屈辱、卑微的形象,此刻,彼得的眼中,看到的都是主耶穌的無能、他的失敗,這使彼得陷入到巨大的失望當中。可以說,在彼得跟隨主的道路上,祂從來沒有見過耶穌的軟弱,祂從來沒有看到耶穌是如此地狼狽不堪。其實,在耶穌被捕之後,彼得並沒有完全走掉,他還一直在跟隨和觀望,因為他還想給耶穌一個機會。
  • 【主日講道臺】甲年復活期第二主日:基督的教會——吳智勳神父(附音頻+文字)
    第一種是耶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靈魂,教會這個新厄娃就在耶穌被刺開的肋旁誕生了;第二種是復活主日晚上,耶穌顯現,向門徒噓氣,賜他們聖神;第三種是五旬節日,門徒經驗到聖神的力量,向外傳揚福音喜訊。三種說法像人生命的不同階段︰受孕之初是生命的開始,但母親是感覺不到的,到有感覺時,已經驗到生命的動力;最後孩子誕生時,是他生命在世上的展開。
  • 「講章」天上的珍寶,無限的權能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經課默想:天上的珍寶,無限的權能詩124;斯7:1-6,9-10,9:20-22;雅5:13-20;可9:38-50。以利亞的一個禱告能三年半不下雨,又一個禱告就降下雨來,這禱告之所以蒙得上主的應允,不是以利亞這個人怎樣,乃是他的禱告是出於信心的祈禱,在以利亞的那個時代,或許再也找不到像以利亞這樣大有信心的人,因為這個國家都陷在罪中,所以以利亞的禱告也正是合神心意的祈禱,很自然的就蒙應允。有時候我們為要求一個神跡,不斷的求,不斷的禱告,上帝就是不給我們成就,難道是上帝不能做嗎?
  • 主日講章:不要同負一軛
    彼得前書2章9節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所以,神將我們從這個世界召聚到這裡,是要讓我們接受操練、領受福音,有耶穌基督長成的樣式,屬靈的生命得以完全,然後去傳福音。
  • 耶穌12使徒的殉道史……
    直至主耶穌復活,12位使徒因被聖靈感召,他們才得以再次聚首。「選擇」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對那些選擇了「十字架」的使徒來說,他們深知自己是選擇了一條未知、孤獨、彷徨,甚至是再也回不來的路!往後幾十年,12位使徒各自帶著福音的種子,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奔赴世界各地,向死而生,無所畏懼!
  • 耶穌12使徒的悲愴殉道史
    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殉道彼得,又稱為西門、磯法,是加利利的漁民,家住在迦百農,和哥哥安得烈是最早跟隨耶穌的使徒。 約公元67年,羅馬暴君尼祿捉拿了彼得,在關押了9個月後,彼得被拉到刑場,先被鞭打,後被釘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