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上半年
800餘名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
在日軍佔領下的香港神秘「蒸發」
數月後
他們安全地出現在抗日大後方和根據地
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轉移行動
是如何在日軍眼皮底下完成的?
「打麻將」、「化裝術」
與敵人鬥智鬥勇
是怎樣的驚心動魄?
深圳報業集團、深圳發布聯合出品,讀特融媒實驗室製作的《「深」臨其境》第三期原創黨史黏土動畫——《深圳紅•文化名人大營救之穿越封鎖線》正式上線!本期動畫帶來近50名「小泥人演員」和大家一起回顧這場保護了中國紅色「文脈」的文化名人大營救,跟隨先輩們腳步一路通關,打通撤離的交通線,感受那份驚心動魄吧!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日軍將矛頭指向了當時身藏香港島、堅持抗日發聲的一眾文化名人,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假意尋找茅盾、鄒韜奮等人出面共建「大東亞共榮圈」,名為「邀請」,實為逮捕。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急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中共廣東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張文彬、曾生、尹林平、王作堯等人,要求務必將文化人士安全營救轉移至內地大後方。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火速展開營救行動。在東江遊擊隊政委尹林平的指示下,交通員李健行護送已經化裝成香港大老闆的廖承志、連貫和喬冠華,悄悄地來到旺角的一棟樓宇。在此等候的尹林平見到眾人,二話不說,便把他們拉上了二樓,拿出了一副麻將牌。
已經十萬火急了,誰有心思打麻將?
正當他們說話時,一隊日軍例行檢查,闖進屋內。看到屋子裡的幾個人賭興正濃,沒有發現什麼異樣,也就離開了。原來,他們只是用麻將牌發出的「譁啦譁啦」的聲音,去掩飾商量營救路線的話語聲。
遊擊隊已經派人開闢了兩條秘密路線,一條是從青山道經過荃灣、元朗進入寶安遊擊區的陸上交通線,另一條是從九龍至西貢,經沙魚湧進入惠陽遊擊區的水上交通線。後來實施的轉移行動,大體也可以分為陸上和海上兩條線路,遊擊隊根據被營救者個人的具體情況,又做了更加詳細的線路安排。
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確保絕對的安全,廖承志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親自探路,為營救行動做好前哨工作。
日軍侵佔香港後糧食和物資供應十分困難,1942年元旦前後,日軍便採取了所謂的「歸鄉政策」,遣散大批香港難民返回內地。廖承志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決定和喬冠華、連貫等人化裝成難民,沿途有遊擊隊員護送,逐步撤出香港。
幾經波折,1942年1月3日早上8時,廖承志一行人到達沙魚湧,然後由劉培等人護送到田心交給惠陽短槍隊。為了安全起見,東江遊擊隊總隊長曾生在石橋坑接待了廖承志一行。他們和隨後到達的張文彬一起研究了在深圳龍華白石龍和坪山田心的接待工作,以及下一站的接待和護送工作,為文化名人大營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內容來源: 深圳報業集團、深圳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