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系列」建國後我國行政區劃沿革-中國

2021-01-18 騰訊網

1949~1951年

1949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為北京。」延續建國前夕設置的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區。

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首府由烏蘭浩特市遷駐張家口市;4月21日東北行政區公布新的區劃,成立瀋陽、撫順、鞍山、本溪4直轄市和遼東、遼西、吉林、黑 龍江、松江、熱河6省及旅大行署區。4、5月成立蘇北、蘇 南、皖北、皖南4行署區。

1950年

撤旅大行署區,設旅大直轄市;四川省劃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行署區,10月19日西康省的昌都地區解放,1951年1月2日成立人民政府,直屬中央人民政府領導。

1951年

皖南行署區行政中心由蕪湖市遷駐合肥市,與皖北行署區合署辦公;西康省行政中心由康定縣遷駐雅安市。5月23日西藏地方和平解放。

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駐新鄉市。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分別劃歸山東、河南2省。

1950年

撤汲縣城關區、聊城城關區、濮陽城關區、菏澤城關區、單縣城關區。

1949年8月1日察哈爾省成立人民政府,駐張家口市。1952年11月15日撤察哈爾省,分別劃歸山西、河北2省。

1950年

撤寶源縣,復設寶昌、沽源2縣。

1951年

撤四海縣。

1952~1953年

1952年

撤蘇北、蘇南2行署區,合併為江蘇省;撤皖北、皖南2行署區,合併為安徽省;撤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行署區,合併為四川省;撤平原省,分別劃歸山東、河南2省;撤察哈爾省,分別劃歸河北、山西2省;南京市降格地級市,劃歸江蘇省;內蒙古自治區行政中心由察哈爾省張家口市遷駐綏遠省歸綏市。

1953年

哈爾濱、長春2市升格直轄市;迪化市更名烏魯木齊市。

1954年

1954年

撤華北、東北、西北、華東、西南、中南六大行政區,所屬各省級單位由中央直轄;撤遼東、遼西2省,合併為遼寧省;撤松江省,併入黑龍江省;撤寧夏省,併入甘肅省;撤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哈爾濱、長春、武漢、廣州、西安、重慶11直轄市降格地級市,分別劃歸遼寧、黑龍江、吉林、湖北、廣東、陝西、四川7省;歸綏更名呼和浩特;吉林省行政中心由吉林市遷駐長春市,黑龍江省行政中心由齊齊哈爾市遷駐哈爾濱市,河南省行政中心由開封市遷駐鄭州市。

1955~1958年

1955年

撤熱河省,分別劃歸河北、遼寧2省及內蒙古自治區;撤西康省,併入四川省;撤新疆省,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昌都地區劃歸其管轄。

1957年

設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撤廣西省,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58年成立);甘肅省額濟納旗和阿拉善旗劃入內蒙古自治區。

1958年

天津直轄市改為河北省轄市;河北省行政中心由保定市遷駐天津市。

1959~1965年

1965年

9月9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3個區劃歸四川省新設的渡口市。

1966~1968年

1966年

河北省行政中心由天津市遷駐保定市。

1967年

天津市升格為直轄市。

1968年

河北省行政中心由保定市遷駐石家莊市。

1969~1978年

1969年

將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除外)劃歸黑龍江省;將內蒙古自治區的哲裡木盟和呼倫貝爾盟所屬突泉縣、科爾沁右翼前旗劃歸吉林省;將內蒙古自治區的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將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部分區域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將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劃歸甘肅省;將甘肅省阿拉善右旗巴音毛道工委及所屬社隊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左旗。

1973年

將河北省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1979~1988年

1979年

1969年原劃歸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4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的各盟,仍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1988年

撤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海南省,行政中心駐海口市。

1989~1999年

1997年

設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萬縣、涪陵3市和黔江地區;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1999年

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2000年-2018年

相關焦點

  • 走近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
    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由民政部組織力量,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精心實施,充分利用最新的成果資料編制而成。圖集全面系統反映了當前我國法定的行政區劃設置情況,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作品。在民政部的領導下,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精心組織實施,充分利用權威的成果資料,完成了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的編制出版工作。本圖集匯集了行政區劃調整、地名普查、行政區域界線最新成果,從全國、區域、省域、市域等不同層面全面系統反映了當前我國法定的行政區劃設置情況,簡要介紹了我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圖文並茂,信息量大,內容詳實可靠,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文獻價值。
  • 【地圖收藏436】臺灣復刻版地圖精品之《歷代輿地沿革圖》
    大家好,這裡是後宮地圖三千,本期【地圖收藏】系列為大家帶來的是臺灣復刻版地圖精品之《歷代輿地沿革圖》,喜歡你就關注一下唄
  • 行政區劃上的bug,現在的「地級市」真的是城市嗎?
    當然不會,事實上這不光是改一個字的原因,還有很重的歷史沿革。其實,我國古代是沒有點狀的行政區的,劃分省、府、縣的時候,都是面狀行政區,那城市怎麼管呢?城市的正式行政區劃也是「縣」,不過有些縣比較特殊,它正好是作為政府駐地,這些縣叫「附郭縣」,以九江府為例,清代九江府管理:德化,彭澤,湖口,德安,瑞昌五個縣。
  • 版圖專題丨中國版圖——中國的行政區劃
    版圖專題丨中國版圖——中國的行政區劃 2020-05-23 0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首部3D中國地圖集出版 三維城市躍然紙上
    在當代生活中,地圖已成為必備的生活工具,不論是傳統的紙質地圖,還是現今配備人工智慧大腦的在線地圖,始終圍繞真實還原現實世界、為人類決策提供輔助的本質在前進、發展。即使是智慧型手機指引人們走遍天下的年代,實體地圖仍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八山一水一分田——簡述貴州的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今天看了一下我的粉絲概況,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中,就貴州西藏和港澳臺的粉絲佔比還是0%,於是我就決定寫一篇關於貴州的文章,希望能夠在和大家一起漲知識的同時收穫來自貴州的粉絲。如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歡迎評論區討論、補充,閒話到此結束,以下為正文。
  •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測繪學會官網) 金獎《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本期我們將通過一本圖集對照古今,去了解內蒙古的歷史變化,來一起看一看中圖集團出版的另一個裴秀獎金獎得主——《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
  • 建國後,蘇州劃出、撤銷的縣有哪些,最可惜的為哪座?
    蘇州,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位置優越、物產豐饒,不僅是著名的江南水鄉,也是我國歷史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城市之一,歷史上曾與杭州並稱「天堂」,現在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級市。
  • 新中國至今的行政區劃地圖:哪個年代的行政區劃最合理呢?
    1951年,全國基本解放,新的行政區劃也初步建立了,當時全國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區。大行政區下有省、直轄市、自治區、行署區等,行政區劃制度還沒有規範、完善。從1952年到1954年,進行了全面的調整。主要調整內容有:取消行署區,合併為省。
  • 《地圖》期刊上的子午道
    子午道一圖的圖文已刊載在《地圖》期刊今年第五期上,由於《地圖》是面向大眾的非學術性刊物以及篇幅限制,刊載時刪減了其中的學者爭議部分和參考文獻,地圖為清晰起見也幾經修改,最終以灰度圖形式定稿。現將期刊上刪減的部分文字和此地圖的渲染變遷一併列出如下,以供參考:《地圖》2020年第五期封面圖文頁地圖頁初稿
  • 山東省系列地圖標準樣圖上線 5481幅供公眾下載使用
    魯網12月1日訊(記者 範金鑫)今天上午,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召開山東省系列地圖標準樣圖上線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山東省、市、縣系列標準地圖5000餘幅情況。  《2020版山東省標準地圖》是由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編制的適合大眾公開使用的系列標準化地圖產品,是依據全省各地界線畫法標準結合部分專題要素編制而成的專題地圖。它包括山東省系列標準地圖(49幅)、設區市系列標準地圖(672幅)及縣(市、區)系列標準地圖(4760幅),共計5481幅。目前已在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門戶網站發布,供用戶在線瀏覽和免費下載使用。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行政區劃這樣變遷
    由市民政局、市測繪院和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聯合主辦的「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市行政區劃的變遷」主題活動,昨天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揭開帷幕。展覽以61幅老地圖為載體,描繪了1927年上海建市之始至今各行政區劃的軌跡。每一幅行政區劃地圖的背後都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1958年江蘇十縣劃歸上海、1992年浦東新區設立……這些歷史時期鐫滿了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脈絡。
  • 印度行政區劃和我國類似:北部的邦人口多,大城市分布在全國各地
    印度領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2020年印度人口估計已達13.83億人,和我國14億的總人口數極為接近,目前印度年增加人口1300萬的樣子,而我國去年人口增加數量已經低於500萬了,可以預測最近幾年內印度人口很快就要超過我國了。有網友說,印度面積僅為我國面積的三分之一的樣子,我國很多地方已經熙熙攘攘,三分擁擠了,那印度是不是已經更為擁擠了?通過本文我們來了解一下印度的人口分布。
  • 學術爭鳴 | 方志地圖的歷史考察與當代應用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史家王庸曾指出:「中國古來地誌,多由地圖演變而來,其先以圖為主,說明為附;其後說明日增而圖不加多,或圖亡而僅存說明,遂多變為有說無圖與以圖為附庸之地誌。」指出了方志源於地圖、圖經的說法。宋代以後,方志形成續修的傳統,實際上也是從古代定期造送圖經制度演變而來。所以,地圖、圖經與方志有著深厚的淵源。
  • 描繪清代福建省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福建全圖》
    《福建全圖》地圖描繪了福建省所轄10府、2直隸州、4廳、62縣所轄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島嶼等分布;另附臺灣島中央山脈以西的半部及澎湖群島;臺灣西半部的行政區劃大致表達了。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
  • 描繪清代江西省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等分布地圖《江西全圖》
    《江西全圖》地圖描繪了江西省所轄13府、1直隸州、2廳、1州、75縣等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等分布。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套圖的行政區劃內地各省以同治元年(1862)為斷;是十九世紀中期所編制較準確的分省輿圖。江西省,簡稱「贛」,別稱贛鄱大地。位於祖國華東地區,為亞熱帶溼潤氣候。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是江南"魚米之鄉"。
  • 蕪湖新版行政區劃圖即將面世
    ▲點擊圖片 了解詳情最近有市民倪先生通過今日蕪湖客戶端諮詢蕪湖新版區劃地圖、弋江區,設立新的蕪湖市弋江區撤銷蕪湖縣 設立蕪湖市灣沚區撤銷繁昌縣 設立蕪湖市繁昌區至此蕪湖轄5區1縣1市▲網上的地圖大多還是舊版本
  • 歷代政區沿革述略——山東歷史
    ▲中國地圖金據淮北,置山東東、西二路,另有局部地區屬南京路、大名府路和河北東路。以「山東」二字作大政區名稱始於此。中央和地方政體合一,上下之間有機結合行省制度是秦代郡縣制的進一步發展,也是我國歷史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從此奠定了我國行省制度的基礎。
  • 地圖文化亟需傳承、創新與發展——訪我國著名地圖學家、中國工程...
    「地圖+文化」見證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地圖+文化」也為我們述說著一段段歷史變遷。其實,與漫長的地圖文化發展史相比,地圖文化研究還是一個新領域。記者從2020年中國測繪學會年會上獲悉,我國地圖的起源與5000年中華文明史可謂一脈相承,「地圖文化」既不全等於「地圖」,又不全等於「文化」。
  • 【地圖揭秘】英文版地圖de那些事兒
    連外國友人都會愛的英文版地圖 細心的朋友應該能發現,現在全國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廣州等)一些公共場所都是雙語標識,你注意到了嗎?對大多數朋友來說,當然是使用英文版地圖甚少,但是對咱們外國友人而言,英文版地圖的作用可是舉足輕重的呀。今天Tech君就跟大家聊聊英文版地圖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