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體弱多病,常常去看醫生。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對於「處方」兩個字,一直心懷敬畏。這本《心的處方箋》,光是看書名,我是不太願意讀的。因為我知道,就如同醫生開處方一樣,幫人解決心理問題,也必須是對不同的人,開不同的「處方」。
但機緣巧合。在頭條的贈書活動中,我申報的本是另一本書,收到的卻是這本《心的處方箋》。然而,我只讀完第一篇《人心不可測》,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一、「有營養」又讀得懂
該書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心理學者、臨床心理治療師。「心理學者」的定位,註定了這是一本真正「有營養」的書。
所謂「有營養」,是指作者總是能從專業的角度,說出讀者「隱隱感覺到但始終不敢說出口的真相」,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頓悟感」。
比如,在江湖術士們鼓吹「讀心術」,熱衷於販賣焦慮的今天,河合隼雄卻在三十年前即「深刻」指出:人心不可測,放棄對滿分的無謂執著……
我給上文的「深刻」之所以打上引號,是因為,正如作者自言:「這些都是常識」,大概算不上什麼深刻的道理。卻即使在三十年後,讀到這些文字,我仍然會被這些「常識」所打動。
與晦澀難懂的專業書籍不同,該書行文淺白通俗,識字的都看得懂。這大概緣於,該書其實是作者歷時三年在《新刊新聞》上的專欄集結而成。因為是在報紙上發表,淺白易懂,是「必須的」。
當然,這一點,和本書譯者吳倩本身深厚的心理學專業背景也是分不開的。
二、好讀又「有想頭」
昨天下午,因為工作上的事,我和同事發生了爭執,對方的「固執和死板」,弄得我心裡很不開心。回到家,讀書的時候正好翻到「抱怨的時候,往往是最好的時候」這一篇。
河合隼雄說:「清除了與自己衝突對立的對象,人常常會失去生活的動力」。於是,我開始想,同事的「固執和死板」到底有沒有給到我什麼動力呢?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必須承認,因為對方的「固執和死板」,讓我對待工作認真和細心了許多。
而且,我又想,對方的「固執和死板」,到底有沒有我自己的「投射」呢?我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令自己討厭的「固執和死板」的部分呢?
不得不說,當我試著從這個角度審視「我的抱怨」的時候,我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認知。
而這,正是這本書的魅力。它文字淺白,但讀完了,卻讓人放不下。
很多話,讀完後再細細想,越想越有意思。結合現實生活來讀,才能讀出「真味」。
三、「解說」也有趣
這一版的《心的處方箋》,譯者吳倩在每一篇之後,都附了一則「解說」,是譯者結合我們的傳統文化基因,提出對原文主旨的理解和補充。真心說,我很喜歡這樣的「解說」。
隨便舉個例子。
第六篇「唯有強者才懂得感謝」。河合隼雄在文中說:「能夠說感謝的人,才是強者」。
這話當然沒錯。但老實說,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些擔心,會不會有讀者理解成:「為了證明自己是強者,我只能夠說感謝」?
沒想到,翻過這篇文章,譯者的「解說」是:「謝謝,再見」。
在這篇「解說」裡,譯者吳倩提出了一個很寶貴的觀點:人的內心是一個逐步成長、逐步成熟、逐步強大的過程。內心強大了,自然會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也有力量包容一切。
而在此之前,「對該感謝的表示感謝,對該遠離的說再見」,才是明智之舉!
這樣的「解說」,真的令人拍案叫絕。
我甚至認為,正是有這樣的「解說」,才最大程度地防止了部分讀者,把這本「有營養」的作品,解讀成淺薄的「心靈雞湯」。
作者簡介
花滿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心理諮詢擅長領域:個人成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情緒管理。用心理之光照亮生活,歡迎關注「彩虹心理諮詢」。
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