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地礦集團建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

2020-12-23 瀟湘晨報

近日,遼寧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正式批覆地礦集團地研院公司建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應用中心」,該中心是目前遼寧省唯一一家涉及海洋資源領域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中心,為遼寧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遼寧省海洋區位優勢突出,海洋資源豐富,是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的珍貴資源和物質依託。當下,遼寧省在海洋災害、海洋生態、海洋環境、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需求及發展瓶頸,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應用中心成立後,將充分發揮自身生態環境行業專家、信息化專家和強大的地面化驗驗證等專業技術優勢,著重在海洋災害監測與預測研究、海洋生態監測與預警研究、海岸線演變與生態效應監測研究、科普宣傳5大研究領域開展工作。目前,遼寧對高分衛星數據資源需求迫切性愈來愈強,數據的獲取可有力促進高分衛星數據資源應用與服務,能夠有效運用高分衛星數據資源,開展先進技術協同創新研究與應用。

地礦集團地研院公司擁有遙感攝影測量技術、礦產資源監督監測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衛星遙感支撐基礎學科,衛星遙感和計算機應用領域的研究影響力在東北地區具有重要地位。公司的衛星、無人機、計算機為基礎的遙感信息處理、系統軟體開發方面科研實力雄厚;在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大數據應用方面有良好的基礎;高光譜、無人機、伺服器以及光學、熱紅外、微波探測儀器、GIS平臺、遙感影像數據處理平臺等軟硬體條件優越;地礦、計算機、信息、測繪等多學科交叉組建的學術團隊科研積累多、實力強。在遙感技術與地球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已經取得較好的應用成效。

此次,地礦集團地研院公司「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海洋資源環境研究應用中心」的成立,將在遼寧省海洋等產業發展的應用與成果轉化中,服務於遼寧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振興東北做出貢獻。

【來源:遼寧省國資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聊城中心投入使用
    □記者 李夢 通訊員 徐峰 宋五超 報導  本報聊城訊 近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山東聊城數據與應用中心投入使用。該中心由聊城土儲集團參與投資籌建運維,主營衛星大數據平臺業務,可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國土資源調查、現代農業、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等多領域提供數據增值服務。  高分衛星聊城中心是全省獲批的第6個市級高分中心。將依託聊城土儲集團綜合優勢,與珠海歐比特、山東產研院衛星所、中科星圖、聊城大學、聊城環科院等合作夥伴開展深入合作,全面推動聊城高解析度對地觀測數據的應用向縱深發展。
  • 從海洋一號A星到海洋一號D星 揭秘我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據五院專家介紹,海洋一號A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我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汙染監測和防治、海岸帶資源調查和開發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等領域服務。
  • 天基海洋目標信息感知與融合技術
    俄羅斯海洋目標衛星監視系統經歷了綜合型偵察、被動電子偵察和主動雷達偵察、新一代電子偵察三個發展階段,其發展思路是以主動偵察方式為主,被動偵察方式為輔。法國的海洋監視衛星系統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高軌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領域,解析度將從現有的百米級發展到米級,可滿足未來海洋作戰需求。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是浙江大學李培良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近岸海底觀測解決方案,該系統集成各種觀測儀器,實現對各種海洋要素的在線連續觀測。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發布多項研究新成果
    2019學術年會發布多項研究新成果。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在年會上進行報告。 胡耀傑 攝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介紹說,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首套超大型三錨式浮標綜合觀測平臺入列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並...
    1月14日,我國首套具有長期、定點、智能剖面觀測功能的超大型三錨式浮標綜合觀測平臺(簡稱「三錨平臺」)在我國東海海域成功布放,正式加入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東海海洋觀測研究站的觀測陣列。該設施的投入運行結束了我國近海海域缺少長期、定點、實時進行剖面水體觀測設施的歷史,大大增強了東海站的組網觀測能力,提高了觀測參數的豐富度,將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作用。
  • 碧海藍天看遼寧: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在遼寧省營口市北海新區西部海濱旅遊帶,有一處神奇的自然遺產,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娛樂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它就是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其中,海蝕地貌是歷經18億年海蝕作用形成的自然奇觀,也是遼寧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最具遊覽價值的景觀資源。它與「龍文化」完美結合,被當地百姓形象的稱呼為「龍宮一條街」。在這裡,大自然孕育出大象歸山、金龜探海、雄獅鎮海、龍首賜福、大士聽潮、彌勒大佛、龍宮御道、龍床御榻等雄偉神奇的海蝕地貌奇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提高中小尺度系統研究水平 突破災害性天氣預報瓶頸
    在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發生、發展機理研究方面,針對各種系統、各種過程的研究都有涉及。  在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預報方法研究方面,包括流依賴背景誤差協方差、觀測誤差協方差的同化技術,高解析度非靜力數值模式,高解析度模式中雲微物理、邊界層、陸面過程等的研究,基於快速同化分析的臨近預報技術研究等。
  • 抖音直播:解讀《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活動時間:9月5日上午 9:55-10:40線上直播平臺:《測繪學報》  抖音(抖音號:CHXB1957)線下地點: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主會場主辦單位: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協辦單位:《測繪學報》編輯部主講人:國家遙感中心對地觀測合作處 張景副處長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貫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積極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科學研究、政策制定和行動實施等層面動員併集聚了大量社會資源,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與引領者。
  •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 | 海洋衛星:大國重器經略蔚藍
    「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戰略的要地」等,由此可見,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連。作為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中國要做到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唯有大力提高對海洋的認知能力和海洋信息服務能力。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真正實現如此大面積海洋環境信息的獲取,絕非易事。傳統上,採用岸基、船基和空基平臺上的觀測設備來獲取海浪、潮汐和海溫等海洋水文氣象要素,觀測費時、費力、效率低、成本高。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我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它將和服役中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國家氣象中心針對我國責任海區建立了10公裡×10公裡解析度的精細化海洋氣象網格預報業務,提供洋面風、能見度、海浪等格點化預報產品;基於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的集合預報,發展了海洋氣象中期預報業務;與天津、廣東、上海海洋區域氣象中心合作,建立並運行海面風、海霧、海浪等海洋氣象模式,為海洋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提供重要支撐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談起自己研究的對象,今年56歲的黃邦欽打開了話匣子,「海洋浮遊植物是一類單細胞的光合自養生物,是海洋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這位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用30多年時間在我國近海開展了150航次的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群落生態學實測數據集。
  • 26個海洋牧場入選第六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海洋牧場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和有效配置漁業發展空間,優化海洋漁業產業布局,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地建設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不僅可以發揮示範區在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通過示範引領,推動我國海洋牧場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開卷知新)
    從經濟角度看,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目前,海洋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經濟首位,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近年來全球重大油氣發現,70%來自水深超過1000米的水域。海底有待開發的資源非常豐富,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
  • 中國海洋集團與中南美洲聯盟合作建立遠洋漁業基地
    2020年12月8日,中國海洋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南美洲聯盟合作建立遠洋漁業基地落地厄瓜多共和國。籤約儀式在中國深圳喜來登酒店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此次籤約儀式,中國海洋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南美洲聯盟合作建立遠洋漁業基地,確立了新型戰略合作關係。
  • 第三屆中國國際海洋牧場博覽會在大連開幕,威海展團受矚目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10月23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海洋牧場博覽會在遼寧省大連市開幕。牧場企業組團參展,成為展會亮點。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敬東和威海海洋牧場參展企業親切交流,威海市海洋發展局黨組副書記、二級調研員王傳良詳細地介紹了威海海洋牧場的建設情況。威海作為海洋漁業大市,海洋牧場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展會上威海市海洋發展局帶領威海市17家海洋牧場企業組團參展,成為展會亮點。
  • 統籌規劃「作戰圖」,全力打贏「收官戰」 ——遼寧省生態環境廳...
    2020年12月15日和18日,遼寧省城市放射性廢物庫安全防範系統升級改造和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實時監控系統建設兩項工程分別通過生態環境部東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組織的專家驗收,標誌著遼寧省核與輻射安保行動計劃「十三五」重點項目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