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登機,這裡是FM106.1!
四川新聞頻率FM106.1原聲態文化記錄片
——《這裡是四川》
正式登上中國國際公司航空公司客機
成為目前四川唯一一個登上國航客機的電臺
探索航旅廣播新領地
飛行在世界另一端,戴上耳機,輕觸屏幕,就能在空中聽見四川。
四川新聞頻率FM106.1向中國國際公司航空公司覆蓋的全部航班輸出原聲態文化記錄片——《這裡是四川》,成為目前四川唯一一個登上國航客機的電臺,探索航旅廣播新領地。從現在起,所有國航空中旅客在飛機上就能聽見不一樣的四川。
衝高萬裡傲然雲霄
《這裡是四川》覆蓋國航400架客機
四川新聞頻率FM106.1原聲態文化記錄片《這裡是四川》覆蓋國航400架客機,378條客運航線,其中國際航線102條,地區航線14條,國內航線262條;通航國家(地區)41個,通航城市176個,其中國際64個,地區3個;預計9600多萬人次的航空旅客將通過國航客機聽見《這裡是四川》。
AVOD國航乘客可通過點擊屏幕「亞洲印象」頻道進入《這裡是四川》專題,就能在空中聽到匠心演繹三千年「漆」彩斑斕的成都漆器、竹絲編織四川符號的道明竹編、以針做筆,畫出巴蜀文化名片的蜀繡、感受筆尖上年味的綿竹年畫、還有蜀派古琴、彝族銀飾、德陽潮扇、羌族水磨漆藝、徐氏泥彩塑等精選14期《這裡是四川》精彩節目。
探索航旅廣播新模式拓展聽覺新場景 打造四川聲音名片
聽見四川人的文化自信
巴蜀文明源遠流長,《這裡是四川》主動追尋「文化根脈」,繼承發展富於時代精神的巴蜀文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這裡是四川》節目總策劃、總製片馬新先生介紹說:「雲層之上,四川新聞頻率FM106.1與中國國際公司航空公司攜手探索航旅廣播新模式、拓展聽覺新場景,用聲音來留住和傳播文化,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這裡是四川》不僅為旅客的疲倦飛行途中增添了一抹文化的樂趣,更是一種四川的文化輸出,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國航旅客感悟巴蜀文化,領略魅力四川,打造了一張彰顯文化自信的聲音名片。」
用聲音記錄四川人文自然,勾勒由古蜀傳承至今的精神地圖,《這裡是四川》為天府書寫親切又磅礴的民間歷史。「歷史與現代」的相互交融,「匠心與文化」的堅守傳承,短短30分鐘一期的節目,匯聚四川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聲都訴說著「四川故事」,每一聲都傳遞著巴蜀情懷,在三萬英尺高空,聽見文化自信的四川。
《這裡是四川》從時光縱橫中呈現出天府之國龐大而細膩的文化、精神、氣度。節目共採訪近70餘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近百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傳承人,引領聽眾關注四川非遺文化。成都漆器國家級傳承人尹利萍、「碧潭飄雪」創製人徐金華、青城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劉綏濱、川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肖德美、成都銀花絲傳承人倪成玉、邛陶燒造技藝四川省級傳承人何平揚、德陽潮扇代表性傳承人龔德江、蜀錦織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光俊、四川清音傳承人任平、道明竹編傳承人丁春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相繼做客四川新聞頻率FM06.1《這裡是四川》,說保護,談傳承,聆聽古老巴蜀文化之聲。
《這裡是四川》主創團隊透露,《這裡是四川》第二季已經進入策劃階段,四川新聞頻率FM106.1與中國國際公司航空公司達成合作意向,《這裡是四川》第二季將同步在國航客機獨播。
新聞立臺文化發聲
聽見有溫度的四川
2018年,是廣播文化節目的起勢之年。四川新聞頻率FM106.1以「新聞立臺,文化發聲」。先後打造《這裡是四川》、《誰寄錦書來》、《天府國藝館》、《天府商學院》等深度文化節目,以新穎的節目形式呼應公眾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集體需求,成為四川地區廣播文化的風向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IP。作為全川有影響力的廣播平臺,四川新聞頻率FM106.1在傳播有價值新聞的同時,也著力打造高品質的文化類節目,傳播傳統文化精髓,引領古蜀文化回歸,引導人們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生活。
我們通過聲音,呈現歷史發展中天府之國龐大而細膩的文化與氣度,以宏偉的節目布局和高雅的文化品位,為聽眾帶來不一樣的四川。
我們關注全民閱讀,與聽眾共享閱讀趣味。張小嫻、關熙潮、祝勇、楊紅櫻、張艾嘉、劉慈欣等知名作家學者做客節目,開啟全新閱讀時代。並於全國首推「移動朗讀車」項目,創新全民閱讀模式。
我們傳承華夏文脈、弘揚傳統文化,從探索國學到文化守護,從傳承國藝到文化創新,認識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發揚傳統國藝精神。
在這裡,聽見——有溫度的電臺,有態度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