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不認為比亞迪是我們的競爭對手。」7年前,特斯拉的馬斯克如此評價王傳福。那年,特斯拉和比亞迪幾乎同時駛入新能源汽車賽道。
原本,特斯拉的切入口是面向個人消費的To C端,比亞迪的切入口則是面向批量採購的To B端,兩者似乎並行不悖。
不過,馬斯克率先發聲:比亞迪的車「很爛」,但電池還不錯。對此,王傳福霸氣回應:比亞迪分分鐘能造出特斯拉。
這也就引出了馬斯克的上述評價。
如今,這兩位「汽車狂人」的競賽還在繼續。
5年前,曾有外媒對特斯拉發出警示:特斯拉,忘了蘋果,「小心」比亞迪!
果不其然。「特斯拉已經亮牌了,輪到我們出牌了。」今年5月,比亞迪再次叫板特斯拉。
時隔半年的11月5日,比亞迪市值超越5000億元關口,在全球車企市值排名中,僅次於特斯拉、豐田、大眾,位居第四。
這只是比亞迪的階段性的高光時刻。俯瞰藍色星球,新能源汽車潮流正澎湃奔湧,勇立潮頭的技術狂人王傳福,將如何續寫更輝煌的汽車傳奇?
「比亞迪和王傳福都是野蠻生長起來的,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基因。」
——一家比亞迪供應商負責人
「技術痴」「顛覆者」「汽車狂人」……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向來保持低調作風,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神秘之中,透出一種堅持。
1995年,王傳福辭了「鐵飯碗」,下海創辦比亞迪;2003年,他孤注一擲,從電池領域跨界到造車領域;2017年,他立下誓言,要在202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乘用車製造企業……
王傳福的堅持,令他在逆境中取得突破,也讓他不斷迎來更深層次的認同:同行評價他為「富有企業經營和資本運作意識」;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則稱他「兼具愛迪生的研發能力和韋爾奇的管理能力」。
「和別人競爭,還走別人走過的路,那就是自尋死路。和別人一模一樣的打法,憑什麼打贏?所以,必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王傳福說。
1966年,王傳福出生於安徽無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中排行老七。十多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生活的苦難,讓王傳福在逆境中養成堅強、獨立、強勢的性格。永遠要比別人做得好——王傳福心中深埋這一信念。
考上大學、攻讀碩士、分配工作,王傳福依靠才智和勤奮,取得同齡人豔羨的「鐵飯碗」,且在26歲時,因在電池領域的研究,被破格提升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主任。如果按部就班,王傳福的人生軌跡十分清晰。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春風從南海之濱吹遍神州大地。1993年,王傳福受命南下深圳,就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旗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5年,售價不菲的大哥大在商界走俏,其中鎳鎘電池的價格也高達上千元。王傳福嗅到商機,果斷作出人生的第一次「瘋狂之舉」——下海,憑藉向表哥借來的250萬元創立了比亞迪,主業是生產二次充電電池。
「鐵飯碗是又好又穩定,但有很多束縛,我難以獲得很大提升。」對於下海,王傳福回憶道。
創業幾乎是從零起步:沒有廠房,沒有固定資產,也拿不到銀行貸款;銷售人員不夠,自己去跑銷售;研發人員不足,自己當起工程師;工期緊張,自己衝上一線當工人……就這樣,王傳福闖出了一番天地。
技術是王傳福最大的資本。電池行家出身的他,直接從電池生產核心技術研發著手,開發出「夾具+人工」的人機協作半自動化生產線,打破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的製造壁壘,總投資僅為傳統生產線的幾十分之一。
「比亞迪和王傳福都是野蠻生長起來的,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基因。」對比亞迪知根知底的一家供應商負責人如此感嘆。
時代的浪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人能勇立潮頭,有人則被風浪吞噬。
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電池產品價格大跌20%至40%,眾多電池廠商處於虧損邊緣。比亞迪卻憑藉成本和品質優勢逆勢增長,銷售額首次突破1億元,為此後成為全球領先的二次充電電池製造商埋下伏筆,「電池大王」的桂冠也被王傳福收入囊中。
6年後,王傳福再次「瘋狂」。多家巨頭跨界造車陷入泥潭後,2003年1月,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股份,正式踏上跨界造車之旅。
巧合的是,也是在這年,特斯拉在美國矽谷正式成立。
自此,這兩位「造車狂人」開啟各自獨創的造車模式。
「有人說,比亞迪進行垂直整合是為節約成本,其實垂直整合都是被逼出來的。」王傳福說,比亞迪在十來年前規模較小,沒人看好該行業也不願意配套,不敢陪著比亞迪冒險。「中國企業要搞新能源汽車,做大做強汽車產業,只能靠自力更生。」
「他就是一個技術痴。」一位長期關注王傳福的市場人士如此感嘆。
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王傳福硬是開闢了另一片戰場。2005年,比亞迪推出首款量產車型——F3,第2年銷量就達到10萬輛,打響了比亞迪在汽車行業的「第一槍」。
「我們必須投資比亞迪。這傢伙簡直就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可以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又可以像韋爾奇那樣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
——查理·芒格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
這一年,比亞迪不僅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雙模電動車,也用業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當年底,比亞迪通過掌握電池、電機、電控、晶片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推出全球首款量產插電式雙模電動車,轟動了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同年,比亞迪總體銷售收入280億元,同比增長32%;出口16.92億美元,同比增長27%;稅金總額約25億元,同比增長68.2%。
但金融危機對市場造成較大衝擊,風聲鶴唳之際,比亞迪港股股價從2007年高點曲折下殺,一度被腰斬。
此刻,大洋彼岸的巴菲特卻緊緊盯著比亞迪。2008年9月27日,沃倫·巴菲特與查理·芒格通過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附屬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現為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宣布,以8港元/股的價格認購比亞迪2.25億股股份,佔比亞迪股份的10%。
一時間,素來低調的王傳福成為「真正的明星」。「我們必須投資比亞迪。」查理·芒格說,「這傢伙簡直就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可以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又可以像韋爾奇那樣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
2010年9月27日,沃倫·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3人專程來到中國,對比亞迪進行了為期4天的訪問。當時,沃倫·巴菲特還在接受央視《對話》欄目採訪時稱:「比亞迪這樣的企業,在汽車行業不多見,10年以後可能還會持有比亞迪股份。」
巴菲特兌現了他的承諾,也收穫了巨額回報。截至2020年11月4日收盤,比亞迪港股報收197.2港元/股。相較此前的入股成本,10年間巴菲特浮盈已超23倍。
身為「技術狂人」,王傳福早就了解資本的強大力量。2002年7月,比亞迪在香港主板發行上市,創下當時54隻H股最高的發行紀錄;2011年6月,比亞迪又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目前,為適應市場化發展的大趨勢,比亞迪緊跟資本市場改革步伐,加快推進比亞迪各項業務分拆上市的工作。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宣布,將推動動力電池業務、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下稱比亞迪半導體)的分拆上市工作。
以比亞迪半導體為例,作為中國最大的車規級IGBT廠商,僅用42天就成功引入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中金資本、國投創新等知名投資機構。比亞迪表示,將加快推進比亞迪半導體的分拆上市工作,並著手培育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子公司實現市場化運營,不斷提升公司整體價值。
目前,比亞迪累計產銷超86萬輛新能源汽車,連續7年全國銷量第一。
「比亞迪已成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導者,完成了從自力更生到改革開放的戰略轉變。」王傳福自豪地說,比亞迪形成了一整套新能源汽車研發配套生產體系,並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領域實現全球技術和產業的引領。
伴隨比亞迪市值的上升,王傳福的身價也陡然倍增。不過,王傳福依然保持沉穩和低調。
如今,王傳福仍時常穿著工作服,在比亞迪的食堂吃工作餐。他珍惜當下艱辛卻充實的工作,並將每天的工作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奮鬥,我們每天都在奮鬥。」王傳福說。
「越是出現調整的時候,就越是技術創新的時候,越是企業變革的時候,越是苦練內功的時候。」
——王傳福
比亞迪品牌的3個字母BYD,來自英文Build Your Dreams的縮寫,中文意思為「成就夢想」。
創立比亞迪25年,王傳福身為「駕駛員」一直有一個綠色夢想。2011年初,王傳福提出了比亞迪「三大綠色夢想」理念,包括經濟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環保的能源儲存系統和使用清潔能源的電動化交通。
追夢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2011年上半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25.45億元,同比下滑10.7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75億元,同比下滑高達88.63%。幾大業務的盈利能力均出現下滑。
比亞迪還接連出現銷量下滑、經銷商退出、大規模裁員、高管離職等風波。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強烈,上市之初短暫的激情後,比亞迪A股股價不斷走低,港股股價也從此前的最高位超80港元/股下跌至20港元/股以下。
王傳福痛定思痛,將2010至2012年定為比亞迪的「調整期」,圍繞解決品質、經銷商渠道和品牌宣傳三大問題展開。
3年陣痛期過後,王傳福的「瘋勁」又起來了,他在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上選擇背離主流。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的續航能力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此前,眾多企業盲目追求續駛裡程,導致業內普遍選擇能量密度更高但安全性較低的三元鋰電池,但王傳福卻看好能量密度相對較低但更安全的磷酸鐵鋰電池。
此後,在技術路線之爭中,王傳福作出權衡,提出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並行的策略,即比亞迪使用三元鋰電池技術,但不放棄對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再研發。
這也為刀片電池的發布埋下種子。
今年3月29日,比亞迪刀片電池「橫空出世」,能量密度可匹敵三元鋰電池,帶來超強的安全性及超長的循環壽命。
此前,三元鋰電池一度成為動力電池的主流,但不耐高溫且穩定性較差的特性,導致新能源汽車屢現爆燃事故。
「刀片電池體現了比亞迪徹底解決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的決心,將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倒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作出改變。」在刀片電池發布會上,王傳福意氣風發。
正是在電池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讓比亞迪有底氣喊出:「輪到我們出牌了。」
「出牌」2個月後的7月12日,比亞迪首款搭載刀片電池的車型終於正式上市,獲得市場青睞。
比亞迪最新披露數據顯示,今年7月推出的「漢」系列新車首次搭載刀片電池,上市3個月以來銷量穩步攀升,截至10月底累計銷售18362輛。
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走訪比亞迪4S店獲悉,消費者進店大都會體驗「漢」系列車型,如果要購買「漢」系列車型,即使馬上下單,也不一定能在年底提車。
在2020年中國電動車百人大會上,王傳福感言:「越是出現調整的時候,就越是技術創新的時候,越是企業變革的時候,越是苦練內功的時候。」
時間的車輪,不會因為任何原因停止;歷史的方向盤,也不會因為誰轉向。
特斯拉已經開到比亞迪的家門口,選擇在上海建設工廠,馬斯克與王傳福兩位「汽車狂人」近身競賽,又將怎樣繼續呢?
「比亞迪的王傳福很清楚什麼是自己能做到的、什麼是自己做不到的;馬斯克則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我更願意選擇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一年前,查理·芒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實,不管誰勝誰負,這兩位企業家已深刻改變了世界。他們以無比的創新勇氣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引領了汽車這個龐大產業的革命,開創了綠色出行的新時代。
站在資本市場30年這個重大節點回望,王傳福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行業,還改變了外界對中國企業家群體的最初印象。
早期,有不少企業在全球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末端位置,企業家為了獲得一份低端加工製造的訂單,不斷壓低身段。如今,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王傳福為代表的「技術型」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們通過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組建起一支全球化的技術研發和製造隊伍,勇敢顛覆已有的商業秩序和遊戲規則,酣暢書寫自主創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