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八陣圖是諸葛亮重要的軍事創造之一。要解釋清楚八陣圖,首先得搞清楚一件事情:古代士兵是怎樣打仗的?
影視劇中經常有兩軍交戰,雙方士兵衝上去纏鬥在一起的情形,很像打群架。在真實的戰爭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士兵(尤其是徒步兵種)大多是排列成一定的陣型交戰的。
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司馬法》
軍隊中最小的編制為伍,五人構成,由伍長指揮;十個人為一隊,由隊長指揮。漢語詞彙「隊伍」就淵源於此,是部隊的最小作戰單位。
即使這樣的作戰單位也不是各自為戰,而是排成整齊的隊列,共同進退。常規的指揮手段是:鳴鼓前進,鳴金後退,以旗幟指引方向。
擊鼓一次前進十步,鳴金一次,後退五步。如果金鼓大亂,就表示部隊失去指揮,很容易被擊敗。
伍長在訓練中,以木板模擬戰鼓,以瓦片模擬金屬器用以訓練士兵的隊列。一伍訓練成型,再與一隊合練;一隊練成,再與一卒合練,依次而行,最終由大將合練成為有戰鬥力的軍陣。
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以竿為旗。擊鼓而進,低旗則趨,擊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伯長。伯長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將。裨將教成,合之大將。——《尉繚子》
軍隊最基本的陣型,是方陣和圓陣。
在此基礎上,又可以演變為:方陣,圓陣,疏陣,密陣,鉤形陣,雁行陣,玄襄陣,錐形陣等。單機遊戲《三國群英傳》對此有適度還原,可作參考。
《風后八陣兵法圖》記載八陣為: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種陣圖,《唐李問對》中李靖認為是誤傳。
太宗曰:「天、地、風、雲、龍、虎、鳥、蛇,斯八陣,何義也?」靖曰:「傳之者,誤也。古人秘藏此法,古詭設八名耳。八陣,本一也,分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號;風、雲者,本乎旛名;龍、虎、鳥、蛇,本乎隊伍之別。後世誤傳,詭設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李靖對八陣做出了解釋,八陣並不是八種陣。八應該解釋為「八方」。
方陣是最軍陣的最基本形態,類似於一個「井」字格,指揮員位於正中,指揮身邊八個方向的士兵。其中,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叫做「四正」;四個斜角叫做「四奇」,正兵與奇兵持有不同兵刃,進行戰術配合,保證軍陣發揮戰鬥力。
臣按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其形井字,開方九焉——《唐李問對》
「八陣」這種最基本最基本的戰鬥隊形,在戰國就已經出現。
諸葛亮推演八陣,在這種基本形態下,做出了革新,並且配了圖。諸葛亮的八陣圖也已失傳,具體形態考證,是軍事專家的工作,我無從得知。但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略略的適度還原諸葛亮的八陣圖。
《晉史馬隆傳》中記載了馬隆使用八陣圖大破羌軍騎兵。
隆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營,路狹則為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晉史馬隆傳》
這裡的偏箱車是一種特製的糧車,車的一側有寬闊的木板,比車廂高。遇到敵情,八輛車圍成「井」字形,有木板的一側向外,敵騎兵無法跳躍而過。
糧車結合處,布置有「鹿角」這種防禦設施,其實就是一段準備好的樹枝,有向外的樹突,敵軍無法從結合部鑽入。士兵位於「井」字格中間,爬上糧車,用弓弩射擊敵騎兵。
當然,更多的糧車也可以組成「八陣圖」,一側多放幾輛車即可,但最低限度,需要八輛。
諸葛亮「推演」的八陣圖,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八個方向的士兵換成了類似於「偏箱車」這種防禦設施或者可移動障礙物,士兵居於「井」字格中間,用弓弩進行火力輸出,抑制騎兵的衝擊力,充分發揮弓弩優勢。
眾所周知,諸葛亮除了八陣圖,另外一個軍事發明就是「損益連弩」
《三國演義》電視劇,將諸葛連弩處理成一隻弩,同時發射十支弓箭,個人並不認同。
學者基本比較認可諸葛連弩是一種連發弩,這種弩箭比傳統的弩箭短,只有八寸,合現在十八釐米左右,殺傷效果比普通弩箭差,射程也很近,但通過機械裝置,一支弩箭發射出去後,另一支弩箭自動上弦,從而實現連續發射,類似於現在的自動步槍。這種連發弩的「彈夾」有十支弩箭,從而實現快速發射「一弩十矢」的效果。
「八陣圖」搭配連發弩,堪稱絕配。但這還沒完,諸葛亮還有另外一種發明「扎馬釘」。
這是一種三頭釘子,隨便往地下一扔,總有一頭朝上,八陣圖陣型布置之時,緊急在敵騎兵可能的衝擊道路上撒上大量扎馬釘,那個酸爽。
諸葛亮的「八陣圖」除了正常的陣形之外,還設有「遊騎兵」,機動增援或者收割人頭。
當然,這只是「八陣圖」的大概形式,真正的「八陣圖」比這複雜得多。
如此,小編復盤了一下滷城大戰時,雙方交戰形勢。(純屬個人猜測,是否採信,諸位看官自行取捨)
司馬懿的大隊騎兵發起衝擊時,蜀漢士兵推出各種可移動障礙物,以障礙物為依託,組成一個個臨時小堡壘,遊騎兵在道路上撒下大量扎馬釘。魏軍騎兵都披了鎧甲,但馬蹄無法披甲,部分戰馬被扎得鮮血淋漓,被迫減慢衝擊速度。衝到「八陣」之前的魏軍騎兵發現無法縱馬跳躍過障礙物,手中長矛也根本刺不到障礙物後的蜀軍士兵,但蜀軍士兵卻可以在擋板掩護下,以驚人的發射頻率射出弩箭。部分魏軍士兵掉下馬來,奮勇爬上障礙物,被「八陣」裡掩護連弩手的長槍兵扎了個透心涼。個把神勇的士兵殺死蜀軍長槍手,跳入「八陣」中,卻驚喜地發現,「八陣」空間窄小,長矛根本無法揮動。被陣內持短刀的蜀軍反殺。面對這樣「銅牆鐵壁」的防禦,不少騎兵絕望了,開始逃命,但他們發現這一個個「八陣堡壘」居然可以移動,蜀軍推動障礙物「且射且前」,魏軍跟在騎兵後面的步兵成為屠殺對象,八陣過處,寸草不生。
這也可以理解,司馬懿滷城大戰後,再也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了。
取得如此輝煌勝利的蜀軍,為何卻輸掉了這場戰役?請看下回《僥倖的勝利》
完。
本文為「職業鏟臺」原創,授權發布於百家號「南城太守V」」,轉載請註明,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