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門前深埋,六百年後重見天日的國寶元青花

2021-02-19 合縱玉界

《合縱玉界》一個有話題、有溫度的和田玉愛好者交流平臺

公元1279年,廣東崖山,成為了南宋朝廷的最後一站。在元帥張弘範率領的元軍追討下,以文治國的宋王朝徹底畫上了句號。

追討有功的張弘範,這個出身保定豪紳的漢軍首領,他的家族在新王朝的官運可謂一路繁花。張弘範一生頗受忽必烈器重,到下一代時,其子張圭是有名的飽學之士,歷經三朝,聖眷不衰。元仁宗時,張圭共受到仁宗五次賞賜,其中兩次被賞賜「上尊酒」。

盛極必衰,好日子過到頭了,跟著而來的便是禍事。由於捲入政治鬥爭,張氏家族被元文帝幾乎滅門,張圭的五個兒子和幾個侄子全部被殺。

時間到了1963年,河北保定發了一場大水,這場大水使保定的許多基礎設施受到了不小的損壞。位於保定永華南大街東側的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也不能在這場水患中幸,教室進水,水深過了大人的腰,小學的操場是整個學校的低洼地,儼然變成了一個池塘。

次年,保定市大面積進行基礎設施翻新重修,永華南路小學也在其中。5月11日,施工隊在永華南路小學挖地基,就是這麼一件極其普通的施工,卻發生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當地基挖到一米多深時,一個工人一鏟子下去,一個豎穴出現了,工人們發現裡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青花八稜玉壺春小瓶

工人們將情況迅速報告給當時的保定市文物局,保定市文物局隨即聯繫了當時尚在保定的河北省博物館,專業人員赴現場進行調查。

經過考古人員專業清理,這個並非墓葬的豎穴內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裡紅貼花開光蓋罐一對、青花海水龍紋帶蓋八稜瓶一對、青花八稜玉壺春小瓶一件、青花八稜執壺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龍紋盤一件、白釉蓮瓣式酒杯一件,還有寶石藍釉金彩匜、寶石藍釉金彩酒杯、寶石藍釉金彩盤等三件。除此還有綠松石山子二件、彩繪玻璃瓶一件、玉片數十片。

瓷茶碾子

經文物考古人員初步鑑定,這批瓷器應為元代作品。而此次發現,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併,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兩次發現。而1964年這批文物的出土,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今天,人們對元青花的重視和研究,正是以「至正型青花」這個概念為起點的。

青花萌生於唐,但由於胎質疏鬆,瓷化程度低,故有學者稱之為「白釉藍彩陶器」,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後期,景德鎮窯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借鑑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彩繪技術,引進西亞「高鐵低錳」的鈷料,才將青花瓷器創燒成功。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作為最早出現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藝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備受矚目。但歷史上,傳世的元青花曾被長期認定為明初器物。最早發現元青花的是英國人霍布遜,1929年,霍布遜發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資料,但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直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波普考察了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中國陶瓷,將其和青花雲龍紋象耳瓶比較分析後,認為此類器物應該是14世紀的青花瓷——後有學者稱之為「至正型青花」——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序幕才真正拉開。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內專家開始關注元青花,這也正是河北省博物館現藏青花釉裡紅蓋罐等元青花出土的前後。同時出土六件,不僅器物完整,而且質量也極精緻。特別是青花釉裡紅蓋罐更是稀見的文物,造型雄渾,紋飾多樣,瑩亮的紅色與湛藍的青花交相輝映,集彩繪、鏤雕、貼塑、青花、釉裡紅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身,是元青花中的頂級國寶,素有「青花王」的美譽。青花釉裡紅蓋罐出土了一對,罐蓋完整的一件由當時的河北省博物館收藏,另一件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青花和釉裡紅都是我國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新品種,二者的燒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釉裡紅對窯爐的燒制氛圍和溫度要求很高,其呈色劑是氧化銅,氧化銅對燒制溫度非常敏感,溫度低了顏色發黑,溫度高了就會暈散甚至揮發,俗稱『燒飛』,即失去顏色。

而青花的呈色劑是氧化鈷,它和釉裡紅一樣,需要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如果窯爐控制不好進入大量空氣進行充分氧化,氧化銅就會燒成綠色。所以,要將青花和釉裡紅集於一器燒制而成,且使青花和釉裡紅的發色都達到如此完全,工藝難度非常高。

2005年,一件繪製有「鬼谷子下山」紋飾的元青花大罐在國際拍賣市場上風頭無兩,以2.3億人民幣天價成交,這是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2.3億人民幣,以當時的黃金價格換算,約合兩噸黃金,元青花的珍貴可見一斑。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僅三四百件,我國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僅120餘件。

元青花瓷器燒制時間短暫,則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相關資料表明,元青花瓷器的燒造高峰應該在元代後期的後至元和至正時期,前後大約也就有近30年的時間。

藏於河北省博物館的這件青花釉裡紅蓋罐作為元代鼎盛時期皇家藝術的代表作,其價值與鬼谷字下山大罐相較,甚至更高。1972年,國家文物局下達通知,要求各地選送文物到法國參加展出,河北的文物送至北京後,由周總理親自查看。當時,他批准了出土時震驚世界的滿城漢墓金縷玉衣出國參展,卻留下了這件元青花釉裡紅蓋罐。

時至今日,按照國家文物局的規定,它依然被禁止出國展覽。出土半個世紀以來,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這件國寶僅有過一次十多天的短暫的公開展示。直到2013年6月,河北省博物院新館開放,這件元青花釉裡紅蓋罐和與它同時出土的青花海水龍紋帶蓋八稜瓶等珍貴文物,才首次有機會讓世人充分領略它們的容顏。

而這批橫空出世的元青花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據專家推測,這批元青花出土的地點距離今天保定市旅遊景點古蓮花池不過幾百米,古蓮池就是元文帝時被滅門的張氏居所舊址。很有可能,在張氏感覺到政治風聲不好時,這批御賜之物被作為家族珍物埋在了底下,沒想到一族被滅,這批珍貴的元青花直到六百多年之後,才因偶然的事件重見天日。

圖文素材來自網絡

溫馨提示:《合縱玉界》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大金佛,被棄荒山數百年,搬運時意外發現金身,今成國寶
    而在泰國曼谷的一座寺廟中就有供奉著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金佛,不過對於這尊金佛是否為純金,還是六成以上的含金量目前還沒有定論。 在將金佛的外殼全部剝掉之後,就這樣一尊金光閃閃的佛像,在被隱藏了上百年的時間後,又重見天日了。而這尊巨大無比的金佛自然在現身之後,就聲名遠播,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自此,三華寺也被改為了金佛寺,金佛自然成為了泰國的國寶之一。
  • 出土19件頂級國寶元青花?考古隊無一人識貨?謎底竟被外國人揭開
    那就是世所罕見的元青花,這個元青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價值甚至超越了宋代五大名瓷?無論是汝窯還是成化鬥彩雞缸杯它們在歷代的收藏家眼中都是絕世珍寶,但是元青花卻恰恰相反,元青花這個概念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由美國教授約翰.亞歷山大.波普提出,在提出元青花這個概念之前無論是考古界還是古玩圈都把元青花定在明代,也就是說中國古玩界一直認為元代是沒有青花瓷出現的,最早的青花瓷出現在明代,這種誤區使得元青花被明珠蒙塵了600多年之久。
  • 元青花復燒記
    即便是在景德鎮這個「城以瓷興」的千年老城裡,此時的人們對元青花仍一無所知。畢業時,饒克勤剛好趕上1963年開始的景德鎮工人「下放」潮,正在重建的景德鎮高級美術瓷廠(後改名為民瓷廠)把陶瓷學院總共98名中專畢業生全部招進廠裡。丟下畫筆,拿起鐵鏟,18歲的饒克勤成了一名燒爐工人。11年後,景德鎮陶瓷館的文物建檔和撰寫論文工作需要拍攝瓷器照片,有人推薦了痴迷攝影的饒克勤。
  • 北京發現元大都遺址,出土國寶級元青花,後成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而且元朝在歷史上存在不過百年,因此也帶著很濃鬱的神秘色彩,很多東西在風雲變幻當中也不為人之所知。元青花元青花,是中國青花瓷第一個巔峰,其實早在宋代就有少量的青花瓷問世,但是這種瓷器卻在元代達到了鼎盛,不是因為別的,恰巧是因為元代因為受到中亞地區的影響,蒙古貴族的審美因而帶上了濃鬱的中亞色彩所導致的。
  • 元青花瓷器—歷代瓷器中的一個特殊時代
    元青花在這一刻算是走上了一個小小的巔峰,令無數人嘆為觀止。幾十年前,關於元青花,那幾乎一片空白,現在瞬間成為收藏界的新寵,究竟咋回事?    據說,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活得挺憋屈,國內無人尋,文獻上沒留名,甚至都不相信它曾經在元代存在過。    悲劇!元青花怎會有如此遭遇?
  • 《大熊貓,國寶的百年傳奇》:提升國家形象,向世界傳播愛與和平
    從40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生命算起,地球上先後存在過約5億種生物,至今尚存的約有1000萬種,很多物種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大自然淘汰。現在向大家介紹《中國人文標識》系列叢書第一輯裡的《大熊貓:國寶的百年傳奇》,向大家揭開大熊貓身上的神秘面紗,讓這種「易危」生物永遠和人類和諧共生。
  • 《古董局中局Ⅱ》裡的國寶,原來是這個樣子!
    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感受這些國寶的魅力吧! 《清明上河圖》 《古董局中局Ⅱ鑑墨尋瓷》有一段情節,說的是明代湯臣根據《清明上河圖》畫中一處賭博的場景裡,賭徒喊「六」的口型判斷畫作真偽的情節,許多觀眾信以為真。但小編查閱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大圖後發現,畫中並無賭博的場景。而且根據宋史記載,宋朝嚴厲禁止賭博,光天化日在鬧市中賭博不可能出現在宋朝,更不會出現在給皇帝收藏的畫作之中。
  • 國寶王獻之小楷洛神賦「玉版十三行」重見天日,最應感謝一人
    只可惜流傳到宋代已經殘破不全,相傳南宋宰相賈似道先得九行,後又得四行,刻於不到一方尺、似碧玉而非碧玉的石板上,叫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真跡已不復存在,只有「玉版十三行」流傳下來,珍貴程度可想而知,用「無價之寶」、「價值連城」來形容一點兒也不誇張。「玉版十三行」清康熙年間入內府,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此石流入民間。
  • 舉足輕重——元青花的底足特徵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個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徵也非整齊劃一。早些年也上手過國內部分元青花瓷,時間匆忙,也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後來陸續收集的圖象資料看得真切。故對元青花底足的觀察和領悟大多也是得自圖象資料,再就是親自在元代土層採集的瓷片中帶底者。以下所論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為主。
  • 湮沒於歷史600年,山西晉陽蒙山大佛,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整尊佛像歷經五代皇帝,用時20餘年,最終在北齊後主高瑋時成形。後來,隋文帝上位,他於仁壽初年在大莊嚴石窟二寺的上寺庇出了大佛閣,但到李淵到了晉陽後,又將其改為開化寺。李治稱帝後,帶著武則天一起到開化寺"禮敬瞻睹,嗟嘆稀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
  • 國寶級元青花的背後是一段泣血愛戀
    在留下畫卷後,她選擇了自縊殉情,與夫君一同永世長眠。   器物器體厚重,通體施白釉,釉面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正是元青花的典型特徵。
  • 如果國寶「昭陵六駿」會說話:李世民與六匹戰馬有哪些熱血往事?
    最近,我們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又看了這六匹戰馬的身影,那麼,它們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 長孫皇后死後,唐太宗命人在九嵕(zōng)山南腰開鑿石洞,採取「因山而葬」的形式,把皇后安厝(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進去,定陵名為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
  • 元青花的畫片和常見仿品
    元青花的畫片和常見仿品瓷器常見的成型工藝1,拉坯2,注漿3,滾壓4,模具過去一般認為元青花是小筆觸運筆,景德鎮做仿品的似乎有什麼誤會,認為小筆觸就是那種尖尖的筆,側鋒運筆,導致線條虛飄,運轉無力。元青花線條較細的畫片主要是鴛鴦蓮池及一些小件器物上的龍紋類。
  • 國博「鎮館之寶」曾被當作馬槽,又被深埋地下14年,專家痛心疾首
    這篇文章中我們要來介紹的這件文物同樣是國寶,而且我們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是這件國寶的經歷仍然是非常的坎坷,一度被清朝士兵當成了餵馬的馬槽。 而後到了近代,為了躲避被日本鬼子的洗劫,保護它的人無奈將其給深埋地下14年,好在最終的結果是好的,因為它終於成功的回到了國家的懷抱中。
  • 元青花的超動感型紋飾,不要錯過!
    近年來,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熱持續升溫,國內市場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數以萬計地出現,真假爭論攪得許多古瓷愛好者一頭霧水
  • 萬曆皇帝的定陵國寶、時隔六百年「首聚」的執壺 盡現「兩京展」
    值永樂遷都北京600年之際,南京市博物總館攜手多家文博單位,再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文物大展的風採,開國六王的丰神秀逸,萬曆皇帝的定陵國寶……通過340件(套)明代精品文物,講述600年前從南京到北京的故事。
  • 47年前村民在地裡挖井,接連挖到「瓦神爺」,如今是國寶中的國寶
    眾所周知,文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然而文物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它們大多深埋地下,重見天日的少之又少。有趣的是,47年前的一次大旱,幾個二十幾歲的村民卻在挖井的過程中,挖出了世界奇蹟。村民領著趙康民看完之後,又帶著他到井邊看了看,現場—片狼藉,殘俑橫七豎八,柿樹上架著俑頭;麥田旁立著殘俑,戴著破草帽嚇麻雀;紅燒土上立著殘俑,俑前香菸嫋嫋,殘燭在燃燒,紙灰遍地……」第二天,趙康民帶領村民進行現場清理,把陶片收攏,裝車送到了縣級文化館,對這些沒頭和缺胳膊少腿的殘片進行大量清洗,用環氧樹脂膠粘接
  • 彩瓷中著名的「元青花」的產生以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元代的歷史本來就是相對來說非常短暫的,同時瓷器又很難保存所以國內目前來看留下的元青花是很少的,大多在海外有110件,國內的收藏也就只有200餘件,並沒有多出很多,總共也就只有三百多件,有三分之一的元青花都在國外。
  • 金馬獎最佳作品:《血觀音》情慾強姦滅門慘案腐敗殺戮,只因惡念深
    當《聶隱娘》那種悶騷片橫掃金馬,當《屍城》等情色R級喪屍片胡編亂造,當《雙瞳》《色、戒》已成歷史後,臺灣影壇真已很久沒見如此尖銳黑暗的經典力作。官商勾結炒地皮、滅門血案、情慾紛爭、黑吃黑都至臻完美結合難以想像《血觀音》這種每分每秒都讓人意外的強大懸疑情色片能在臺灣誕生,假如你說這是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寫的新作,我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