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復燒記

2021-02-08 三聯生活周刊

在饒家人看來,如何燒造出完美的元青花,造物者始終走在探索的路上。


元青花燒制工藝之修坯 攝影/ 黃宇

▍藝無止境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饒志陽總愛用這八個字來總結父親饒克勤30多年來對元青花的執著。儘管早已是業內公認的元青花大師,70歲的饒克勤始終低調而嚴謹。他告訴我們,一直到現在,自己仍然在摸索,仍然在碰壁。老爺子的頭髮已然花白,但腰板依然筆直,不說話時,眉眼間盡顯威嚴。聊起往事,一向不多話的老爺子卻似打開了話匣子。

饒克勤與青花的緣分始於55年前。1960年秋天,15歲的饒克勤挑著行李,從江西豐城老家風塵僕僕趕來,站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校門口。此時的他內心是喜悅的,他曾經夢想當一名飛行員,但父親曾是國民黨軍醫的「出身」,讓這個夢想註定破滅。喜愛畫畫的他在初中畢業後,參加了江西省藝術院校的聯合招生,沒想到竟然被景德鎮陶瓷學院錄取。雖然只是中專,但對於家境貧寒、出身「不好」的他來說,已是幸事。

在懵懂中,饒克勤被分到了青花班。除了素描、水粉、水彩等基礎課程外,學院還專門從瓷廠請來畫坯的老先生,教習傳統青花的勾線、分水技法。在饒克勤的印象中,那全是清三代的畫法。即便是在景德鎮這個「城以瓷興」的千年老城裡,此時的人們對元青花仍一無所知。畢業時,饒克勤剛好趕上1963年開始的景德鎮工人「下放」潮,正在重建的景德鎮高級美術瓷廠(後改名為民瓷廠)把陶瓷學院總共98名中專畢業生全部招進廠裡。丟下畫筆,拿起鐵鏟,18歲的饒克勤成了一名燒爐工人。

11年後,景德鎮陶瓷館的文物建檔和撰寫論文工作需要拍攝瓷器照片,有人推薦了痴迷攝影的饒克勤。他曾經咬牙花60塊錢「巨款」從百貨大樓買回一臺海鷗牌摺疊式照相機,苦練攝影技術。機緣巧合下,饒克勤就這樣借調到了景德鎮陶瓷館,從事瓷器圖片的拍攝和收集工作。而他那些仍然留在瓷廠的同學,或當幹部或當工人,卻幾乎與青花畫坯再無關聯。

對饒克勤和陶瓷館的同事們來說,元青花的啟蒙源自幾年後日本人送給景德鎮陶瓷館的一套「陶瓷大系」叢書。這套由日本平凡社在1972~1978年出版的48冊叢書中,第41冊名為《元の染付》,明確將元代青花和明代青花區分開來。上世紀50年代,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青花象耳瓶被確認為元代真品,隨後美國人波普博士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之於世,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人才開始知曉和認可元青花的存在。

說來湊巧,江西高安隨後出土了多達19件元青花實物,為國內博物館館藏數量之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如此大量而完整的元青花實物,特地趕去參觀的饒克勤和同事們印象深刻。其中,出土的6件元青花帶蓋梅瓶,在蓋壁與底部分別見有墨書「禮」「樂」「射」「御」「書」「數」六字款。瓶身青花呈現出極濃豔的顏色,並有自然暈散,積料處可見明顯的鐵鏽斑。繪畫紋飾,用筆奔放活潑,愈發顯出龍的兇悍。

就像被勾住了魂魄,複製元青花的念頭不斷在饒克勤的腦海中發酵。陶瓷館的陳孟龍和李會中兩位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最先開始試驗。「剛開始非常艱難,景德鎮有10個大瓷廠,但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要弄一個坯都很難,只能託熟人去周邊的日用陶瓷廠淘幾個與元青花完全不相干的坯來做試驗。」元青花的複製隨後得到了單位的支持,與東風瓷廠合作建立了完整的試驗基地,饒克勤便是其中畫坯的得力幹將。「大家的興頭都很高,每天中午不回家,只在附近小店裡扒拉幾口飯,就馬上回廠畫坯。」

每逢下雨天,饒克勤就騎著自行車,和同事去附近的湖田古窯址撿元青花瓷片。「當年那裡是一大片菜地,附近農民都愛用古窯裡的匣缽摞起來當田地分界線。被雨衝刷後的表層泥土翻起,埋在地下的老瓷片更容易露出來,或是附近農民蓋房子挖地基時無意中挖出來。」每當撿到又大又厚的元青花瓷片,饒克勤就很興奮。


元青花仿製大師饒克勤

▍饒氏作坊

饒志陽進入元青花這一行完全是遵循父親的意志。上世紀90年代初,17歲的他,拜陶瓷館一位利坯師傅為師。「當時人們對元青花成形工藝的理解還停留在琢器行,用拉坯利坯的方式來加工器物。」處在叛逆期的饒志陽覺得窩在作坊裡太屈才,但在父親的強壓下又不敢反抗。「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燒開水,把修坯的這缽水準備好,邊看師父工作邊走神。」真正找到拉坯的感覺,是在上手實踐之後。「再看師父做東西,我甚至能提前猜到師父下一步要用哪一種造型的刀。」突然開竅的饒志陽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完成了三年學徒期的學習內容。

但父親帶來的壓力一直籠罩著饒志陽。「當時陶瓷館有一批明代大碗的日本訂單,父親跟領導說能不能讓我試試。」從他做坯的第一天起,父親每天下午都要來「視察」。按照景德鎮的規矩,饒志陽把做好的碗坯依次擺放在長條料板上,在他看來這些碗坯都做得挺好。但在父親眼裡,每個碗的造型、高度、直徑和弧度都不一致。「父親直接抓起料板,輕輕一抖,就把這批碗全部打爛,然後一言不發掉頭就走。」以至於每次瞄到父親過來,饒志陽的手就開始發抖。

「直到一天晚上,父親跟我講,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善用你的工具。」饒志陽便開始用最笨的方法:把硬紙殼剪出一個標準弧度,每做完一個泥坯,就用硬紙殼去比對;隨身準備一把秤,去稱量每一個泥坯的重量。「從那以後,父親再也沒砸過我做的碗坯,這批明代大碗也合格交貨了。」此後,不願窩在景德鎮做匠人的饒志陽,決定遠去上海闖闖世界。


饒克勤兒子饒志陽細細查看坯體

而此時,景德鎮的風向也開始慢慢轉了。1992年,景德鎮雕塑市場花了2萬美元,從澳大利亞引進了一口現代氣窯。饒克勤對當年眾人參觀氣窯的場面印象極為深刻:「大家紛紛驚嘆窯還能這樣燒!不需要匣缽,滿檔滿插,這邊送進去,那頭就能掏出來,接連不斷地燒。」在此之前景德鎮甚至沒人知道液化氣還可以燒窯。「這口窯的引進對景德鎮的衝擊是致命的。」饒克勤感嘆,「從此以後,仿造的現代氣窯迅速普及,燒瓷器變得容易,甚至家家戶戶都可以燒。」

私人作坊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興起的同時,景德鎮的各大國營瓷廠也似乎在一夜之間摧枯拉朽般地倒閉了。整個上世紀90年代,景德鎮搞第二職業成風,停薪留職的饒克勤開始到私人作坊裡打工,而此時的元青花複製品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追捧。2000年,55歲的饒克勤決定,與其幫人打工經常被剋扣工資,不如自己開作坊單幹。

元青花的複製是一個系統工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記述制瓷工藝之繁多:「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自古以來,景德鎮的老師傅一輩子僅專攻一道工序。而獨立開作坊以後,這些重擔全部壓在饒克勤一個人身上。體察到父親的辛苦,2004年饒志陽從外地回家幫忙。「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父親是在完成一個體系,一個幾百年來由上萬人完成的體系。」

如今,邁入不惑之年的饒志陽,已經成為饒家作坊的當家人。隨著孫子孫女的降生,饒克勤的脾性也慢慢變得溫和起來,但在饒志陽心目中,父親的威嚴仍在。饒志陽向我們笑言,自己根本不敢在老爺子面前造次。


饒克勤女兒饒明媛屏氣凝神描繪象耳瓶上的雲龍紋

▍識痕尋蹤

「元代不過90多年,加之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極少量的元青花整器和殘片。」在饒志陽看來,複製元青花實際上是一門痕跡學——從殘片上的種種痕跡,倒推器物是如何一步步製造加工出來。

最明顯的痕跡是元青花的繪畫紋飾。在畫坯行當裡,有句老話——「出樣子的是徒弟,跟樣子的才是師傅。」跟著父親饒克勤學了將近20年畫坯技藝,女兒饒明媛如今已在饒家作坊裡獨當一面。「與明清青花的圖案裝飾比起來,元代的圖樣雖然看上去工藝比較粗獷,但畫意最明顯,主次、搭配、層次都精心布局設計,特別有韻味。」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中最為人稱道的裝飾題材,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歷史人物故事。而要把青花繪製出元代特有的氣韻和風格,並非易事。在饒克勤看來,「如果沒有胸懷,畫出來的東西絕對不夠高級」。

80年代初,元青花最早的複製僅僅停留在繪畫紋飾和器形的模仿,至於成型工藝,人們則想當然地採用了現代琢器的手工拉坯技藝。「但燒出來的器物怎麼看都沒有元青花那種厚重拙樸的質感,即使圖案模仿得再接近,器物本身傳遞出來的信息和感覺總是不對。」饒志陽告訴我們,「用拉坯工藝複製出來的瓷器其實比真正的元青花還漂亮精緻,但問題恰恰是太精緻太漂亮了。元青花瓷片摸上去的手感有凹凸不平、一稜一稜的感覺,仔細觀察,還能在整器上找到明顯的圈狀接痕。而拉坯形成的器物,內外都很光滑,不可能有拼接的痕跡。」

直到90年代,通過反覆琢磨元青花的殘片痕跡,饒克勤才逐漸意識到必須改變拉坯的成型工藝。他開始探索性地嘗試印坯拼接,果真燒出來的效果更接近元代老器物,慢慢地感覺到這種工藝對路了。

印坯即為模印,有模在先,成型在後。專攻成型工藝的饒志陽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製作石膏模具。「每一次做新的造型,父親仍然會因為一兩毫米的差異敲掉我辛苦制出來的模具。」但恰恰是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饒志陽反覆修磨出來的模具既輕巧,又結實,還好用。做模具時,還要把器物的乾燥收縮和燒成收縮空間預留進來。「傳統說法是縱向八六縮,橫向九縮。如果把收縮比例做成一樣,模具和泥坯看起來很漂亮,但燒出來的瓷器比例卻不對。」

開始印坯時,饒志陽把稱好重量的泥料扔到石膏模具上,然後用雙手不斷按揉,使泥料充分地延展拉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甚至還能清楚地看到,泥團在手工拍打的作用下,靠近表面的氣泡被擠爆。在慢輪的轉動和手的拍打按揉中,器物的形狀慢慢呈現,越來越接近,越來越精緻。直到器物在模具內完全展開,饒志陽才用竹刀來修坯,「之所以不用鐵刀,是因為竹子天然的紋理是鐵刀做不到的」。

待印坯完成,便要及時將泥坯從模具上翻出來。「此時的乾濕度要掌握精準,溼了翻出來泥坯會塌掉,而對於盤內陽模印坯來說,幹了就根本翻不出來。」饒志陽解釋說,「因為石膏模具不會收縮,而泥坯一直在收縮,如果時機不對,泥坯很可能就直接裂掉了。」所謂時機則完全靠經驗判斷,夏天溫度高時要快,冬天溫度低時不吸水,就要藉助吹風機來幫助升溫。翻出來的泥坯,按順序將不同部位拼接起來,並不刻意抹掉拼接處泥漿的痕跡,只為保留元青花本有的拙意。

元青花的成型工藝破解後,另一個問題卻仍然困擾著饒家人——同等體積下仿製器物總比原件器物更重。在不斷地識痕尋蹤中,他們慢慢將眼光轉向泥釉料的加工方式,一步一步更加接近元青花的本質。

古時的泥料加工是通過水碓舂機來粉碎瓷石,並靠水波瓷來淘洗泥料。水碓舂機由水輪、碓杵和碓臼構成,在水輪扳動下,將瓷石粉碎。「靠衝擊粉碎得來的陶泥,顯微結構是不規則的多邊形,而靠現代機器研磨得來的陶泥,顯微結構是球形。」饒志陽解釋,同等體積下球狀結構緻密度更高,自然也就更重。「接下來,靠階梯狀的水波瓷淘洗泥料,由於不同比重的材料不會出現在同一水層,較重的雜質下沉,較輕的泥料上浮,經過四五級淘洗後,泥料非常純淨,幾無雜質。」

除了採用傳統方式加工泥料,饒家人還嘗試探尋古人的施釉方式。所謂施釉,便是在成型的坯體表面施以釉漿,使其均勻地附著於坯體表面,有蘸釉、蕩釉、澆釉、刷釉、灑釉、輪釉等多種方法。「在元青花的大量殘片上,釉往往施得並不特別均勻,在直立的器物上更有明顯的自上而下流動的絲絲痕跡。」饒克勤由此判斷,元青花以直立澆釉手法為主。「釉從器物頂部澆灌而下,用刀片輕輕切開不同部位的釉層細細查看,當器物中段的釉層厚度合適時,頂部的釉層往往薄了,因為頂部的衝擊力最強。補釉時不再澆釉,而是採用噴釉局部補充,儘量使整個器物釉層厚薄均勻。」


饒家人仿製的元青花瓷:(從左)青花釉裡紅開光鏤空花卉紋蓋罐、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至正十一年」銘青花雲龍紋象耳瓶

▍青花呈色

除了成型工藝和泥釉料加工,青花發色的最終呈現效果是決定元青花複製成敗的關鍵。「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裡透分明。」按照傳統說法,呈色灰藍者為國產青花料,呈色藍豔者為進口青花料。但在長達30多年的試驗中,饒克勤發現影響青花發色的並不僅止於此。青花料的配方、釉層的厚薄、火候的高低,甚至窯位的差別,都會造成呈色效果的千差萬別。

如何選取青花料是一門極深的學問。青花料本身並不是藍色,而是咖啡色、褐色或黑色,通過釉下覆蓋高溫燒制後,青花料才得以呈現出迷人的藍色。「不只是進口的蘇麻離青,甘肅、雲南等地都有很好的鈷料礦。」饒明媛說,自家通常的做法是將幾種不同的青花料按一定的比例相互調配,至於比例則是不便外露的秘密。「不同青花料的發色差別很大,氧化鈷含量高的發色強烈,而含量低的發色灰藍。」

畫坯時的筆法也會影響青花發色的深淺。「毛筆蘸取青花料的多少,運筆時筆速的快慢、停頓,筆畫的交疊,都會自然形成青花的深淺。」因此在畫坯前,饒明媛會仔細觀察起筆的位置、運筆的方向和下筆的輕重,達到「心手合一」。

青花料並不是唯一的變量,釉料的配方與厚薄都將影響青花的發色。唐英《陶冶圖說》中曾記載:「釉無灰不成。」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而釉灰,則是將狼箕柴(一種蕨類植物)與石灰石混合,經過擠壓等步驟,再經過「煨燒」製成。配釉過程中,釉灰含量偏少時,釉料呈色效果較白,釉灰含量偏多時,釉料呈色效果較青。

需要注意的是,釉料的配方和厚薄還要與青花料和坯料相匹配。如果釉料施得太薄,青花的發色就會發烏甚至發黑;若釉料施得過厚,又會讓鈷料暈散流淌,出現「朦花」現象。除了畫坯,也負責施釉的饒明媛告訴我們:「最合適的施釉厚度在1毫米左右,大概是一顆西瓜子仁的厚度。」

無論青花料和釉料的配比與施就有多完美,不到燒制完成的最後一刻,永遠無法預知青花發色的真正效果。因為燒制溫度的高低,甚至窯位的不同,都是不可忽略的呈色因素。很長一段時期裡,饒克勤追求古法柴窯的燒制效果,為此還曾於2003年獨自一人去往百裡外的祁門柴窯,體驗元青花柴窯燒制方法。「就像用砂鍋煲粥和電飯鍋壓粥的味道區別,較之現代氣窯,古法柴窯燒出來的瓷器更加溫潤,有老物件的韻味。」

柴窯以松柴為燃料,對於火候的控制,有極高的要求。當地人用「三年出一個狀元,十年出一個窯火師」來形容對窯火的把握之難。燒窯的快慢、溫度的變化、匣缽的碼位、火道的通路,全靠有經驗的把樁師傅來布局把控。燒制過程中,空氣從下方的灰坑進入窯內,再以由下向上、由前至後、從兩側向中間的方式流動,因此,同一個窯內不同位置的匣缽燃燒狀況與溫度高低極不平衡。一般來講,第二、三、四、五排的匣缽是最好的窯位,而這四排匣缽中,又以中間的位置最好,上下位置其次。

與父親不同,饒志陽現在已經不再執著於古法柴窯。「用氣窯模仿柴窯的升溫曲線和氣氛,也能燒出有柴窯質感的元青花。雖然我的眼睛仍然能分辨出差別,但為了彌合這一點點差異,我可能付出極大的代價。」柴窯燒窯的成品率極低,甚至經常整窯整窯全軍覆沒,這使得燒柴窯變成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正因為成因複雜,變數莫測,面對元青花,我們始終心懷敬畏之心。」

(實習記者閆少晨對本文也有貢獻)


閱讀更多詳情

請點擊「閱讀原文」

⊙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茶之道 | 鄧麗君 | 伐木 | 英國王室 | 汪國真 | 竇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樹 | 格拉斯 | 萬曉利 | 灰姑娘 | 紙牌屋 | 美劇 | 自戀 | 米其林 | 讀書日 | 崑曲 | 真人秀 | 念念 |


相關焦點

  • 元青花的畫片和常見仿品
    元青花的畫片和常見仿品瓷器常見的成型工藝1,拉坯2,注漿3,滾壓4,模具過去一般認為元青花是小筆觸運筆,景德鎮做仿品的似乎有什麼誤會,認為小筆觸就是那種尖尖的筆,側鋒運筆,導致線條虛飄,運轉無力。元青花線條較細的畫片主要是鴛鴦蓮池及一些小件器物上的龍紋類。
  • 元青花瓷器—歷代瓷器中的一個特殊時代
    元青花在這一刻算是走上了一個小小的巔峰,令無數人嘆為觀止。幾十年前,關於元青花,那幾乎一片空白,現在瞬間成為收藏界的新寵,究竟咋回事?    據說,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活得挺憋屈,國內無人尋,文獻上沒留名,甚至都不相信它曾經在元代存在過。    悲劇!元青花怎會有如此遭遇?
  • 元青花的超動感型紋飾,不要錯過!
    近年來,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熱持續升溫,國內市場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數以萬計地出現,真假爭論攪得許多古瓷愛好者一頭霧水
  • 元青花·洞藏年份酒再獲「地域標誌產品」獎
    近日,元青花·洞藏年份酒在「2020第三屆黃淮流域白酒核心產區領袖企業峰會」上一舉斬獲白酒核心產區「地域標誌產品」獎項,再次為豫酒贏得了榮譽。    在今年的「2020第三屆黃淮流域白酒核心產區領袖企業峰會」各大獎項評選現場,元青花·洞藏年份酒與來自黃淮名酒帶的近百款產品同臺競技,經過22名白酒專家盲品評選,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將「地域標誌產品」大獎收入囊中,這也是元青花·洞藏年份酒為豫酒贏得的又一個重磅榮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此之前,元青花·洞藏年份酒已多次為豫酒整體形象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
  • 國寶級元青花的背後是一段泣血愛戀
    器物器體厚重,通體施白釉,釉面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正是元青花的典型特徵。   ▲託普卡帕皇宮中的元青花   如今後宮的一切歸於平靜,但躺在這裡的元青花瓷器卻仍在向我們講述發生在千百年前的精彩歷史故事。
  • 彩瓷中著名的「元青花」的產生以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元代的歷史本來就是相對來說非常短暫的,同時瓷器又很難保存所以國內目前來看留下的元青花是很少的,大多在海外有110件,國內的收藏也就只有200餘件,並沒有多出很多,總共也就只有三百多件,有三分之一的元青花都在國外。
  • 舉足輕重——元青花的底足特徵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個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徵也非整齊劃一。早些年也上手過國內部分元青花瓷,時間匆忙,也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後來陸續收集的圖象資料看得真切。故對元青花底足的觀察和領悟大多也是得自圖象資料,再就是親自在元代土層採集的瓷片中帶底者。以下所論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為主。
  • 滅門前深埋,六百年後重見天日的國寶元青花
    而1964年這批文物的出土,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今天,人們對元青花的重視和研究,正是以「至正型青花」這個概念為起點的。元青花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作為最早出現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藝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備受矚目。但歷史上,傳世的元青花曾被長期認定為明初器物。最早發現元青花的是英國人霍布遜,1929年,霍布遜發表了「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紋象耳瓶」資料,但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 元青花發源于波斯文化?來自蒙古人徵得的土耳其青花陶瓷?
    這隻元青花纏枝葫蘆紋葫蘆瓶,紋飾與造型渾然天成,目的純一,歷七百餘年存世於今,難得的是元人的心境,文化的結晶。值得關注的是葫蘆葉子的精確畫法,真實不虛;枝蔓柔軟纏綿,欣欣向榮;葫蘆長藤結實,體量大小適中;可以窺見當時工匠設計上的創新,精神上的追求。
  • 根正苗紅的出土元青花,全中國只有這十處,收藏新手必看
    關鍵詞:元青花元青花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課題,可以追溯到波普博士對大維德基金會的一對至正十一年雲龍紋象耳瓶的研究開始。1949年建國後,發現的窖藏和墓葬等考古出土資料更成為研究元青花的進一步素材和催化劑。關於元青花的研究,每一步和每一次都和考古息息相關。
  • 出土19件頂級國寶元青花?考古隊無一人識貨?謎底竟被外國人揭開
    那就是世所罕見的元青花,這個元青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價值甚至超越了宋代五大名瓷?無論是汝窯還是成化鬥彩雞缸杯它們在歷代的收藏家眼中都是絕世珍寶,但是元青花卻恰恰相反,元青花這個概念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才由美國教授約翰.亞歷山大.波普提出,在提出元青花這個概念之前無論是考古界還是古玩圈都把元青花定在明代,也就是說中國古玩界一直認為元代是沒有青花瓷出現的,最早的青花瓷出現在明代,這種誤區使得元青花被明珠蒙塵了600多年之久。
  • 【精品推薦】元青花纏枝紋梅瓶
    元青花纏枝紋梅瓶。元青花瓷氣度恢宏,一改宋瓷的精巧秀雅,但元青花出現在陶瓷史上短短100年左右後,一度在中國絕跡。明清600年間,無人知曉世有元青花的存在。 Yuan blue and white entangled branch pattern plum bottle.
  • 元青花有薄胎嗎?趕緊看看.......
    元青花蒙恬將軍玉壺春瓶  元末學者孔齊所著《至正直記》卷二《饒州御土》條謂:「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以前學術上說元代瓷器都是胎體厚重,器型碩大過於片面,元青花同樣有胎薄體輕的小型器物,更有可能的是,元代就具備了成化時期的薄胎器??
  • 元青花,還是夜光的,得上億元吧?
    初識元青花瓷瓶記者看到這隻青花瓷瓶,瓶口寬約4釐米,僅容兩指出入。瓶身中間粗,底部細,最粗處直徑近25釐米,瓶身線條優美,撫之並不平整,釉質較厚,色彩圖案也很鮮豔。在藍白相間的瓷瓶身上,繪滿了圖案。上部有著較為舒展的蝙蝠狀花紋,呈草木不規則生長的曼妙姿態,瓷瓶底部規則描繪了祥雲和心形圖案。瓷瓶中部繪了飽滿的花草圖案和四個身著古代服飾的人像。
  • 北京發現元大都遺址,出土國寶級元青花,後成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元青花元青花,是中國青花瓷第一個巔峰,其實早在宋代就有少量的青花瓷問世,但是這種瓷器卻在元代達到了鼎盛,不是因為別的,恰巧是因為元代因為受到中亞地區的影響,蒙古貴族的審美因而帶上了濃鬱的中亞色彩所導致的。在中亞,有一個文明古國十分的崇尚藍色,它就是波斯,波斯人自稱伊朗人,如果你今天前往伊朗,就會發現,伊朗人特別喜歡洋蔥頂和藍色的瓷磚。
  • 盜墓賊照著文物地圖集挖到元青花,喊價5000萬出售過程中被抓
    2019年7月,一夥「摸金校尉」在河北盜得國家一級文物元青花蓋罐等瓷器8件,並通過文物地下交易暗網發出消息,為元青花喊出了「天價」5000萬元,引來了三名買家。該團夥在準備將8件文物出手時被遼寧阜新公安機關抓獲。
  • 牡丹花開孔雀蹁躚,這件元青花古董重器時隔十年重現拍場
    此件元青花孔雀牡丹帶蓋梅瓶,腹部所繪主題紋飾為纏枝牡丹紋;肩部裝飾孔雀穿牡丹花圖案,其中一面為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間,另一面則是雌孔雀俯首翔飛,與雄孔雀相呼應。梅瓶上的蓋子為覆杯型,中置寶珠鈕,外繪六瓣覆蓮瓣紋,富有神韻。
  •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值多少錢呢?你知道嗎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 代。
  • 農村7旬大叔吃飯的大缽碗,網友說是「元青花」,看看啥樣
    文章發表後,引發大家熱議,然,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卻有一些網友看上了大叔的大缽碗,給攝影師發私信留言:大叔的那個大飯碗看上去是個古董,應該是個元青花什麼的,有時間去問問他賣不賣?更多的網友對大叔幾十年不吃肉表示懷疑,覺得另有隱情。1個月後,攝影師帶著網友的囑託前去看望了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