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親切稱呼廈大學生為「小朋友」。他曾說「我生平不太交朋友」,但當天在正式演講前,他特別感謝廈大客家研究中心的陳平景教授。他透露,是陳平景教授牽線搭橋,促成了他的廈大之行。他此次大陸之行,陳平景一路陪伴,他們是好友,也曾是在臺灣一起進監獄的獄友。
談及自己交友不多,李敖表示,因為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到悲觀,尤其在臺灣坐牢以後,對人性更加不信任。「所以,我不參加任何婚喪喜慶。」為了固守言行,李敖表示,在廈大校慶那一天,他將「提前告退」。
李敖演講的題目看似沒有火氣,但是,他一張口就指出:「『廈門大學』四個字是魯迅寫的,但不是魯迅專門為廈門大學寫的,而是從魯迅的墨寶裡找出來的。」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北京,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擔任廈門大學文科國文系教授兼國學研究院教授,在廈大共停留4個月又12天。「魯迅先生在廈大隻呆了幾個月,可是因為他太有名了,所以我們常常想起來。」李敖切入演講的主題。他說,一個大學跟一個人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就好像我們談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時,很少談到他的校長威爾遜,卻經常說起該校沒有畢業的學生——美國文學家費茲傑羅。
一般認為,魯迅接受廈大的聘請,是為了躲避軍閥的迫害,但李敖並不這麼認為。他說,1926年「3·18」慘案發生後,大家反對軍閥段祺瑞,4月間段祺瑞就下臺了。魯迅8月到上海,離開之前,北師大給他開歡送會,他還做演講、吃飯,隨後慢慢離開,不像是被迫害逃亡的狀態。那時段祺瑞已經下臺4個月了。事實上,在魯迅到廈門之前,在北京還是比較自由的,因此可以說,政治因素不是迫使他南下的原因。「魯迅先生到廈大真正的原因是為了愛人許廣平。」李敖說,這也是一段佳話。可以說,廈大是魯迅先生擺脫舊式婚姻,追求愛情的地方。
「魯迅先生是我爸爸的老師。」李敖這次演講少了很多火藥味,提起魯迅多稱「先生」。李敖的父親李鼎彝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他說,自己因此嚮往北大,可是當年被困臺灣,這個願望由他的兒子李戡實現了。
李敖羨慕魯迅的書籍暢行無阻,是「天之驕子」,而自己寫書100多本書,被查禁96種,堪稱世界紀錄。他說,魯迅最大的遺憾應是沒有寫長篇小說。
李敖對臺灣有愛有恨。他在演講中說,自己在臺灣前後住了61年,前後只離開過20天,很完整地看到一座東方小島成長、墮落的過程。他明確表示,「我相信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應該統一。」
李敖當臺灣「立法委員」時,曾帶催淚瓦斯與電擊棒大鬧「立法院」。在演講的提問環節,廈大師生以此問他對臺灣的看法。李敖回答:我在臺灣當了三年「立法委員」,氣死了!一共有245個立委,我在法院告了244個,因為不能告自己。我在「立法院」就是一場鬧劇,為什麼鬧?因為看不起。我不能推翻他們,我用催淚瓦斯把他們趕出會場。
有人評價說,「李敖是全臺灣最快樂的人」,因為他獨來獨往,高興罵誰就罵誰,一筆在手,六親不認。昨日,李敖說:「為什麼我很快樂?因為我活到76歲,看到了中國太平的起點。」
「我們的整個進步是這33年發展起來的。要珍惜這一點,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你們的青春沒有花50年的時間去打仗,沒有浪費在各種運動上,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李敖在說到這些年大陸經濟起飛時,流露出感性的一面。他說,「雖然我在臺灣,但我們心靈相守,心血相通,對大陸的情況相當了解」。
在演講時,李敖拿出一張一美元紙幣說,這裡面有4毛1分錢屬於美國領土以外的人,因為美國在全世界發行的紙幣比本土還多。金融海嘯,美國借貨幣向世界輸出困難,那些錢相當於6000座美國世貿中心大樓。他提醒說,中國不可與美國「比闊」,不能走美國的發展道路。如果全世界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這樣的發展道路是沒有前途的。
演講時,李敖拿出一張一美元紙幣,闡述美國的貨幣輸出政策。(廈門日報記者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