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中秋更像中秋。
不單是孩子們數著手指盼,就連大人們也會望著天上漸漸圓起來的月亮說,年怕中秋月怕半,眼看著,八月十五又來嘍!
街上做糕點的店鋪開始在門前擺出一筒筒的月餅,都是純手工做的,什麼五仁的、豆沙的、冰糖的,月餅的香味勾起了肚子裡的饞蟲,也拽住了小孩子的腳步,大人們不到節日那天是捨不得買來給孩子們吃的,被他們磨急了,從口袋裡掏出一點錢買上一兩塊塞到他們的手裡,才得已把他們釘在地上的腳挪動。
中秋節的一大早,我還沒起床,在北街做早點生意的姨姥爺就送來了一大筐油條、餈粑,因為剛剛炸好,還冒著熱氣,那些油條、餈粑的香氣更為濃鬱,滿屋子充滿了油香。從床上翻身而起,顧不得洗臉刷牙,就往那一大筐油條、餈粑奔去,誰知不等我靠近就被媽媽攆去洗臉,因為惦記著油條、餈粑,洗臉也是三把兩把就結束。這麼多的油條、餈粑在平時別講吃不到,就是看也看不到,我突然覺得中秋這個節日是這麼富足。吃著油條,媽媽不忘在旁邊叮嚀,別吃多了,中午還有你愛吃的菜,吃多了,中午就不想吃了。我嗯嗯地答應著,嘴卻並沒有放慢速度。
葉集人的中秋家宴都少不了一道菜,仔雞燒板慄。那時候的生活很慢,仔雞生長得也慢,春天裡睜開毛絨絨的眼,蹣跚著在院落裡吃白白的飯粒,啄井邊的清水,及待稍長,就被主人趕往樹林裡、草叢間,覓那些活物當口糧,漸漸出落得毛髮光澤、身形驕健。不早不晚,中秋節來了,剛好長成的小仔雞正好搭配新鮮的板慄,才出鍋的仔雞燒板慄,雞肉鮮美,慄子綿軟,雞肉因板慄而多了一絲香味,板慄因雞肉而增了一份油潤,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做到了互補,不能不說是食材中的絕配。雞肉和板慄都屬於溫補,正適合不冷不熱的八月天,什麼是天物,我以為,適合時令的就是天物,仔雞燒板慄可算作一個,難怪葉集人的中秋餐桌都少不了這一道菜。
吃過了豐盛的中秋家宴,中秋節的下午,我們小孩子照例要東家西家地亂竄,跟我們般上般下的小夥伴們玩。有人來找我,媽媽總會叫住他,遞一塊月餅或是一個蘋果,小夥伴們也不客氣,接了就往嘴裡送,一個下午過去,肚子撐得飽飽的,晚上大人喊吃飯都懶得再理。那時候,家家都習慣把中午吃剩的菜羅列在堂屋的大桌子上,顯出與平時不一般的氣象來,就連空氣裡也瀰漫著菜香、酒香。
到了晚上,月亮升起來,如水的月光傾灑到每一個角落,也籠罩在院子裡那棵如傘狀散發著香氣的桂花樹上,媽媽在廚房裡用鍋鏟「譁啦譁啦」地炒板慄,板慄一會發出「嘭嘭」的聲音,等到板慄炒熟,媽媽會在院裡擺上一個小桌,再在桌上擺上蘋果、月餅、柿子,還要放一個插著幾枝桂花的花瓶,然後點燃幾支安靜香(一種回族人點的香),嘴裡還念念有詞。此時的我,心已經飛到外面去了,趁媽媽不在意,就溜出院門,我和小夥伴們早就講好了,要跟強哥他們去莊稼地裡摸秋去。秋後的田野莊稼並不是很多,有一些還沒有來得及砍去的玉米,高高大大的,杵在月光下,像列隊的士兵,還有一些稀稀落落的辣椒和臥在地裡的南瓜,我們直奔目標而去,看不太清楚,就憑感覺,擼了掰了就往袋子裡裝,有時一腳踩到泥坑裡又引來一陣驚呼,小夥伴們你推我,我搡你,嬉笑打鬧,笑聲在夜晚傳到很遠。不遠處,也有一群人在摸秋,同樣的嬉笑聲遠遠地傳來,讓往日沉寂的田野一下子熱鬧起來。比我們大幾歲的強哥愛嚇唬我們,在我們正專心搶摘果實的時候,他經常作逃跑狀,並且低聲喊,快跑呀,來人了,被人逮住就要幫人幹活嘍。小小的我們信以為真,常常被他嚇得魂飛魄散,拔腿就跑,等我們跑出一段距離,才發現,強哥仍然在田野裡忙活,這才知道上當了,我們追著他打,他就在田野裡跟我們繞圈,我們笑啊,跑啊,鬧啊,直到累得彎著腰叉著手呼呼大喘氣。大人們後來跟我說,中秋節那晚摸秋是很早就有的習俗,不但不會有人來制止,很多莊稼人還有意留一點東西供人來摸秋,圖的就是個節日的喜慶與熱鬧。
背著一小袋長相不堪的玉米和辣椒喜滋滋地回到家,院門半掩著,媽媽在屋裡等我,窗戶上的燈光淡淡的,院裡小桌子上的果品還在,安靜香的香氣和桂花的香氣混合在一塊直撲鼻端,月亮漂浮於屋頂,夜涼如水,瞌睡襲來,我在花香裡沉沉睡去。
又一年中秋就在我無限的留戀中過去了,我也在時光中漸漸長大,那些曾經的人和事也漸漸更迭到歲月深處……
李靜,回族,生於七十年代,葉集人,公務員。愛好文學並業餘創作多年,作品詩歌、散文、小說發表於《短小說》《南飛燕》《詩潮》《淠河》《映山紅》《杏花村》《大別山詩刊》《皖西日報》《江山文學網》等報刊雜誌及網站,著有詩文集《靜觀飛花》、散文集《草尖上的陽光》,詩集《忽而已夏》正在付梓中。系中國詩歌學會、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六安市文聯常委、六安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獲安徽省金穗文學獎、安徽省副刊好作品獎和淠河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楊君:東晉美女謝道韞│百人傳奇
楊君:揭秘史上真實的柳如是│百人傳奇
聊齋人:孕│微篇敘事
雨瑞:潘安園裡說潘安│傳奇人物
流冰:姐,願你去天堂│摯愛親情
吉木:母語│海外連線
吳子長:麻神│短篇敘事
劉正權:圓規│溫情敘事
洪放:顫抖│名家原創
蔡興樂:栽玉米的那個人│季節深處
名家茶坊│徐貴祥:快樂的鄉愁
近日,騰訊公眾號功能升級,升級後的「讚賞功能」存在一定的不足,設置原創保護、開啟讚賞功能時,頁面出現的署名是讚賞帳戶名稱。《分水嶺》出於對作者的尊重,保障作者署名權,暫時取消讚賞功能,等待騰訊合理完善後擇日恢復「讚賞」。再一次感謝大家的體諒和包容!
讀者、作者須知
【敘事】可讀性強,以短小說為主。
【散文】接地氣的隨筆、抒情、遊記等。
【記憶】人事、村落、風俗和老手藝等。
【評論】見解獨到。文藝評論包羅萬象。
【詩歌】拒絕無病呻吟、晦澀難懂。
【傳奇】扣人心弦,無論古今皆歡迎。
❤ 可以是見諸報刊作品,但必須未在其它微信平臺推發過,篇幅3000字為宜,特別優秀之作可連載。請反覆檢查,杜絕錯別字。所有來稿文責自負。
投稿:作品 + 個人簡介 + 個人照片
投 543385541@qq.com 專用郵箱。
❤稿費:平臺讚賞即為稿費,80% 作者所有,20%平臺維護。自平臺推出後7個工作日後支付(7日後讚賞不再計入稿費),10元以下的讚賞不計入稿酬。凡投稿者請先加入《分水嶺》投稿群,或添加 liubing100104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