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上馬安天下,辛棄疾波瀾壯闊的一生

2020-12-18 小暖看歷史

「祖父,南宋是什麼樣啊」

「是萬家燈火,是綠草如茵,是我們的家鄉和根源。」

文能提筆震詞壇,武能騎馬安天下。可誰知一代詞宗辛棄疾其實只想當一名武將實現山河一統。

騎馬安天下

北方角落的一間屋子裡,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醉倒在桌前,微風吹過,一張紙從桌上滑落,筆鋒強勁地書寫著: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01年少文武兼修

公元1140年,此時靖康之變剛過去15年,一代名將嶽飛還在前線奮勇殺敵。

同年5月28日,在山東省濟南市一個名為四風閘的地方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男嬰便是辛棄疾。

由於家父早死,辛棄疾便是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棄疾最後成為一代英雄與詞宗也是和這位老人分不開的。

英雄辛棄疾

祖父辛贊由於族人的緣故並沒有隨皇帝南遷,而是在金國就任,然而他始終都想能夠有一個機會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可無奈是一個文人。

也因此他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到了這個孫子身上,從名字上就可見一斑。

起名為辛棄疾,希望他能夠像霍去病一樣上場殺敵,攘除金人。

年少的辛棄疾在祖父的薰陶下,從小便文武兼修。祖父也經常帶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

清晨傍晚,總能見到一個小小的身影執一把長劍,嘶嘶破風,掃下一片落葉。轉眼間,十八歲的辛棄疾已經成為文武兼備的青年才俊。

文武兼備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祖父辛贊的提議下,辛棄疾踏上了去金國的旅途,兩年的時間內,他觀察到金國的山川形勢和內部關係,同時也見證了金人對漢人的壓迫與掠奪。

這次遊歷也令辛棄疾更加堅定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02少年英雄真氣魄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奮受金人壓迫的漢人奮起反抗,遍地揭竿而起。

其中耿京帶領的隊伍最為壯大,期望報國的辛棄疾帶領著他聚集的二千人投入耿京門下,由於軍事和文才出眾,擔任掌書記一職。

年少遊歷的經驗使辛棄疾想出的諸多計謀,也經常帶頭迎敵,短短幾個月便攻下了幾個城池。

抗金戰場

公元1622年,辛棄疾奉命南下與南宋聯絡,收復失地的夢想近在眼前,獲得朝廷的支持,一舉攻破便能實現九州歸一,山河一統。

然而回到營地的他沒有聽見歡迎的聲音,只看見滿眼的素服,只得知首領耿京在醉酒後被下屬張安國殺害了。

03那一夜,他也想過了卻君王天下事

「嗒嗒嗒嗒嗒」,夜色裡,少年辛棄疾率領著五十騎前往南邊金人的佔領區去,這一去,不問生死。

深入敵營

氣血翻湧下的他已顧不得那樣多了,一心只想將這叛徒張安國捉拿歸案。五萬多人的佔領區赫然眼前,辛棄疾令人將馬蹄子包裹起來,一行人悄聲地進去黑夜裡,他們摸索到張安國的帳篷,只見因殺死耿京而受賞的張安國已然醉倒,正想藉此機會將張安國帶走,然而此時金營拉響了警報。

「辛棄疾,你果然還是來了」

「此等不來,非丈夫也,此人我一定要帶走,以正軍威。」

五十對五萬多人的隊伍,明眼看似乎不可能會成功,但在那一晚,刀光劍影之下,金軍首領被一騎長矛刺中沒了性命,渾身是血的辛棄疾在親衛的掩護下帶著張安國就此離去。

衝出敵營

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只有這種不要命的打法才有可能在這絕對的劣勢中找到一點生的希望。萬幸,張安國已經捉住,身上的傷也有了價值。想到此,身下的馬跑得更快了。

及至皇宮,將叛徒張安國交給朝廷,與鬧市斬首示眾,極大地振著了軍心。本以為自此便可帶領著將士們去戰場收復失地,實現九州一統、天下歸一的志向了。

然而,帝王之心難以捉摸。

辛棄疾

這個從小在金人佔領區成長起來的人,如今能五十人深入到五萬多人的敵營全身而退將人帶出,若能為我所用,定能所向披靡,可萬一…

多疑的帝王始終不敢給這個驍勇善戰的將士更多的兵力。

04四十年光陰驀然回首

第二天,年僅二十三歲的辛棄疾被任命為江陰籤判,相當於江陰的秘書長,掌管文書工作。滿懷希望的他積極工作,並向上提出了許多抗金北伐的建議,匯集成《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謀略著作。得到許多將士的贊同。

然而朝廷對他著作裡提的抗金內容十分冷淡,只關注到了他的實於能力,將他頻繁調任到江西,湖北,湖南等發生荒亂和盜賊猖獗的地方,基本上哪裡出事就將他往哪裡調。

為官二十年間,曾於湖湘地區討伐平定過盜賊,於湖南邊界招兵買馬兩千人與草寇作戰,於江西地區饑荒時賑災深受百姓愛戴,可始終沒有被調任到一線去領兵打仗。即使如此,他在任期間創建的飛虎軍最後也成為了抗金的一支強力軍隊。

0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1169年,年已41歲的辛棄疾遭到彈劾,朝延讓他回鄉隱居,主和派已然佔領了主位。

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此後二十年時間內,偶有皇帝想再度調任辛棄疾,不出幾月,辛棄疾又再次被彈劾。

壯志未酬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憤自己一生空有本領,卻未能一直上陣殺敵。

公元1207年,辛棄疾溘然長辭,享年六十八歲,死前口中仍呼「殺賊,殺賊」。

如若可以,我只想當一名將士

這位文武雙全的英雄在最後的二十多年裡創作了六百多首作品,詞皆上乘,只有親歷過戰場的殘酷與激烈才能創造出如此凜然殺氣的詞作。

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是他嚮往的那個抗金戰場。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豪邁沖天,卻是他的真實寫照。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然而,更多的是他於天地間苦苦追尋的平衡。

這個浪漫的人也曾說: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這個深情的人也曾說: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宗很美,有萬家燈火,有綠草如茵,卻沒有可以上戰場抗金的機會。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卻道天涼好個秋。

如若可以,我只想當個將士為國家實現九州為一,山河一統的夢想。

圖源網絡侵權刪,本文由小暖看歷史原創,謝絕轉載。

參考:《宋史辛棄疾列傳》、《稼軒詞》

往期精選:雨霖鈴堪稱北宋離別詞之最,看柳永如何寫出這千古名篇,感同身受

初唐四傑之首,天賦異稟,卻飽經挫折,連上天不忍他在人間受苦

杜甫的兩首詩帶你看唐朝短短幾十年的社會變化,盛唐轉入衰敗!

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發明後為何沒有很快傳播呢?

相關焦點

  • 宋朝開掛第一人: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提起辛棄疾,上過學的一定很了解,無論是小學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還是中學的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都是張口就來的。好像印象裡辛棄疾也和絕大多數的文人一樣,都屬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類型的。但是其實辛棄疾還是一個將軍,可以說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跨馬定乾坤,他的每天基本上都是在砍人或者是砍人的路上。
  • 歷史只有3人可以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歷史上能做到的,只有三人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有一句話最為出名,這句話也是古代每個人都想變成的樣子,便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而在我國歷史上真正能夠做到這兩點的人異常的少,這兩點要求把絕大多數英雄好漢排除在外,歷史上真正能做到的,恐怕只有這二人是完全可以承擔這兩點的英雄人物,名副其實。一、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其一,他所處的歷史背景十分混亂。
  • 中國有3人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們是誰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文武雙全的人一直都是眾人敬仰也驚豔的存在,畢竟縱觀歷史,哪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沒有受到後人的崇拜,這就是人人骨子裡的慕強,不過歷史上真稱得上文武雙全的人,歷史上真正的只有3位,像《三國演義》《水滸傳》中有虛構跟杜撰成分存在的肯定不能算數,那麼這3個人究竟是誰呢
  • 歷史上誰能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僅這3人
    文與武就像是一對雙翼,一個要成就大事的人,手下要有文臣也要有武將。文臣能夠安定天下令百姓富足,武將能平定四方解決後顧之憂。
  • 【走進道教】「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說說辛丑年太歲星君楊信大將軍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這是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裡對蜀漢將領姜維的評價。歷史上,能得到這樣評價的古人其實並不多,我們熟知的嶽飛、辛棄疾均榜上有名。這樣的無賴匈奴,讓漢朝十分頭疼,可畢竟過日子不能天天打打殺殺,能花點小錢解決的問題就暫且由他去吧。於是,兩國常常相互派出使者,彼此畫大餅,謀取一時和平。
  • 郭德綱:耳濡目染成一代宗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中國北京有一奇才,名叫郭德綱,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上炕認識娘兒們,下炕認識鞋。  郭德綱1973年1月18日出生於天津,中國相聲演員,影視劇演員及電視節目主持人。01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悠悠歷史長河裡,偏偏有這麼些人,能文能武,智商、武力值都在線,既能成為出謀劃策、輔助內政的文臣,也能做策馬奔騰、定國安邦的武臣,傾盡才華,守護百姓,流芳百世,受人尊敬。曹操他被稱為「一代梟雄」,甚至被蔑稱為「白臉奸臣」,雖說在歷史上爭議頗大,功過兼具,但其軍事才能與文學造詣,卻備受肯定。
  • 拜謁辛棄疾故居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來臨之前,我懷著一種虔誠敬仰的心情,前往歷城區四風閘村拜謁辛棄疾故居。  提起我們的老鄉辛棄疾這個名字,即使對文學不太感興趣的人也熟悉他的詞句的,甚至隨口就能吟出幾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千古興亡多少事?
  •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
    辛棄疾一生最「絕」的一首詞:寫盡天下滄桑,王國維讚不絕口!「平生塞外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文能橫槊賦詩,武能上馬斬賊」的辛棄疾,一生寫過多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豪邁詞篇,更是不乏「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的委婉。但我今天想寫的,是稼軒先生另外一首充滿悲壯雄心的佳作——《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 60歲辛棄疾掉牙後寫了首詩,幽默詼諧,卻罵盡滿朝小人,很解氣
    辛棄疾是揮灑豪邁的詞中之龍,也是橫刀立馬的狂沙戰士,一匹金戈鐵馬。他為抗敵事業終生奮鬥,其間有過凱旋,有過大捷,當然也有過挫敗與失利。每每遇到這種時刻,他總會從生活中索取快樂,然後將快樂注入字裡行間,以自我解嘲的方式去應對世界的不堪。縱然已是60多歲的晚年,辛棄疾仍能以掉牙為題,一如既往貫徹辛氏幽默。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馳騁沙場的武將,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詩人。但歷史上的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馳騁沙場的鐵血戰將。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他不僅能吟詩作賦,也能作為主帥在沙場上馳騁半生。文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武能橫刀躍馬,馳騁沙場。
  • 豪放詞人辛棄疾,在元宵節,寫了一首唯美詞,很多人用來形容愛情
    我覺得這首詞應該是辛棄疾眾多詞曲之中最唯美的一首,也許他不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那麼的波瀾壯闊;但是其中那一副朦朧之美卻讓人有著不一樣的感覺。也許這正是這首詞的優秀之處,至於這首詞究竟是辛棄疾寫個誰的,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去深究。也許是寫給一位姑娘的,此時的辛棄疾也不過二十幾歲,剛剛來到了南宋,也必然少不了會遇見自己的心愛之人。不要說什麼家國大義之前,沒有兒女情長,畢竟此時的辛棄疾也才二十五歲而已。
  • 一代文豪辛棄疾,竟身懷絕世武藝
    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的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其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現在有的人評價辛棄疾是古惑仔之說,是因為他的忠義和豪氣,他心懷天下,一心想要飲馬黃河,收復我華夏河山。
  • 辛棄疾:詞中之龍,胸含虎嘯龍吟之氣,以功業自許卻抱憾而去
    他就是被譽為「詞中之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少年意氣:少年握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辛棄疾出生於金國,原字坦夫,後改字為幼安,號稼軒。他的祖父叫辛贊。靖康之難後,金人佔領了宋朝大半江山。辛贊受族人所累,未能隨宋室南下,無奈只得在金國做官。
  • 不識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
    不識辛棄疾,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男子漢」!別人家的孩子,將軍,能臣、打仗好、詞寫得好……泉小娃卻覺得「真正男子漢」更適合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泉小娃眼中的辛棄疾吧!
  • 鐵血戰神辛棄疾:用25個中藥名作詩,表達對妻子的思念,很浪漫
    辛棄疾不光是詩人,他還是個鐵血戰神,嗜殺成性。當年第一次聽郭德綱說: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腦子裡閃過的就是辛棄疾的身影。他有多厲害?我給大家舉個小例子。辛棄疾誅殺叛徒張國安話說辛棄疾23歲那年,義軍決定歸宋。歸降後,辛棄疾前腳去建康找皇帝商談,後腳義軍大本營裡就又出現了一個叛徒,他的名字叫張安國。
  • 《辛棄疾1162》獲頒網影盛典年度最佳網絡電影
    經過激烈角逐,紮根杭州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這塊沃土的浙江美視眾樂影視有限公司成為本屆網影盛典頒獎的大贏家,其創作並製作出品的歷史英雄電影《辛棄疾1162》,一舉摘得年度最佳網絡電影、年度網絡電影最佳導演、年度網絡電影最佳女演員、年度網絡電影最佳監製等四項大獎。
  • 辛棄疾給妻子的祝壽詞,為哄她使盡渾身解數,7個字道盡男兒柔腸
    若是深情至此,不妨學學詞中之龍辛棄疾好了!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是辛棄疾給妻子寫的祝壽詞,為了哄壽星夫人開心,辛棄疾不惜貶低自己,使盡了渾身解數,其中7個字更是道盡男兒柔腸。每每讀完此詞,都不禁在心中感慨:這樣的男人誰能不愛!《浣溪沙·壽內子》宋.辛棄疾壽酒同斟喜有餘,朱顏卻對白髭鬚。兩人百歲恰乘除。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年年堂上壽星圖。
  • 辛棄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寫詞只是愛好,「握刀」才是常態
    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熱血。早年經歷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1140年5月28日出生於山東東路濟南府歷程縣。他父母早逝,自幼跟隨爺爺辛贊生活。當時北方已大面積淪陷,被金國統轄。在歸隱的生活中,辛棄疾心中的熱血卻從未冷卻,他夢想能再次拿起那把殺人刀,把不共戴天的仇敵殺個片甲不留。事與願違,他只能把熱血與衷腸寄託於詩詞之中。直到宋寧宗即位,再次提拔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擔任知紹興府。辛棄疾進京面聖,將一肚子的抗金建議說給宋寧宗聽。之後,他官職連升,在各地輾轉,處理朝廷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