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聖人」:他的119字奇文,幾乎人人背過

2021-02-13 最愛歷史

我相信,每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基本都能背誦一篇題為《愛蓮說》的短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此文僅有119個字,卻成為千年來的傳世經典,跟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樣,都是中國文學傳播史上的奇蹟。

然而,很多人能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脫口而出,但對它的作者是誰卻要好好想一想。

很多人知道它的作者叫周敦頤,卻不知道周敦頤除了寫過《愛蓮說》還幹過什麼。

若生在當代,周敦頤絕對屬於「歌紅了人沒紅」的那種明星。

但周敦頤不是歌星,也不是文學家,他的真實身份是一個開山宗師,他的思想至今潛移默化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

▲周敦頤畫像

01. 個人與時代

周敦頤是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生於1017年,出生時並無任何祥瑞異象;但他出生的年代,北宋立國逾半個世紀了,需要重建一套新的思想體系,以應對新的歷史時期。

宋代之前是紛繁變亂的五代十國,那個亂世被宋人描述為人心離散,價值錯亂,道德崩潰。

而亂世的發生,除了現實的政治、經濟等因素之外,思想的坍塌,從而失去了維持社會穩定的功能,是更為根本的原因。

宋朝立國後,幾代士人都在尋找維持人心和社會平穩的思想資源。

周敦頤長大後加入了尋找的行列,並最終脫穎而出,成功構建了他的思想體系。他的思想經過二程(程顥、程頤)和朱熹等人的發揚而成理學,成為此後近千年主導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思想。

但周敦頤的一生並不如意。

他最早顯現出來跟別人不一樣之處,是在14歲那年。他徵得父母同意,帶著簡單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許多書本,在一個僕人的陪同下,跑到了離家數十裡外的月巖,在孤冷的巖洞中讀書思考。這件事,後來被稱為「月巖悟道」,是周敦頤思想升華的濫觴。

一年後,周敦頤的父親病逝。15歲的少年只能跟著母親投奔在京城開封做高官的舅舅鄭向

鄭向很喜歡這個聰慧的外甥,指點他攻讀經史。後來,朝廷給予鄭向一個恩蔭子弟入仕的機會,鄭向沒有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是推薦了外甥周敦頤。

又五年後,舅舅和母親相繼病逝。

在為母親守喪期間,20歲出頭的周敦頤已經頗有名氣。比他大28歲的範仲淹專程到周敦頤讀書的鶴林寺,跟他交流思想。少年王安石則三次慕名前往拜會周敦頤。

這些人,還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等等,年齡跨度相差大約半個世紀,都是北宋第一流的人物。面對時代的根本命題——如何重建一套安穩人心的思想體系,各自作出了努力。最後卻是官職最為卑微的周敦頤,最好地完成了這項使命。

▲湖南長沙濂溪祠 圖源/圖蟲創意

02. 一個「小官」的名聲

在古代,人們評價一個官員的標準,在於他的德行和作為,而不在於官職大小。因此,周敦頤雖然官職不大,但他的政聲很響。

他一生為官30餘載,輾轉10來個州縣,湖南、四川、江西、廣東等地,都留下他為官的足跡。不過,跟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官至執宰、有機會推行自身理念的大政治人物相比,周敦頤一生做的都是地方小官。最大的官職,也就是做到廣東的提點刑獄而已。

這可能跟周敦頤不是科舉出身,而是憑藉恩蔭入仕有關。

儘管周敦頤在每個地方做官的口碑都極佳,但他的升遷極為困難,好在他並不在乎這些。

1040年,周敦頤服完母喪,被派往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任主簿,一個低級的事務官。一到分寧,年輕的周敦頤就解決了一起陳年舊案,當地人很驚訝,交口稱讚:「老吏不如也。」

很快,他被推薦做南安軍(治今江西大餘)司理參軍。有個人犯了罪,但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是個酷吏,想將此人判死。所有人都不敢跟王逵爭辯,只有周敦頤不怕,依法力爭。

王逵不聽,周敦頤當即決定棄官而去:「這樣的官有什麼可做的!殺人以媚上,我幹不了。」

王逵這才領悟到自己的霸道,改正了作風,後來還推薦周敦頤做了郴縣縣令。

在南安,周敦頤有個上司叫程珦。程珦見周敦頤氣貌非凡,一交談,便知此人學問不得了,隨即讓自己兩個兒子拜其為師。這兩兄弟便是後來的理學大儒程顥、程頤。

▲程顥、程頤兄弟畫像 圖源/圖蟲創意

周敦頤每到一地,都勤勉為官,從不以官小而懈怠,而且,他為官清廉得驚人。

1054年,他任知州於洪州南昌,日夜操勞,終至大病一場,甚至「假死」過去。好友潘興嗣趕來為他料理後事,看到他整個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篋,錢不滿百」,清貧得讓人掉淚。

好在周敦頤昏死了一日一夜後,又奇蹟般甦醒過來,不然宋代的理學要怎麼發展還是個未知數,而我們也鐵定讀不到《愛蓮說》了。

03. 被《愛蓮說》包裹的糾結

通常認為,《愛蓮說》寫於公元1063年初夏,蓮花盛開之時。當時,47歲的周敦頤在虔州(今江西贛州)任通判。

《愛蓮說》篇幅很短,僅有119個字,寫出了蓮花可愛可敬的七種品質,成為託物言志的小品名篇,傳誦至今。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周敦頤在這篇文章中流露了他的糾結,並給出了他糾結之後的答案:

關於古代士人最經典的人生命題——「仕」與「隱」的矛盾衝突,該如何抉擇?

在文章中,周敦頤以牡丹、菊花和蓮花三種意象,來指代這對矛盾以及它們的中間狀態。

而只有一個現實中遭遇磨難,卻又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會如此糾結於自己的選擇。

1057年,在西南山區合州(今重慶合川)做判官的周敦頤迎來了他的長子出生,這一年他已41歲。

第二年,他的妻子病故了。

1059年,後來負責為宋神宗修起居注的蒲宗孟,在合州認識了周敦頤。兩人暢談了三天三夜後,蒲宗孟驚嘆:「世間怎會有這般奇才?」

次年,蒲宗孟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周敦頤。

1062年,在寫作《愛蓮說》的前一年,周敦頤的次子出生,此時他的長子僅有6歲。

他一生清廉,家無餘財,眼下還要撫養兩個兒子。儘管他十分羨慕陶淵明那種「採菊東籬下」的隱居生活,儘管他對自己卑微的官職並無留戀之情,但他不得不接受現實,與生計問題達成妥協:

久厭塵坌樂靜元,俸微猶乏買山錢。

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雲房一榻眠。

——周敦頤《題酆都觀》

說白了,想過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活,是需要資本打底的。任何時代,這都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在唐代,「佛系詩人」王維也曾遭遇類似的困境,他厭倦官場,卻只能勉強支撐,因為弟、妹等人的生計都需要他操持。周敦頤也是如此,連他的親友、同事都知道他有意歸隱,他的妻兄蒲宗孟說他「生平襟懷飄灑,有高趣,常以仙翁隱者自許」。無奈缺乏「買山錢」——隱居山林的資本,他只得繼續幹著流轉的小官。

對於《愛蓮說》的解讀,一些人認為周敦頤對以菊花代表的陶淵明及其隱逸文化採取了否定態度。其實並非如此。

周敦頤的親友都曾在詩文中將他比作陶淵明,兩人的區別在於現實的處境不同。周敦頤的生計壓力決定了他只能在長期的仕宦生涯中沉浮,他只能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而不能是「花之隱逸者也」的菊花。在周敦頤筆下,與其說這是境界的高低之分,不如說是一種糾結的心態

▲周敦頤賦予了蓮花七種品質 圖源/攝圖網

但周敦頤之所以是周敦頤,正是因為他在無奈的現實中尋找到了超脫之道。

在周敦頤筆下,菊、牡丹和蓮都是觀照人生的隱喻,分別暗指了隱逸之樂、富貴之樂和君子之樂。更進一步分析,還可發現,菊代表儒家所稱的「內聖」,牡丹代指「外王」,而蓮則是「內聖外王」的結合。這樣,悲催的處境就變成了周敦頤的修煉之路,一方面做官是為了造福百姓,另一方面隱居是為了參悟哲理,它們共同塑造了一個愛蓮、似蓮的周敦頤。

1071年冬天,周敦頤終於辭官,實現了歸隱的夙願。他定居在江西廬山的蓮花峰下,將門前的小溪命名為家鄉的「濂溪」,他的書堂就是濂溪書堂。雖然身體有病,生活亦不寬裕,但他心情愉悅。

兩年後,1073年,周敦頤病逝,終年57歲。

04. 被遺忘的開山宗師

只有追溯周敦頤一生的經歷與思想,才能深刻理解這一點:篇幅僅相當於一條微博的《愛蓮說》,為什麼是他最重要的傳世文獻之一?

事實上,作為一名極具思想原創性的開山宗師,周敦頤留下來的文字極其有限,總共不過6000多字。

後世研讀他的思想,基本上離不開他的《太極圖說》《通書》和《愛蓮說》。《愛蓮說》內涵深刻,但哪怕是一個初中生,也能讀懂一二,至於其他兩篇文章,對不起,一般人如讀天書。

然而,後世構建理學體系,都離不開周敦頤在這些文章中運用的概念,比如無極、太極、陰陽、動靜、性命、善惡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儒學的第二次生命,是由周敦頤開創的「濂學」賦予的。

唐代號稱盛世,但盛世的思想是貧乏的。整個唐代,儒家出不了大思想家。反倒是佛教和道教,尤其是佛教本土化產生的禪宗,誕生了不少哲學家,一開始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繼而以「接地氣」的理論,介入世俗人群。這也就是唐代至五代,儒家知識分子屢次主張滅佛的思想根源。

韓愈是一個堅定的排佛主義者(儘管他本人深受佛學影響),但他所能做的,也只是抬出傳統儒家「修齊治平」的理念來對抗佛教的「出世主義」,在思想深度上難以撼動佛教的地位。

到了宋代,被譽為「宋初三先生」的孫復、石介和胡瑗,繼續以儒學排斥佛教。但他們仍然沿用韓愈的批判套路,無非是罵佛教為「夷狄之法」「悖亂王道」,這種只有偏見、沒有力度的論調顯然無法服眾。

宋代的儒家知識分子亟需要構建一種更有力度的思想體系,奪回被佔領的思想高地,並穩定人心和社會。

周敦頤的出現適逢其時,與他同時或比他稍後的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這五人後來被稱為「五星聚奎」,是儒學復興的徵兆。

▲宋代是儒學復興的時代 圖源/攝圖網

周敦頤首次提出要學顏回,「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伊尹是儒家「外王」的榜樣,是唐代以來就被推崇的;但周敦頤專門強調,顏回也是士人學習的榜樣,是「內聖」的典範。

在儒家經典中,顏回是生活極窮、內心極樂的形象。周敦頤說,富貴,人所愛也,為什麼顏回卻不愛不求而樂乎窮也?無欲則靜

由於宋明理學在後世的宣傳中,人的欲望被刻板地認為是應當消滅的,導致理學被「汙名化」至今。實際上,周敦頤提倡的顏回式的「無欲」,並不是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說,一個人一旦有更高的追求,他就能控制和去除不合理的欲望。明清之際大儒黃宗羲在闡釋周敦頤這一思想時,專門指出:「學者須要識得靜字分曉,不是不動是靜,不妄動方是靜。」

靜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無欲不是不要欲,而是不要妄欲。

周敦頤第一次提出,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聖賢,倡導聖人平民化。在此之前,漫長的歷史中,聖人的頭銜僅授予堯、舜、孔子這些遙不可及的偶像,現實中的人與聖人似乎處在平行世界中。周敦頤希望打破這種區隔,在他的理論體系中,普通人通往聖人的過程,共分為三層修煉階梯:

具體的修煉方法,他也提供了,主要就是做到一個字——。正如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說,「周子(周敦頤)之學,以誠為本」。

周敦頤把「誠」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一個人通過內心的修煉,做到「懲忿窒欲」和「遷善改過」,就能達到聖人「誠」的境界。他把這個過程稱作「立人極」

他不反對符合道義的富貴,正如他不想他人跟他一樣,為了「買山錢」而苦苦掙扎,但他在社會上標懸更高的價值。而這種價值跟世俗的財富和地位毫無關係,你是馬雲也好,你是省部級高官也好,對不起,這些都不值得崇拜。除非你是一個超越外在身份、修煉成具有顏回一般魄力的人,你才值得尊敬和推崇,才有資格進階於賢人、聖人之列。

他也不是一個思想狹隘之人,相反,他能夠構建起濂學體系,並成為「理學鼻祖」,正是源於他的開放與包容。不像前輩士人對待佛教或道教的仇視態度,他不設藩籬,兼用三教,「太極」概念主要來自道教,「蓮花」意象主要來自佛教……只有這種胸襟的人,才能真正為儒學開闢出一條新路。

拋開我們對待理學的成見,周敦頤是把儒學拉回人間的第一人。他的最大貢獻是恢復儒學中斷了近千年的道統,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宋代四大學派——濂洛關閩,他開創的濂學是居於第一位的。

▲濂溪祠內的陳設和周敦頤畫像 圖源/圖蟲創意

05. 孔孟之後第一人

今天,在理學被公眾簡單理解為「滅人慾」的「殺人之學」的時候,我之所以要重提周敦頤作為理學宗師的身份,主要是想普及一下理學的常識,至少在它誕生的時候,並不像後世所理解的那麼反動和狹隘。

作為理學的創立者之一,周敦頤本人也修煉成為人格幾乎完美的「聖人」。他並不以之要求他人,他用自己的理論要求自己。

他思想不保守,認同並同情王安石變法。反倒是他的兩個學生,程顥和程頤,因為囿於「新舊黨爭」,竟然羞於承認周敦頤是他們的老師。

他影響了同時代的很多大人物,曾鞏、王安石、蘇軾等人,儘管立場不同,但均以周敦頤的私淑弟子自稱。只是周敦頤胸懷灑落,不願以師道自居,而只願把他們當作朋友。

他的人品得到所有人的稱讚。北宋名臣、「鐵面御史」趙抃一度認為周敦頤是奸惡之人,周敦頤並不申辯,直到兩人共事,周敦頤在趙抃底下做事,趙抃才知道自己太糊塗,從此引為知己。另一個名臣呂公著聽聞周敦頤之名,以身家性命擔保推薦他:如果周敦頤日後收贓納賄,「甘當同罪」。

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南宋朱熹是周敦頤的鐵粉,吸納了周敦頤的學說,而成理學大儒。明代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但他曾寫詩說自己其實也是私淑周敦頤。

兩宋之際的著名學者、湖湘學派奠基者胡宏說,周敦頤「一回萬古之光明」,「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這一觀點得到後世的認可,如今仍有許多學者提出,周敦頤是儒家繼孔、孟之後的第三位聖人。

不過,周敦頤的價值真正被發掘,不是在他生前,而是在他病故整整100多年後。

1220年,周敦頤死後約150年,朝廷追賜諡號「元」,後世稱其為「元公」。

1241年,周敦頤死後約170年,朝廷追封其為「汝南伯」,從祀孔廟。

至此,周敦頤作為「理學鼻祖」的地位得以確立。這就叫「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直到新文化運動以後,這名儒學宗師的真正身份才被漸漸淡忘。

好在人們始終記得他的《愛蓮說》。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頤《任所寄鄉關故舊》

1073年,周敦頤病逝前,他原來的上司兼好友趙抃得知他辭官歸隱,便想再啟用他。然而,朝廷的詔書到達時,周敦頤已經離開了人世。

儘管他一生在出仕與歸隱之間糾結,但他自始至終追求的是安頓自己的生命,安頓眾人的生命。他的悲情源於他的格局和抱負。

他的一生,在崇尚英雄傳說的人們眼裡,顯得太過平淡——沒有生死考驗,沒有大起大落。但他如此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之中,如此深刻地構建起我們的精神底色。

只是,我們不曾覺察。

這或許才是「聖人」的力量:我們以為將他遺忘,他卻不曾離開。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陳克明註解,中華書局,2009年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任俊華、彭麗瑤:《<愛蓮說>——周敦頤欲隱未能的苦吟》,《湖湘論壇》,1993年第6期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其中四個字卻幾乎人人讀錯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其中四個字卻幾乎人人讀錯文丨歷史小扒皮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之中,出現的有名的詩人不止只是一兩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部分的詩詞之中,他們多為表現的就是自己懷才不遇,或者是人生處處不得志的鬱悶,他們大多都在為國盡忠,都在官場之中
  • 封神中的第一聖人,名氣比鴻鈞還大,那麼,他是誰呢?
    答案很令人意外,依然不是,在封神演義當中,第一聖人另有其人,而且這人,要比鴻鈞道人名氣大得多,那麼,這個第一聖人究竟是誰?他可是的的確確的西方聖人,這一點,天上有許多金仙也是成人的,甚至包括元始天尊、女媧等,再分別吩咐姜子牙以及軒轅墳三妖各行其是時,他們就明明白白的說過「西岐已生聖主」或者「西方已生聖人」之類的話。如果聖人只是指那些參悟天道,道法高深之輩,那麼,元始天尊以及女媧娘娘的這個「西岐聖主」或者「西方聖人」怎麼理解?由此可知,封神演義當中提到的聖人,並非流行說法當中的聖人,而是另有含義。
  •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為什麼要與鄰居共賞奇文
    可以說他的亞軍的含金量絲毫不遜於冠軍。小小年紀,憑藉自己的實力,敢於與詩詞大會老將同臺對壘,且表現不俗,勇氣和精神可嘉。雖然在對抗賽和總決賽中敗北,但情有可原。尤其在兩兩對抗賽中遇到的題目,相對來說是比較生僻的,是在小學階段甚至在中學階段不太可能遇到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題目中涉及到的兩句詩,也是非常經典的名句「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出處及含義。
  • 大宋名將潘美的千古奇冤
    他才疏學淺,全因女兒是皇帝寵妃,倚仗裙帶關係才做了國丈,又對楊七郎失手打死兒子潘豹之事懷恨在心,一心要害楊家滿門。後來終於找到了機會,在金沙灘一戰中,坐視楊家將大軍被圍,亂箭射死突圍求救的楊七郎,致使第一代楊家將老令公撞死李陵碑,幾個隨軍出徵的兒子也傷亡慘重。
  • 想當年背過的最長古詩文,《滕王閣序》?你的是什麼
    而其中公認最難背下來的就是一些古詩文。《嶽陽樓記》,范文正公範仲淹所作,於當時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應好友滕子京之託,為重修嶽陽樓而作的一篇散文。《嶽陽樓記》全文有三四百字,因為是古文的關係,背下來並不容易,然而在苦苦堅持下,還是背了下來,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至今難忘。
  • 楊立華: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真正奠基者
    朱子幾乎一生都為經過自己編輯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以及他自己做的《太極圖說解》辯護。太極圖周敦頤長期做州縣小吏,史書上記載說他不卑小職,處理問題的時候都非常認真,有嚴毅之風。二程的父親程炯在周敦頤尚處寒微之時就看到了他的高貴品質,所以讓二程兄弟去向他問學,這對二程兄弟是真正有啟蒙作用的。周敦頤令二程兄弟去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
  • 自媒體時代,人人寫書立字,為之奈何!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寫書立字,今日一篇或十篇,然後,在網絡上充斥著,可謂群魔亂舞!這,也是如今的現狀,好處不見得有多少,壞處一大堆。缺斤少兩,肆意誇大,抹滅真相,惡意引導,只為吸引人們的視線,著實是沒有底線。
  • 《枕上書》番外119:成玉和連宋的今生今世
    生生世世 119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連宋眼看著成玉跳下誅仙臺忍著噬心之痛,疾速出了南天門,可是他站在茫茫青雲裡,一時卻不知道向哪裡去找成玉。連宋定了下心神,想起姑瑤山是祖媞神的府邸,如果祖媞神歸位了,會不會在姑瑤山。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沒人能真正了解趙元任究竟會多少種語言,因為他沒到一處總能用當地語言跟大家交流,以至於被誤認為是當地人。
  • 大宋第一「慫人」:他寫的詞,上了教科書
    他的妻子,死在了蘇州。多年以後,他重返蘇州,孑然一身,像是鴛鴦失了伴。獨自臥聽夜半雨聲,身邊再也沒有那個挑燈縫補衣服的熟悉的人影了。他的妻子趙氏出身大宋皇族,但毫無大小姐脾氣,一輩子勤勞賢惠。過門後,跟著丈夫潦倒半生,幾乎沒什麼好日子,但她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 方清平是聖人
    西山大官人五十又九啦,自小聽到「庚子」這倆字就帶著一種晦氣,庚子的後邊跟著倆字:賠款。
  • 薛之謙《耗盡》挺入巔峰榜第一,不如用《背過手》的方式打開它
    老薛和郭聰明的《耗盡》挺入流行指數巔峰榜第一這便是「現實」的寫照,而《背過手》中,亦是如此。再次援引《背過手》,當夢被人搶走,字被人偷走的時候,只能最多解開粒領扣。這種無法反駁、或者無從反駁的時候最難將息。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這是莊子《大宗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楊公忌」,有恥且格聖人做,煙火不起懶散家
    主封他斬龍將軍恩非淺,潘仁美一旁又墊饞言。欲告為臣欲謀反,主啊!你偏聽偏信怒衝冠。一言不答推下斬,多虧了八主賢爺拿本參。死罪免了活難免,將老臣囚在了五臺山。主在幽州有了難,不見仁美狗奸饞。主啊!你手壓胸前想,看哪家忠來哪家奸?
  • 言情新文 | 推文12本---2020.10.17
    回到侯府的謝蘭庭,不僅被處處薄待,人人要她寬容。面對質疑時,他們更是一口咬定,謝如意才是侯府的親生骨肉。大禍臨頭,甚至讓她為謝如意代嫁,做她的替死鬼。蘭庭面無表情:打就完了,能打則打,一頓不行就兩頓!某日,朝中新貴,大都督薛珩登門。二哥笑她,此生都不能嫁給薛珩。後來,眾目之下。
  • 再無人敢拍《大宋提刑官》
    一看見何冰,不少觀眾腦海內會自動蹦出「宋慈」二字。當初這位經典劇集《大宋提刑官》的主角,可是以古裝法醫「男神」的身份紅遍了大江南北,幾乎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好在劇情裡一集又一集的硬核驗屍還在提醒著觀眾,正在播放的是《名偵探宋慈》《大宋提刑官》。《大宋提刑官》根據宋慈的《洗冤集錄》改編,講述了宋慈入仕後解決疑案難案的故事。
  • 再無人敢拍《大宋提刑官》
    一看見何冰,不少觀眾腦海內會自動蹦出「宋慈」二字。當初這位經典劇集《大宋提刑官》的主角,可是以古裝法醫「男神」的身份紅遍了大江南北,幾乎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回憶。只是七品縣令的刁光鬥,拿著京城某位高管送來的調令,嘲笑著身為大宋提刑官的宋慈。他笑宋慈不通情理,人非聖賢、有七情六慾,憑什麼宋慈就要擺出比聖人還聖人的面孔,死心眼地要置人於死地。
  • 紫薇聖人彌勒佛祖娘親是誰?在哪裡?
    提到三期白陽大收元,人人都會想到無生老母,紫薇聖人彌勒佛祖……無生老母這個神既是造物主,創造了宇宙與人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也是人類的祖先。同時,她還是救世主,拯救沉淪於苦海中的後代,派釋迦佛或彌勒佛等下凡,也可以親自救度眾生;無極老母又稱作無生老母、無極瑤池老母、老祖母、天母至尊、太上王母、皇母至尊、金母娘娘、無極天母、無極聖祖,有時在經文裡簡稱作老母。
  • 各省分別有哪些「聖人」?山東、河南最多,聖人故裡!
    諸葛武侯劇照這些行當之中的楷模時常因為開創性和貢獻之大而被後人尊為聖人,就像上面帝王之中的堯舜禹就被後世尊為上古聖王。不知是不是受這種影響,距離商丘不遠的「聖人故裡」南陽,也出了一位以商成聖的人,這就是南陽五聖之一的「商聖」範蠡,而且成了商聖的範蠡還被選入九路財神之正財神的位置,這樣子,河南就成了擁有兩尊正財神的省份,實乃「財神故裡」。河北——樂聖李龜年唐朝是一個「聖人」層出不窮的朝代,就連一般不登仕人之高堂的吹彈演唱,也能夠在唐朝大放異彩。
  • 為什麼說十六字心傳、五百年道統的宋明理學竟成為僵化認知模式?
    (王之春《國朝柔遠記》)這種認知思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幾乎和正統士大夫的生存本能一樣難以分離。當列強用炮艦撞擊國門之時,那些士子心目中仍然是:「十六字心傳,五百年道統,及綱常名教、忠孝節廉、尊中國、攘夷狄。與夫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脈,填胸溢臆,搖筆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