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翻找到一張電子圖,我們小時候,打拳的是大哥,趴椅子最小的是我,那時還沒有小弟)
我們兄弟姊妹五個,除了我一個女子,其他都是男兒。
華年永續的小弟離開塵世已經14年,還剩我們四姊妹。
小弟是因為抑鬱症離世的。
弗洛伊德說,抑鬱是轉向自己的憤怒。是的,小弟憤怒得把自己解決了。在小弟離開後,老大心痛不能自解,心理學、宗教,各種書籍,他沒少讀,但,依然不能徹底疏解他內心對自己無力拯救弟弟的憤怒。他也一直輕重不同地抑鬱著。
對付心理創傷最有效的手段其實是大愛認知下的知行合一的踐行。
好在,這些年,他在踐行的忙碌中,收穫著一些能夠抵禦抑鬱的樂趣。
(放個大圖,留鬍子時候的哥,把他搞成網紅算了)
他忙什麼呢?
他忙的是他自己都沒想到的事。
在大學教書二十幾年了,他一直是個有情懷有愛的老師,他總是不餘遺力地把自己研究並認為有用的認知教授給學生,諸如「三經比讀(聖經、道德經、心經)」企圖對缺失信仰的孩子們做一些啟發和引領。
基於耕讀傳家的家訓,他自己多年的傳統知識分子定位和儒家文化影響,他更鍾情於家學堂的嘗試。他曾經想在我們高家的碉樓下重新恢復家學堂,但是沒有搞起來。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娃娃大都進城了,分散了,攏絡不起來了……
但是,夢想不死,機緣巧合,他卻在偶然間通過另一種形式重新開啟了他的傳統文化復興的家學夢。
哥在果筐學堂的牛棚裡一邊烤酒一邊工作。
起因是,我嫂子突然想去她父親老家的鄉下去承包土地種獼猴桃,想法一有大家反對,她不顧反對,毅然決然地做起來了,這個過程漫長艱苦,苦不堪言自不待說。
大嫂是個善人,看到村子裡許多的留守兒童在獼猴桃園跑來跑去,就跟我哥和我侄女兒商量,乾脆把他們召集到桃園的牛棚裡來學習看書上課,正好暑假期間大哥和侄女都有空。
就這樣,牛棚學堂就誕生了。因為沒有桌子板凳,就把果園的果筐翻過來當桌子板凳用,所以,後來大家都稱之為「果筐學堂」。
基於我大哥伯先教授的個人魅力和人格影響,加上這件公益事情的有意義,很快就打動了許多人,城裡城外國內國外,他朋友圈能去幫忙的熱心人都差不多去過了,許多媒體也蜂擁而至,「果筐學堂」漸漸成為一個事件。
老伯先同志,想在留守兒童的身上試驗他的家學夢,家族後續無娃,他覺得可以做廣義的大家學堂,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孩子,帶他們一起在田野上讀《弟子規》,唱歌,野炊,摘茶,種菜,在牛棚裡學畫畫學英語……不亦樂乎,一去經年。
早已分不清,哪個是初心,究竟是為了種獼猴桃呢,還是為了來帶留守兒童,還是他內心深處對土地和農人的情感和依戀。
頭一批留守兒童都長大走出山外去念書了,新的娃娃又一茬茬長起來。
然而,這對心不在焉的種桃夫婦,本著最良好的初心,十分笨拙地育人和種桃,他們的桃種得有多笨呢?我告訴你嘛——
為了給獼猴桃上有機肥,沒有足夠的有機肥咋辦?那就養牛產有機糞肥,於是建了大牛棚養牛,牛還沒來,人先住進去了。牛不太會養,後來又養豬,養豬也不行,就靠到處農村去搜集雞屎肥來養獼猴桃了。後來,牛棚就直接全部改造成養人了。這就是伯先教授的果筐學堂牛時代——豬時代——雞時代——人時代的演變歷程。
最笨又最浪漫的事,卻是每年春天來臨獼猴桃開花的時候了。大嫂帶著她的掃花授粉大隊伍,拿著自製的粉刷子,一朵朵花上去沾花粉,又一朵朵花去授花粉。原來,獼猴桃是這樣授粉的啊,這種植物真是懶啊!
授粉的大爺
授粉的美女兒是我哥的女兒我的歸姑娘。
完全是純手工農業時代的做法啊。大嫂的手,這些年,就沒好過,一直爛著。真難為她這個當年城裡拉小提琴的文藝女青年了。點藍字閱讀看我大嫂尊容:《一朵花的守望》(一朵花英文one flower,音譯成萬福花,就是萬福花牌獼猴桃的來歷,一朵花是我哥心中的花。)
收完果子,冬天要培土養地上冬肥,一刻也不閒著。
左上角揮刀的是我大嫂,在給牛們剁草。右下角是買來的一大車雞屎肥料。
就這樣種出來的笨果子,那味道當然是令所有吃過的人念念不忘啊。但是,善做笨活路的人卻是不善於銷售的人。一摘下來就是一二十萬斤的果子,每年都為銷售愁死。
這些年,不善搞網際網路的笨哥嫂,每年找果商,沒有果商就自己親自在成都擺攤設點賣,賣得那個艱辛和辛苦啊……
都叫他們不要再種了,年年賠錢,貸著一屁股的債,可是,不知道他們是捨不得果筐學堂還是舌不得鄉間牛棚的故鄉之感還是捨不得種了多年的獼猴桃,這些年,還是每年這麼笨笨地種,笨笨地賣。
搞得,身邊所有有情懷的人,幾乎都在吃他的獼猴桃了。沒有不感動的。謝都謝不過來!
現在萬福花獼猴桃園耕讀園吧,門前是美麗的鮮花騎遊道,風光綺麗,一到節假日,許多熟悉不熟悉的人都趕去摘桃玩耍,就在牛棚粒粒堂喝稀飯,也是不亦樂乎。
我哥本是個天真的人,一個人在庭前的鮮花路上,也會安逸得板!
我也希望,不善銷售的他們,能少些辛苦,所以,這篇文章,就算是個廣告,憐惜和尊重他們的笨,就買他們的獼猴桃吧,也算是為了幫他保住果筐學堂,保住孩子們的一方天地和一個關於大家學的夢想。
果筐學堂,在四面八方志願者的幫助支持下,圖書室(被老大叫個座耕室)已然頗具規模,每天放學都會有孩子來自己填單子借書看,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是大哥九死不悔的追逐啊。
又或者,還是他靈魂深處對於土地和故鄉的情結,就像父親當年說的那樣——
勞動是我們生活的基礎,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我們不停的奮鬥,並不是為了脫離那塊土地,而是嚮往更高的目標,不管我們走得再遠,我們永遠都站立在土地上,我要我的孩子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所以,很辛苦,也很自在。
夏天,太陽火辣辣的,他在牛棚裡琢磨自烤獼猴桃酒,在果筐學堂的邊邊角角敲敲打打,搞些小名堂,看著他忙碌得褲腰都不幹,我好像才更放心了。
至少,他沒有時間去抑鬱了吧。
這兩天為了獼猴桃的銷售,又在搗騰微店和淘寶店,這倒是很好,只是,可惜他和大嫂精力不濟,人老眼花,整不過來,只能保留微信這種最原始的銷售方法,其他的,就再想辦法了。
我的哥啊!
果筐學堂獵獵旗幟在風中飛揚,那是他不滅的夢想。
雅安市名山區紅草村,這是那片原野,山崗上,是廣袤的茶園。
園子長滿雜草時愛花的一朵花這樣喝茶。此時又見小資情趣味。她還養過好幾隻流浪狗,感情好得嘞,故事又是一畝多!~
桃園背後的山崗上,遠山呼喚,白草茫茫。
想了解果筐學堂故事的,下邊是我哥整理的系列——
耕讀的事兒1——倪家壩、牛棚、果筐與學堂
耕讀的事兒2——潰瘍、絕症、AI傳染與教鞭
耕讀的事兒3——初上市、市場梗阻、胸梗阻與夢梗阻
耕讀的事兒4——傷土、兩面旗、品德與四千元
耕讀的事兒5——倪家院、倪德磊、果筐菜市與匯演
耕讀的事兒6——流動書筐夢、又潰瘍、圖書與座耕室
更多信息可關注我哥的微信公眾號「回故鄉之路」
我嫂子一朵花萬福花的微信二維碼,找她購買獼猴桃。只會這種方式!
此文,敬請多多轉發,跪謝!愛你一萬年!~
長按二維碼關注
蘋果手機打賞專用
薔薇花園:薔薇的私家花園,原鄉故事、城市牧歌、生活反思、心靈筆記、主婦手記、成長日記、旅途見聞、植物花語、味蕾綻放、靈魂密語……願與你相識在虛空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