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2020-07-26 星期五文藝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星期五言:《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首播,如今已經走過了13年。從筆者看來這13年裡,國產歷史劇沒有哪一部劇能夠超過它。在豆瓣上超過10萬的觀眾給出了9.7高分,還曾獲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美術獎等獎項。另外,這部劇可謂是大牌雲集,主演都是老戲骨如陳寶國、倪大紅、王勁松、黃志忠等等。

編劇劉和平曾說:「《大明王朝1566》這個戲,標誌著中國長篇電視劇的成熟,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之後,不敢小瞧電視劇。我敢在這裡說一句,我們這部電視劇出來之後,不管你哪個界,文學界的、史學界的,方方面面的,最後都得承認,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學作品。」

能堪稱文學作品的影視劇必定有深厚的思想內涵,有人說,這部劇才是真正的「權力的遊戲」,裡面每一句臺詞都是高智商對決。裡面每一個人物都是經過細細打磨的官場人物縮影。

下面我們從這部劇中選取幾個重要人物分析他們的選擇,來窺探一二所謂的「官場哲學」,當然放在當下也適合於職場。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一、 嚴嵩的選擇:嚴嵩一句話才知道他為何能把持朝政幾十年

為官三思:思危,思退,思辨

《大明王朝1566》不同於別的劇,它不僅講述權力的角逐,還講述古代官場中三大核心要素:百姓-權力-名聲。三個要素混合在一起構成了複雜的幾千年帝制的官場文化。

這部劇一開始就進入了決戰的巔峰。明嘉靖三十九年,大旱。欽天監周雲逸上奏朝廷腐敗導致天降災禍,太監馮寶直接傳令仗斃。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御前財務會議召開了。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御前會議

這場會議奠定了整部劇的格調,我們可以看到一方是內閣首輔嚴嵩和他工部、吏部掌權的兒子嚴世藩。一方是內閣次輔徐階和戶部、兵部掌權的高拱、張居正,這一方背後的人物是皇太子。這兩方針鋒相對,吵得你死我活。還有一方保持中立,那就是司禮監呂芳,背後人物是皇上。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嚴世藩的一句殺人不見血的話

御前會議中,各方因為財務問題爭執不下,到最後徐階,張居正方因為一筆皇宮修建費用沒有籤字,給嚴世藩留了口實。嚴世藩認定欽天監背後的慫恿者就是徐階他們,因為張雲逸清晰知道工部的開支,這些數據肯定是內閣的人透露的。此時皇帝的天平猛烈傾斜到了嚴嵩那邊。千鈞一髮之際,生死在一念間。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此時,嘉靖皇帝問嚴嵩:「你認為在你內閣裡有張雲逸的後臺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在這生死關頭,嚴嵩顫巍巍說,沒有。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皇帝又問,沒有的話,張雲逸一個欽天監為什麼知道工部的開銷?

下面這句話回答,顯露了嚴嵩的高妙之處,滴水不漏又深謀遠慮。

他緩緩說出以下大意:朝廷無私帳,所有的開銷都會對外公布。所以工部的開銷也是透明的,張雲逸自然就知道了。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為何滴水不漏?高秒在哪裡?

首先,嚴嵩知道張雲逸的確是徐階那邊的人,但他不會拿這件事置讓對方死地。因為張雲逸也屬於裕王,裕王是下屆皇帝,他必須深謀遠慮。如果此時徐階他們被殺了,那麼裕王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殺嚴嵩。嚴嵩看得長遠,所以他知道合謀才能共生。

其次,他必須為兒子開脫。兒子的確貪汙不少,但是又不能讓對方抓到痛處,這樣一說無私帳,說明工部的帳是透明的,兒子沒有貪汙。

嚴嵩這一句話救了兩方人,可謂是力度拿捏到位。

其實如果在職場上更是如此,合謀共生,長遠著眼。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好人,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壞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會變成另一個模樣。但是從大局,從長遠看,沒有永恆的對立。

嚴世藩不懂這個道理,他要讓對方死。他不懂皇帝的心思是制衡,如果徐階他們倒臺了,嚴嵩未必能保全。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嚴嵩為何能把持內閣多年?嘉靖皇帝那麼足智多謀,不知道嚴嵩貪汙嗎?他當然知道,但是他更是知道,朝廷離不開嚴嵩。一旦徐階上位不一定比嚴嵩好到哪裡去。其實後來徐階上位,新一輪的貪汙又開始了。

所以,嚴嵩的職業生涯能夠如此順暢也得益於他懂得如何進退,如何合謀共生。 就如呂方告訴馮寶那句話:為官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辨,放在職場上更是如此。預判出現的職場危機,做事知進退,更要靈通思辨。這句話更能指導人生規劃。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二、 胡宗憲的選擇:關鍵人物胡宗憲為何堅持追隨嚴嵩?

辯證的忠誠:選好陣營,不忘初心

為了緩解朝廷的國庫虧空,嚴嵩提出了「改稻為桑「。而這個實驗特區就是在浙江。為何選在浙江,嚴嵩提出來那一刻就想好了,浙江是他的地盤,他的弟子胡宗憲掌管此地。

胡宗憲是本劇裡最關鍵也是情商極高的一個人,可謂是嚴嵩陣營裡的王牌。

他雖然在嚴嵩陣營裡,但是卻得到了嘉靖皇帝、裕王、海瑞、嚴嵩等人的高度認可。每個人都想拉攏他,都認為他是難得人才,可是胡宗憲卻從改變未自己初心,即便是他知道嚴嵩即將被皇帝罷免抄家,也不惜辭官也要共進退,這樣的選擇為何呢?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其一,感念提拔之恩,重情重義

胡宗憲對嚴嵩是師徒之情,是提拔之恩。師徒如父子,他對嚴嵩的感情就像尊敬自己的父親一樣,他不會背叛自己的「父親」。這是從情感上說,如果從另一方面說,如果在他得知嚴嵩快要倒臺,就立即倒戈,那他胡宗憲根本得不到皇帝、裕王、海瑞等人的尊敬。只會覺得他見風使舵,見利忘義。參照《甄嬛傳》裡曹貴人的下場。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其二,大事不含糊,小事隨大流

胡宗憲如果僅僅是第一層的話,那麼他可能就有點「迂腐」了。因為嚴嵩父子做了太多惡事,他這麼保全他們是在給百姓雪上加霜。為什麼還這麼做?

其實胡宗憲在任,在大事上從來不含糊,他雖然跟著嚴嵩父子,但是他更是以百姓利益為第一要義,哪怕是違背嚴嵩父子的命令,他也要維護浙江百姓的利益,比如本劇的核心「改稻為桑」就是因為胡宗憲的反對而不能順利實施。但是小事上如製造局和杭州知府那些勾當他知道,但是不追究。

他自己曾經說過,嚴嵩父子權傾朝野,如果他不在嚴嵩陣營裡,他早就被罷黜了。之所以選擇在這個陣營裡,跟隨嚴嵩,最重要的是他能利用這個身份為百姓做一點事。

這句話才是最感人的。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胡宗憲從未失去理智,他的初心不是為了效忠嚴嵩,而是為了黎民百姓。他選擇在邪惡的陣營裡就是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因為他知道,在其它陣營裡,連這點事做不到。

其三,深謀遠慮,全身而退

嚴嵩倒臺之後,胡宗憲其實可以繼續為官。皇帝和裕王都知道他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他們不在意胡宗憲曾經是嚴嵩的人,願意繼續委以重任,可是胡宗憲為何辭官明志呢?

答案當然不是因為胡宗憲為了和嚴嵩共進退,他不是愚忠。答案在於他知道徐階、趙貞吉也並非善類,甚至還不如嚴嵩。從哪裡可以看出?

跟著星期五文藝一起看19集,這裡趙貞吉去找胡宗憲說鄭必昌、何茂才找了安徽績溪的幾個商人買沈一石家產,這是要把事情往胡宗憲頭上推。胡宗憲知道後大怒,希望趙貞吉稟報朝廷,趙貞吉不願意怕自己受到牽連,然後給胡宗憲保證他肯定不會讓胡宗憲老鄉牽扯其中。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可是趙貞吉一上任,立即就把這件事推到了胡宗憲幾個商人老鄉頭上,做得比誰都絕。

二十年的友誼,就這樣沒有一點情分。可見之後徐階、趙貞吉入駐內閣會是如何?

胡宗憲早已經看透世事,他如果繼續在朝為官,很可能無法保全自身。所以整好嚴嵩倒臺,他稱病未愈,藉此機會遠離漩渦。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總結

星期五認為,這部劇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視聽語言和鏡頭運用,在於臺詞和角色表演,在於劇情的設計和情節的推動,環環相扣,人物形象每個都十分飽滿。

剛才咱們提到了嚴嵩和胡宗憲的選擇,其實皇帝的選擇讓人深思,呂芳的選擇更是意味深長,他派愛徒馮寶跟著裕王,早已經布局了下一代。他所有的布局都是為了全身而退,保全徒子徒孫。再比如沈一石的選擇,他無論選擇什麼都會被殺,這一點他始終看不透,也可能早就看透所以做了為芸娘鋪路的準備。

這是歷史劇,講述明朝官場故事,但是對於當下每個職場的人更是有著啟發。你如何選擇自己在職場的位置,如何選擇自己的立場和走向,是每個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讀經典影視劇

相關焦點

  • 10年後看《大明王朝1566》:他們的選擇暗示了哪些「職場哲學」?
    星期五言:《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首播,如今已經走過了13年。從筆者看來這13年裡,國產歷史劇沒有哪一部劇能夠超過它。在豆瓣上超過10萬的觀眾給出了9.7高分,還曾獲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美術獎等獎項。另外,這部劇可謂是大牌雲集,主演都是老戲骨如陳寶國、倪大紅、王勁松、黃志忠等等。
  • 我最喜歡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其中就有《大明王朝1566》,一看評分還可以,前段時間也剛好看了《明朝那些事》,就想看看書中熟悉的那些明朝人,在電視劇中是個什麼形象。於是開始了入坑之旅。    點開電視劇,一段簡單配樂後,就進入了正劇,我當時還奇怪:視頻網站這麼貼心給跳過主題曲,不耽誤時間,直接開播正劇。後來才知道,人家本就沒有主題曲的,並且看完後你也會覺得前後放什麼歌曲都不太合適。
  • 《大明王朝1566》中的3句名言,讀完受益匪淺
    》,覺得這是一部非常「長智」的電視劇,但是在看完《大明王朝1566》之後,我才發現《大明王朝1566》才是真正的「長智」神劇。 2007年,《大明王朝1566》來了,並被湖南衛視買斷5年的放映權,那時候湖南衛視最火的電視劇有《又見一簾幽夢》、《綠光森林》、《醜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回家的誘惑》等,像《大明王朝1566》這樣燒腦、需要歷史學基礎的電視劇並不討好。而且播出時間為晚上10點,看完沒有回放,網絡也不能播放,好好的一部劇就像被雪藏的小媳婦一樣,暗淡於小黑屋內。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他們拿兩百萬,朕分一百萬!還要朕感謝他們嗎?」於是,清流們鬥了幾十年的嚴黨,囂張跋扈盤根錯節的嚴黨,因為讓皇帝忍無可忍,頃刻之間倒臺了。大明王朝1566年,如編劇劉和平所說:「家國不分、朝廷不分。具體來說,紫禁城乾清宮是分界處,乾清門以外是國,門以內是家;門以外是朝,門以內是廷。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一部劇,能在十幾年之間被人反覆提起,好看是首要因素。四十六集的長度,在還不流行注水的2007年,已經超過了大部分國產劇,恰恰是緊湊的情節和全員在線的演技,支撐起這四十六集的故事。
  • 《大明王朝1566》十三年後何以還能這麼火?
    2017年的時候,四十六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在優酷進行網絡首播。按理說這部2007年1月就已經在湖南電視臺首播,而且收視率也並不太出色的作品,時隔十年之後才進行網絡首播。這在新劇年年大量推出,各IP改編+「小鮮肉」組合當道的年代,似乎很難再在掀起什麼「風浪」了。然而這部電視劇,卻能殺出一條血路,出乎意料的大火特火!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而全劇中,又有四個人最受觀眾矚目,如果沒有他們四個人的精彩演技和深入人心的性格特徵,大明王朝即使劇情再華麗,服飾更加精美,也登不國產歷史劇的神壇。這四個人分別是誰呢?他們分別是海瑞,嘉靖,嚴嵩,楊金水。
  •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然而事與願違,該劇最後的收視率「慘不忍睹」,待該年湖南臺出品的《恰同學少年》和《血色湘西》全部播出後,湘劇的黃金年代業已告終。但放眼湘劇乃至於整個國產歷史劇裡,劉和平和張黎合作的這部劇都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也許它還將後無來者。《大明王朝1566》。
  • 《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情節?
    《大明王朝1566》的重要線索劇情,就是「清流」大戰「嚴黨」,在家歇班的男主角海瑞,也是因此被牽進來,做了浙江貪墨大案的陪審官員。但海瑞瞧過了「嚴黨」貪汙腐敗的犯罪事實,卻是一聲冷笑:你們禍害再大?有大明朝的藩王們禍害大?然後,就有了海瑞這一通慷慨激昂的怒喝,帶出了一個把明王朝拖得疲憊不堪的累贅:明朝宗室藩王。
  • 在國產歷史劇裡,《大明王朝1566》前無古人,也可能後無來者
    但放眼湘劇乃至於整個國產歷史劇裡,劉和平和張黎合作的這部劇都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也許它還將後無來者。《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選擇嘉靖時期?除了上面安排的任務外,我們還能找到嘉靖朝的一些典型之處。因為統治階級和文官階級的鬥爭激烈化始於嘉靖。
  • 高分巨作《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這部作品是張黎導演的。它的視角和立意與眾多電視劇完全不同。但無疑是一部超時空的好作品。豆瓣評了9.7的高分。而同一導演導演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也是9.7的高分。我們能看出來,《大明王朝1566》雖然演義的是歷史,可反映的確是當下,它的一切權謀和當下的官場非常接近,看幾處橋段,比如「鐵王座之爭」,完全可以契合到當下的權謀爭奪中的一個例子。
  • 靜水深流的《大明王朝1566》
    嘉靖皇帝修道,幾十年不上朝。開篇一句:「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很有意境,想起林白的《過程》,「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八月裡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雲。」現在就是流火的八月,大雨後的八月,橙色警報的八月,恐懼後充滿希望的八月,死亡與重生合謀的八月。看到這句話,想到白色田野和金色麥浪的八月。八月,我再看《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即有針鋒相對的庭辯,直入主題,劍拔弩張。
  • 和《大明王朝1566》裡的胡宗憲 學學職場生存之道
    說來慚愧,《大明王朝1566》這個劇我是去年才看的。也不是因為權謀劇的設定對我這個女性觀者不友善,起初是因著看了一些海瑞的片段,實在是對於這樣的正義化身無感,所以觀劇一直沒有進度。幸運的是一直有人向我力薦此片,才使心存偏見的我沒有錯失此片。
  • 《走向共和》17年,只有它,敢與《大明王朝1566》叫板
    不過,《大明王朝1566》已閱數遍,今天姑且不提。今天著重給推薦另外一部劇,這部劇目前豆瓣評分9.7分,同《大明王朝1566》不相上下。如果《大明王朝1566》敢說自己是第二,那這部劇就敢說自己是第一,這就是王冰、呂中、馬少驊主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
  • 13年來,因為一個角色,這部戲一直接近《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真的可以戰勝孤獨嗎?不,也有這樣一部戲,雖然他的人氣沒有《大明王朝1566》那麼高,但只有他能與《大明王朝1566》抗衡。劇情是《走向共和》,豆瓣分數是9.7。這兩部戲,之所以難分高低,都是因為兩個角色!
  •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如何深入看懂(核心人物解析)
    #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其實是一部非常少見的好作品。其真正精髓是少有的影視作品能從統治階級(主要指的皇帝和官僚)視角展開故事,而不是從大眾認為(想像)的統治階級進行展開,這一個角度有點類似《資治通鑑》(當然只是類似)關於大明王朝,我想到一個哲學典故還是很形象的:看山景,在山下,在山中,在山頂,大家看到的風景各不相同,但是大家看到的又都是風景。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我的腦海中想到了另一部劇——《琅琊榜》。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
  • 一部讓我拍案叫好的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
    最近終於看完一部46集的電視劇,它是如此的精彩,讓我幾次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這部電視劇就是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主演的《大明王朝1566》。月就在湖南臺播出,可當時熱播的是韓劇,因此收視率慘澹,湖南臺播出一半後便無情地雪藏十年,直到2017年才重新在優酷視頻上播出,很快就獲得豆瓣9.7的高分。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在我看來,這兩部劇都是打著權謀劇的幌子,而實則走的是爽劇路線,男女老少皆宜那種,比較適合全家人一塊看;而《大明王朝1566》的水平早已跳出了電視劇的限制,就是比起小說,它的深度也不遑多讓。用導演團隊的話說,他們希望1566出來後,大家能對電視劇這個藝術分類有全新的認知。結果他們也確實做到了,1566在藝術層面的水平不說絕後,至少空前。
  • 「大明王朝1566」為什麼是一部聰明的劇?
    他們沒雞賊似的去靠以前的老本騙錢騙觀眾,還肯學習、肯用心、有野心,對歷史有了解、對社會讀得懂,他們的才華和能力也沒辜負他們的野心。事實上,劉和平和張黎不僅聰明,而且智慧。有人一直在說「走出帝制」,可我們這個老大帝國哪能一下子走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