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臨近尾聲,例行公事,自然也是要總結和展望一番。
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高速網絡,視頻通訊,行動支付,智能駕駛等等這些科技,早在37年前的一部經典科幻影片片恰好有過設想,那就是《銀翼殺手》。
你是否還記得Deckard那張帥氣的容貌,是否還記得他與Rachel那份熾熱而糾結的愛情。關於《銀翼殺手》這部電影,說實話我甚至有些痛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正是因為他那「嚴謹的天馬行空」,給後人們留下了太多開放式話題。
從電影本身來看,仿生人Batty似乎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但如果我們仔細品味,在短短4年的生命周期裡,Batty所面對的除了人口中的「恢宏」之外,更多的是「奴役」帶來的苦難。因此如果換個角度去欣賞,Batty好像並沒有什麼錯。
▲哈裡森·福特飾演主角裡克·戴卡德(Rick Deckard)
Deckard到底是不是人類?關於這個話題,甭說是影迷,就連導演雷德利與主演哈裡森都一直在爭論不休,因為這件事,他倆沒少「火星撞地球」。不過在我看來,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影片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沒必要為此爭論,因為這才是科幻電影的魅力。
影片中故事的背景發生在2019年11月份,如今我們走到這個時間節點上,當年雷德利在影片中創造出來的世界,那時的幻想還只是幻想嗎?那時的科技是否都已經成為現實?
許多影片都對飛行汽車有過描述,《銀翼殺手》裡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就是飛行汽車,但直到今天依然還沒有可以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量產車型。不過我們還是看到了一點希望。
▲由於是截屏,所以大家可能看不太清楚這是什麼,那咱們換個角度。
是的,這就是當時Deckard乘坐的那輛警車,貌似是可以陸空兩用(不知道能不能在水裡開,電影沒交代)。emmmm...這樣一個炫酷的新式交通工具,在1982年不要說成品,就連雛形都沒有,更多的則是導演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
而在與影片同為2019年的現在,會飛的汽車不僅已經出現,並且還可以正常上路。這架在2009年由美國「Terrafugia(逃離地球)」公司所生產的飛行車,如今已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和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雙重認可。值得一提的是,如今Terrafugia已被中國吉利集團收購,並會在2023年推出一款可以實現垂直升降的飛行車。
除此之外,由美國和以色列聯合企業「NFT」所構想的垂直起降飛行概念車——Aska也在前不久問世,不過這輛飛行車目前仍處於概念階段,具體量產時間目前還不清楚。據了解,Aska可以在地面像普通車輛一樣行駛,此狀態下機翼將會向後摺疊;而在飛行狀態下機翼完全展開時,則會暴露出4部10涵道風扇式螺旋槳,其中的兩部位於車輛尾部,另外兩部則位於機翼上。更讓我意外的是,這輛飛行車將會搭載增程式電力驅動系統,續航裡程能達到563km!好像有點《銀翼殺手》那味兒了。
影片中,與Deckard擦出愛情花火的,正是這位由肖恩·楊所扮演的仿生人Rachel。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吶,估計換做是我,可能也會畏罪潛逃,比翼雙飛了。
▲Zhora Salome是《銀翼殺手》中類似人類的複製品
生物基因工程與人工智慧的高度發展,使得仿生人與真正的人類毫無二致,但顯然,現在的機器人與影片中描述的「人」還有很大的差距,如今的機械機器人看起來並不像Rachel、Zhora Salome等等其他同類那樣栩栩如生。即使是最有名的機器人Sophia這樣採用人類形式,也只能進行一些笨拙的對話和預先設定的語言功能。
但是,人工智慧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擬人化。說白了,就是越來越像是與一個真實的人在對話和互動,機器的冰冷感漸漸消失。
在這37年間倒是誕生了不少與之類似的功能設備,最典型,也最成功的當屬蘋果Siri。此外,這類系統還多出現於汽車交互系統中,比如自然語言的交流,語音控制,甚至是簡單的對話聊天,都已經融入到很多車機系統中,例如看似呆頭呆腦,但功能強大且體貼入微的蔚來Nomi。
除了Nomi具有擬人化的表情包以外,BBA代表的豪華品牌在智能化方面都有一定成果。
比如奧迪的MMI,寶馬的ID7.0,以及奔馳的MBUX在自然語音交流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步,幾乎可以在全自然語境下實現人機互動。而自主品牌在這方面,與國內高新科技公司的合作,也逐步構建了自己的生態系統,比如斑馬,GUKI等等。
作為虛擬實境技術(VR)以及增強現實技術(AR)的基礎,屏幕化、數位化顯示方式逐漸成為交互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樣是來自《銀翼殺手》中的警車除了會飛以外,還配備了許多塊屏幕,這在如今的現實世界裡倒是完全應驗了。
而且,比影片所想像的還要誇張一些的屏幕比比皆是,例如拜騰的全屏儀表。
車載48英寸巨幕就問你們怕不怕?並且!這不是概念車,而是將會在不久之後交付用戶的量產車——拜騰M-Byte。在這塊屏幕上可以執行90%的操作,通過語音,手勢和觸摸實現指令輸入,為AR的應用也奠定了物理基礎。
當然,還有率先提出「虛擬駕駛艙」的奧迪,也將儀表,中控屏,以及娛樂系統聯動起來的,實現了更方便應用體驗。
▲比如全新一代奧迪A8L的六塊大屏(後排還有三個)。
實際上,在屏幕作用方面,我們這個時代要比影片中設想的2019更進一步,AR技術已經開始應用到汽車產品上。比如,榮威MARVEL X的AR駕駛輔助系統可以將實際場景與虛擬畫面相結合,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樣子就是這樣的 :
這既視感,不知道的還以為在玩飆車遊戲呢。我有個大膽的想法,照這個設計思路,我是不是只看儀表就OK了呢?
影片的設定是2019年11月的洛杉磯,整座城市正處於衰退狀態,由於工業汙染破壞,迫使許多人逃離,人口不斷減少。
而現實的情況還不至於太糟,至少洛杉磯的人口不降反增,而全球主要的大城市還是在不斷發展中。不過面對汙染的問題,卻是很多國家非常棘手的工作。而汽車也成為重點被關照的對象。因此,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就像是一股股時尚潮流奔湧而來。至少,中國的電動車的勢頭相當猛烈。而就在此時,歐洲的老牌汽車生產商也一致表達對減少碳排放的高度統一。碳中和概念就直接影響電氣化的推進速度。
此外,從人工智慧,到智能駕駛,再到智慧城市的一套出行體系,正在慢慢形成,而這或許是連影片也沒有構想過的部分,在2019年的現實世界,似乎已經有了一點點苗頭。
2019年即將過去了,2020年就在眼前,而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銀翼殺手》設想的世界已經逐步成為現實,很多技術的變革超過我們預想的空間、時間,未來可期。
在我心中,科幻電影實際上就是一部嚴謹而天馬行空的藝術作品,只有在今天敢想,才有可能在明天實現。《銀翼殺手》經典之處,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