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司徒與諸葛丞相的花樣對決

2021-02-13 思廬哲學
看沒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諸葛亮罵王朗堪稱罵戰經典,尤其唐國強版本的電視劇還被製作成鬼畜。不過,不少同學認為諸葛亮沒有風度如潑婦罵街;甚至,一些同學指出,正史上根本沒有這回事,從《三國志·王朗傳》及相關史料推斷兩人從未見過面。這些情況都值得重視,畢竟追求真善美是我們的本性,再有趣的情節,如果出現基本事實層面的錯誤,如果出現基本人倫層面的偏差,思量起來總會覺得哪裡不對勁,這便不由得令我們去揣測羅貫中的動機。通過分析94版電視劇臺詞,以及一些必要的背景,我們將對以下三件事給出一個新的詮釋。

第一件事:諸葛亮與王朗誰更有道理?

第二件事:諸葛亮罵王朗真如潑婦罵街一樣粗鄙嗎?

第三件事:羅貫中為什麼要虛構這一段?

如果問諸葛亮罵王朗誰贏了,顯然是諸葛亮嘛,把對手都給罵死了還不贏嗎?後果上的確如此,但誰的辯詞更有道理呢?有同學會說我吃飽了撐著沒事幹,既然已經是罵了又何來道理,在罵中還有道理可言嗎?此言差矣,丞相和王司徒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鬥嘴儘管也像網絡謾罵一樣充斥著各種情緒,但還是有門道可言的,不妨賞析把玩一番。你看,基本禮節還是有的。先確認對方身份,罵錯人多尷尬啊。王: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王: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曹真在旁點頭)諸葛:(羽扇遙指)曹賊篡漢,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

王司徒小心翼翼地試探性進攻【無緣無故,幹嘛打我】

諸葛亮一個描述+反問化解【天子叫我來打壞人,怎麼無緣無故了】

王司徒反應很快來了個釜底抽薪【早變天了,現在是曹家天下】

諸葛亮又一個描述+反問化解【曹家天下非法所得,怎麼就變天了】

按照這個邏輯推進,下面應當討論曹劉兩家的合法性。如果曹家有合法性,那麼諸葛亮就是師出無名,反之亦然。有意思的是,雙方在用詞上已有微妙區別。王司徒用詞是「公之大名」、「無名之師」;諸葛亮用詞是「奉詔討賊」、「曹賊篡漢」。「篡」是很嚴重的定性,所以要說粗鄙,是諸葛亮先粗鄙的。當然,不排除王司徒一開始先假裝客套一番。王: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一看這字數長度就知道王司徒急了,被調動起來了。擺開陣勢長篇大論,破綻很容易找。不過,仔細品味,王司徒的辯詞還算能自圓其說,對曹家這麼多年工作的評價也還算客觀中肯。畢竟,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官渡之戰的勝利者結束了北方諸侯混戰的局面。不敢說【百姓傾心】,至少為百姓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生產與生活環境,於國於民都是有貢獻的。按照正常的辯護推進,諸葛亮大概會以「意圖不軌」與「手段非法」回應曹家的統一工作。例如,董卓從西涼起兵,迎回漢少帝,顯然不能算有功於劉家,因為他的意圖是天下,才有後面的廢少帝立獻帝。曹家父子其實也一樣嘛,也許手段更隱蔽,曹操終身不稱帝,曹丕辭讓三次,但這些「謙讓」與董卓在洛陽的殘暴沒有本質區別,裹挾著可怕的意圖,「挾天子令諸侯」,在本質上都是【篡漢】。並且,無論曹操、董卓還是袁紹,【掃清六合】與【繼承大統】是兩件性質完全不一樣的事。掃清六合就有資格繼承大統?這裡的邏輯跳躍太大。後世的嶽家軍也是掃清六合,但嶽飛有繼承大統嗎?徐達北伐也是掃清六合,將元軍趕回草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但徐達有繼承大統嗎?就算曹操董卓打著「清君側」的名義,但「清君側」的前提是奉旨,並且清完必須馬上回封地。但曹操與董卓都是不請自來,清完又強行留下,鐘點工幹完活就成房子的主人了?這也好意思叫【非以權勢取之】?因此王司徒的辯詞美化過度了。如果諸葛亮真這樣回應的話,王司徒可以圍繞【自然之理】來辯護。劉家已經離心離德,天下群雄並起,早已進入某種「自然狀態」,何來篡漢之說。曹操取而代之是加速歷史進程,減少社會混亂。至於在手段上,在吃相上難不難看,是不是真的【非以權勢取之】,是不是真的【法堯禪舜】,修辭而已,不重要的。我的進一步設想是,諸葛亮其實可以接受【自然之理】,然後拋出問題,劉家是否真到了不可救藥必須取而代之的地步?顯然不是,洛陽的劉家不可救藥,但還有我成都的劉家呀【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然後王司徒要求驗明昭烈皇帝的皇家身份,諸葛亮再擺出劉家家譜於兩軍陣前侃侃而談進行溯源,歷數人證物證,這樣才像文化人的嚴肅討論嘛。但是,戰爭畢竟不是辯論,政治不是學術,王司徒也不是真正的讀書人,諸葛亮更不是單純的讀書人。諸葛:(狂笑數聲,撫扇而答)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請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諸葛亮先是揭示了董卓、李榷等人的真實意圖【劫持漢帝】與不端手段【殘暴生靈】,與我們預想的反駁思路一致,按照這個思路,接下來應當進一步揭示曹家的真實意圖與不端手段,例如通過「衣帶詔」說明曹操的越軌之舉。坦率地說,這個回合道理上王司徒佔上風。雖然他的辯詞有較大的漏洞,但諸葛亮沒有抓住攻擊;而諸葛亮的辯詞只講了一句道理,後面就轉移話題,將劉家與曹家哪家更具合法性的問題轉變成了王司徒本人在這新舊變局之中的所作所為,頗有偷換概念的嫌疑。要知道,為劉備進行合法性辯護是有難度的,因為劉備的身份來歷與劉備本人的才能品性能否承擔起中興漢室的重任,需要打一個問號。畢竟幾年前劉備因關羽之死撕毀盟約攻打東吳,而兄弟情誼顯然要服從興漢大義,治國不同於結義,東吳歷來抗曹,結義之情羈絆國家戰略,深究下去太不利於自己,這一點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但是,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沒有半點書生意氣,而是突然話鋒一轉聚焦於王司徒本人【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諸葛:(憤而站立)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你看,節奏就這樣一波流帶走了,王司徒也顧不上形象,直接用上了【諸葛村夫】這是一個有趣的轉變,王司徒的用詞從【諸葛孔明】與【公】轉變成【諸葛村夫】。因為現實大大超出他的預期,也許他以為具有經天緯地之才,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諸葛孔明會和他王司徒一樣,即便存在立場之爭,但還是會遵守某種文化人之間的客套,沒想到諸葛亮竟然如此直白,直白地猶如潑婦罵街。據一些人說,諸葛亮早年曾專門模仿村裡潑婦罵街,這方面很在行。諸葛亮這番話與潑婦罵街的共通之處是毫不留情地揭穿不宜點破、不宜言明的那一層窗戶紙。潑婦罵街是怎麼樣的?公然立於街頭攻擊對方不守婦道,鬧得滿城風雨街坊盡知。然而,婦道豈能公開議論?公開議論婦道的人往往粗鄙,有修養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往往回到家中關起門來才會議論。同理,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與為人操守也是不能公開議論的。除非具有特定身份,如地方上有威望的人,掌管禮儀祭祀的官員等。正因如此,知識分子之間,表面上總是客客氣氣,即便很嚴重的情況下也只是點破不說破。不過,我認為,諸葛亮的這番罵街與潑婦罵街只是形似而已,立意上不可同日而語。俗話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現在風來了,板蕩出現了,【值此國難之際】才能看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別扯那些有的沒的,自然之數與人倫之理花花文章誰不會說誰不會做?關鍵看行動。諸葛:(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王:你、你……啊……(墜於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為什麼王司徒竟能被生生罵死?就算老人家有心腦血管疾病,好歹也要誘發因素吧,被敵軍陣營統帥幾句數落就想不開了?不至於吧,根據《三國志·王朗傳》記載,王司徒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一個合乎情理的解釋是,諸葛亮顛覆了王朗安身立命最在意的價值。

【兩軍陣前,立論粗鄙】是謂「失智」

【七十有六,未立寸功】是謂「低能」

【反助逆賊,同謀篡位】是謂「不忠」

【諂諛之臣,妄稱天數】是謂「無恥」

師太尉楊賜,賜薨,棄官行服。舉孝廉,闢公府,不應。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怎麼樣,有沒有點後世「郭靖死守襄陽」、「文天祥海外抗元」的感覺?所以面對諸葛亮火力全開的指責,他自然會有滿肚子委屈,村夫瞎捷豹亂講,全是污衊,氣不打一處出;每一句都想反駁,卻都堵在嘴裡。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沒想到諸葛亮能將「興漢大義」闡發地如此透徹,以至於自己都覺得他罵得有理(我猜的)。匡扶漢室屬於應當為之而不為,謀權篡位屬於不應當為卻為之。如果說未能認清義務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那麼認清義務後卻不履行則是一種德性上的缺失。當著兩軍將士的面,有口難辯,怎令他不羞愧?回想昨日,昨日之事竟未隨昨日而死,反而已在明天等他,怎令他不懊悔?這番罵街的立意高遠之處,便是直指當時讀書人的通病:有興趣的同學,好好讀一讀《三國志·王朗傳》,看一看是不是這樣?一生未立寸功,卻熱衷冒死進諫,「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在歷史進程的緊要關頭,除了展現氣節與決心的脖子一抹外,還能多做什麼?相反,值得傾慕的品質總與忍辱負重地活著相關:實幹、隱忍、堅韌與剛毅。這與精緻的讀書人為自己而死或中二讀書人為君王而死是不一樣的。當然,為國事而死的真正的讀書人,身上也有著一廂情願的毛病,這裡按下不表。話說回來,今天能夠「臨危一死報君王」的王司徒們,已經死絕了,剩下一批演化策略相當成功的都躲在大學裡。

◆注1/ 斜體字出自搜狐網友的整理,網址見:https://www.sohu.com/a/218898114_499217

◆注2/ 羅貫中虛構的動機還沒分析呀?不,已經分析了。

本文為讀者投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李大山,躲在大學裡的人。

相關焦點

  • 王司徒為何突然在鬼畜界走紅?
    鬼畜全明星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種是原本就比較奇葩的,比如藍藍路(教主)、崔成國(金館長)、美日非三人組(金坷垃)、北大力南逸峰、唐馬儒張全蛋等;  另一種是素材原本很嚴肅,且人物表演生動的,如元首(《帝國的覆滅》)、葛平(給小朋友們問聲好)、梁非凡(《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當然還有諸葛丞相X王司徒(《三國演義》)。
  • 老戲骨演技爆發一幕:《老三國》諸葛亮罵死王司徒
    今天就先拿老版《三國演義》的諸葛開刀,畢竟這也是個知名人物。這次魏蜀對戰,難保魏軍那邊是不是打算動什麼小心思,王朗跟一眾魏將在諸葛亮眼裡自然不算個事,但兩軍乃至兩國的對決,並不是就看單獨某個人,否則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曹睿,那魏國直接投降得了。
  • 三國最大人生贏家:王朗王司徒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509919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編劇多有神來之筆,變文言為通俗,人民喜聞樂見。比如,《武鄉侯罵死王朗》這段裡,編劇讓諸葛亮下了一套華麗說辭,憋得王朗王司徒啞口無言,末了使個「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一錘定音。
  • 王司徒?王司徒!你真的了解王司徒嗎?
    鍾敬伯:王司徒身為社稷計,生除國賊,死纖國難,忠義激烈,可謂生為漢臣,死為漢鬼者矣。王夫之:王允非定亂之人也,馬日磾、趙岐,則手授天下於群雄者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錢大昭:自王允有一歲不可再赦之議,且欲盡誅涼州人,於是李傕等遂蟻聚蜂屯,至於敗壞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誅死,漢遂以亡。故吾謂漢室之亡,不亡於賈詡,而亡於王允之一言也。允雖有誅卓之功,實為漢室之一大罪人矣。
  • B站鬼畜區經典全明星,金坷垃葛炮王司徒,已經被後浪取代了?
    諸葛&王朗諸葛和王朗是B站鬼畜區著名歌唱組合,剛出道就憑藉一段萬能的以舊版三國中諸葛亮和王司徒這個聲樂組合為素材做的鬼畜視頻,翻唱了大量國內外著名的流行音樂,有很多作品的播放量都突破了200萬,有《有何不可-王朗的七夕獻唱》、《素顏》、《以父之名》、《丞相司徒-霍元甲》等。
  • 王司徒之死
    王司徒的生平差不多已經有了主線。他抗日戰爭時期當過漢奸,給國民黨當過特務,建國後不好好改造,70年代才放出來,住在東海之濱。後來又犯下幾起盜竊、搶劫、強姦、顛覆國家政權的罪行,被全球通緝了很久,要判死刑的,所以今天早上警察來撞倒了他。人們起初是分成小組各說各話,後來都差不多累了,就只剩少數幾個人在說。「這王司徒的罪名差不多成立了!」
  • 王司徒是怎麼被諸葛亮罵死的?
    很多人都看過這段諸葛亮罵死王司徒的視頻,但是大多可能還不是很清楚王朗到底是怎麼死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和學習一下諸葛亮的辯論術,也為死得不明不白的王司徒討一個公道。在研究諸葛亮VS王朗的案例之前,有必要先對諸葛亮的辯論技巧做一個概括。
  •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靠的不是丞相遺計,而是姜維的精銳虎步軍
    圖:五丈原諸葛亮衣冠冢接下來就是關於軍事方面的事情。這個問題最重要也最急迫,畢竟不遠處就有十多萬魏軍,然而這個問題有爭議。(《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但是《三國志》本身的說法也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因為蜀國的北伐軍中諸葛亮以下官職最高的就是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也是名震天下的戰將,而且還有假節的權力,楊儀只是丞相府屬官正式職位只是綏軍將軍和魏延差好幾級,不讓魏延統領全軍任用楊儀就好像讓一個中將去指揮元帥,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諸葛一生唯謹慎,怕是不會這麼幹。
  • 《諸葛靚傳》:隨父棄魏奔東吳,國滅心死藏家中!
    >註:圖片皆源於《三國殺》、《陣面對決》、《三國志》及網絡,以文為主。 晉軍有如虎狼之師,步步緊逼,在280年的時候就已經先後攻陷了吳國的長江諸鎮,晉軍的王渾緊逼牛渚,諸葛靚一行人在丞相張悌的帶領下渡江迎戰。 渡過江之後,他們圍攻城陽都尉張喬,張喬兵力很少,萬般無奈之際只好投降,然而機智的諸葛靚早已看穿一切,他建議將張喬一行人全剁了,因為他們並非真心投降,若是接受了他們,將他們放在自己身後,必定會成為後患。
  • 悲劇人物元十三限,比師兄諸葛正我運氣差,最後眾叛親離
    出自自在門,師從韋青青青,跟諸葛正我、天衣居士、懶殘大師是同門師兄弟。才華、能力、武功都不輸諸葛正我,卻時運不濟,最後眾叛親離,死前將傷心小箭的絕技傳給了王小石。元十三限,本名元限,十三是武林中人幫他加上去的,因為他有十三種絕世武功,每一種武功都是敵人的一大限。
  • 諸葛武侯與魏武帝
    在30歲以前,我在三國人物裡,最崇拜的人是諸葛武侯,智商高,能力強,忠心不二,品德更是沒的說,為西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何況長得還帥,這是完美的偶像呀!諸葛武侯的西蜀,並不能持久劉備死後完全依靠武侯的個人能力和魅力,益州當地的豪強與劉備等後來進入益州的勢力本就不兼容,至少在當時還是零和遊戲,餅就那麼大,你多了我就必然少了,所以矛盾不可調和。
  • 揭秘三國名將諸葛恪的悲劇命運:諸葛恪結局如何
    三國時期東吳權臣,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從小就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賞識,弱冠拜騎都尉,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為東宮幕僚領袖。曾任丹楊太守,平定山越。陸遜病故,諸葛恪領其兵,為大將軍,主管上遊軍事。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初期革新政治,並率軍抗魏取得東興大捷,頗孚眾望。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大舉興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
  • 《諸葛武侯頌》,萬世留美名!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隱居於南陽臥龍崗。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 他是諸葛家最後的血脈,卻因殺父之仇一生反晉,連晉武帝親自邀請其當丞相,他也閉門不見
    如其所言,諸葛靚對東吳社稷可謂盡心竭力。孫皓遷都武昌之後,諸葛靚與御史大夫丁固負責留鎮建業,一群山賊作亂劫持宗室孫謙,並以此為名攻打建業,妄圖建立新朝鼎足而立。反賊很快擴充至數萬人,以孫謙的名義召諸葛靚前往拜見,並許諾高官厚祿。
  • 《代嫁丞相》完結,皇帝李志凡成功截獲逃跑丞相
    近日《代嫁丞相》完結了,不管還有沒有第二季,對於這個結局我還是感到比較滿意的。柳乘風走不了了,李志凡後宮唯一的妃子讓柳乘風未婚妻清兒給拐跑了,順帶還拐了他兩匹千裡馬。身為大梁皇帝,沒了丞相,總不能沒有後宮,怎麼也要賴著柳乘風給他賠個妃子吧。
  • 小短腿也有春天,步諸葛的秘密「增高」計劃?
    主公也可以在文末留言,提出你希望看到的攻略內容哦~兵馬出西秦  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  罵死老奸臣這是諸葛亮於祁山陣前一語罵死王朗王司徒後的詩評。諸葛孔明既能面對司馬懿大軍波瀾不驚,於空城之上撫琴自若,又可兩軍陣前憑三寸不爛之舌罵死王朗,使其不戰自退。空城加辱罵,實在是無比的契合諸葛亮的定位,有了這兩個技能的諸葛必將走出倉庫,走向戰場,走上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