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健康課】南京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餘波:氣溫陡降,養生的...

2020-12-23 騰訊網

許多人感慨,今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些。「霜前冷,雪後寒。」降雪過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又一輪的降溫。氣溫驟降,也給不少朋友帶來了不適,甚至還引發了或加重了部分疾病。因此,冬日養生,防止疾病侵襲至關重要。那麼,寒冬時節養護身體有哪些要領呢?記者採訪了南京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餘波。

大咖小傳

餘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南京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治未病專委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委員、治未病分會委員、仲景學說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會青年委員。

擅長:內科(脾胃病、失眠、便秘、自汗盜汗、高脂血症、痛風、慢性腹痛、膽囊炎等);婦科病(更年期綜合症、慢性盆腔炎等);腫瘤術後體質調養、亞健康疲勞等,同時擅長中藥膏方對慢病患者、亞健康人群體質調理。

餘波主任

防寒保暖,可不只是多穿點

提到冬日養生,大家都知道要防寒保暖。但是防寒保暖,可遠遠不止多穿點衣服這麼簡單。

防寒保暖,要從足部做起。俗話說「寒從腳入」。餘波主任告訴記者,天為陽、地為陰,人體也分陰陽,人體上部偏陽,下部偏陰。人的腳部與地陰相接,離心臟偏遠,獲得的血供相對不足,所以也比較怕冷。「如果上面燥熱,下面寒冷,一般都是由中焦瘀堵造成的。」而做好下肢的保暖,能夠保證回心血量,從而實現「腳暖渾身都暖」。平時手腳怕冷、易冷的人,在冬天格外要做好足部保暖工作。

其次,到了冬天,大家要調整作息習慣,最好能夠做到「早睡晚起」。餘波主任說:「冬季晝夜溫差比較大,晚間至第二天凌晨兩三點是冠心病等高發的時段,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應當格外注意保證良好的休息,避免熬夜。此外,晚餐也不宜吃得過飽。」

不僅「靜」有講究,冬日裡「動」也有學問。冬天運動需要注意時間的選擇,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過晚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而過早,除了溫度低,空氣也不太好,大量汙染物聚集在大氣中還未消散。「古人講『以待陽光』,就是說要等太陽出來、雲開霧散以後再鍛鍊。這也符合天人相應的原理,保證人體內的陽氣生成與外界陽氣生成時間相對應,使得鍛鍊順應自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餘波主任提醒,冬日運動應該以微微出汗為宜。大汗淋漓與「冬藏」原則相違背,會使人體陽氣外洩,容易導致一系列疾病。當然,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是少不了的,跑步前要熱身、騎車時要戴護具,既有利於更輕鬆、放心地運動,又能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防寒保暖的同時,也別忘了通風和保溼。到了冬天,人們常常將門窗緊閉,窩在溫暖的房間裡,忽視了通風和保溼。密閉的環境下,空氣比較混濁,氧氣量也相對不足。長期處於密閉空間裡,會造成缺氧,加重心腦血管的負擔。因此,每天開窗通風,對人體的心血管和肺臟都有養護作用。與此同時,由於暖氣、地暖和空調等取暖設備長期工作,屋內空氣乾燥,容易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引發疾病。餘波主任建議:「大家冬季在室內取暖時,可以配個加溼器或者放兩盆水,保持空氣合適的溼度,以防止皮膚瘙癢和乾咳、哮喘等問題。」

三九貼

扶陽同時,也要注意滋陰

「封藏」是冬日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也就是說,冬天應該養護陽氣、收斂精氣。「陽主動,陰主靜。陽氣屬於功能性的,人體的行為活動都與之相關。」餘波主任告訴記者,如果人體陽氣受損,就會導致陰寒物質在體內堆積,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各種病理物質,甚至是一些肉眼可見的器質性病變。因此,要在量變引起最終質變的過程中,抓住機會進行挽救,這也是強調「治未病」的重要原因。

那麼,扶陽是否意味著要大量食用溫熱的食物來進補呢?餘波主任指出,這其實是一個誤區。冬季天寒,吃溫熱的食物屬於一種自我保護,但如果過量,就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為人在冬季陽氣內收,如果一味進食大量溫熱食物,久而久之,體內就會相對陰液不足。所以,中醫上有這樣一句話『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所謂「秋冬養陰」並不是說讓大家每天吃寒涼的東西,而是指在進行溫補的同時,一定要適當地滋陰。比如,冬天吃羊肉要注意不宜過多。如果溫補的食物攝入比較多,那就要適當多吃點蘿蔔、百合,喝點綠茶,達到滋陰、平衡的目的,以免陽氣過盛帶來內熱,導致身體陰陽不平衡,違反了養生之道。而一些更偏向於平補、不容易引起燥熱的食品,如臘八粥等,則是自帶「陰陽協調」的屬性,很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來進補。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現在應該是『冬吃蘿蔔也吃薑』了。」餘波主任解釋,冬天吃白蘿蔔有很多好處,能夠滋陰瀉肺,還有消食的功效。冬日人們為了積蓄熱量常常會大量地吃溫辛的食物,導致體內陽氣過盛、陰液不足。而蘿蔔能夠發揮滋潤的作用,從而「陰中求陽」,更好地補陽。

而適當地吃薑也有利於扶陽。姜有發散、溫陽的作用。「過去人們冬天不提倡吃薑,是因為害怕把收藏起來的陽氣發散掉,但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家吃得好、居家環境也溫暖了,吃薑也不會發散太多的陽氣。」餘波主任建議,冬天煲湯時,不妨多加幾片生薑,驅寒暖胃,昇陽助陽。

三九貼

身體虛寒,不妨試試「三九貼」

12月21日就是冬至了,這也意味著即將「進九」,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不少人聽說「冬病夏治」貼「三伏貼」,餘波主任告訴記者,其實冬日養生也有「三九貼」,不僅可以加強和鞏固「三伏貼」的療效,還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扶陽滋陰、預防疾病,做到冬夏皆治。

冬季在中醫上與水關聯密切,而腎在五臟中與水對應。因此,中醫對冬季養腎十分關注。「三九貼」的原理就是以穴位貼敷的方式,讓溫熱的藥物成分滲透到皮下,作用於體內經絡,達到溫補腎陽的目的。餘波主任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冬季養生護陽氣就像用鍋燒水,而「三九貼」就是在鐵鍋下面加了一把火,又給鍋蓋上了一個蓋子。加一把火,能夠讓陽氣更旺,更好地發揮身體功能;而蓋上蓋子,則是為了「滋陰」,防止「鍋裡的水燒乾」:「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基礎成分中有針對性地再添加滋陰藥物,保證發揮溫腎扶陽作用的同時,不至於造成內熱、引起副作用。」

餘波主任說,一到冬日四肢變涼、怕冷的虛寒病人,脾胃功能虛弱、冬季容易腹瀉的病人,患有慢阻肺、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有痛經、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多囊卵巢症候群等婦科問題的人群,以及一些腫瘤患者,都可以試試三九貼。「有些人不喜歡吃中藥,『三九貼』正好是一種『內病外治』的方法,能夠有效調補陰陽提高人體免疫力,從而進行預防性處理或者對症治療。」

通訊員 張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拍攝 陳金剛

剪輯 戴哲涵

校對 丁皓宇

相關焦點

  • 【媒體看省中】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任吉祥教授做客吉林廣播...
    近日,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任吉祥教授受邀做客吉林廣播電視臺FM100.1《百裡挑一大醫生》欄目,談如何正確應用中藥膏方。    急病、外感病傾向於湯劑、散劑;丸劑、膏方更適合於慢病調養、養生保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強調衛生事業「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人們更注重健康管理以及未病先防,可以說膏方必然會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重視。
  • 江陰市中醫院舉行「龍砂治未病」體驗日暨冬病夏治三伏貼啟動儀式
    消費日報網訊 7月14日上午,由江陰市衛健委、江陰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主辦,江陰市中醫院醫療集團承辦的江陰市「龍砂治未病」體驗日暨冬病夏治三伏貼啟動儀式順利舉行。江陰市中醫院醫療集團黨委書記嚴海東致歡迎詞,他表示,江陰市中醫院從2009年起歷年舉辦「冬病夏治」,始終堅持傳承「三伏貼」傳統中醫藥治療方法。中醫院醫療集團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紮實推進中醫治未病、中醫優勢病種、中醫藥慢病管理等工作,彰顯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 品味中醫藥魅力,臨沂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開業活動看點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婷 通訊員 劉元濤 於豔12月20日,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暨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儀式在北城新區齊魯園廣場舉行,眾多嘉賓及媒體出席開幕式。開幕式上,舉行了臨沂市醫養健康產業研究院揭牌、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和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啟動儀式。本屆文化節的主題是「品味中醫魅力、享受健康生活」。文化節期間舉辦了系列中醫藥活動,旨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提高公眾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促進全市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 關愛女性健康,提升健康素養!蕭山婦聯送上「健康大禮包」
    蕭山婦聯送上「健康大禮包」 2020-08-08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省中醫院健康養生夏季篇 中醫大咖齊聚還有個性定製菜單
    10日,江蘇省中醫院啟動2017健康養生活動夏季篇。據悉,此次夏季篇將從6月10日持續至9月30日,「款式」多樣,亮點紛呈。  該院馬朝群副院長表示,春天主要是防止流感傳染病,夏天則是希望通過降暑防止中暑。冬病夏治是夏令篇的一個重要活動,夏天陽氣旺盛,人體需要在夏天捕捉陽氣,增強免疫功能,以在其他季節抗擊疾病的侵襲。
  • 治未病到底治的是什麼病?
    「治未病中心」治療哪些病?「治未病」學科,涵蓋了疾病的早期預防、早期發現、以及慢性疾病的控制與幹預等三個方面。石家莊市中醫院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不是單純的預防保健科,體檢科,慢病控制科,是對你較為有益處的科室之一。
  • 「大咖有約」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王敬卿:大多數眩暈不是...
    本期揚子名醫團「大咖有約」欄目,記者專訪了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眩暈門診專家王敬卿主任醫師。據她介紹,眩暈是由人體對空間定位產生障礙後引起的位置性錯覺,它只是多種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症狀,而非一種疾病。眩暈病發病原因複雜,需要醫生和患者一起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克服困難。由頸椎病引發的眩暈不常見眩暈不是病,暈起來難受得「要命」。在王敬卿主任的眩暈門診,主訴眩暈的患者病情通常比較複雜。
  • 「氣大傷身」,不生氣又做不到,怎麼破?情志養生,健康御病7法了解一下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養生大軍,追求健康的狀態,這裡的健康不僅指身體沒有疾病,更是指良好的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病從口入」、「病由心生」,諸葛亮三氣周瑜,林黛玉抑鬱成疾,足以看出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第二十七條指出:情志養生即是通過控制和調節情緒以達到身心安寧、情緒愉快的養生方法。
  • 本草元堂健康生活館教你 秋季如何養生
    與這個秋季赴一場「養生之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被大多人們關注。說起養生,中醫養生更被大眾所認可。到底什麼才是科學的「秋季養生」呢?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之後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疲倦、乏力等。中醫倡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為來年陽氣的生發打好基礎。
  • 湛江市舉辦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暨北部灣第四屆中醫藥健康養生周活動
    內容來源:湛江市衛生健康局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和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部署要求,12月15日上午,2020年湛江市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暨北部灣(湛江)第四屆中醫藥健康養生周活動在廉江啟動。
  • 「品味中醫魅力 享受健康生活」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盛大開幕
    本屆文化節的主題是「品味中醫魅力、享受健康生活」,文化節期間,將舉辦系列中醫藥活動,旨在弘揚中醫藥文化,提高公眾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促進全市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開幕式  上午,臨沂市第四屆中醫藥文化節開幕暨臨沂市中醫醫院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開業儀式在北城新區齊魯園廣場舉行。
  • 京東健康中醫院上線 國醫大師集體「入駐」中醫會診中心
    中新網6月11日電 日前,京東健康中醫院上線暨中醫會診中心成立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京東健康宣布聘請國家級名老中醫高思華為京東健康中醫院首席科學家;聘請國醫大師張大寧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會診中心腎病學科學術帶頭人;聘請首屆全國名中醫陳寶貴擔任京東健康中醫院中醫會診中心脾胃病學術帶頭人,同時陳寶貴傳承工作室團隊入駐京東健康中醫院。
  • 省第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花落縣中醫院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11月23日,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和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發出通知,確定13家單位為河北省第一批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館陶縣中醫院以獨特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魅力優勢,成為邯鄲市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單位。
  • 助力健康江門建設,讓百姓享受更便捷、更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截至目前,蓬江區設置中醫備案診所24家,遍布蓬江區各鎮街,為鎮街村居民提供多層次中醫藥服務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鍾輝: 「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在乎防病養生,防患於未然。」北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蓬江區首家成立中醫治未病中心的基層醫療機構,並與市五邑中醫院籤訂中醫治未病專科聯盟與名中醫工作室進基層技術幫扶単位,是廣東省中醫院嶺南治未病專科聯盟單位之一,成為五邑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首個嶺南治未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
  • 【健康中國行動】四川省:全面推進治未病健康工程
    在健康中國行動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的戰略部署下,中醫學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為中華民族抵抗重大瘟疫、維護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資源。中醫學重視維護人體正氣的「治未病」思想更是與現代醫學重視自身免疫系統在疾病中的作用不謀而合。中醫治未病從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到健康促進與管理都有著獨特的優勢。
  • 11月21日德州市中醫院邀您赴一場「養生」之約|本周六第五屆膏方節...
    由德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德州市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德州市中醫院承辦的德州市第五屆中醫藥文化節暨第五屆膏方節定於11月21日盛大開幕。活動主題為「2020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市民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廣大市民在家門口享受中醫藥文化的科普盛宴。市民朋友可零距離接觸名醫專家,享受到優質的診療服務。
  • 不治已病,治未病!扁鵲有話說
    我的醫術後來被大家傳得怎樣神乎其技,大家大可不必全信,但我此前的一段經歷卻很想分享給大家,是關於未病先治的一段故事。那是我與魏國君主魏文侯的一次對話,我當時行醫治病已有名氣,得魏文王召見。魏文王問我:「聽說你有兄弟共三人,都是擅長醫術之人,那你們三兄弟誰的醫術更高超?」我回答:「長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 張群:立春養生,護肝為關鍵
    所以,在這個時候養護身體是多麼的重要,立春之後的養生要做到下面這幾點。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最宜下厚上薄,腿和雙腳要穿厚,上身可適當穿的薄一些。此外,頭、肩、背、肘等易受風寒的部位,也要注意保暖。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