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短視頻讓「印度女婿」阿明突然「火了」。
在杭州五常街道的小區裡,志願者阿明(Amish Vyas)對著鏡頭說,「我來自印度,是一名整形外科醫生,我在杭州做志願者,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控制病毒的感染。「
對阿明來說,留下是不經思考的。反而,他覺得離開,就像戰場上的逃兵。有一位記者採訪了阿明遠在印度的母親,他媽媽複述了疫情發生時阿明和自己的對話:一個國家正在經歷戰鬥,會有勇敢的人想逃跑嗎?
「我無言以對。」 媽媽無法反駁。
一、一天做六個小時志願者的「洋女婿」
「你住哪裡?」
「你剛從哪裡回來?」
「兩天只能出去一次知道嗎?」
阿明在測量出入人員的體溫
2月6日,杭州斷斷續續下著小雨。
穿著厚厚的高領毛衣,戴著自己準備的厚口罩,阿明在小區門口不停的問候業主。
測量體溫、登記、確認「綠碼」、向返鄉人員說明在家隔離14天的規定、跑腿給隔離的住戶送菜,幫他們收走垃圾,最多的時候一天跑十多趟。
儘管患有哮喘,容易受溼寒天氣的影響,阿明並沒有停下手裡的活。
「我的優勢是我會說很多語言,我這樣的志願者,對社區和醫院有很大幫助。「
右邊穿得厚厚的人是阿明
2月4日,杭州政府下達「封城令」,即全市所有村莊、小區、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人員進出一律測量體溫,並出示有效證件,外來人員和車輛一律嚴控。阿明所在的五常街道也立刻增加管控措施,但社區人員不夠,需要招募志願者去做防控檢測和居民生活服務。
社區物業想到了阿明。
這個印度小夥是老熟人了,病毒爆發以前,他基本每周都會來做志願活動,包括社區英語角、垃圾分類、幫老人送東西等等。
因為在私立整形外科醫院工作,阿明工作時間很彈性,按顧客需求走。因為疫情,也沒有人去整形,暫時不需要上班的阿明,每天都花五六個小時做社區志願者。
阿明給隔離人員送外賣
在小區裡,只要說起「那個樂於助人的洋女婿」,大家都知道是指阿明。
十幾年的中國生活經歷,讓阿明有了很強的中文溝通能力,對中國生活和辦事風格也非常熟悉,加上專業醫學知識的武裝,阿明覺得更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多做點什麼。
除了居委小區的社區活動,他還時常會為外國僑民朋友提供幫助,比如翻譯處方、講解掛號,幫朋友和醫院溝通等等。
2月14日,阿明收到一位朋友的微信求助:朋友看不懂中文處方,她的丈夫去醫院拿藥找不到人接待。阿明馬上回覆說:「請把處方給我,我去醫院問」,然後就開著車去了這家附近的醫院。
阿明認為,很多人在面對這次新冠病毒時緊張、甚至恐慌,是因為缺少醫學知識,對病毒病理沒有基本的了解。因為沒有判斷能力,很容易受到謠言的影響,對於語言不通的外國居民來說更是如此。
阿明告訴志象網,「外媒的報導強調死亡人數,強調病毒蔓延的嚴重性,但其實流感在每年冬天都會造成上萬美國人死亡。那些每天在網絡傳播的假消息就更容易讓人恐慌了。我希望把一個醫生志願者的看法傳達出去,讓中國老百姓知道,中國政府和中國人都很努力。「
二、想去武漢支援
阿明最初聽到武漢出現不明肺炎是在12月中旬,當時他還在美國紐約實習,從中國同學那裡聽到消息,他就想著回來看看怎麼回事。
12月底,阿明結束三個月的實習,回到了杭州,沒想到之前的不明肺炎已經演化成了控制不住的新冠病毒。
1月22日,杭州確認首例新型病毒感染者,次日,武漢封城。
之後的幾天,浙江確診人數連連攀升,成為湖北之外的「第二重災區」。春節的氣氛幾乎消失,街上變得冷清,口罩都買不到了。1月25日,美國和日本宣布從武漢撤出僑民,印度政府也在1月31日撤僑。
看到這樣的形勢,還留在杭州的印度人也越來越擔心,究竟有多少感染者?如果感染病毒能得到救治嗎?杭州會不會封城?疫情什麼時候結束?
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疫情,以及一連串沒人能解答的問題,阿明的印度朋友決定訂票回國。臨走前,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回去,他很乾脆地拒絕了。
這讓他在印度中央邦的母親非常擔心。
一次通話時,母親問他中國的疫情這麼嚴重,為什麼不回去?
他反問,「一個國家正在經歷戰鬥,會有勇敢的人想逃跑嗎?「
媽媽無法反駁,在電話那頭說道,「我無言以對」。
阿明告訴志象網:」作為醫生,我們就跟軍隊一樣的。軍隊的目標就是要保護國家,我也是這個想法。按照一個醫生的標準,我要努力去保護這個國家。」
他甚至想上前線,去武漢。
「現在我整天想到的就是我們醫護人員都在24x7工作。如果有更多人能頂上去,大家輪流上班,那邊的壓力就會少一點。」
春節那幾天,阿明還專門向中國同行打聽,外國醫生是否可以去武漢支援,「但發現只有WHO或者政府指派公立醫院的醫生去,沒能去成」。阿明的工作單位是一家私立整形醫院,並不符合條件。
他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武漢一線的情況。
阿明的妻子是精神科醫師,在浙江省一家公立醫院工作。2月13日,妻子科室的系主任去了武漢,為病患和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輔導。
阿明一直和系主任保持聯絡,向他了解一線的信息。在他倆的對話裡,主任告訴他說,「你可別來,危險」,另一邊的阿明打出「哈哈,好的,您說的是對」, 後面卻說,「但是您在那邊也很危險,我覺得應該跟著您。」
「反正我覺得我現在以醫生的身份,或者志願者的身份做任何事情都可以。「 阿明補充道。
三、愛在杭州
醫生的職業使命,讓阿明無法置身事外。此外,阿明還有「愛的牽掛「:中國也是他的家。他的學業在這裡完成,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是中國人。
阿明的工作照
在溫州醫科大學讀本科時,認識了現在的妻子,「我2010年在大學食堂吃飯的時候見到她,後來發現她也特別愛在圖書館學習,就這樣慢慢認識了」。
後來,阿明在學校辦起科學角,經常邀請這位姑娘過來,「就這麼追了她兩年多」。
阿明的妻子
但結婚這條道路並不好走。對中國和印度來說,婚姻都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
在妻子這邊,丈母娘期待未來女婿有穩定收入、買得起房,但對於醫學生來說,學習投入周期長、最初幾年幾乎不掙錢,導致經濟是個大難關;阿明這一邊,因為家族的種姓是婆羅門,按照傳統,他只能和同樣是婆羅門出身的人結婚。
怎麼辦?
阿明乾脆先斬後奏。
2014年,回到溫州讀博的阿明和妻子商量好,私下領了結婚證,再和兩邊父母慢慢磨。
「我和我媽媽說,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姑娘,決定就是她了。」 如此這般,長久下來,阿明的媽媽也沒轍,只能同意。丈母娘這一邊,阿明也表現積極,在事業上不斷躍進。
2016年,阿明用9個月的時間完成美國醫師執照考試,2017年又到紐約皇后區醫療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員,中間大部分時間都和妻子異地,「一年只見一次面」。
阿明在2018年留華畢業生聯誼招待會上分享自己的中國留學經歷
圖片來源:中國駐紐約總領館
2019下半年,阿明去到在紐約Mt.Sinai醫院做臨床實習。他希望能夠通過美國執醫經歷這塊跳板,去更高薪資水平的中國一線城市做醫生。
現在,阿明和妻子的家和丈母娘家同一棟樓,隨著孩子的出生,阿明和丈母娘也越走越近。阿明學會了妻子喜歡吃的杭幫菜。
情人節那天,阿明在結束志願者工作之後早早回家下廚,做了杭州特色的湯麵「片兒川」,還有炒土豆和拌菜。
阿明和紐約心內科專家合影
阿明說,「我是「印中人」,中國和印度中間隔了一個喜馬拉雅山,別的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