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參加高考時我雖然考上了印度醫學院,但是進不了喜歡的學校,所以我選擇來中國留學。那個時候,我只想到來中國學功夫吃炒麵,不知道在印度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不需要參加印度執業醫師考試,而在國外留學的必須通過這個通過率只有6%的考試,更不知道在我之前,還沒有在中國留學的印度學生通過這個考試,就是這麼無知者無畏。
感謝當年高考填志願的衝動,我有幸體驗了在中國和印度當醫生的區別。在中國和印度,醫生都是比較受尊敬的職業,但是中國醫生的社會地位還是不能跟印度醫生比。
在中國,醫生被視為一份比較穩定、體面、專業性強的職業,收入一般在社會平均收入以上,隨著資歷增長而增長,但前期投入巨大。好一點的醫院一般需要研究生甚至博士學歷才能進去,而且工作後還需要數年規範化培訓和專業培訓,往往在同齡人開始工作賺錢買房結婚生娃,走上人生巔峰的時候,學醫的三十好幾歲還在讀書考證,所以業內才有「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說法。總之,學醫未必是最優秀的那批中國考生的首選志願。
但是在印度,家長從小灌輸給小孩長大後要當個醫生的觀念。因為醫生是理科專業,印度小朋友從小被教導數理化一定要學好。印度一些小學只上半天課,有條件的家庭都要請家教另外補課。我小時候每年假期,都會把下個學期要學的內容提前學好,在上中學時,花了半年就把三年的課程都學完了,然後就是複習備考。為了考上醫學院多次參加高考是普遍現象,我自己也考了兩次。我在新德裡上補習班時,身邊考了三四次甚至七八次的都不在少數,有的結婚生娃後還在考。
醫生在印度屬於高收入人群,但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醫生的尊重,醫生和公務員幾乎是印度唯二兩個有退休金的職業。醫生一般只跟醫生結婚,和其他職業的人結婚,人們就會覺得門不當戶不對。還有,醫生在印度坐交通工具不要錢。
我通過了執業醫師考試後,我老家的報紙專門報導了我,我的親戚們還拉橫幅慶祝。我的中國同行們應該很難有這樣的體驗。
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中國優秀的醫生都往大醫院公立醫院跑,近幾年有些變化,有些特別優秀的醫生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和醫院合作,但這是極少數。而印度好的醫院都是私立的,每個優秀的醫生都夢想著開自己的診所和醫院。剛畢業的小醫生才去公立醫院,我本科畢業後,就在新德裡的一家教學醫院的外科工作,第一年大部分時間在急診工作。
中國的醫生恐怕很難想像,醫院可以讓剛畢業的醫學生單獨處理急診碰到的所有病例,甚至不分內外兒婦,但是在印度就是這樣。那一年我幾乎每天24小時都在醫院裡,從心梗、腦卒中到外傷、骨折、生孩子,我全得一個人搞定。我讀書的時候很努力,工作時也很認真,但是畢竟經驗有限,事後回想,有一些病例確實處理得不是那麼完美,如果在中國可能就面臨被投訴甚至惹上糾紛。但是在印度,所有病人都很尊重我,甚至因為我態度比其他醫生好一點,他們都感激得不得了。
後來因為老婆在中國,我又回到中國讀書工作,這幾年在杭州和上海的醫院做整形外科醫生。整形科跟其他科不大一樣,它服務的對象絕大部分都是健康人,只是對外表要求比較高,所以我的工作就少了一些救死扶傷的成就感,但是能用我的專業幫助人們成為更美的自己,更好地接納自己,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是挺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