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醫生,差距明顯 --我看《急診科醫生》有感

2021-02-21 種子的感悟

同是醫生,差距明顯

--我看《急診科醫生》有感

 

閒來無事,看了一個日劇《善良醫生》。雖然不懂日語,但是,僅從字幕中和感情演技中,已經是人感動不已。雖沒有如同評論中所說的每集都流淚不已,但是,心中那個重低音的共鳴反響十分明確。

看完《善良醫生》,心情久久放不下,不能再看類似日劇,隨即選擇了一個國產的、評論較高的連續劇《急診科醫生》看看。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觀看《善良醫生》過程中,我在詳細觀看每個細節,體驗每個情節,唯恐遺漏什麼。相比之下,《急診科醫生》,我是在1.5倍速度下觀看的,--那個拖拖拉拉的劇情和糟糕的細節描寫實在讓人不可忍受!

敗筆居多

《急診科醫生》有諸多的情節,我感覺根本沒有必要。

男女主角談戀愛,應該淡化或者慎重處理。讓人感覺,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就是要有愛情發生,不管是不是急診科。

劉凱劉苗兄妹與倒賣人體器官的事情處理,感覺完全游離於法律之外。明明警察經常出現在鏡頭中,不知為何對這麼嚴重的事情沒有介入。這一段對主題沒有什麼幫助,完全可以砍掉!

方志軍作為最大的壞人,在醫藥研製、僱兇殺人、包二奶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佔據了整局的很大空間,但是,對於急診科工作而言,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梅律師莫名其妙轉變觀念,搜集製藥公司的證據,莫名其妙被人僱兇傷害和恢復記憶等非常突兀;江主任跟養母之間的矛盾完全可以早早解開,根本沒有任何可掩蓋之處,但是,作者卻在支支吾吾、欲蓋彌彰,多此一舉!

唯一高尚的只有急診科的救助資金,但是,所用之處卻少之又少,而且,感覺高尚的有點兒脫離實際、不符合當下。

 

看的國產泡泡劇多了,忽然感覺有一個通用公式,即:國產電視連續劇=1/2莫名其妙的感情戲+1/4特色的仕途鬥爭戲+各種緋聞1/8+業務或其他戲1/8

有了這個奇妙的配方,即使沒有多少水平的作者也能夠堆砌出具有國內一線水準的泡泡劇!

換句話而言,今天拍攝急診醫生的故事,明天拍攝工廠的故事,後天拍攝單位的故事,前邊那些感情戲、仕途鬥爭、緋聞都是通用的!都可以套用或者套路!剩下有營養的或者有含金量的戲份少之又少,可憐巴巴!

我覺得,即便是像《急診科醫生》這樣業務比較強的電視劇整劇有關業務的戲份佔據不足1/8或者1/16。個人認為,反而每集結束的科普教育反而應該是主題!

《急診科醫生》可以砍掉的內容太多了!假如把那些沒有必要的談情說愛、外圍故事、負能量對比等等都去掉的話,我覺得,這個泱泱43集的泡泡劇應該少於10集,或許只有5集左右,相比美劇《良醫》和日劇《善良醫生》10集左右的故事而言,還顯得單薄和沒有多少正能量的內容呢!

同樣的一個電視劇是美劇--《良醫》,也是講自閉症醫生的故事,與《善良醫生》異曲同工。很多人說日劇《善良醫生》就是參照美劇《良醫》製作的。我認為,模仿的很成功,細節描寫更好,推崇日本文化更濃,或者說有的已經超過美劇《良醫》的境界。美劇《良醫》已經出了好幾季。目前,我看到日劇《善良醫生》卻只有這麼一季,大家均期盼著能多出幾季。

    2.       糟糕的世界觀

劇情中的急診科醫院為燕京大學,明眼的人都能看出是北京大學代言,換句話而言就是講述在北京發生的故事。我也長期生活在北京,相比之下,北京的治安,我覺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地方!但是,在電視劇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劇情。比如:殺人犯、倒賣人體器官、僱兇殺人、大學生孩子、小偷等負能量充實屏幕,讓人感覺好像這裡治安很混亂似的,整劇的正能量因此被帶低許多。

倒賣人體器官者為什麼如此猖狂?大多游離於法律之外—我們法律不至於如此!感覺是作者或者編劇在游離於法律之外來開帶這個世界!

遇到困難就想僱兇殺人—用暴力與邪惡來誤導觀眾。電視的初衷是要表現一些真善美的東西,而作者卻採取了原始暴力或者黑暗行為。那些過於直接的、暴力的行為恰恰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劉主任、何主任女兒大學期間懷孕生孩子—嚴重損壞這些角色的形象,感覺是個年輕女人就會在劇情中懷孕,尤其是未婚懷孕者,那個私生活太混亂了吧。純屬博人眼球!

這麼多糟糕的、拖沓的、沒有必要的劇情。也許作者是想反映或者鞭撻目前存在的一些醜惡,但是,我感覺不合時宜。我們平時確實平時都沒有聽說到的!

大力刻畫同事之間的談情說愛,職業道德不夠。兩位男女主角大談戀愛不亦樂乎,醫生與實習生、醫生與病人之間感情升溫乃至結婚,都是有悖於職業道德的。試想人命關天的時候是要搶救生命,病情穩定後難免心懷感恩,但是,不必都是要談情說愛或者發生關係,這些行為都是最直接的、較為露骨的表現。這些表現雖然不至於違法,但是總歸不夠高尚,職業道德不夠!

對於電視等大眾媒體而言,就是表現高大上的宣傳工具。

 

多年前,我也寫過一個關於韓劇的文章,還是那個觀點: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韓劇?就是因為他們的劇情中充實著很多唯美的、較為正能量的內容!今天,看了美劇《良醫》和日劇《善良醫生》後,尤其是要表達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高大上形象,相比以前看過的韓劇,此兩部片在正能量表達方面要遠遠超過了韓劇等唯美的泡泡劇!

對比之下看看《急診科醫生》……不清楚是不是導演想通過負能量與正能量對比來獲得高大上,其實,單一表達正能量也是挺好的。哎,就剩下一句話,貴圈比較亂!

    3.       糟糕的頭為響應和伏筆

看完《急診科醫生》,我都不知道這個連續劇到底有多少貫穿頭尾的連線:江曉琪父母火災之謎,製藥公司藥品審核,錐子的觀念改變,何建一與前妻以及孩子的分離複合……數都數不過來。但是,這些有必要嗎?好像能夠吸引別人的線索和導引,恰恰是混亂與泡泡劇的失敗之處!感覺就是純粹為了湊數而灌水的結果!

那麼多的線索交織在一起,多重變化,撲朔迷離。可能導演是想表達很多東西,反而表達不清楚很多東西,或者忽視了最起碼的細節和內心描寫,基本都是點到為止,既不過癮,又不深刻,不足以吸引人或者引發深思。

細節,懸念,原本寫小說最注重的基本方面,在這部電視劇中表現得很不到位!

 

再看《善良醫生》或者《良醫》,主線清晰,每集情節相對獨立,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整個連續劇,既有一定的延續性,又有非常獨立的單集內容,相輔相成,簡單感人。很多人都說,看《善良醫生》,要準備好紙巾,每一集都是哭著看完的,--雖然電視劇中不是中文配音!我是被深深共鳴著。

    4.       糟糕的飲食走場

一個正宗的國產片,主要是給國內的觀眾看的。但是大家會發現一些細節,也就是在很多演員之間約會或者聚餐的時候,往往是西餐、咖啡等,可憐的有國產元素的火鍋只出現過兩次—傳統飲食在這部電視劇中表現得如此蒼白無力!

也許,作者或者導演想通過西餐來表達洋氣或者高大上,但是,恰恰表現出了作者或者導演的自卑和不合時宜。這是主要面向國人看的電視劇,若是更多表現中國美食文化,一則是可以獲取更多的贊助費(反正,我不信,拍攝西餐或者咖啡能夠獲得多少老外的贊助),二是可以大力弘揚中國美食文化,為國際化做好準備。

 

反而看看日劇《善良醫生》,在男女主人公約會的過程中,幾乎都是表現一種食物日食飯糰。說實在的,在看這部劇之前,我根本就不認識飯糰這種食物,但是,通過看這部精美的電視劇,飯糰也在我心中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有烤的熱飯糰,又有便攜的涼飯糰。說實在的,不就是米飯捏成個三角形嗎?頂多豪華的裹一些紫菜而已,但是,這些在合適的場景下盡力表現得日食文化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記住並想著品嘗這個日本傳統美食-飯糰。

我認為,這也是日劇《善良醫生》比美劇《良醫》高明之處—傳統文化推介!

多麼高明的文化推銷!

靈魂拷問

電視等媒體是大眾宣傳工具。無論國籍如何,都是要表達高大上的生活,用以前常說的話就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我看日劇《善良醫生》的時候,同樣在思考一些問題,他們表達的是不是要比現實社會更高一些?我覺得是肯定的。但是,那些頻繁鞠躬、互相道歉、相互體諒、明星語言等方式或者行為,都是為了更好表達他們本國優秀人員言行,引導大眾更好提高素質。當然,這些都是高大上的唯美表現,也是大家期盼看到的。

不管如何表現或者對比,當一部戲中負能量過多的時候,正能量就不能有效的表達或被淹沒。

社會需要正能量!我們不能丟掉正能量!

2. 那麼多拖拖拉拉的劇情到底是要表達什麼?能不能砍掉那些無用的東西?

我不喜歡看那些無聊的東西。所以,我在看《急診科醫生》中那些無聊的、花邊新聞式的內容的時候,一般都是選擇快進或者跳過。大家都挺忙的。我選擇看一些正能量的、引人深思的、有一定知識的內容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寧可選擇放鬆休息,也不想看那些無聊的爛故事。

眾所周知,文物中的假貨甚多。一個高明的文物老闆培養學徒的捷徑就是:只讓他們接觸真的文物。等到三五年以後,學徒一看到假的東西就感覺不對勁,很快就能辨別真假,自然就能出師了。

我認為,可以把那些拖拖拉拉的劇情或者爛故事編著的情節統統刪掉,大大減負,來濃濃的表達正能量!

        3.      我們的傳統文化到哪裡去了?

離開了傳統文化,我們還能有多少精髓的內容?日劇《善良醫生》重推日本傳統飲食—飯糰,除此之外,其他甚少。

我們的很多電視劇反而在反覆推介不屬於自己的西餐或者咖啡!中國導演在感覺表達外來文化高大上或者有文化的時候,恰恰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近代,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原本就丟掉了很多,我們再不抓緊繼承或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就會面臨嚴重萎縮或者消逝!

中國傳統美食世界聞名,相比人家的飯糰推介,我覺得我們可表現或者顯現在熒幕的美食或者其他傳統文化數不可數、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國產導演或者作者更應該建立起傳統文化自信心,在熒幕前的大力表現傳統文化,方可被人稱為「有文化」的藝術人。

我的建議

一定要提高素質,宣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

可以大幅縮水,引領時尚,走國際化。

大力推介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急診科醫生什麼病都會看,是不是比專科醫生水平高?
    感覺電視中的醫療劇最喜歡拍的就是急診科的故事,戲劇性強。急診科醫生每天能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在普通人眼裡,急診科醫生是很厲害的,什麼都要會,什麼病都能看,感覺很神。但是,你知道嗎?事實和你想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很多醫生心中都有一條默認的鄙視鏈,越專的科室,越覺得上檔次。
  • 這 4 位醫生,為何離開急診科?
    前段時間看《外科風雲》很不滿,覺得這部劇有歧視急診科的意思。急診醫生怎麼了?急診醫生憑什麼低人一等啊?
  • 「急診科女超人」於鶯尚未找到下家 欲當全職醫生
    談到辭職的原因,於鶯表示自己不是「被辭職」,主要是「不願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評判體系玩了,未來想做一名全科醫生」。  微博爆料不是辭職的主要原因  「急診科女超人」於鶯本月8日在微博上發布要從北京協和醫院辭職的消息發布後,引起眾多議論。
  • 張嘉譯新劇《急診科醫生》致敬白衣天使
    大型醫療情感劇《急診科醫生》1月27日登陸廣東衛視,該劇由鄭曉龍、劉雪松執導,張嘉譯、王珞丹、江珊、柯藍等領銜主演,講述的是急診科醫生們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攜手克服種種困難,並實現自我救贖的故事。主演張嘉譯曾感慨:當演員比當醫生輕鬆太多。   導演鄭曉龍的作品一直以來都是高質量的保證,《甄嬛傳》《羋月傳》等均是高分劇。《急診科醫生》將視角對準了醫療行業,鄭曉龍表示這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 急診科醫生:醫院裡的「特種兵」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跟死神「抗爭」,在快節奏的工作中,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對患者醫療信息知曉極少的情況下,能迅速判斷病情實施救治,又時常默默忍受患者的不理解,他們就是被稱為醫生裡「特種兵」的急診科醫生。
  • 《急診科醫生》領銜國產醫療劇「翻紅」
    文|一點劇讀,作者|肖曉「我爸媽在家,電視上不是疫情新聞就是《急診科醫生》。」《急診科醫生》再度翻紅了。另一面,奮戰在前線、搶奪每一線生機以生命庇佑生命的醫護人員,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抖音快手上流傳著大量現場醫護人員視頻,騰訊愛奇藝等相繼開發了疫情專題,致敬抗疫前線的「最美逆行者」。#致敬疫情前線醫護人員#微博話題閱讀量超25億,#老婆你的病人交給我請放心#等也一次次牽動著大眾的心。
  • 醫療劇快看膩了?那這部《急診科醫生》能打多少分?
    其次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希望醫療劇的劇情是很拖沓的,一直緊張刺激才吸引人。我仔細一想,平時醫院裡的急診科好像真的是這樣……很亂很吵病人很多!從普通老百姓這個角度來看,這就是我們印象中的急診科吧?不是只有豪華病房的醫院,也不是又乾淨又安靜的醫院。《急診科醫生》裡展現出來的,其實還是蠻接地氣的,也足夠真實。
  • 《急診科醫生》預言冠狀病毒?醫療劇還任重道遠
    《急診科醫生》劇照。新京報2月2日報導      近日的疫情,讓網友翻出來了2017年的《急診科醫生》,一時間「預言劇」的短視頻片段轉遍朋友圈。客觀來說,一個行業能否成為影視中的熱門,很大程度要看這個行業的特性能否為劇集提供很好的戲劇化素材,以及能否為主人公提供面臨兩難困境和靈魂極限拷問的機會。 我們看醫療劇,少部分人看的是醫學知識,大部分人還是想看這個隨時事關生死抉擇的行業,到底有著什麼辛酸血淚的故事。而醫療劇的意義,最後給大家的,也是希望更多的人對醫療行業多一份尊重,多一點了解。
  • 雙節我在崗|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紅網時刻永州10月7日訊(通訊員 李志武)救護車的警笛聲、急救床輪子滑過地磚的聲音、醫生護士急促的腳步聲……這就是急診的科,這裡經常上演生死時速。「先救命後治病。」對於急診科醫生來說,在面對這些緊急情況時,往往無法第一時間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尋找病因,所以救命是第一位的。急診科醫生需要的不僅是廣博的知識面和快速的反應力,更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方能救生命於瞬間。
  • 劇集 | 《急診科醫生》收視口碑兩級分化下,除工業化不足還缺好故事
    近日,繼《外科風雲》之後,又一部醫療大劇《急診科醫生》開播,在開播前,其「專業」的標籤就聲名在外,而鄭曉龍導演的「不怕挑刺」更是給觀眾吃了一顆定心丸。讀娛君從雲合數據了解到,《急診科醫生》自10月31日開播以來,其電視劇市場市佔率呈直線上升趨勢,並連續一周佔據電視劇霸屏榜榜首位置。該劇每日正片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如下圖所示:
  • 看完《急診科醫生》,我才知道現在居然流行「殭屍美容」!
    最近在追《急診科醫生》,一口氣看完了已更新的十幾集,爽爆了!
  • 《急診科醫生》真的預言了冠狀病毒?醫療劇還任重道遠
    《急診科醫生》劇照。客觀來說,一個行業能否成為影視中的熱門,很大程度要看這個行業的特性能否為劇集提供很好的戲劇化素材,以及能否為主人公提供面臨兩難困境和靈魂極限拷問的機會。 我們看醫療劇,少部分人看的是醫學知識,大部分人還是想看這個隨時事關生死抉擇的行業,到底有著什麼辛酸血淚的故事。
  • 《急診科醫生》口碑平平 為何醫療劇層出不窮卻鮮少爆款?
    繼《外科風雲》之後,又有一部國產醫療劇登上了電視螢屏,那就是《急診科醫生》。未播之前,《急診科醫生》就已經備受期待。該劇由鄭曉龍執導,張嘉譯、王珞丹和江珊主演,還特意邀請北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來把關劇情。無論是從哪個方面來看,《急診科醫生》都具有爆款潛質,有望跟上半年的《外科風雲》一爭高下。
  • 急診科醫生原著小說結局人命關天改編 電視劇全集劇情介紹
    而最近,由張嘉譯、王珞丹主演的醫療題材劇《急診科醫生》正在熱播。《急診科醫生》是翻版《外科風雲》。《急診科醫生》講述了急診科主任醫生何建一與海歸醫生江曉琪從一開始的互相審視,到互相理解、漸生情愫,並攜手克服重重困難,救治患者,救贖自我的故事。小編看了一集,急診科的氣氛還不錯,張嘉譯,江珊,兩個老戲骨帶著王珞丹等一群小鮮肉,導演還是金婚和甄嬛的鄭曉龍,這部劇看來收視率應該不會低呀。但是看了一會,問題就來了。
  • 《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同場解讀:現實主義和專業主義終究敵不過愛情戲?
    兩者起點幾乎相同分別為6.2(《外科風雲》)和6.3分(《急診科醫生》),但越往後差距越明顯。《外科風雲》的口碑是低開高走,尤其播出過半之後,評分就超過7分,歷史最高評分達7.5。但《急診科醫生》的口碑卻是高開低走,歷史最高評分為6.3分。且《外科風雲》的豆瓣評分人數達到4萬人次,而《急診科醫生》僅1萬人次。
  • 急診科醫生:江曉琪鼓勵直言相告絕症 急診科被醫鬧糾纏大鬧
    醫院一位醫生的母親已出現臨終表現,何建一和江曉琪走進病房。何建一看了病人告訴醫生朋友,她母親就算轉進重症監護室去世也只是拖十幾個小時的事,不轉也就幾個小時的事。醫生頓時沒了主意,她希望聽到何建一的建議。江曉琪這時說,如果能讓她母親安詳地離開對她母親未嘗不是件好事,這樣能避免她母親進重症監護室創傷性搶救帶來的痛苦。江曉琪稱如果是自己母親,她就選擇讓老人就這麼離開。
  • 蔡佩池加盟《急診科醫生》被誇這個演員有點靈
    演員蔡佩池  搜狐娛樂訊 近日,由「同濟學長」蔡佩池攜手實力演員張嘉譯、王珞丹出演的醫療題材電視劇《急診科醫生》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中,蔡佩池在劇中飾演急診科重症病人沈巖,目前該角色戲份已殺青。該劇由著名導演鄭曉龍、劉雪松聯合執導,力圖展現發生在急診科內的生死較量和人生百態,無論是題材還是演員的表現都相當值得期待。  蔡佩池演繹「最暖病美男」 與張嘉譯王珞丹合作「床戲」印象深  在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蔡佩池飾演前往急診科就醫的重症患者沈巖,在治療期間的一系列突發意外導致沈巖家屬與醫生之間的關係一度十分緊張。
  • 急診科醫生這麼爛,我為什麼還追?
    一晃半月,43集的都市醫療劇《急診科醫生》已經播出大半了。
  • 一個急診科醫生的獨白:真正的成熟,是接納職業的不完美
    徐勝勇,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的一名醫生,初見他時,是在急診科醫護人員吃工作餐的地方,吃完飯躺在旁邊的座椅上,乍看像個學生。但小徐來到協和醫院急診科已經五年了,五年的時間雖然不算太長,可也不短了。小徐在這些年的臨床中見過了很多稀奇事,也有很多感慨。
  • 醫療劇做了那麼多,《急診科醫生》有什麼不同?
    《急診科醫生》並非鄭曉龍首次觸電醫療題材。他說,16年前,《永不放棄》的拍攝讓他尚未過癮。 鄭曉龍之所以對《永不放棄》念念不忘,是他覺得作品背後應當蘊含更強烈的人文關切。「我拍的東西,不太去談收視多好、影響多大,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有很多劇本在寫生存層面的故事,《永不放棄》中大量的結構、情節、細節都講的是人精神層面上的事。」